作者:礪劍堂主編

美蘇海軍爭霸全球30年!巔峯蘇聯四大洋硬抗美航母編隊,蕩氣迴腸

二戰剛剛結束,以美蘇爲首的兩大陣營就開始出現對抗的局面。作爲戰勝一方的蘇聯海軍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特別是,和其他軍種相比,海軍有其獨特的優勢——高度的機動性。海軍可以長期進行遠洋部署,停靠在可能(或實際)軍事衝突的地區,但是又不進入任何國家的領土,不會構成侵略。

美蘇海軍爭霸全球30年!巔峯蘇聯四大洋硬抗美航母編隊,蕩氣迴腸

蘇聯海軍從1950年代開始就已經開始規劃自己未來在世界主要大洋的作戰行動。1958年,由12艘潛艇組成的蘇聯潛艇支隊從波羅的海調往地中海,駐紮在阿爾巴尼亞的發羅拉灣。這是蘇聯海軍力量第一次成建制的出現在地中海,而且是戰略地位極爲重要的阿爾巴尼亞,因爲該國恰好接近處於地中海的中間點,蘇聯在部署在這裏的12艘潛艇可以同時向東/向西控制地中海的廣大海域。但是,令北約鬆一口氣的是,僅僅3年之後,蘇阿領導人就因爲"政見不和"分道揚鑣,阿國領導人收回了發羅拉灣的主權,由此,蘇聯地中海分艦隊失去了最核心的後勤保障基地,其在地中海的軍事存在變得非常困難,在後來的第三、第四次中東戰爭,特別是1973年美蘇地中海大對峙中,由於沒有可靠的後勤基地保障,蘇聯海軍大批艦艇不得不超期部署,這讓蘇聯海軍在地中海的部署變得非常困難,特別是面對以美國爲首的北約航母戰鬥羣時變得非常被動。

美蘇海軍爭霸全球30年!巔峯蘇聯四大洋硬抗美航母編隊,蕩氣迴腸

冷戰期間,蘇聯海軍第一次參與正式的作戰活動是在印度尼西亞。當年印度尼西亞剛剛獨立時,其政治領袖蘇加諾和蘇聯保持着良好的關係在1962年印尼和荷蘭爲爭奪新幾內亞的西伊裏安而爆發戰爭時,蘇聯海軍派遣了包括2艘潛艇在內的6艘軍艦直接前往印尼,並參加了印尼海軍的行動。當時蘇聯海軍司令部直接電令該部隊:"爲阻撓貨物和設備從島上運出(後送),必須摧毀經過這一地區的懸掛任何旗幟的戰鬥艦艇及其尾隨船隻。"所幸,這場"無限制潛艇戰"並沒有發生,因爲荷蘭很快服軟,並最終通過和印尼的談判解決了伊裏安的問題。當衝突解決後,蘇聯軍隊返回了國內,但裝備全部留下,並編入了印尼海軍。

美蘇海軍爭霸全球30年!巔峯蘇聯四大洋硬抗美航母編隊,蕩氣迴腸

伊裏安的行動最終以和談收場,同樣發生在1962年的另一場危機則幾乎引爆兩大陣營之間的核大戰。1962年,蘇聯爲反對美國擴大制裁古巴的行爲,而組織了代號"阿納德爾"的行動,企圖在古巴建立蘇聯戰略火箭軍的基地,把蘇聯的核彈頭部署到美國的下巴底下。爲了完成這個規模宏大的任務,蘇聯海軍從北方艦隊調動了7艘導彈潛艇、4艘魚雷潛艇;從黑海艦隊調動了2艘巡洋艦、2艘導彈驅逐艦、2艘火炮驅逐艦,同時還抽調了一個導彈艇支隊(12艘),以及相應的海軍航空兵部隊。

衆所周知,古巴導彈危機的結局對於蘇聯而言,確實是悲劇性的,因爲當時的美國海軍在發覺蘇軍的行動後,組織了第四和第六艦隊的主力(8艘航空母艦、2艘巡洋艦、118艘驅逐艦和13艘潛艇)完全封鎖了古巴。而蘇聯的潛艇當時多爲寒帶使用考慮,並不適應熱帶海洋氣候,蘇聯633型潛艇在古巴巡航時,其艙內溫度竟然高達65度!而且由於常規潛艇淡水儲備不足,每人每天只能分到250克淡水,這導致幾乎所有蘇聯水兵都患上嚴重的化膿性汗症。

美蘇海軍爭霸全球30年!巔峯蘇聯四大洋硬抗美航母編隊,蕩氣迴腸

由伊裏安的戰爭和古巴導彈危機可以看出,當時蘇聯海軍完全不具備和美國海軍在大洋上對抗的能力。當時的蘇聯海軍甚至不具備保護海外盟友的能力,擁有強大而作戰力量均衡的海軍力量,是維護國家海外利益併爲盟友提供保護的必然選擇。認識到這些之後,蘇聯海軍開始改變自己的行動模式,並嘗試在各大海域長期性保持艦隊存在。蘇聯海軍的術語中也出現了一個新詞——戰鬥執勤。按照蘇聯海軍的解釋是:"(它的目的是)使海軍戰備保持在軍事行動一開始即能完成所領受任務的水平,以及在世界大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地區保障國家利益"。

美蘇海軍爭霸全球30年!巔峯蘇聯四大洋硬抗美航母編隊,蕩氣迴腸

從1966年開始,蘇聯海軍每年從各大艦隊中抽調一定數量的艦艇前往遙遠的海域執行"戰鬥執勤"任務。特別是在具備有重要意義的地中海地區,1967年6月14日,蘇聯海軍總司令第0195號命令,原先部署在地中海的第五分艦隊升格爲具備常設司令部的戰役兵團。到1968年底,蘇聯海軍在北方建立了第七分艦隊,活動區域巴倫支海和挪威海,在太平洋組建第十分艦隊,活動區域主要爲南中國海,第八特種艦艇分隊,主要活動區域爲印度洋。至此,蘇聯大致完成了在全球的海上力量部署和建設,初步具備了在大洋盯住美軍的能力。

美蘇海軍爭霸全球30年!巔峯蘇聯四大洋硬抗美航母編隊,蕩氣迴腸

1971年爆發的第三次印巴戰爭爲美蘇雙方海軍的較量提供了全新的戰場。戰爭剛一開始,美國海軍就派遣了一個航母戰鬥羣進入印度洋,意圖壓迫印度海軍,並向巴基斯坦提供支持。但是美國艦隊剛一抵達衝突海域,就受到了蘇聯海軍的"特別關照"。爲了有效對付美國的航母,蘇聯海軍集結了2艘導彈巡洋艦、2艘導彈驅逐艦、2艘核潛艇和3艘常規動力潛艇組成的突擊艦隊死死盯住了美國的航母戰鬥羣,此時的蘇聯艦隊已經實現了主要武器導彈化,完全具備第一時間擊沉或重創美國航母的能力。由於受到蘇聯導彈巡洋艦的強大壓力,整個戰爭期間,美國航母戰鬥羣始終沒有采取任何積極行動。

美蘇海軍爭霸全球30年!巔峯蘇聯四大洋硬抗美航母編隊,蕩氣迴腸

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讓美蘇在地中海的對峙達到了冷戰的最高峯。1973年10月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及總統薩達特在戰爭開始前2天告知莫斯科其作戰計劃,部署在地中海的蘇聯第五分艦隊隨即開始撤僑行動,並且開始向地中海增兵。10月4日時蘇聯第五分艦隊已經擁有3艘巡洋艦(2艘裝備導彈)、6艘導彈驅逐艦、5艘護衛艦和11艘潛艇(2艘裝備導彈),等到5日,第五分艦隊又得到1艘導彈驅逐艦、4艘潛艇的增援。9日,有得到10艘驅逐艦的增援。等到10月31日時,蘇聯地中海分艦隊的實力達到頂峯,有多達96艘的作戰艦艇(大型水面艦艇34艘、潛艇23艘)正面對峙美國領導的北約海軍約60艘各型艦艇。整個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兩個超級大國在地中海劍拔弩張,蘇聯海軍地中海分艦隊集結的兵力足夠發動一次齊射100枚反艦導彈的大規模突擊,而以當時的技術條件來看,美國航母戰鬥羣完全無力攔截如此衆多的反艦導彈。在強大水面艦隊的掩護下,蘇聯當時甚至制定了向埃及緊急增援7個空降旅的作戰計劃(當時以色列將領沙龍率軍突破蘇伊士運河,摧毀了埃及沿運河修建的薩姆導彈陣地,兵鋒直指開羅)。可以說,雖然當時蘇聯海軍在艦艇技術水平上尚不及美國海軍,但是蘇聯海軍所爆發的氣勢則完全壓制了美國爲首的北約海軍。

美蘇海軍爭霸全球30年!巔峯蘇聯四大洋硬抗美航母編隊,蕩氣迴腸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蘇聯海軍又在南海取得了落腳點,並以越南金蘭灣爲基地建立第十七分艦隊,和美軍駐守的菲律賓蘇比克基地隔海對峙。而隨着80年代兩伊戰爭的爆發和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武裝衝突的爆發,爲了保障蘇聯船舶在波斯灣和紅海海域的航行安全,蘇聯海軍又組建了第85水面艦艇支隊,專門爲通過此海域的蘇聯船隻進行護航(和今天我軍的亞丁灣護航大致相同)。誰也沒有料到的的是,這次護航卻成了蘇聯海軍最後的"絕唱"。從80年代中期開始,蘇聯的國家經濟水平不斷下滑,海外軍事部署也不斷收縮,地中海的第五分艦隊於1991年解散並返回了各自的駐地,北方的第七艦隊和太平洋的第十艦隊分別併入北方艦隊和太平洋艦隊,金蘭灣的第十七艦隊也撤回俄羅斯本土,併入太平洋艦隊。

美蘇海軍爭霸全球30年!巔峯蘇聯四大洋硬抗美航母編隊,蕩氣迴腸

回首歷史,蘇聯海軍1950-1980年代隨着兩級對抗和蘇聯國力的發展,曾經出現過大規模的海外部署,甚至一度對美國海軍構成嚴重威脅,特別是蘇聯海軍從最初的臨時性遠洋任務性部署,逐步演變爲常規性駐紮,實現了大洋作戰力量的常態化部署,保障了蘇聯在全球的政治利益。

美蘇海軍爭霸全球30年!巔峯蘇聯四大洋硬抗美航母編隊,蕩氣迴腸

但是,蘇聯海軍的建設和部署有明顯的冷戰特點,突出意識形態,並未過多考慮經濟回報。由於蘇聯經濟的封閉性,海洋對於蘇聯而言,只是一塊需要防禦的側翼,陸軍纔是蘇聯的核心力量,西歐是蘇軍最核心的突擊地域,而遙遠的亞非拉國家雖然在政治上對蘇聯有一定的支持,但是經濟上的聯繫並不緊密,蘇聯沒有建立類似美國的那種全球金融和貿易體系,擁有獨立完整工業體系,且所有自然資源完全自給自足的蘇聯也沒有太多貿易活動調劑自身的動力。所以,蘇聯海軍本質上就是爲滿足蘇聯領導人虛榮心,同時從側翼掩護陸軍的一支從屬性的軍事力量。這就註定了這支力量的建設就是一個無底洞,只有投入,沒有產出,艦隊規模再龐大也是側應陸軍作戰的輔助力量,無法爲國家經濟帶來應有的回報,無法形成"投入-產出-再投入-再產出"的良性循環,這種建軍思路註定了蘇聯紅海軍最終的悲劇命運。

美蘇海軍爭霸全球30年!巔峯蘇聯四大洋硬抗美航母編隊,蕩氣迴腸

冷戰結束至今已經26年,蘇聯的繼任者俄羅斯至今越發窘迫,始終走不出衰退的圈子,而昔日的霸主美國也力竭聲衰,不復昔日的強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