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底,國民黨已分裂為南京和武漢兩個政府,蔣介石和汪精衛都宣稱自己是正統,史稱「寧漢對立」。在國民黨內部尋求統一的呼聲中,武漢方面開出的條件之首,是「以軍權要挾黨權」的蔣介石必須去職,於是南京方面的「特別軍事委員會」開會研究寧漢合流的條件。

當時的南京政府完全由黃埔系和桂系把持,所謂的「特委會」主要是四個委員:蔣介石、何應欽、李宗仁、白崇禧,說白了就是這四個大佬坐下來商量。李宗仁提議蔣介石暫時離職以緩和矛盾,白崇禧當然附議,於是何應欽的態度就至為關鍵了,蔣介石眼睛瞄向第一集團軍何總司令,期待他站出來力挺自己,結果何應欽鬼使神差選擇了沉默。

會議結果,二票反對一票棄權,蔣介石無奈宣佈第一次下野,事後恨恨地說:如果他發言支持,我本可以不走的。

1936年「西安事變」蔣介石被扣,隨行的親信軍政大員一體被抓,南京方面主持大局的軍事首腦非何應欽莫屬,何應欽不顧戴季陶等人的苦諫,堅決出兵「討逆」,如此,性情衝動的少帥很有可能一怒之下殺了蔣介石。幸虧宋美齡站出來要求西安一行,最終,張學良釋放蔣鼎文帶著蔣介石的手諭飛回南京,何應欽這才罷兵。

重大歷史關頭何應欽的選擇,總是令人疑竇從生,似乎很想取蔣而代之,又沒有殺伐決斷的狠勁,不僅讓蔣介石「敬而遠之」(何應欽字敬之)扶植陳誠抗衡他,也註定了何應欽的後半生難有作為,晚年更是必被冷落,因為臺灣是陳誠系統的地盤。

1944年10月,何應欽擔任了十四年之久的「軍事委員會軍政部長」一職落到陳誠手裡,他被外放昆明出任「陸軍總司令」。日本投降後,軍事委員會改稱「南京國防部」,部長用了白崇禧,參謀總長用了陳誠,而原「軍委會四巨頭」之首的何應欽,卻被打發去擔任什麼「駐聯合國軍事代表團長」,這就是徹底失去兵權。

1950年第三次下野的蔣介石「復職」,何應欽居然被排擠出「國民黨中常會」,這是破天荒的記錄,意味著在蔣介石和陳誠的操縱下,曾經的黃埔系二號人物被踢出了權力中心,只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等虛職,這部門養的是一羣失去兵權的高級將領,何應欽於是宣稱「閉門思過,不問政事」。

不過,從早年東徵陳炯明的「棉湖戰役」開始,蔣何二人畢竟結下了深厚的「戰鬥情誼」,作為八大金剛之首,何應欽也曾為蔣介石攫取國民黨軍政大權立下了汗馬功勞,尤其是在打擊各地方實力派、反*、抗日等問題上立場是一致的,因此,何應欽只會失寵和失勢,但不會遭到清算,這與白崇禧的下場有本質不同。

同時,何應欽被黃埔學生稱為「何婆婆」,對土木系之外的黃埔將領極為照顧和提攜,因此在黃埔系軍隊中的地位和聲望很高,蔣介石對他可以不爽、卻不能公開決裂,因為那將意味著黃埔系軍隊的分裂,這是蔣介石無法承受之重。

所以,何應欽的晚年既是遠離中樞,也是無官一身輕,得以縱情山水安養天年,倒也沒什麼不好。先後出任「童子軍總會副會長」、「道德重整會會長」等閑職,主要時間都放在打牌、打球和打獵上面。

何應欽自1916年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從黔軍參謀長到黃埔軍校總教官、再到黃埔教導團團長、第一師師長、第一軍軍長、第一集團軍總司令,近40從軍生涯,可謂戎馬一生,也該歇歇了。

國民政府首批陸軍一級上將,1987年10月21日,在臺北病逝,享年98歲。


何應欽(1890~1987)字敬之,貴州省黔西南州興義市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

國民政府將軍軍銜為特級上將、一級上將、二級上將、中將、少將。

特級上將只有蔣介石一人,一級上將早期有九人,陸軍一級上將有:何應欽、馮玉祥、閻錫山、張學良、李宗仁、唐生智、朱培德、陳濟棠,海軍一級上將是陳紹寬。可以看出何應欽當時是個有地位影響的風雲人物。

何應欽,留學日本,就讀於陸軍士官學校。1916年回國後,在國民黨敗退到臺灣前一直在軍中任職,直到最後任國防部長、行政院長等。

小編插一句,何應欽還擔任過黃埔軍校總教官,還是黃埔軍校校旗和中華民國國徽的設計者,黃埔軍校,稍微瞭解歷史都知道,其地位之影響有多大。

因其在1927年,暗中支持,導致蔣下野,而使之間產生矛盾。

到後來國民黨敗退到臺灣,蔣介石與1950年任總統,何應欽就開始倍受冷落。

在臺期間,何應欽居住在臺北牯嶺街,開始了所謂的隱居生活。不聞政事,自稱閉門思過。

何應欽官場失意,後創辦了(中日文化經濟協會),臺灣(道德重整會)等民間組織。提出了不少建議,對臺灣的經濟文化繁榮非常關心。他的精力也逐漸從軍事轉移到關注臺灣經濟發展建設上。

何應欽雖然晚年被冷落,但是他的生活比起其他國民黨元老還算好的,喫穿不愁,家境也不錯。心情也逐漸好了起來。平時沒事的時候也就是打打牌,打高爾夫球,栽點花草,與老朋友敘敘舊,喝點酒等。日子過得雖然平淡也算頤養天年了。

1980年4月在其90大壽時,國畫家張大千根據他的描述,精心畫了一幅《泥凼風景圖》作壽禮相贈。

1986年4月,何應欽因中風被送往醫院,身體逐漸衰弱。時隔一年後1987年10月21日上午,何應欽與世長辭。


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後,在大陸一直被蔣介石所信任和倚重的國民黨高官大員和大將們,除陳誠等少數人,絕大多數都靠邊站了,何應欽自然也不例外。在臺灣的何應欽,已經被排擠出國民黨核心層,只擔任幾個虛銜,已經沒有了權利。他也自己號稱閉門思過,不聞政事。

作為黃埔軍校的總教官,國民黨中黃埔軍校的2號人物,何應欽一直是蔣介石的嫡系和最信任的軍方人物。歷任國民政府委員、浙江省主席、陸海空軍總司令部參謀長、軍政部部長等職,並被授予陸軍一級上將軍銜,更是在1945年9月,何應欽代表中國政府接受日本的投降,獲得了一個中國軍人所能享受的最大榮耀。為何國民黨敗退臺灣後,何應欽卻備受冷落,靠邊兒站了呢?

第一次蔣何矛盾。1927年,汪精衛和蔣介石分別在武漢和南京成立國民政府。武漢國民政府的主席汪精衛通電反蔣,而新軍閥的另三家:白崇禧的桂系,馮玉祥的西北軍和閻錫山的禁晉系,都公開逼蔣下野。蔣介石四面楚歌,何應欽認為蔣介石必敗無疑,於是暗中支持桂系逼宮,蔣介石被迫下野。蔣介石曾說,「當時只要何應欽一句話,我可以不走的。」

第二次,西安事變。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成扣押了蔣介石,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而此時的南京政府,分為主戰派和主和派。不顧宋美齡哀求,何應欽一力主戰,主張武力解決西安問題,何應欽一面出任討伐總司令,一面與日本、桂系、四川聯繫,何應欽的主戰很有可能致蔣介石於死地,何應欽未必沒有取而代之的想法。


蔣介石為什麼信任何應欽

東徵討伐陳炯明時,棉湖之戰東徵軍遭到叛軍重創,蔣介石和何應欽都被圍困。對面的人大喊要活捉蔣介石,包圍圈內的蔣介石非常尷尬。蔣對何說:「這次結果基本不好了,要麼被俘虜要麼被打死。」

這種緊急狀況下,何應欽並沒有出賣蔣,他想一個好辦法,就是用錢賄賂。人人都喜歡錢,白花花的錢滾到腳邊了,誰會不要?何應欽對著叛軍林虎的部下喊話,如果你們放下手中的武器,我就給你們一千元。然後立刻往外丟錢,叛軍看到錢立刻開始你爭我搶。這時候何應欽就帶著蔣介石逃跑了。

事後蔣介石與何應欽結拜為兄弟,蔣對何應欽說:「我的天下就是你的天下,有我蔣介石必有你何應欽」。

蔣介石也確實兌現了自己的承諾,只要蔣升遷,何就一定升遷。哪怕蔣介石第一次下野,何應欽背叛他;蔣在西安北被活捉,何要派飛機炸死他,蔣也只是冷落,並沒有沒有懲罰過何應欽。

女兒眼中的何應欽

何應欽終生沒有孩子,何的四弟何輯五見三哥官場雖然得意,但家庭生活卻很是冷落寂寞,於是便將自己的女兒何麗珠過繼給了三哥三嫂為女。從此何麗珠就成了何應欽夫婦的女兒。被何應欽夫婦噓寒問暖,悉心撫育,視如掌上明珠。

南京解放前夕,17歲的何麗珠隨父母退到了臺灣。遷居臺灣後,何應欽寓自稱閉門思過,不聞政事。蔣介石恢復總統職權後,對何非常冷淡,將其排擠出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只任一席中央評議委員的虛職。自此退出政界和軍屆,專心在家陪伴妻女。

何麗珠說父親有兩條不成文的規矩:一,每天不管多忙、多累、回家多晚,都要和母親聊會兒天;二,每天至少要和母親一起喫一頓飯,要麼是早餐,要麼是晚餐。母親患病後,他又給自己增加了兩條規矩,每年陪母親出國求醫治病;定期和母親離開臺北外出度假。

何的妻子因絕症去世後,何應欽非常悲傷。雖然他思想上也早已有所準備,但夫妻兩人相依相靠,攜手度過幾十年風雨人生。如今妻子撒手先去,一種孤獨感便油然而生。

何麗珠說,有一天父親把她叫到書房,就像朋友一樣,向自己娓娓講述了他與母親多年來相濡以沫的恩愛故事。說倒傷心處時,何流下了傷心的淚水。

妻子眼中的何應欽

何應欽的妻子是貴州軍閥王文華的妹妹王文湘,結婚多年王文湘也沒有給何應欽生個一男半女,性格保守的王文湘勸何應欽納妾,給何家生兒育女,以續接何家的香火,被何應欽斷然拒絕了。這不是何虛偽,而是他與妻子王文湘感情確實好。

王既為何應欽主家政,也為何從事社會活動。西安事變後,何應欽與蔣介石等人有嫌隙,王文湘便在四大家族的夫人中周旋,更常與宋美齡在一起,以借求教《聖經》解說為由,替丈夫辯解開脫。

何應欽不擅長交際,也不培植私人關係,有些貴州的同鄉或朋友熟人介紹的人來求職時,他不想幫忙時,都是王文湘出面得罪人。因而何應欽在貴州籍軍官中口碑很好,王文湘的聲名就差得多,都說她仗勢壓人。

何自知自己個性恬淡,處理不了妻妾之間的爭風喫醋。白天要應付官場和戰場,隨時處在身首異處的險境,需要一個能讓自己放鬆、安寧的家庭。他一直認為,夫妻之情遠遠重於權力、錢財,後者為身外之物,惟有妻子的愛、家庭的溫暖才完全屬於自己。


國民黨將領何應欽(1890-1987)是蔣介石的八大金剛之一。一生政治榮辱,得以善終,可以說真是燒了高香了。

去臺之後,蔣介石見軍事反攻越來越不切實際,一羣軍事將領被閑掛起來也是符合形勢發展的。

何應欽晚年在臺灣,毫無懸念地被擠出權力的核心層。原因是,蔣何之間是有過間隙的。1927年,蔣介石被逼下野,何應欽沒有支持蔣。讓蔣窩著火。但是,蔣介石和何應欽於日本振武學校,蔣算是何的學哥,這份情誼我以為無論怎麼政見不同,蔣介石還是顧及的。蔣介石可以說,在某些方面,公私分明,與有私情的下屬還是很會一致對外的,即便用不著也一定不傷大雅,「以備後用」。到後來,1936年,蔣介石遭逢西安事變,何應欽主張武力征伐張楊,雖然許多史書將何應欽歸到親日派,但是在這件事的動機上,不一定沒有解救「師哥」的衝動。因而,後來蔣介石也在表面上予以了表揚。蔣介石對一羣老將,不給予實權,但是任其自生自滅,也算有厚道的一面。

蔣何的關係複雜難辨,但是有情義做底是一定的。否則,曾親日且與蔣有過間隙的何應欽何以能以九十七歲高齡善終?


蔣介石很明白自己的處境,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更明白自己應該做什麼。蔣介石到臺灣後,所做所為儘是為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令蔣經國收回軍統,在將領方面更是幾乎全部黜落,能夠留下的則是深受老蔣寵愛的絕對心腹。老蔣明面上嚷著喊著反攻,但是實際上已經決定龜縮,所以很多不應該或者不能重用的人自然只能被擼,這裡面自然包括何應欽。

所以,何應欽的晚年?他能好好的活著,得個善終,已經是老蔣的法外開恩了。

蔣介石曾說過:「沒有我蔣中正,絕沒有何應欽。」

何應欽到臺灣後,作為老蔣曾經的「忠臣」和「心腹」,為什麼卻被老蔣送進了冷宮?

你別看老蔣一口一個「敬之」地叫著何應欽,甚至在何應欽父親去世時親往何家弔唁,兩人似乎親近得不得了,但是蔣何之間的齷齪卻很深。老蔣雖然在重用何應欽,但是並沒有將何當成自己可以絕對信任的心腹,老蔣信陳誠寵宗南,何應欽在蔣心中的位置遠不如陳胡。

何應欽和蔣介石皆曾就讀於日本振武學校,蔣算是何的學哥,也是靠著這份情誼,在何應欽被貴州軍閥驅逐後,在孫中山先生決定創辦黃埔軍校的時候,何得蔣推薦成為黃埔軍校副總教官。從這時候開始,何應欽算是入了老蔣帳下,這段時期何應欽受到了老蔣的重用。但是何應欽這貨心思很多,不肯完全淪為老蔣的附庸。

1927年4月寧漢分裂以後,汪精衛聯合「李白」、閻錫山、馮玉祥等人反蔣,迫使蔣介石於當年8月不得不通電下野。但是,當時的情況還是很微妙的,在會議上白崇禧開口要求老蔣退位讓賢,李宗仁閻錫山他們當然表示完全同意,介石兄便回去好好休息休息吧。這時何應欽的態度便顯得很重要了,老蔣轉頭看著何應欽,或者說所有人都在等著何應欽的態度。只要何應欽對老蔣表示挽留,老蔣便有理由留下來。何應欽心想,這老蔣樹敵這麼多,各系勢力都要反他,看來老蔣這回真是要栽了。最後,何應欽用沉默回應了老蔣,用沉默支持了李白馮閻,老蔣當場氣炸,甩頭便走。

1927年9月寧漢合流,12月蔣介石復職,然後馬上報復何應欽,趁著何應欽去了南京,直接免除何應欽的職位,然後收編了何應欽的部隊。

何應欽跟著「李白」逼迫蔣介石下野這事本來已經過去了,何應欽也通過老老實實遵從老蔣的意志為老蔣辦事重新獲得老蔣的信任,甚至後來老蔣還讓他當了軍政部長,但是何應欽心裡還是不老實。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軟禁老蔣,逼迫蔣介石同意「停止內戰,聯共抗戰」。這事可能讓何應欽看到了機會,然後代行老蔣的總司令職權,調兵遣將作攻西安之勢。這可將宋美齡嚇壞了,你何應欽在這時候發兵討伐張楊,到時候他們狗急跳牆將老蔣撕票了怎麼辦?於是宋美齡一邊拖著何應欽,一邊派人去西安找老蔣要「聖旨」讓何應欽停戰。在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老蔣沒有發作,反而處處表揚何應欽,說何應欽做得好,如果何應欽沒有用軍事威脅張楊,這事沒這麼好解決。何應欽當時也有點懵,這不像老蔣的風格啊!

但是,西安事變能夠和平解決真的是因為何應欽要打張學良和楊虎城嗎?蔣介石知道不是,何應欽更知道不是,這戰真打起來了,遭殃的肯定是老蔣。老蔣就高明在這裡,心裡雖然很不爽,但是他了解何應欽這個人,所以在急需用人之際還是選擇了用何應欽。

老蔣作為上位者,最不能忍受的是背叛,你可以能力不出眾,但是你必須得忠心,得聽話,這也是老蔣的用人原則。但是何應欽這兩次都在老蔣背後捅刀子,老蔣這脾氣,你要說他不怪何應欽,這可能嗎?但是因為戰時需要,因為老蔣知道只要自己在位他何應欽就不敢作祟,所以用何應欽。但是到臺灣後,老蔣就看清形勢了,反攻?簡直是癡心妄想!所以就老老實實經營臺灣吧,何應欽還用得到嗎?用不到了,所以便扔了!

何應欽實際上也不是什麼好人,在抗戰勝利後,何應欽竟然不顧國家與民族之大義去救在中國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的日本戰犯。

何應欽救的這個日本戰犯,名叫岡村寧次。

岡村寧次製造濟南慘案、參與策劃「九一八事變」、迫使國民黨簽訂《塘沽協定》、提出並推行「三光」政策等等,他最終踩著我中國無數無辜軍民的屍體登上了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的位置,他的罪行已經罄南山之竹難書、倒太平洋之水難洗。岡村寧次作為甲級戰犯本應該遣送遠東軍事法庭接受審判和制裁,但就是因為何應欽的出手相救,不僅讓岡村寧次逃脫了審判和制裁,更是得以安享晚年!何應欽這種行為怎麼對得起那些為抵抗日本侵略者而英勇犧牲的戰士與慘遭日本侵略者殺害的無辜百姓?

這種事他何應欽都敢做都能做,還有什麼是他不敢做不能做的?

何應欽,你欠中國人民一聲道歉!

1987年10月21日,何應欽在臺北去世。

何應欽到臺灣後,開始遭到蔣介石的冷落和清算了,畢竟他曾幾度背叛老蔣,老蔣怎麼可能繼續讓他風光無限。

1950年何應欽任戰略顧問委員會主席、國民黨中央諮詢委員會委員等職,名頭倒是挺好聽的,但是沒有任何實權。何應欽這時候也很識時務,知道老蔣要動他,於是乖乖地配合,沒有頂蔣介石,更沒有爭,你老蔣說什麼是什麼,你老蔣讓我做什麼我便做什麼,你老蔣讓我去哪我便去哪。

何應欽因此得了善終。


看何應欽的氣質就能看出來,這是個高端的、精緻的、聰明的利己主義者。

歷朝歷代,與老大面和心不和的老二最終的結局多半都不會好,但何應欽卻是個例外,沒被殺,沒被囚,也沒被逐,相反很滋潤地活到了98歲才辭世。

說他是歷史上善始善終,最高壽的二號人物也不為過。

在歷史語境下談風雲人物的晚年,其實談的是落幕。

何應欽的顯赫好日子是何時到頭的呢?

最輝煌之時也是他的落幕之始。

1945年9月9日,日本向中國正式投降的日子。這一天,在219名國民黨陸海空將校、51名國民政府文職要員、47名盟國代表以及88名中外記者的注視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總長、同盟國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上將從日軍參謀長小林淺三郎手中接過了降書。

然而,在南京受降儀式上享有的無上榮譽餘溫尚在,何應欽就迎來了盛極而衰的窘境。因為同盟國已取得勝利,同盟國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這一職務自然就沒了繼續存在下去的必要,所以何應欽被自動解除了這一職務。隨後,國民政府又撤銷軍事委員會,成立了國防部,但遺憾的是,國防部長不是何應欽,而是老蔣心腹,何的對頭,陳誠,這等於又是變相被擼了。

但善於審時度勢的何應欽沒有選擇爭鬥,他乖乖地接受這個現實。

就這樣,老蔣還是覺得這個昔日的二把手有些礙眼,於是一紙任命又將何應欽踢到了太平洋的另一端。1946年6月,何應欽被任命為聯合國安理會軍事參謀團中國代表團團長兼中國駐美軍代表團團長,出使美國,說白了就是打高級醬油去了。

到這份上,何應欽大概也算是看明白了,於是在美國買了別墅,準備就此安度晚年了。

然而,風雲突變,1947年5月,何應欽又被老蔣召回了國內,第二年又出任了國防部長。老蔣只所以這時候又想起了何應欽,無非是這老資格二把手能幫自己制衡下桂系的「李白」。

誰知道,何應欽野心又被喚醒了。27年何應欽搞過一次老蔣,36年又搞過一次,結果都沒能如願,那這一次暗地再聯合李宗仁能成功嗎?

大勢已去,怎麼可能,最終何應欽落得個裡外不是人。

老蔣敗逃臺灣後,何應欽本來是要遠走美國的,但老蔣卻令他必須火速赴臺「甘苦共嘗」,並且為他準備了專機。

是遠走美國置身事外呢?還是前往臺灣吉凶未卜呢?

何應欽最終選擇了後者。

到臺灣後,何應欽先是在家「閉門思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就被老蔣任命成了「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因為老蔣還需要他為自己搖旗吶喊。

何應欽很識時務,很知趣,接下來的幾十年幾乎都在演繹曾經的「九千歲」如何當今日的順民。

政治上,他是時刻擺低自己的身段,該為老蔣當大喇叭的時候,則賣力地叫喚。

叫喚多了,又有野心不死的嫌疑,怎麼辦?

於是乎,何應欽高調搞起了「三打一跳」的休閑生活。

打獵、打牌、打高爾夫,外加跳交際舞。

正是這一張一弛的自保之道,讓何應欽和老蔣、小蔣乃至陳誠的關係越搞越好。

1959年,何應欽七十大壽,老蔣親書「同舟共濟」壽屏相贈;1969年,何應欽八十大壽,老蔣又親贈壽軸,並且讓小蔣代表自己書贈祝辭,極盡溢美之詞。

老蔣去世後,何應欽的順民「愚忠」絲毫沒有動搖,以前怎麼「效忠」老蔣,今後怎麼「效忠」小蔣。

1979年,何應欽九十大壽,小蔣在總統府為何應欽特頒最高榮譽,國光勳章。不僅如此,小蔣還帶領軍政要員一千餘人在臺北三軍軍官俱樂部為何應欽舉行了盛大的祝壽茶會。

何應欽自己認為,老蔣時代他最大的榮耀是在南京主持受降儀式;小蔣時代他最大的榮耀即是九十、九十五兩次風光壽誕。

曾經不止一次拆過老大的臺,最終卻得到了老大兩代人的善待。

除了老二有生存智慧,或許還得說那個老大還是有些胸懷的。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何應欽是民國高官中少有的好丈夫,他的夫人王文湘終生未育,但何應欽從未有過納妾的想法。不僅如此,王文湘患乳癌病重期間,何應欽更是每天親自侍奉茶飯,端湯遞葯,硬是讓患癌的夫人又活了二十年。

拋開政治立場,民族氣節上的污點,官場上的何應欽是個聰明人,生活上是個不錯的人。


何應欽是蔣介石的學弟,有過成為軍閥的機會,王柏齡引薦到黃埔,開啟了開掛般的人生。之後卻又在多次不支持蔣介石中,漸漸邊緣。抗戰的勝利就是其巔峯與轉折點的開始,官場冷落,民間活躍。1、漸漸離開軍權

接受岡村寧次投降,密蘇裏號軍艦簽字,日本駐軍,這是戰後中國軍人最期待也是最光榮的時刻。

(受降)

1945年9月9日9點9分,在南京,何應欽在投降桌上接受日本簽字,這是他一生的巔峯。之後被派遣到聯合國安理會軍事參謀團中國代表團團長。

在解放戰爭中,先後擔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國防部長,在蔣介石下野後,擔任了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但此時已經沒有實際軍事權力。

2、冷落在官場

1949年5月何應欽在廣東辭去了所有職務,先是到了香港,後到了臺灣。到了臺灣,小委員長陳誠主政。

他自然邊緣起來,一開始不問政事,到了後來連中央委員會都沒進去,只擔任了中央評議委員,在軍方擔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高級顧問。

3、活躍在民間

冷暖自知的何應欽參加民間活動越來越頻繁,親日的他成立了中日文化經濟協會;還有童子軍、道德委員會等。到了八十年代小蔣時期,還成立了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

平時參加各種典禮,婚喪嫁娶、開業剪綵,一邊刷存在感,一邊賺著錢。自然也就有時間娛樂了,打打牌,打打球,養花種樹。

1987年病逝,98歲高齡。

對於一個政治家來說,何應欽的晚年確實悽涼;對於一個常人而言,何應欽的晚年何嘗不是天堂。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何應欽是蔣介石是八大金剛之首,長期擔任蔣介石在軍中的代理人。在國民黨軍隊這個大系統中,何應欽是當之無愧的第二號人物。

何應欽是人生頂點是作為中國戰區總司令接受日本投降,何應欽代表蘇、越、朝、緬、泰等盟國接受岡村寧次的投降,得到了一個軍人的最高榮譽。

1946年何應欽被排擠,擔任重慶行營主任,成了一方大員,和原先擔任參謀總長和國防部長甚至行政院長的風光比起來,抗戰結束後的何應欽,成了落架的鳳凰不如雞。

1949年,何應欽按照蔣介石要求,擔任了李宗仁政府的行政院長,但很快因為戰敗下臺。

到臺灣之後,蔣介石軍中第一親信的位置給了陳誠,何應欽這個級別的老將都要退休。何應欽在臺灣做過哪些職位呢?

1949年8月去臺灣歷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民國聯合國同志會」理事長、國民黨中央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童子軍」總會副會長、「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主任委員等職。

何應欽晚年可以說是十分清淡,除了某些重要場合做做場、剪個彩,更多從軍事方面轉向了文化教育方面。這種被擠出權力中心的感覺,估計很不好受。

為什麼何應欽最終被蔣介石拋棄?除了年齡問題,恐怕還有這些:

1,1927年,蔣介石自以為控制國民革命軍軍權,可以秒殺汪精衛和胡漢民,沒想到何應欽關鍵時刻默認了汪精衛的逼宮行為。因此,蔣介石只好下野,對此蔣介石很惱火,曾對黃埔學生說,何「何應欽要造反我,你們就反何應欽,我當土匪頭子!」

2,1936年,西安事變,蔣介石被張學良、楊虎城囚禁,何應欽直接組織了西征軍,討伐陝西的張學良楊虎城,置蔣介石於死地,期望自己獨掌大權。蔣介石最絕望的時刻,何應欽沒有站在他這一邊,讓他很絕望。

3,雖然全面抗戰8年中,何應欽一直擔任了參謀總長等高級職務,可是蔣介石更多直接指揮戰區司令、集團軍司令甚至軍長。蔣介石對何應欽始終有防備,何應欽只能老老實實給蔣介石打工。

何應欽是貴州人,從擔任黃埔軍校總教官開始,他就是蔣介石的第一親信,他始終都沒能建立起自己的一股勢力,只能作為蔣介石的依附力量而存在,所以後來被拋棄就理所當然了。而陳誠的土木系後來居上,雖然鬥不過蔣經國,但也在臺灣活躍了很多年。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何應欽。 生於1890年,1934年為國民黨一級陸軍上將。是第一批上將級軍官。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典型的親派。先後擔任海陸空三軍參謀長。軍政部長。國防部長,行政院長。屬於國民黨實權派人物。但也被蔣介石壓制了一輩子。被白崇禧譏諷為童養媳婦(意思是隻會幫蔣介石養軍隊,自己沒有嫡系人馬),而閻錫山則說何應欽見老蔣就會打立正。在大陸威風一時的何應欽到了臺灣就徹底被無視和遺忘了。

到了臺灣以後。蔣介石的最大心願就是傳位給兒子蔣經國、而蔣介石改造國民黨的第一個目的就是將這些資歷深厚,權傾朝野的大佬。他們既是兒子上位的阻礙,也是給蔣介石丟失大陸的替罪羊,在這一點上何應欽也是明白人。深諳中國傳統文化薰陶的何應欽對此更是心領神會。在到達臺灣以後。,何應欽主動交出兵權。不攬政事。而蔣介石也只給了何應欽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總統府戰略顧問。連中央委員都沒有給他,顯然蔣介石對何應欽當年在西安事變時候的做法一直存有芥蒂。

何應欽雖然遠離權力中心,但對各種公益活動十分熱心,積極參與。沒有了權力的何應欽也讓蔣家父子很是放心,各種榮譽也是不吝賜予。在1979年,何應欽90大壽的時候,蔣蔣經國在「總統府」向何應欽頒發了當局的最高獎賞——國光勳章。在祝壽大會上,蔣經國對何應欽執晚輩。十分恭謙。

何應欽的夫人王文湘,二人一生恩愛,在國民黨高級官僚中很少見。顧有中國第一好丈夫之說。二人美滿一輩子但卻沒有子女。不能不說是個遺憾。1987年10月21日上午,何應欽因心臟衰竭去世,享年98 歲。也是算安享晚年。壽高而亡。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