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億萬富豪誰最樂善好施,捐贈誓言(the Giving Pledge)集聚了一大波最熱心慈善的富豪。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去年10月,《福布斯》對美國最大的億萬富豪慈善家進行了跟蹤調查,並用一項新的慈善計分對他們的努力進行了排名。領跑這份榜單的是the Giving Pledge(譯註:意爲“捐贈誓言”)的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和沃倫·巴菲特,兩人迄今爲止捐款總額分別爲358億美元和351億美元。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以320億美元排第3位。

Center for Effective Philanthropy(“有效慈善事業中心”)的總裁菲爾·布坎南(Phil Buchanan)說:“公共事業意義重大,充滿活力。在美國,慈善捐款活動多年以來爲公共事業作出了貢獻,這背後的歷史和傳統是其它國家無法媲美的。與加拿大或是歐洲國家相比,這個國家(譯註:美國)的政府能起的作用更有限,這裏的慈善捐助水平高也與此有關。當然,這裏財富大量累積,也意味着產生的超級捐贈者比其它國家要多。” 布坎南著有Giving Done Right: Effective Philanthropy and Making Every Dollar Count一書(譯註:書名意爲“把捐贈做對了:讓慈善活動有效,讓每一塊美元都發揮作用”)。

但是情況已在發生改變。跟隨美國億萬富豪們的腳步,美國之外的億萬富豪也已經開始進行大筆捐贈。自2012年起,已經有28位福布斯億萬富豪榜上的非美國籍富豪簽署“捐贈誓言”,以此承諾(一生之中或是過世後)將捐出至少一半財富。已經有一些富豪朝着十億美元捐贈目標採取實際行動,這其中還包括沒有簽署誓言的富豪;經《福布斯》證實,6位非美國籍億萬富豪已向慈善組織捐出超過10億美元的款項。

有位印度籍富豪不僅捐了錢,還捐了腎。他就是靠電器致富的庫秋瑟夫·齊提爾阿皮裏(Kochouseph Chittilappilly)。2011年,60歲零2個月的齊提爾阿皮裏把自己的一隻腎捐給了一個完全陌生的人;一年之後,他啓動了一家關注衛生保健和教育的慈善基金會。齊提爾阿皮裏至今爲止已經捐款9,500萬美元,其中包括一次性向自己的基金會捐款7,900萬美元。

一小部分美國以外的億萬富豪爲本國及全球的慈善機構和慈善事業投入了數十億美元,印度科技大亨阿齊姆·普萊姆基(Azim Premji)就是其中一位。普萊姆基近期向《福布斯》表示,“誰要是得到了很多,就應該承擔起同樣多的期望。”3月中旬,普萊姆基宣佈將他在IT外包公司威普羅公司(Wipro)所持的75億美元股份轉移到他名下慈善基金會。該基金會稱,這一舉動使普萊姆基一生捐款總數達到了210億美元。

這條新聞不僅鞏固了普萊姆基世界最慷慨慈善家第4位的地位,還讓他成爲美國以外最大的慈善家。截止目前,普萊姆基已經累計捐出自己81%的財富用於慈善事業,這個百分比在所有現有億萬富豪中是最高的。緊隨其後的是對衝基金億萬富豪喬治·索羅斯,他向名下的Open Society Foundations(“開放社會基金會”)捐出的財富比76%還多一些。據《福布斯》2012年報道,前億萬富豪、慈善事業標誌性人物查克·費尼(Chuck Feeney)把自己75億美元財富幾乎全部捐出,這也鼓舞蓋茨夫婦以及沃倫·巴菲特建立“捐贈誓言”。

兩位簽署了“捐贈誓言”但捐款尚未達到10億美元的非美國籍億萬富豪正努力提高對慈善事業的貢獻。在澳大利亞,FMG集團(Fortescue Metals)創始人安德魯·弗雷斯特(Andrew Forrest)及妻子Nicola向名下的Minderoo Foundation捐款約6億美元,該基金會於2018年發起海洋研究倡議。

南非籍億萬富豪帕特里斯·莫特賽比(Patrick Motsepe)共捐出超過5億美元,在非洲推行衛生健康、農耕、農業綜合企業、基礎設施、音樂方面的項目。去年,這位African Rainbow Minerals創始人還承諾捐款2.5億美元和1億美元,分別用於南非土地改革和教育。

出於一個技術原因,有位看起來異常慷慨的億萬富豪並不在榜單上。迪特馬爾·霍普(Dietmar Hopp)是德國軟件公司SAP聯合創始人,他把所持的SAP股份中超過60%——現價值69億美元——放入了一家慈善機構,該機構自1995年以來已經將超過8億美元用於慈善。由於霍普握有這些股份的經濟控制權,而且這些股份並不是放置在基金會裏不可撤回,《福布斯》計算霍普的身家淨值時,仍然把放在該慈善機構的股份計算在內。

下列爲福布斯評出的美國以外地區最大億萬富豪慈善家。

捐贈數額按照截至2019年3月中旬的美元金額計算。*身家淨值爲截至2019年3月25日

阿齊姆·普萊姆基(Azim Premji)

印度

迄今爲止捐贈金額:210億美元

身家淨值:50億美元

普萊姆基從事IT行業,也通過自己的基金會投身公益,重點是改善印度教育最不發達地區的公立學校。2010年,他在班加羅爾建立阿齊姆·普萊姆基大學。普萊姆基的基金會表示,該校學生數量目前爲1,300人,計劃擴大到5,000人。1966年,普萊姆基在父親去世後繼承家族的食用油生意,因此從斯坦福大學退學。(他最終在退學34年後,在2000年從該校畢業)。普萊姆基後來改弦更張,進入軟件業,將小企業發展壯大,打造了現在的Wipro。2018年,該公司營收達到84億美元。普萊姆基擔任該公司董事長。

克里斯托弗·霍恩(Christopher Hohn)

英國

迄今爲止捐贈金額:45億美元

當前身家淨值:31億美元

霍恩是對衝基金管理業者。2002年,他與前妻傑敏(Jamie)共同創立了兒童投資基金會。於1996年開始在對衝基金機構Perry Capital供職,2003年在倫敦開設一家對衝基金,取名兒童投資基金(暫譯名;英文爲Children’s Investment Fund)。加上Perry Capital在2002年的一筆未公開捐贈,霍恩與傑敏通過將資產從兒童投資基金轉至兒童投資基金會,至少向後者捐贈了45億美元(2人於2014年離婚)。霍恩在兒童投資基金會網站上表示:“建立基金會的初衷就是改善發展中國家貧困兒童的生活。這一點沒有變化。我想要做的不是提供捐款,而是解決問題。”

卡洛斯·斯利姆·埃盧(Carlos Slim Helu)

墨西哥

今爲止捐贈金額:42億美元

當前身家淨值:614億美元

電信大亨埃盧早年曾批評“捐贈誓言”。2011年,他曾說過:“商業活動與發展會解決很多問題。做慈善不能解決貧困問題。過去這些年,人們做了多少慈善?幾萬億美元。”不過,他對一些形式的慈善事業依然有信心。埃盧的發言人稱,埃盧自2006年以來就向自己的卡洛斯·斯利姆基金會投資,金額已達42億美元。2006年,他向自己的基金會捐資20億美元,2010年再捐資20億美元。據福布斯2011年報道,捐款所用資金多數來自埃盧在墨西哥大型企業持股獲得的股利。過去6年時間,他向該機構又捐獻了1.6億美元。該機構的事業包括改善衛生及教育,讓人們能夠找到工作,養家餬口。埃盧的基金會還與克林頓基金會和蓋茨基金會等非營利機構合作。

李嘉誠(Li Ka-shing)

中國香港

今爲止捐贈金額:32億美元

當前身家淨值:325億美元

1980年以來,李嘉誠的基金會已經向27個國家和地區的教育、醫療和科研事業捐資數十億美元。李嘉誠曾向內地捐資,也生於內地。1940年,日本侵入華南,12歲的李嘉誠不得不背井離鄉。2017年,李嘉誠對福布斯表示:“(譯自英文報道)2006年,我獲得福布斯終身成就獎時,向大家表示,我1980年成立的慈善基金會就像自己的第三個兒子。我希望說服有能力的亞洲人士,請他們支持對社會有重要意義的事業,將其視爲一種義務,正如我們撫養子女是一種義務一樣。”

漢斯約格·懷斯(Hansjoerg Wyss)

瑞士

迄今爲止捐贈金額:19億美元

當前身家淨值:59億美元

懷斯是醫療設備製造商Synthes的創始人。2012年,他以202億美元的現金和股票將該公司賣給強生。懷斯熱心於保護環境,既包括自己的故鄉歐洲,也包括非洲、亞洲和美洲。去年10月,懷斯在一篇《紐約時報》文章中表示,承諾捐資10億美元,用於陸地和海洋保護,到2030年覆蓋地球表面的30%。他寫道:“自然界應該得到的保護那麼多,實際上得到的保護有那麼少。我們所有人——公民、慈善人士、企業家、政府官員——看到這個問題,都應該感到憂慮。”2001年以來,他已經向自己的基金會捐資至少19億美元。該基金會已經投入4.5億美元,用於陸地保護。懷斯還向該事業另外捐資4,000萬美元。2018年,懷斯向公共土地信託(暫譯名;英文爲Trust for Public Land)捐出一筆資金,數額未經透露。該信託可以利用這筆資金在懷俄明購買超過2.4萬英畝的石油及天然氣租賃權,並且使開發項目退役。懷俄明正是懷斯的故鄉。

斯蒂芬·史密德海尼(Stephan Schmidheiny)

瑞士

迄今爲止捐贈金額:15億美元

當前身家淨值:23億美元

Swiss Eternit Group是史密德海尼父親的建築材料公司。1976年,史密德海尼年僅29歲就成爲該公司總裁。2003年起,他已經向慈善事業捐資約15億美元,途徑多數是通過將他在拉美工業資產中的股份交給自己的慈善機構VIVA Trust。史密德海尼曾於1992年協助組織聯合國首屆環境和發展大會,已經向全球可持續發展項目投入超過6億美元。2012年,意大利一家法院裁定,Eternit意大利分支機構的疏忽導致2,000人因爲和石棉相關的問題喪生,史密德海尼有瀆職行爲。2014年,意大利最高法院推翻該裁決,裁定史密德海尼無罪。

譯 Xiaxun & Joe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 END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