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岱(?—1896),號山農,廣東佛山(今廣東省佛山市)人,出身於廣東鉅富、官宦世家。他自幼聰穎好學,早年中進士,授翰林,後以道員分發山東(即山東候補道),官至濟東泰武臨道(官居四品)。後來,他辭官經營金礦,幾經磨難,終於依靠雄厚的資金和先進的技術及經營管理辦法,使招遠玲瓏金礦興旺發達,成爲聞名全國的黃金產地。

李宗岱祖父三弟兄,可瓊、可瑞、可蓍,在清朝嘉慶年間同登進士,均授翰林。榮歸故里後,他們在村中建立了祠堂,祠堂門上大書對聯一副:父子狀元天下有,同胞三翰世間稀。

李宗岱受家風影響,聰穎好學,1849年中副榜貢生,據說以後又中了進士,授翰林,後以道員旨發山東(即山東候補道),1869年署山東布政使,1874年署山東督糧道,1877年署濟東泰武臨道,次年兼任山東鹽運使,1880年任濟東泰武臨道。

據廣東南海縣舊志記載,李宗岱“性情真摯,宏材偉略,超越等倫,慷慨有大志。愛才如命,且輕財仗義,倜儻不羣,有古俠士之風”。爲官期間,李宗岱受美國洋行金錢大王的影響和國內方興未艾的洋務運動的推動,又看到山東是黃金產區,便着手籌劃開採金礦。其實,早在19世紀80年代初,他就聽說英美等國駐煙臺領事覬覦山東平度一帶金礦,不斷要求僱人開採金沙,但均被清政府拒絕。爲防利權外溢,李宗岱廣積錢財,準備投資開採金礦,但當時清廷有規定,“商務礦務不能由官任之”。李宗岱遂當機立斷,毅然辭去官職,投身礦業礦務。1883年,李宗岱首開棲霞縣金礦,但因民情不順(當地百姓說開礦挖地陰氣上升,陽氣耗盡,百姓必遭災難,而羣起反對),旱情亦重,登州知府怕百姓動亂而稟請停辦。

1885年,李宗岱又籌集白銀45萬兩(借英國匯豐銀行18萬兩,淮軍銀行6萬兩,各商股21萬兩),開辦平度縣舊店金礦,並疏通北洋大臣李鴻章給予支持。次年5月31日,李鴻章給李宗岱的電文:“機器舂杵到後,井開深,多橫路,出砂約需加本若干,獲利若干,祈與壁赤(美國技師)議明,頃商匯豐,可借十萬金以內,息六釐。果有厚利,鴻當作保或請來津商訂。”於是,李宗岱僱傭外國礦師,並從舊金山購進一座具有60馬力的舂礦機,僱用600餘名礦工用新法開採金礦。但開工不久,即發現該礦的含金量不高,加之交通不便,運費高昂,另外井深水大,通風、排水困難重重,尤其是硫化鐵金礦石不易選煉,成本加重,以致此後幾年間,資金匱乏,45萬兩白銀投入後未能產生效益,尚欠外債10萬兩,礦內丁役匠勇也趁機齊向礦局催討衣食錢糧。在經營竭蹶的困境中,李宗岱“衣物典質一空,家資蕩盡,債欠仍不能清償”。1891年9月,李鴻章只得下令由登萊青道盛宣懷將平度金礦查封。

開辦棲霞、平度金礦的潮起潮落,尤其是平度金礦的破產,使李宗岱深感創業不易,也練就了他不畏艱難、勇於開拓的品格和超人的膽識。在他看來,開金礦不僅要懂經營、會管理,還要有先進的技術設備纔行,僅靠土法採礦難以發財致富。所以,李宗岱在平度金礦尚未破產時,就高價聘請美國壁赤、瓦遵、阿魯士威等技師到招遠玲瓏踏探礦源。經調查探明,招遠礦石儲量甚佳,條件優越,開鑿有望。1887年,李宗岱毅然放棄平度金礦,再次集股開辦玲瓏山紅石崖礦洞,結果當年獲淨金360兩,李宗岱大喜過望。1889年12月由旅美華商譚錦泉等集股設立“開源礦務公司”,以李宗岱爲督辦,試圖開採牟平、寧海金礦,但因股本不齊,未能如願。李宗岱又於1891年12月6日將平度舊礦及開源礦務公司與玲瓏山紅石崖金礦合併,經李鴻章批准,領得官銀25萬兩,加之林道琚、李贊芬集銀30萬兩,陳世昌、徐麟光集股30萬兩,成立了“招遠礦務公司”。公舉李宗岱爲督辦,陳世昌、李贊芬爲總辦,徐麟光爲會辦,李錫功爲董事。同時在煙臺、青島、大連、天津、上海等港口設了五個辦事處,作爲銷售黃金、購買機器材料的基地。

礦務公司成立後,於1892年春,挖出玲瓏山之寬大礦脈,品位每噸達百克以上,當年獲淨金2500兩。其後幾年間,產量巨增,採金大盛。極盛時期,礦工達3000多人,僱用工頭120多人,日產黃金1500餘兩。

爲加快黃金開採,李宗岱派李贊芬攜巨資到美國購買機器設備。唯李贊芬到達上海後,並未出國,而是耗費巨資私自購買了大批鐵碾等無用之物。李宗岱氣憤之至,上告政府,將李贊芬革職查辦,沒收全部股金,派人將李贊芬押回廣東,永不再用。事後,李宗岱嘆曰:“用人不當,誤我大事。且記!且記!”

李宗岱初辦玲瓏金礦時,深感人才之缺乏。於是,他一方面高薪聘請美國壁赤、瓦遵、阿魯士威等技師,作爲他的高級技術顧問,找到了玲瓏山紅石崖礦脈,相繼開採了七八個富礦洞,從而走上了發財致富之路;另一方面李宗岱派其弟李宗堯到美國學習礦業管理,學成歸國後委以重任,由其擔任招遠金礦局的總管家。爲了後繼有人,李宗岱還先後派其子李家佑、李家愷到美國學習採礦技術和先進經營管理辦法。後來,李家佑成了採礦技術總管,李家愷成了公司副總管。俗話說:知子莫若父。李宗岱深知其子李家愷有大將之才,公司管理非他莫屬。不久,李家愷果然子承父業,坐上了玲瓏礦務公司的第一把交椅,成了礦主總管。

李氏兄弟掌管公司經營後,對礦業生產和管理採取了一系列改進措施。在礦山生產上,他們力主採用先進技術,廢棄了手工打眼、人工挑選礦、人砸礦等落後的生產方法,在生產上採用蒸氣機帶動氣鑿打眼、炸藥爆破、瓦斯機車運輸等技術,選礦也改用碎石機、鐵碾、選礦槽、冶煉爐等機械選煉。在經營管理上,則借鑑外國的管理模式,改革過去單一的日工資制,採用計件工資制、承包制、定額加獎制等諸多管理辦法,使玲瓏金礦一時聲勢大振,產量大幅增加,極盛時期年產黃金萬餘兩。李家愷的管理才能深得其父的器重,也使李宗堯深感自愧不如,提出讓賢。

曲運鴻原是龍口興鑄公司的一名普通工人,但他會說日語,善於交際,辦事穩重,被李宗岱看中,重金招聘到玲瓏。他初爲日語翻譯,繼而成爲對日本資本家洽談簽訂契約的全權代表,最後青雲直上,成爲玲瓏股份有限公司的總經理,與礦主享受同等待遇。在避暑勝地青島市黃縣路十九號,礦主還贈予別墅一座。

李智廣外號小廣東,是李宗岱的侄子。李宗岱回廣東老家探親時,發現此人才華出衆,精通賬目,經營有方,便把他招致麾下,讓他擔任玲瓏金礦的賬房先生。後經數年親手栽培,他成了公司聞名的“鐵算盤”、會計通。特別在交納礦稅上,他辦法巧妙,有獨到之處。儘管山東省財政廳數次派人審查賬目,但都有驚無險,平安過關。李智廣這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不久即成了公司財務總管,被破格提拔爲副總經理。

此間,李宗岱在經營的各個環節上,不失時機地發現人才、重用人才,從技術型、管理型、經營型、外向型等各個方面,組成了一支有相當經營能力的人才網,而這些人都在各自的崗位上爲招遠礦務公司的發展作做了重大貢獻。《南海縣誌》的《李宗岱小傳》之所以對李宗岱甚爲推崇,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愛才如命,汲引後進,皇皇如不及”。

李宗岱經營玲瓏金礦之所以能立於不敗之地,祕訣是“權、才、財”三個字。在“權”上,上至慈禧太后、北洋大臣李鴻章、直隸總督王文韶、山東巡撫張人駿,下至道員馬建忠、道員陳世昌、招遠縣令高步衢、縣丞徐麟光等地方要員,都是他的靠山;在“才”上,無論國內國外的親朋好友,還是平民百姓,只要有才能,一律同等對待,高薪招聘,委以重任;在“財”上,旅美華商譚錦泉、旅日華商陳佃坤、香港華商霍緝之等,都是他的財源智囊團。據調查,與李宗岱有密切關係的能人賢士達百人之多。

李宗岱在開辦玲瓏金礦過程中敢爲人先,改革管理、嚴格治礦,是其在礦業管理上的一大特點。他借鑑國外先進的經營管理方式,結合玲瓏金礦的實際情況,先後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辦法。其中主要的有:

投標包採製。李宗岱爲首的招遠金礦局,爲了加強經營管理,增加收入,對已近採完或將廢棄的邊遠貧礦洞實行投標包採製,即:礦洞權歸資本家所有,在投標前,礦主先派內行人逐個礦洞進行調查摸底,做到心中有數,然後實行投標。投標時,誰出的錢多,就把某一礦洞包給誰。礦洞投標後,可分期付款:一類礦洞每年分六期,每期兩個月;二類礦洞每年分四期,每期三個月;三類礦洞每年分兩期,每期半年。雙方講定按礦石品位和數量確定投標價格。投標後,礦主每期收一次款,逾期不交者,礦石沒收,礦洞收回另行投標。用此辦法,礦局每日可多收入大洋1400—2500元不等。

代採買賣礦石制。招遠金礦將大瓏玲、小玲瓏、玉子澗、井彎坡等採礦洞採取代採買賣礦石的辦法經營礦洞。具體是,先將礦洞以某種條件租給各工頭開採,礦局只派監督員每日檢查監督;工頭採礦的工具和原材料公司可以按價供應,但發生事故的損失等一律與礦局無關;租到礦洞的工頭,在租期內,按公司規定將礦石運到指定場所,然後按礦石品質的優劣,定價收購。這種管理辦法比礦主僱工開採每月每個礦洞可節省1500—2000大洋不等。

試工制。礦局用工是先把人招到礦內,試工三個月。三個月後,試工好的從第四個月起幹活付工錢;試工不佳的辭退,錢不付活白乾。在試工中,由體力強壯,幹活熟練的把頭帶領(把頭可開雙薪),幹活既累且苦,一般體力者是難以承受得了的。在試工中如果發生傷殘事故,礦局不管不問,立即辭退。

定額加獎制。爲了激發工人的積極性,礦局把某一工作定下數量和數額,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或超額完成數量的付款加獎,完不成規定數量的款不付活白乾。如挑砂工,規定每擔挑300斤按價付款,多挑加獎,挑不足300斤的分文不付。

井口換衣制。給公司幹活的礦工,既累且苦,還工資低微。他們每天在井下幹活12個小時以上,每日僅掙200錢(當時40至50錢買一斤高粱)。爲了養家餬口,部分礦工利用下班回家的機會,袖取若干高品位礦石,日積月累,自行煉製。嗣後,把頭查知此事後,告知礦主,礦主即在洞口建立換衣房。工人下洞,換上入坑衣,出洞時,再穿上自己的衣服。其後,砸礦工、挑礦工、選礦工亦都採取了此種辦法。

此外,李宗岱還推行了聘用制、承包制、股份制、獎罰制、引進外資和技術設備制等諸多改革管理的措施。

李宗岱苦心經營玲瓏金礦數年,逐漸使金礦的生產走上正軌。在玲瓏金礦的發展達到頂峯時,李宗岱因年事已高,急流勇退,將公司所有事務交與他人管理,開始了他晚年揮金如土的奢侈生活。

據李宗岱之子李家愷的四姨太姚順嬡(外號四蝴蝶)回憶,李宗岱曾在玲瓏山下蓋起一座富麗堂皇的深宅大院,鉛灰色的大鐵門,門外有石獅石鼓,門內是藤蘿架和供人觀賞的養魚池。李家有幾十名男僕女傭,午晚兩餐都有名貴酒菜,僅一天的生活費用就需十幾兩銀子。李宗岱還在全國幾處風光秀麗的城市,修建了別墅宅院,僅在濟南就有8處宅院,以趵突泉一側的東流水大院爲最。在青島有他的高級別墅;在大連、天津、上海、杭州有他的遊玩住地;爲了光宗耀祖,他在廣東老家蓋起了“七十二窗”樓房,豎了旗杆,立了牌坊 。

李宗岱因系科舉出身,生平喜好的是金石之學和金石收藏。《嶺南畫徵略補遺》一書就說他“喜爲金石考據之學”。現存《金石學錄續補》一書記載了李宗岱當年的金石藏品情況:“(李宗岱金石藏品)金類有農卣,旂鼎,世主亞形鼎,靜敦,紀侯敦,太保敦。石類藏有漢麃孝禹石。”

1896年,李宗岱因病去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