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1935年的二十多年间里,四川各地林立的军阀,相互兼并,无月不征,无月不战,大大小小的战争,多达470次之多,规模以上的战争则有近三十次之多。单看这数字,简直触目惊心,吓死个人。

但实际上,四川军阀混战,造成的破坏并不大,没有出现明显的人口下降。完全不像同时期北方的军阀战争,那么凶狠残忍,比如直奉大战,吴佩孚对阵张作霖,飞机大炮一起上,真刀真枪的拼命,甚至还有白刃战。死伤很多,破坏很大。

但四川军阀的相互混战,和我们普通人想象的战争情景,却不太一样。战争的表现,更多像吓唬和驱赶,没有一般的战争那么无情残酷。

参战双方的士兵们,往往都不瞄准就放枪。因为战争的烈度不大,所以,喜欢看热闹的四川闲人们,有时候居然会亲临战场去观战,仿佛后来观赏球类比赛一样,起哄吆喝的声音,超过参战士兵的叫嚷枪炮声。

四川军阀的中上层军官,大部分出自一个地方,难免沾亲带故。仅仅大邑县,县团级以上军政官员,就有近50人,素有“三军九旅十八团,营长连长数不清”的说 法,一到过年过节的时候,刚刚还打得火热的战场,立时安静下来,双方军官携手同行、回乡过节祭祖;当时的非政府组织袍哥,也深度渗入各方军阀,大家都是袍 哥中人,平时打一打,但不撕破脸。上战场是各为其主,遇上谁家婚丧嫁娶之类的,都还得回去吃酒坐席,公私分明。

同时,四川军阀还有许多打仗的规矩:如,农忙时不打,都种庄稼;收割的时候不打,都去收庄稼;过年过节不打;庄稼田地里不打,不能毁庄稼。。。。

在旁人看来,四川的军阀战争,很让人莫名其妙。开战之前,都是通电满天飞,你谴责我、我指责你,真打的很少。打战的双方,往往是学生和老师打,朋友之间打,甚至就是一家人叔侄之间打(刘湘和刘文辉,就是血缘很近的叔侄关系)。

双 方打仗时,往往还有这样的现象,前方丈夫们中在打仗,后方两军的家属,却在一起打牌、打麻将;前方士兵们在战场上小打小闹,战争双方的将领们,还在后方茶 馆里交涉;白天还在一起打的军官,晚上就坐下来吃火锅打麻将了。。。仗打完了,大家还是朋友,也不赶尽杀绝。如果有的军阀被打得没有实力了,宣布洗手下 野,对方也就罢休了,从来不搞宜将剩勇追穷寇之类。

军阀混战后,打赢的一方,在战胜之后,必定会做三件大事:第一,拜会手下败将的父母家人,把他 们安顿好;第二,打电报给失败者,声明自己已不再追赶;同时给失败者报家人平安:“伯父母大人,当小弟侍奉”,说得体面而体贴;第三,进城安抚百姓,为地 方办点实事给点好处,让大家安心过日子。

民国四川内战,啼笑皆非中的人情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