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社會學的分支學科,農村社會學專門研究農村社會構成與運行的機制和規律。

農村社會的現實是什麼?農村社會現象和現實由哪些因素構成?又是如何形成的?

近日,我們出版了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陸益龍教授的《農村社會學》,這本教材立足中國經驗,以中國農村的社會事實爲依據,系統介紹和闡述了農村社會學的基本問題、主要理論和研究方法。

農村社會學

陸益龍 著

978-7-300-26569-8

2019.01 49.00元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陸益龍

陸益龍,安徽樅陽人,2000年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所社會學博士,2002年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後,現爲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百所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中央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教育部重點教材《農村社會學》編寫課題組首席專家,有兩部學術著作入選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成果文庫。

研究領域主要涉及:農村社會學、法律社會學、戶籍制度研究、水資源與社會研究等。已出版學術著作有:《後鄉土中國》《轉型中國的糾紛與秩序——法社會學的經驗研究》《制度、市場與中國農村發展》《農民中國——後鄉土社會與新農村建設研究》《定性社會研究方法》《戶籍制度——控制與社會差別》《流動產權的界定——水資源保護的社會理論》《超越戶口——解讀中國戶籍制度》《嵌入性適應模式——韓國華僑文化與生活方式的變遷》《嵌入性政治與村落經濟的變遷——安徽小崗村調查》。

作者陸益龍教授在《前言》中這樣介紹這本教材:

這是一本農村社會學的教材。我之所以要獨自撰寫這本教材,而不是採用通行做法去主編教材,一方面是因爲自己一直以來就有這個心願。另一方面是因爲自己的學術理念,儘管“團隊作戰”的做法現在在學術界很流行,但我總覺得這種做法可能更適合自然科學研究,而不太適合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因爲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需要思想,而思想是有主體的,且每個主體的思想是不同的,所以,我個人一直認爲人文社會科學的訓練需要有別於自然科學,需要注重獨立思想能力的培養。我獨立完成這本教材的寫作,一個簡單的想法就是要讓使用這本教材的學生能夠讀懂如何獨立思考和研究農村社會學問題。

爲師者,其天職就是“傳道、授業、解惑”。我非常熱愛教師這一職業,到現在已經在大學從教31年了。我也非常樂於“傳道”,認爲寫教材就是教師傳道的一種重要方式,雖然著述教材不被認定爲科研成果,但我自己樂在其中,而且也認爲這是自己的一項職責。

我的研究興趣很廣泛,從戶籍制度研究到水資源保護研究,再到糾紛及其解決機制的法社會學研究以及農村社會學研究,但在“骨子”裏,我最感興趣的還是農村社會學研究,對這一領域的研究也更爲自信。因爲我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從小就幹農民的活兒,對農村、對農民始終有一種特別的情感,也有一種獨到的理解。從對安徽小崗村的個案研究,到自己嘗試提出“後鄉土中國”的理論,我一直關心和關注着大轉型時期中國農村的變遷與發展。我也一直有將自己的這些經驗、自己的理解以及自己所作的理論解釋通過教科書的方式表達出來的願望,獨立撰寫這本《農村社會學》教材,目的是爲大學生理解中國農村提供一個新視角。

最初萌生撰寫《農村社會學》教材的想法是在2009年,當時爲了申報中央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建設項目,我就認真設計了教材的提綱目錄,並對教材的撰寫理念進行了充分論證。很榮幸,項目評審委員會審覈通過,讓華中農業大學的鐘漲寶教授、北京師範大學的董磊明教授和我三人作爲“馬工程”《農村社會學》教材編寫課題組的首席專家。之後,我既參與了該教材編寫工作的研討,也實際承擔了部分章節的寫作。在此過程中,我也學習和積累了更多的關於撰寫《農村社會學》教材的知識和經驗。

2014年,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編輯宋義平和我商討將我那本《定性社會研究方法》修訂成教材出版時,我就跟他提出要出版自己獨立撰寫的《農村社會學》,他欣然答應,很快向出版社申報並順利通過了這個選題。簽訂出版合同後,由於我寫作進度比較緩慢,所以一直拖至今年,在潘宇社長和盛傑編輯的“鞭策”下才交稿。這一過程讓我深刻體會到,獨自撰寫教材或許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

在設計和撰寫這本教材時,我力圖使之具有這樣幾方面的特色:

第一,更具社會學範式特徵。農村研究有多個學科的視角,如人類學、經濟學、政治學和公共管理等,農村社會學既然是社會學的分支學科,其教科書應更加註重對社會學學科的理論和方法體系的運用。所以,我在書中強調農村社會學在方法上不宜侷限於定性研究,需要加強和拓展理論導向的定量研究。在研究內容上,也不宜只關注鄉村治理和問題取向的研究,而要沿着社會學理論脈絡不斷拓展新的領域、發展新的理論。

第二,要有主導思想和理論主線。教材通常與學術著作不同,強調對基本專業知識的介紹,而忽視貫穿整個教材的思想與理論主線的重要性。但對於更爲專業的分支學科教學來說,不應侷限於知識傳授,而要更加註重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能力的訓練。我在寫作本書時,始終想結合自己在農村社會學方面的專題研究經驗和體會,並以後鄉土中國理論爲主線將一些知識點串聯起來,目的就是鼓勵學生多做學理分析、注重經驗與理論關聯。

第三,框架體系更完備與合理。一本教材不可能將一門學科的所有東西都裝進去,因而就需要經過選擇和取捨之後形成一個框架體系。衡量這個框架體系是否完備,主要依據所納入的內容是否涵蓋了該學科的主要範疇,合理與否則要看框架的構造所遵循的理論原則。在構建本教材的框架體系時,我主要遵循由結構變遷、功能問題兩個座標軸構成的理論體系,以及史、論、法相結合的原則,建立起既包括農村社會學歷史、理論和方法,也包括農村的社會、文化、經濟和政治方面的現狀、變遷與問題的體系。

當然,由於我的能力所限,書中難免有各種不足、疏漏甚至錯誤,也望廣大讀者朋友“賜之芟正,示以未知”。

這本書爲了解和理解中國農村社會現實問題提供了一個重要窗口,同時也爲學習和研究農村社會學提供了一種體系框架,因而可作爲本科生、碩士研究生的教材,亦可用作研究或實際工作的參考用書。

《農村社會學》目錄

第一章 農村社會學的基本問題

第一節 什麼是農村社會學

第二節 農村社會學研究什麼

第三節 爲什麼研究農村社會

第四節 中國視野下的農村社會學

第二章 農村社會學研究方法

第一節 農村社會學的幾種範式

第二節 田野調查方法

第三節 抽樣調查方法

第四節 分析解釋與理論構建

第三章 村落與農村社區

第一節 村落的意義和特徵

第二節 村落中的家與戶

第三節 村落的形態與構成

第四節 行政村及其功能

第五節 村落的未來

第四章 農民及其社會特徵

第一節 農民及其構成

第二節 農民的社會心理

第三節 農民社會行動的邏輯

第四節 理解中國農民

第五章 農村社會關係與網絡

第一節 農村社會關係及其特徵

第二節 農村社會關係的類型

第三節 農村社會的關係網絡

第四節 農村社會關係的變遷

第六章 農村社會的組織

第一節 農村的社羣與組織

第二節 家族組織及其變遷

第三節 農村的經濟組織

第四節 農村的政治組織

第五節 農村社團與文化組織

第七章 農業與農村經濟

第一節 農業與農村社會

第二節 農業經濟的類型及其特點

第三節 制度、市場與農業發展

第四節 農村經濟的發展問題

第八章 農村政治與鄉村治理

第一節 農村社會中的權威

第二節 政治力量與農村政治

第三節 農村社會的治理

第四節 村民自治與公共管理

第九章 農村的社會分層與流動

第一節 農村社會分層的維度

第二節 農村社會分層的機制

第三節 農村的社會流動狀況

第四節 農村社會流動的機制

第十章 鄉土文化與農村生活方式

第一節 鄉土文化的特質

第二節 農村民俗文化

第三節 農村社會的文化生活

第四節 農村生活方式及變遷

第十一章 農村社會問題及應對方式

第一節 貧困問題與精準扶貧

第二節 老齡化問題與綜合養老

第三節 教育問題與教育改革

第四節 醫療衛生問題與醫療保險

第十二章 農村社會變遷與鄉村振興

第一節 農村社會變遷

第二節 城鎮化與農村社會現代化

第三節 新農村建設

第四節 新時代的鄉村振興

主要參考文獻

陸益龍《農村社會學》現已上架

轉型中國的糾紛與秩序

——法社會學的經驗研究

陸益龍 著

978-7-300-20953-1

2015.12 52.00元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