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因緣際會之下,我有這個機會看到去年嚴總裁至和碩聯合科技公司的演講影音檔,看完之後深受感動。嚴總裁在該場演講中提到的許多段落都帶給我不少的啟發,亦使個人對某些議題的既有想法有了更進一層的深化,尤其是教育這一部份。個人的淺見認為:即使我們擬定了再多「減輕學子負擔」的政策,我們依舊沒有辦法減輕學子們的負擔,為什麼?

 

為了什麼求學? 

總裁在演講中說了一個故事,在這邊我簡短粗略的帶過(或許會與原本的故事有些許出入,但大體上是一樣的):

「臺灣某些體育系學生畢業之後,竟然出現一些相約一起到美國攻讀體育博士班的奇特現象!在美國,體育系博士班是沒有人要去讀的。請問有哪個運動員是需要靠一個博士學位來證明自己是個好的運動員?臺灣的教育完完全全的扭曲了求學的價值觀,使得這些學生抱著『從博士班畢業拿到文憑之後回來臺灣任教』的希望走上國際,投資了更多的時間跟金錢,但是回國之後卻發現臺灣沒有這樣的環境、這樣的舞臺讓他們好好發揮。試著想想看這些年輕人面對的是多大的失望啊!」

 

在剛上大學的時候,就已經打定主意畢業之後一定要先服完兵役、工作個一兩年證明自己也確定自己真正要什麼之後,再來決定我是不是應該要重回校園、繼續攻讀研究所。雖然在大三的時候這個想法曾經接受系主任的挑戰,他認為接受教育應該要一氣呵成、打鐵趁熱、趁勝追擊纔好,個人也因為他的一些話語而曾經左右搖擺不定過,但最後還是不變初衷,因為我不想再去多花兩年攻讀一個我不知道為什麼我要攻讀或是被動(迫)攻讀的學位。

 

這種「學歷高就會受尊敬」、「高學歷就有高薪資」的迷思是中國長久以來的文化傳統之一,但是當進入高等教育機構接受更深入高等教育的莘莘學子們,倒頭來只是被動的、被壓迫的、甚至是不知道為什麼要進來的這些人,那麼我們真的應該要憂慮:「投入這麼多社會資源與時間資源的教育,是否真能如我們所願培育出高等人才?」誠如以上嚴總裁說的那個故事一樣,有哪個運動員是需要靠學位證明自己是好的、優秀的、甚至是傑出的運動員?運動員的戰場不應該被侷限在這裡,而是該在運動場上不是嗎?

 

這樣划算嗎? 

在這場演講中,嚴總裁還提到跟教育有關的另一段話:「讀研究所所投資的代價並不只是你父母親的那筆金錢,你所投資的是遠遠超過金錢所能衡量的那些時間。大學畢業的你已經2223歲了,接著你因為許多原因選讀了一個你自己也不甚喜歡或沒什麼興趣的研究所,又花了23年時間,男生接著又要當一年的兵。屆此,你就已經快要30歲了,卻還是一點工作經驗都沒有,這是一個多麼危險的事情!大學生竟然變成了一羣不願面對社會、面對競爭、躲在校園裡面的一羣人,始終以為拿到了碩士學位就可以開始擁有美好的人生。But the point is, there is no job for you.

 

最後這句話可以有許多種不同的解釋,在這篇文章中我把它闡釋成:「You don’t know why you go to study, how could you study well? If you didn’t study well, you never have the chance to win the competition, or even get a job.」(雖然這並非嚴總裁的原意,總裁的原意會在其他文章中提及)。

 

這是一個警惕,是對臺灣社會及教育現況的一個反思。整個社會所挹注在高等教育的資源甚多,但我們真能夠培育出真正的高等人才嗎?假如家長不斷灌輸自己與孩子「唯有讀書高」的觀念,那麼我們沒有辦法;假如整個社會的風氣依然認為「高學歷就是高人一等」,那麼我們沒有辦法;假如我們的教育理念依然堅信只要投注越多的金錢、越多的時間、吸引越多的學子進入碩博士班,就能夠產出越多的傑出人才,那麼我們還是沒有辦法。

 

因為最根本的問題在於:求學的動機。

 

如果你不是認真的,請不要踏入研究所 

我們不應該只是強迫性的、洗腦式的要求並期望自己的孩子不斷的往校園裡前進、不斷的追求更高的成績,不斷的灌輸這樣的迷思只會扼殺了這些孩子對於求知的熱情、框架了他們的思維。幾年前很夯的啟發式教學應用在國中小教育上之所以失敗,並非這個系統有問題,而是我們成績掛帥、分數至上的社會風氣,使得這種教育方式在臺灣失敗。當初推行的時候,我們並沒有看清楚這個社會各種現象的因果關係,導致推行時反對聲浪大、困難重重。最近看了政治大學蕭瑞麟教授的「讓脈絡思考創新」一書,其中有一章提到某安親班課輔老師說的話:「家長對於學生的成績很在意,若是隔天學校老師批改作業時說某題寫錯了,即使只是解法的不同,家長也會怪罪我們不盡責。」這種現象真的是現代教育中非常嚴重的弊端:思考的僵化。

 

我並不是個啟發式教學的崇拜者,也不是建構式數學的愛好者(個人非常反對不背誦九九乘法表的教學方式),但我們必須要深刻的檢討如何從小就開始培養孩子求知若渴的心態與想法,並且時時刻刻的要他們仔細觀察、體驗生活周遭的一切事物,自己著手發現問題、解釋問題或找到問題的答案,假若我們的孩子從小就習慣對許多事情保持著高度的興趣與好奇心、會主動去了解並著手探索,在多次的跌跌撞撞之後你自然就會找到自己的方向、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並提早著手主動的往這個方向前進,而不再只是被動的學習、不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哪裡,等到畢業了才發現自己不知道該何去何從,連自己手上拿的是一把什麼樣的武器都不曉得。

 

最後再引述一句嚴總裁當天說的一段話:「臺灣的經濟狀況很嚴重,但最嚴重的是臺灣的年輕人沒有方向。我們的年輕人應該要把自己的格局拉高,走上國際,但最重要的是你必須要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還有自身的價值在哪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