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來,對於抗戰中的正面戰場作用,「差評」的聲音又越來越佔據上風。比如在很多場合能看到這種說法:

文中描述:

又比如這種說法:

文中描述:

這種批評看似證據確鑿。然而對於對抗戰史有所瞭解的人,卻不難看到其疏漏。哪怕是對文中地理名詞有點瞭解的讀者,恐怕也會覺得啼笑皆非的。

先看文一,即「一個月丟失18縣」的段子。其中的大部分發生在江西省,我們可以在江西省地圖上標記一下:

1945年日軍「攻陷」縣城時間及位置

日軍一個月打下這麼多縣城,看起來很厲害。但問題在於,南昌纔是該地區日軍的大本營,從圖中來看,日軍根本不是進攻,而是兩路同時向南昌撤退嘛。

在1945年年初,日軍是一度攻陷了贛州的。而7月17日,日軍開始從贛州向南昌撤退。這正是圖中偏下的這一路日軍——從7月17到8月8日,這一方向的日軍從贛州一路跑到了豐城,共撤退了350公里。

而日軍北撤時,其南邊的佔據地就只能丟給國軍了。按國軍方面的記錄:

25日江西我軍克萬安。

27日江西我軍收復泰和,敵陷萬載。31日江西我軍克宜豐。

8月2日江西我軍克上高。

10日江西我軍克新淦清江。

顯然,日軍北逃時,這些新侵入的地區只能維持不到一週,就被國軍的追兵克複了。

「一個月丟失18縣」的段子,雖然每個事件都是真的。但通過藏頭去尾,硬是把日軍大撤退說得好像是國軍一潰千里。這倒是應了富蘭克林的那句名言——「真話說一半往往是彌天大謊。」

再來看「8月14日還在丟縣城」的段子,即指8月14日全州失陷。熟悉抗戰史的人都知道,全州是廣西省的門戶。1944年,桂柳會戰開始的標誌就是日軍攻陷全州,93軍軍長陳牧農還因防守不力被槍斃。

如果國軍一直在丟地,全州怎麼會被日軍攻陷兩次呢?

實際上,全州(右上)是個標誌性的地點。國軍進抵全州,意味著國軍幾近收復了桂柳會戰的全部失地。

1945年國軍在廣西收復失地

1944年桂柳會戰中,日軍前鋒勢不可擋,從全州一直打到南寧。但是從1945年年中,國軍開始轉入反攻,相繼收復南寧,柳州,桂林三城。當國軍打到全州時,日軍已在這三個月裏後撤了500公里。

8月10日,國軍一度攻入全州城區,並發出克複全州的捷報。但是隨後國軍前鋒遭到日軍反撲,退至20公里外的白沙。當國軍各部繼續向全州集結時,8月14日晚間天皇發表了終戰講話。所以全州日軍就繳械投降了。

這就是所謂「最後一天還丟了全州」。實際上是日軍大撤退中的一個插曲而已。

在同一時期,日軍在福建-浙江方向也進行了長距離撤退。從5月18日到7月1日,國軍從福建福州一直追擊到浙江天台,一口氣收復了福州、溫州等城市。這一方向上日軍北撤了500公里。

1945年國軍在福建,浙江收復失地

文二中所謂【6月29日,浙江省天台縣淪陷】,正是最北邊7月1日被國軍收復的天台縣。同樣是日軍被追擊時經過該地而已。

國軍在1945年5月之後收復部分失地,當然是得益於形勢。一方面日軍本土受到的壓力越來越大,另一方面也是隨著美援大量進入,國軍作戰能力上升。特別是4-5月間的芷江作戰(我稱湘西會戰),以日軍慘敗告終,這之後日軍在華南地區便改以收縮兵力為主要方針。

當然,在上述幾個反攻方向上,日軍只是丟掉了一些地盤,有生力量的損失並不算大。無法與1944年滇緬反攻戰役,殲滅幾個聯隊主力的戰果相比。但是像本文開頭所舉的兩個例子,則純粹藉助文字遊戲,讓國軍「一直敗退」到了抗戰結束前一天。這就無疑是由於某些原因流行起來的謊言了。

(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