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9月,蕭朝貴、羅大綱等率前鋒大軍採取聲東擊西戰術,一舉拿下永安(梧州蒙山縣),這是太平天國興起以來攻佔的第一坐城市,意義非同一般。要知道,金田起義以來,太平軍就從未擺脫過清軍之追擊、圍堵、封鎖,從金田到武宣,再到象州,又回武宣,再回金田,這一路走得相當辛苦。現在,他們已經拿下了永安城,是該歇一歇,給部隊休整之時了。當然,進入永安也不只是爲了歇一歇這麼簡單,在永安呆了大半年,太平天國更多的是進行政權建設,爲即將到來的殘酷戰爭做準備。永安進行的政權建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學課本里常常提到的“永安封王”,封了東、西、南、北、翼等五王。

從權力分配角度審視永安封王:理想化之權力分配,暗藏失敗危險

1851年12月,也就是進入永安兩個月後,洪秀全發佈一道聖旨,正式宣佈封王, 據《封五王詔》記載:“天王詔令通軍大小兵將,各宜認實真道而行,天父上主皇上帝纔是真神……天父皇上帝而外,皆不得僭稱上稱帝。繼自今衆兵將呼稱朕爲主則止,不宜稱上……稱聖……致冒犯天父天兄……今特褒封左輔正軍師(楊秀清)爲東王,管治東方各國。褒封右弼又正軍師(蕭朝貴)爲西王,管治西方各國。褒封前導副軍師(馮雲山)爲南王,管治南方各國。褒封后護又副軍師(韋昌輝)爲北王,管治北方各國。又褒封達胞(石達開)爲翼王,羽翼天朝。以上所封各王,俱受東王節制。”

從權力分配角度審視永安封王:理想化之權力分配,暗藏失敗危險

從這份詔書內容可以看出,洪秀全是打算進行一次理想化的權力分配,明確上帝尊嚴神聖不可侵犯之同時,規定了天王、東王、西王、南王、北王、翼王等六位元勳之權力、地位,及其應當承擔之職責。首先,爲了避諱,所有人都不能使用“帝”、“上”等冒犯天父之詞語,否則將會受“點天燈”之重罰;洪秀全自己也不稱“帝”、“上”,而是自命爲“朕”,實則表明自己纔是最高統治者,誰人都不能侵犯。其次,東、西、南、北、翼等五大王分管天下事務,各自管好自己轄區內之事,爲天國效力,爲天王效力。在洪秀全看來,這份詔書既明確了自己至高無上(在凡間)之地位,又肯定了各王之功績,有利於鼓舞人心,實乃理想之權力分配也。但是,洪秀全這份詔書隱藏着巨大隱患,給太平天國革命事業造成災難性後果。暗藏着革命事業失敗之危險。在此,筆者從權力分配之角度重新審視永安封王:理想化之權力分配,暗藏失敗危險。

從權力分配角度審視永安封王:理想化之權力分配,暗藏失敗危險

隱患之一:事業剛起步,洪秀全便放手不管,勢必造成大權旁落

從這份詔書內容可以看出,洪秀全此舉是在效仿西周的“分封制”,通過冊封諸侯來鞏固王朝統治,以求千秋萬代永不變。可惜,“分封制”早已被歷史無數次證明行不通,該制度容易導致君主大權旁落,中央權威下降,出現“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甚至“禮樂征伐自大夫出”等非正常現象。君不見,西周王朝實行分封制,終變成春秋爭霸、戰國兼併之混戰局面;北周皇帝放權不管,宇文家江山立刻被楊堅奪取,家族被屠殺殆盡。此時,洪秀全事業剛起步,還沒打下一塊像樣的地盤,便從制度上規定東、西、南、北分管全國事務,而且東王還可以節制諸王,自己則做名義上之元首,如此撒手不管政事,勢必造成大權旁落。到進入天京時,楊秀清已經掌握朝政大權,洪秀全再想拿回來可就難了。

從權力分配角度審視永安封王:理想化之權力分配,暗藏失敗危險

隱患之二:東王可以節制諸王,楊秀清獨攬大權,爲“天京事變”埋下隱患

此次分封,洪秀全特別強調的一點是“東王可以節制諸王”,也就是說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等首義五王都受楊秀清節制,聽從他調遣,實際上等於把軍權交給楊秀清,這問題可就大了。要知道,楊秀清身份不一般,在紫荊山區靠“跳大神”取得“天父代言”之權力;武宣政權建設時,楊秀清被授予左輔正軍師(相當於秦漢丞相)一職,並任中軍主將。此時,洪秀全再給他節制諸王之權力,楊秀清實際上已經掌握了教權、政權、軍權,儼然就是太平天國的實際掌舵者和領航員。楊秀清此人囂張跋扈,目中無人,現在又手握大權,他與洪秀全之間的矛盾必然無法避免,這成爲後來“天京事變”之主要原因之一。

從權力分配角度審視永安封王:理想化之權力分配,暗藏失敗危險

隱患之三:所封之王爲“實封”,導致太平天國權力分散,無法集中力量戰勝敵人

太平天國此次分封與清朝版的分封不同,它實行的是“實封”,也就是各諸侯王有屬於自己的獨立領地,有屬於自己的一套行政機構,轄區內之事自己來管,他人不許插手,即使是天王也不行。可以說,洪秀全玩的“分封”,與歐洲中世紀的封建制(采邑制)類似,諸侯國獨立想很強。如此一來,國家權力無形之中便分散開來,致使無法集中力量戰勝敵人,反而容易被對手各個擊破,這在太平天國運動後期相當明顯。例如,安慶保衛戰時,陳玉成名義上是最高統帥,卻無法指揮各路軍隊,李秀成甚至連一兵一卒都不派去增援,最終安慶陷落,天京西面門戶洞開。雨花臺之戰時,除了李秀成、李世賢兄弟倆賣力,其他諸王則保存實力。蘇州保衛戰時,李秀成、譚紹光在苦苦掙扎,附近的黃子隆、陳坤書等諸侯坐視不管,只顧自己那一畝三分地,結果蘇州陷落,譚紹光死於叛徒之手。

從權力分配角度審視永安封王:理想化之權力分配,暗藏失敗危險

綜上所述,永安封王是洪秀全理想化的一次權力分配,他想以此來明確自己至高無上之權力,不容他人侵犯,同時又對各王之權力、職責做了劃分。但是,洪秀全自己卻不管事,而是將大權授予東王楊秀清,致使兩者矛盾逐漸激化,最終引起“天京事變”,太平天國由盛而衰。此外,此次分封是“實封”,導致太平天國後期權力過度分散,各諸侯王“地盤意識”強烈,缺少大局觀念,相互見死不救,最終被清軍各個擊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