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的摩托化部隊,其實是源於抗日戰爭時期,在戰爭中主要體現為快速行進。它在戰場上實現步兵、軍需用品的運輸。它又被稱之為快速縱隊。在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隊的「機械化部隊」,包括著摩托化部隊,編製規模通常相當於加強旅,它實際上是由摩托化步兵與坦克兵合成的臨時結合體。下面大致梳理抗戰時期,國民黨軍隊相關的摩托化建設。

一、抗戰時期的發展

1938年,成立的第200師,包括著1個摩托化步兵團(第1152團,後改稱第598團)。其實該裝甲師有著致命的缺點。200師的裝備當時都是「萬國造」,蘇聯的、美國的、德國的、義大利的,五花八門。戰車和裝甲車都是輕型的,還沒有炮車。這些裝備因國度不同,性能各異,使用上參差不齊,不能有效地進行戰鬥,而且彈藥口徑不一致,補充起來也極為不便。

《中國抗日戰爭秘聞》

關於第598團的命運,有關歷史人物回憶了歷史。基本上可以斷定,在於敵人的殊死搏鬥之中,第598團為了不讓重型裝備落入敵人的手裡,於是自己毀掉了那些裝備。

《中國遠征軍廣西籍將士傳略》

1938年國民黨令張權組建炮兵第51團,從此,國民黨軍有了第1個機械化裝甲部隊。以後張又陸續建立了8個炮兵團,張任陸軍戰車防禦炮教導總隊總隊長,是中國戰車防禦炮部隊的創始人。1941年3月,張權晉陞為中將總隊長,轄8個摩托化團。

1944年成立摩托化步兵第四十八師,鄭庭笈升師長。

但是,有研究表明,抗戰前夕,國民黨的摩托化步兵依舊屬於空白。這說明,很多時候摩托化步兵實際上往往是倉促形成的,難以形成成熟的體系。另外,國民黨軍隊儘管有一定數量的摩托化部隊,但是相對來說數量還比較少。

二、失敗的原因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在多次進攻中使用到了摩托化部隊。其中,在胡宗南進攻陝北的過程中和在淮海戰爭之中,摩托化部隊都得以使用。在蔣介石的指揮下,胡宗南憑藉他的美式裝備和摩托化部隊、傘兵部隊,妄圖一舉掃平陝北,徹底消滅共產黨中央的軍事主力。

摩托化部隊,在淮海戰役等中很難充分發揮作用,主要是有以下幾個因素。

第一,摩托化部隊,往往需要配合其他兵種的部隊作戰。裝甲的整體力量、聯合作戰的部署等,直接影響著摩托化部隊的效用發揮。在淮海戰役這樣一個廣闊戰場上,國民黨擁有的裝甲力量不足以產生決定性的作用,而將坦克分散使用又降低了其衝擊力。此外,缺乏全面的聯合作戰指揮機構,降低了空軍的火力投送能力。

第二,摩托部隊,受到地形地勢的影響和自身的特點影響,在缺少發達的公路等交通條件下難以快速行進。國民黨軍隊過分依靠鐵路運輸,就要分兵沿線保衛,說明摩托化運輸佔據的比重十分少。在戰爭中難以實現國民黨全部軍隊的摩托化,是不爭的史實。山東野戰軍陳士榘參謀長在《快速縱隊之殲滅》一文中寫道戰鬥的經過是這樣的,機械摩托必須依靠步兵配合掩護,步兵又以機械摩托化為依靠。結果愈深入解放區,步兵愈增加累贅,機械摩托化愈受限制。地形、道路、油路、供應、後方補給等均遭受我軍民兵地武不斷破壞襲擊,甚至其處境比騎兵都會更糟。

第三,大規模或者游擊戰式運動戰是解放軍作戰的優勢。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解放軍在兵員數量和裝備設施上都比國民黨軍隊差。解放軍,客觀分析了敵我對比情況,一直依靠運動戰來保存自己並尋找戰機,並總結出了16字戰術: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粟裕在淮海戰役中依靠的依然是部隊的運動戰能力。粟裕相信快速、大範圍的運動戰,才能確保黃伯韜的第7兵團被徹底消滅,而不是依靠強大的火力為了滿足部隊大範圍的運動戰。

在實際作戰之中,解放軍更容易消滅摩托化國軍。東北民主聯軍把第七師、新四軍第三師第七旅合為第六縱隊,以陳江、賴傳珠為司令、政委。1946年10月30日,遼東軍區第四縱隊一部將國民黨軍號稱王牌的摩托化師第五十二軍第二十五師誘至新開嶺東狹長谷地,次日晨,第四縱隊預伏部隊從三面猛烈攻擊,至11月2日中午全殲該師8000餘人,俘師長以下5000餘人。這是東北戰場中共軍隊第一次殲滅敵整師。

為逼迫國民黨部隊回防上蔡,華東野戰軍第十縱隊,1948年6月18日拂曉在上蔡城西北與胡璉兵團十八軍遭遇。華東野戰軍十縱二十九師八十六團首先發起進攻,華東野戰軍十縱八十五團進至上蔡城南部公路時,與國民黨摩托化部隊相遇。經過一天的血戰,國民黨軍在華野十縱阻擊陣地前傷亡了5000多人。

第四,國民黨難以調動官兵的參戰積極性。國民黨軍經常簡單地讓軍官和士兵宣誓「反共救國」來提高士氣。但一次次的失敗、食物的匱乏、醫療條件惡劣等殘酷的現實,使這些所謂的「宣誓」變得越來越沒意義。當時的美國陸軍顧問團認為,國民黨軍士氣不斷下降,首要因素就是國民黨軍在與共產黨的內戰中屢戰屢敗;第二個因素是國民黨軍缺乏「戰鬥的慾望」;第三個因素就是國民黨政府不能為其土兵提供良好的住房、被服和醫療服務;最後,低報酬也造成了軍隊士氣下降。

於是,佔中出現了很有意思的情況。1949年劉鄧大軍發出了「不給敵人以喘息的機會」指示,二野以劉伯承的六字令「猛打、猛衝、猛追」每天數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速度追殲逃敵。解放軍一路追殲,一路將俘獲的汽車和汽車兵組編起來,於是敵我雙方來了個顛倒,摩托化的國民黨軍成了步兵,一向靠兩條腿的解放軍反倒成了機械化部隊。

"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