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洋 | 文

  隨着金融科技的發展,數字貨幣一度成爲經濟社會中的熱點話題。數字貨幣藉助區塊鏈技術,依託非對稱加密、散列等密碼學原理,構造出分佈在多個節點的賬簿,並用此賬簿來記錄每一筆交易,從而形成了沒有中央銀行的貨幣發行和交易系統。在這樣的系統中,每一時刻的貨幣總量由事先擬定的計算機程序確定,不允許人爲的干預。程序會按照每個參與人對系統的貢獻(如比特幣的“挖礦”行爲)來分配數字貨幣,從而杜絕了貨幣超發的可能,也就避免了常見的通貨膨脹發生。

  通貨膨脹,特別是惡性通貨膨脹會造成較爲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動盪,正如在委內瑞拉和津巴布韋所發生的那樣。因此,包括比特幣在內的數字貨幣在宣傳和推廣過程中都以“無通脹之憂”爲核心優勢,並引用哈耶克的“貨幣競爭理論”爲自己的行爲背書。

  哈耶克在他的著作《貨幣的非國家化》中,的確構想出了“剝奪政府在貨幣供應方面的權利”,改由市場上的銀行競爭發行貨幣的場景。哈耶克不承認“溫和的通脹有益”這一說法,按照他的設想,最好的貨幣制度應該保持貨幣的購買力不變,比如購買一籃子商品所需支出的貨幣量應該長期穩定。經過比較,他認爲這一籃子商品最好選取廣泛交易的那些產品,如原材料、糧食、標準化的工業半製成品等。根據他的構想,爲了攫取鑄幣稅,每個銀行會努力維護自己的貨幣品牌,因此不會濫發自己的貨幣,以保持幣值的穩定。通過市場上各種貨幣之間的激烈競爭,最終幣值穩定的貨幣會留下,而幣值不穩的貨幣會被淘汰。

  現有的數字貨幣市場中,部分特徵的確符合哈耶克的設想:1)多種數字貨幣競爭,沒有統一的發行機構;2)貨幣之間的兌換率會上下浮動,並通過各數字貨幣交易所公示出來,從而避免了“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的發生。然而,幾乎所有數字貨幣的擁護者都忽視了一點,即哈耶克的貨幣競爭構想的核心目的在於保持幣值的穩定:既不升值,也不貶值。如果以“幣值穩定”爲檢驗標準,那麼市場上所有的數字貨幣都不合格——雖然免去了通貨膨脹的擔憂,但和法幣的兌換率大幅波動(以數字貨幣計價的各類原材料價格當然也會隨之大幅波動)。另外,當前的數字貨幣無一例外表現出“通貨緊縮”的特徵,走向了幣值不穩的另外一個極端。由於在系統設計時,就對數字貨幣的發行節奏、發行總量等進行了設定,並用區塊鏈技術把這些設定寫入系統,不會再更改,也不允許更改,因此隨着市場上對其需求量的增加,對貨幣數量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導致了通貨緊縮。

  實際上,貨幣數量的動態調整恰恰是哈耶克的貨幣競爭思想的重要基礎。他設想的是,出於自利的目的,發鈔行會實時跟蹤自己在貨幣市場上的“匯率”,並根據此匯率積極地、動態地調整自己的貨幣發行量,以實現幣值穩定這一目標。調整貨幣發行量的手段可能有兩種,其一是調整其發行的基礎貨幣量,如以自己的貨幣購買或出售大宗商品;其二是增加或減少以其貨幣爲基礎發放的貸款量。顯然,當前數字貨幣的發行機制中普遍缺乏這樣的手段,每一時刻的流通貨幣量已經由程序設定好,不能動態調整,更沒有發行貸款的機制。

  是否可能在數字貨幣系統中加入動態調整機制,以維持幣值穩定呢?這恰好是數字貨幣的設計者們極力避免的。作爲一種“看不見摸不着”的數字化的資產,數字貨幣的持有是以密碼學爲基礎的,資產持有者不會擁有任何實物方面的憑證。數字貨幣的發行方如何獲得別人的信任呢?只有向他們承諾“數量有限”“永不貶值”,如果有貨幣動態增發的可能,這樣的數字貨幣將一文不值。而且,僅靠口頭或書面的承諾是不行的,只有把這樣的承諾寫進貨幣發行代碼,並用區塊鏈技術加以固定,纔是可信的承諾。

  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是貨幣的主要職能,數字貨幣也不例外。如果數字貨幣的幣值發展趨勢就是不斷通貨緊縮,那麼人們在使用它進行交易時會格外吝惜,市場中的貨幣會被存儲,流通的貨幣會減少,從而造成進一步的通貨緊縮。這樣的趨勢將讓數字貨幣失去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兩個基本職能,變成了貯藏財富的工具。然而,沒有實際價值的 “一串密碼”又怎麼能成爲可靠的貯藏手段呢?市場上只要有任何不利的政策信息,或不利的行業信息(如數字貨幣交易所被黑客盜取資產),數字貨幣的價格都會產生大幅波動。

  綜上所述,數字貨幣儘管表現出多種“貨幣”相互競爭的特徵,但完全沒有實現哈耶克所追求的幣值穩定的目標,而且按照當前的技術條件也不可能實現這一目標。通過市場化發行、貨幣競爭來實現幣值穩定仍然只是理想。

  (作者爲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特約高級研究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金融系主任;編輯:陸玲)

  (本文首刊於2019年4月1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