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幾道《思遠人》全詩如下:

紅葉黃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飛雲過盡,歸鴻無信,何處寄書得。 

淚彈不盡臨窗滴,就硯旋研墨。

漸寫到別來,此情深處,紅箋為無色。

晏幾道是北宋著名詞人,生於1038年,卒於1110年,今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人,他的父親便是北宋名相晏殊,父子二人同稱「二晏」,也稱「大晏」、「小晏」,而且還和同時代的歐陽修並稱為「晏歐」,均為婉約派詩詞的重要作家。

個人賞析:

晏幾道的《思遠人》實為描寫女子思念丈夫的閨中之詞,夫君出門遠行,久無消息,女子在深秋的一天,望著樹上寄託相思的紅葉和開滿庭院的九月黃菊,心底慢慢泛起濃濃的思念之情,天上白雲飄,大雁飛,本想寫封書信讓大雁帶去給夫君,可又不知夫君現在何處。站在窗邊遠望,心裡越想越苦,淚水不停地滑落下來,掉到了硯台里,於是便就著淚水開始用手在硯台里一圈一圈地研墨,然後寫信作書,記錄分別後的點點滴滴,漸漸寫到情深之處,淚水把紙濕透,以致於那箋紙上的紅色都被淚水濕透後褪去了。

這首詞最經典之筆在於「此情深處,紅箋為無色」這一句,用淚水將信箋的紅色衝掉來寫女子傷心,不僅別出心裁,還有一種別樣的韻味,將思念描寫得更為形象具體,也更能感動人,紅箋因女子傷心的淚水而變得失去顏色,可以說將和淚研墨的深情、悲傷、心痛表達得淋漓盡致,非常形象和生動。

一己之見,未必準確,敬請指正。


《思遠人?紅葉黃花秋意晚》選自晏幾道的《小山詞》,集中體現了作者哀婉纏綿、清約頓挫的風格特徵。此詞在藝術審美上,可能比之作者的「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等要遜色一籌,但值得一提的是,《思遠人》這一詞牌為晏幾道自己所創,並非前代流傳下來的古調。因此,對於喜愛小山詞的讀者來說,仔細揣摩這首詞,也便別有一番價值了。

原詞如下:

紅葉黃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飛雲過盡,歸鴻無信,何處寄書得? 淚彈不盡臨窗滴,就硯旋研墨。漸寫到別來,此情深處,紅箋為無色。

一如晏小山的其他很多詞作,這首詞從「紅箋」可以看出,依然是作者模擬女性主人公的視角來寫相思懷人及離情別緒之苦。紅箋,是宋代一種女子常用的「情書信紙」,多用來寄給心上人以表思戀之情。

我們來細看這首詞。「紅葉黃花秋意晚」,楓葉紅於二月花,轉眼又到了草木凋零的寒秋時節,而人事似乎也並不能讓人寬慰些許,「晚」暗示了男主主人公的離別之久。「千里念行客」,幾前芳華女子的痴心系了那遠在天邊的遊子身上,自己思君不見君,只得隔著千里深埋下對他的無盡懷戀。「千里」指出了男女主人公的相隔之遠。「飛雲過盡,歸鴻無信,何處寄書得?」「鴻雁」是古典詩詞中常出現的一種意象,多作為「信使」之託、用來代指相思離愁之意。流雲天際走,倏忽韶華逝。淡雲飄盡,可是仍未見得一隻似能帶回信件的鴻雁。正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寥廓天地,她又能去哪裡給他捎去這封心事呢?上闋至此,將女主人公獨自在屋中思念離人的寂寞冷清之境描寫得淋漓盡致,令人物與場景宛然紙上。

「淚彈不盡臨窗滴,就硯旋研墨。」詞句轉入下闋。晚唐苦吟詩人孟郊有《歸信吟》云:「淚墨灑為書。」此處正是化用的該句。案几上,上好的硯台里墨塊已干,卻不需研水,因為腮邊流下的清淚已經滴落在上面。窗口憑欄憶,西風獨自涼,柔腸百轉的女子竟就著眼淚研了磨,左不過是一場空,不若就這樣和著淚水寫字吧!傷心痴絕的娟秀字跡,漸漸寫滿了一行又一行,而情到深處,內心哀戚,止不住傷心之淚越流越多,直落在粉紅色的信箋上,悲慟來襲,竟一時褪了信箋原本的紅,明艷的紙張被這千行清淚沖為了「無色」!

晏幾道的這首自創小令言簡意賅,辭約義豐,情思巧設,筆力流轉。讀來不禁使人動容萬千。此等秋日寫淚,倒與秦觀的《虞美人》中「一春離恨懶調弦,猶有兩行閑淚寶箏前」的春日寫淚之句相得益彰、堪具異曲同工之妙了!

此詞涉及的修辭方法,有景物烘托,虛數、誇張,想像等。陳匪石在《宋詞舉》中,有一段品評此詞極為精到的分析之句,他指出:「『漸』字極宛轉,卻激切。『寫到別來,此情深處』,墨中紙上,情與淚粘合為一,不辨何者為淚,何者為情。故不謂箋色之紅因淚而淡,卻謂紅箋之色因情深而無。」這首《思遠人》詞最為亮點的地方也在於此,無論是淚、墨,還是紅箋,這些景與物皆一併融入了詞中女主人公的一片相思深情之中,物與情在此時此刻已然渾為一體。

由此,實不能不令人讚歎,晏幾道之才,不下於其父晏殊。然而家道中落,曾經門庭若市的高門深府,在晏幾道後來的人生中已成了昨日黃花。空留一卷凄婉哀愁的《小山詞》,在波瀾浩渺的輝煌北宋詞史上,依舊佔有一席驚艷他年的驚鴻之位。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