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人們判斷一個人的“依據”變成了着裝:衣服、手錶、腰帶、包包,成了這個人的標籤。人,就好像是行走的“標籤”。如果着裝裏有一件“大牌標籤”的東西,可能有人就會多注意你幾眼,但那之後呢?

“標籤化”沒錯,但人不能簡單的用“標籤”去了解。不然,就會產生“大烏龍”!

燁子報了韓語培訓班,每週總有幾堂課要上。每次,總有幾個年紀跟她差不多的姑娘熱情的互相說話,而自己的身邊倒是沒什麼人。

一開始,燁子以爲是自己不善於和人溝通;但是有次練習口語的時候,和另一位同學分到一組,同學小心的、悄悄問了一句話,讓燁子瞬間明白了問題的關鍵!

她問燁子:你家是不是很有錢啊?你是富二代嗎?

燁子不解,爲什麼大家會有這樣的錯覺?一番交流下才發現,原來,燁子每次上課都會背不同的包包,款式樣子都不同,還都是純皮的,樣子好看,還會背國外流行的款式,看起來就很“有檔次”,所以大家誤會她家境富裕,是個“富二代”。所以雖然燁子看起來友好,但也還是不太敢輕易和她聊天。

燁子很無奈的解釋:自己是手工皮具師,老家是北方的一個小村子,不是什麼“富二代”!揹包都是自己純手工一針一線縫出來的,有些看起來和國外流行款式一樣的包包,也是自己做的。

因爲款式時髦,質量過硬,有不少人在自己的工作室定製包包,不論是小卡包、還是腰帶、挎包、手拎行李包,都被他們當做禮物送了出去,有的還“走出國門”,被送給了外國朋友。

同學們這才反應過來,原來是自己誤會了燁子,有人還紅着臉湊上來問手工皮具的相關事情;這個“烏龍”雖然被解釋清楚了,可問題是,大家已經很習慣於“標籤化”一個人,而不是直觀的接觸瞭解,把人用各個標籤“分類”、甚至定義。

“標籤化”時代的縮影是信息爆炸,人們的閱讀時間逐漸碎片化,大腦“被迫”減少了思考的時間,設立“標籤”有助於人們快速接收、理解信息。可是,人是複雜而多面的生物,一個人可能有無數個標籤,小心你也被人用“標籤”定義了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