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民曾把他稱爲“人民幣哥”

他一直跟錢過不去

1分錢竟然超過國家發行的300萬倍成交

然而都是畫出來的

0.3毫米自動鉛筆繪畫

NO.1

今天就爲大家介紹這個畫家

他把自己畫的人民幣都花了警察卻沒捨得抓他

銀行還紛紛收藏

2013年

上面這幅畫出來的1分錢

超過國家發行的300萬倍收藏

但他畫的人民幣只有一面

他的繪畫“作品”

除了人民幣之外,小時候就畫過:

糧票、飯票、身份證、戶口簿、

結婚證、畢業證……

以及所有你能想到的證件

他專心於把人民幣畫下來

後來金融穩定局找過他

進行了一次祕密談話之後

他決定不畫人民幣了

開始畫美金和英鎊了

後來也被歐洲的銀行收藏

前些年,

信王軍變得“沒事找事”,

開始對“錢”發生了強烈的興趣。

信王軍用極細的鉛筆,

對着一張具體的“錢”進行惟妙惟肖的“寫生”,

其作畫時的神態像極了一個科學家或者僧人:

神聖、莊嚴、虔誠、嚴謹……

我們如此熱愛的錢並不是一個具體的物,

而僅是被泛化的符號。

而信王軍此時虔誠描繪的一張張具體的“錢”,

顯然不是我們心中的,

那個被泛化成了“魔”的錢。

從實物寫生的角度

看待信王軍的“錢幣寫生”,

爲什麼不能對着一張

讓我們如此狂熱的“錢”來寫生呢?

答案是肯定的,

也是必要的。

實際上,

我更願意把信王軍畫“錢”的整個行爲

當成一個整體的作品來看待,

顯然,這個系列的作品

和信王軍早期的作品《金錢&權利》一脈相承

2007年在昆明,信王軍創作了《金錢&權利》,作品的相關圖片在網絡上廣泛傳播,網民把信王軍稱爲“人民幣哥”。中國社會普遍的拜金主義,則是信王軍該作品的現實語境。該作品在網絡上被瘋狂傳播,其根本的原因也是炫目的“錢”觸及到網民們的敏感神經,於是,通過網民們淋漓盡致地發揮,添油加醋地再創作,一個個雷死人的名字(《“人民幣哥”身貼百元大鈔,穿刑具挑戰城管》、《昆明“人民幣哥”警示莫爲錢累》、《“人民幣哥”:哥有的是錢,你能把哥咋滴!!》)誕生並風靡於網絡。於是,信王軍迅速進入大衆的視線中。

金錢不僅代表了某種權利,

同時也誘發了更多的盲從。

顯然,在一個特權社會,

或者不完全市場經濟的社會,

甚至缺乏最低的、

最基本的生存保障的社會,

用“錢”來分析這個社會的各種症狀是最佳的選擇

而信王軍的幾個系列的作品,

都是通過“錢”來作爲剖析社會現象的接駁口,

這是個好的開始,

暗示着許多可能性。

他以紙和鉛筆爲媒介,

將渲染和修飾的成分減到最低,

讓他的描繪對象具備了感染力

後來不斷被傳播

被各大媒體關注

同時也認可了這種方式

大家熟知信王軍,是由於他在公衆場合做了一些行爲藝術作品,尤其是他身上貼滿人民幣,帶着枷鎖站在公衆面前的那件作品,甚至可以說,這件作品成爲中國行爲藝術階段性變化的代表作品之一。與此前的行爲藝術作品相比,這個時期的行爲藝術在相當程度上走出了“藝術圈子”,走上街頭,使行爲藝術與公共事件相關聯,或者使行爲藝術作品本身成爲“公共事件”,強調作品與公衆的交流,強調作品的社會批判性質。其中艾未未,信王軍,黃香都是這個階段行爲藝術熱潮中最引人注目的藝術家。還值得說的是,在近年維權成爲新的社會熱潮中,大量平民採用“行爲藝術”特徵的抗議行動,並通過網絡廣泛流傳,甚至形成流行趨勢。在這個趨勢中,我們應該記住律師郝勁鬆,他在法院門口主動抱頭下蹲的行爲,成爲非藝術傢俱行爲藝術特徵的先導。而且通過網絡,我們瞭解了大量使用“類行爲藝術”的社會化行動,以表達和抒發他們憤怒的情感,已經成爲整個世界性公民抗議活動的一大特色。

——慄憲庭

NO.2

藝術家

自媒體人

前線創辦人

先生書院創辦人

藝術改變鄉村發起人

798雙年展策展人

這十年他的身份一直在疊加

看一個跨界的藝術家

如何用藝術參與社會

...

《那個時候還沒有我》 / 330X440cm / 油畫 / 2007

信王軍,山東人,2004年考入雲南藝術學院,從山東到雲南,信王軍開始了他的藝術人生...

再見,昆明。離開一個城市的惜別之情

在探索藝術的道路中,傳統的架上繪畫已漸漸不能滿足信王軍內心的表達,他開始嘗試更加先鋒的藝術語言——行爲藝術。

《金錢&權力》、《昆明 我走了》及後來的《雪人》、《草人借箭》、《電子秤上的23天》《致敬》系列,一次又一次的創作,這是他跟這個世界溝通的方式!

“藝術應該具備了開悟的功能,幫助一些人打開他未知領域的一些通道,包括思維上的通道。”——信王軍

《昆明 我走了》 / 行爲藝術 / 2007 / 昆明

他曾揹着磚頭,離開一個生活了五年的城市。爲了表達,他對這個城市的眷戀之情。

“我2007年11月1日離開雲南昆明,來到北京。離開的時候跟一幫朋友喝酒道別,挺傷感的。我想沒有什麼留給朋友的,也沒什麼留給昆明的,我選擇做了一個作品《昆明 我走了》與昆明道別。”

《雪人》 / 行爲藝術 / 2009 / 北京

2008年,中國20個省發生的大範圍雪災,受災人口已超過1億,農作物受災面積1.78億畝。信王軍創作作品《雪人》,用自己的身體把雪融化。

只爲災難來臨時,我們共同度過。

《民國先生》系列作品

在行爲藝術創作的同時,信王軍並沒有放棄繪畫的表達。

他創作的《民國先生》素描小品,用0.3毫米自動鉛筆,描繪了上百位民國時期對中國產生巨大影響的人物。

尺寸小到宛若不甚清晰的黑白老照片翻拍或掃描,像素不高,卻平添一份懷舊情愫。

《民國先生系列--胡適》

《民國先生系列--陳寅恪》

信王軍選擇民國題材,基於一種文化立場。民國是一段被掩埋的歷史,如今七十歲以下的幾代人,都是在洗腦中成長起來的。在整個洗腦期間,一些有良知的學者從沒有放棄對那段歷史真相的研究和揭示,文革後尤其網絡時代——數以千萬計的網友在自由表達中逐步形成的“民國熱”,實質上是一場民間自發對歷史真實性的自我教育運動。近十年有不少畫家涉足民國題材,我們熟知的如陳丹青,孫建平等,但象信王軍的《民國先生》系列,幾乎可以比作一項消耗體力和眼睛的“工程”,也是一種通過“相比當下”把自己對“民國價值體系的欣賞和嚮往”,變成反洗腦自我教育的思想工程,因爲它遠比網絡上搜索和觀看要深入和艱難,即通過“長時間的心靜狀態,視力要求很高,我眼睛還好不帶眼鏡。

【民國先生】思想家、哲學家梁漱溟(1893-1988)

“畫幅之小與風神宛然成反比並非易事。畫幅愈小愈顯功力,而形神兼備則需要鉤沉與神遇。信王軍的小像側重眼神與表情的表達,藉此揭示一個人內心的情感世界和精神氣質。每一個人的性情、命運、修爲,既卓爾不羣又以身濟世,影響深遠。 每一個名字,都值得大書特書,樹碑立傳。”——慄憲庭

《民國先生系列--蔡元培》

創作《民國先生》系列作品,信王軍想以繪畫的方式來梳理一遍民國的歷史、人物,提取出民國這段時期的文化價值。

1939年,八位穿着旗袍的女性在廈門中山公園。

有一本書叫《民國先生》簽名版

藝術家信王軍用了3年時間

以繪畫的方式梳理的一本民國人物編年史

雲南先生書院

NO.3

我不是雲南人,我深愛雲南

2015年,信王軍因爲緣分來到德宏,這個地方,天然環境非常的好,只是缺乏藝術教育,連閱讀、談論文化、藝術的人都很少。所以他就決定在這裏租下一個院子,起名先生書院。

先生書院讓留守兒童和村子裏的居民都聚在這裏,還免費向每一個路過的人開放。在這裏看書、看電影、學畫畫,說不定還會遇上全國各地的畫家、作家、音樂家。

在這裏,所有人打開了一扇童年夢想的大門。

2017年,張楊導演《發現德宏》系列微紀錄片在《先生書院》開機拍攝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

每一步都算數

先生書院

從偏遠山區開始,用藝術改變社會

張楊導演爲先生書院拍攝了紀錄片

從決定做先生書院,到租下房子來,僅僅用了七天的時間。二十天左右,信王軍開始改造它。把所有的房間大門全部拆掉,讓它成爲一個整體的院子。

先生書院改造前

“我們在路邊撿了一塊石頭,把這個東西做成一個茶盤;有一輛廢舊自行車,我們把這個自行車改造成一個花車。”

雲南先生書院

打通空間之後,小小的院子裏,形成了一間藏書廳、兩間閱讀室、一間獨立電影廳、一間藝術教室、一片油畫體驗區、一個餐廳還有兩間客房。

連屋頂都是由一冊又一冊的舊書拼接的。

目前,信王軍已在雲南德宏、曲靖、山東壽光設立三家先生書院。

在山東壽光的農家院。一座上世紀70年代建造的普通農村老屋,到他的手上,兩個月後,變成了一座古色古香、充滿童年回憶味道的書院。

山東先生書院

2017-2018年,在信王軍的號召下,先生書院發起塗鴉藝術節,計劃用藝術改變鄉村。來自全國上百位塗鴉藝術家聚集梁河和壽光,以藝術改變鄉村,短短几周時間,原本單調的街道變成了這樣的:

雲南德宏梁河縣

隨着這條藝術巷子不斷被傳播

越來越多的外地人來到這裏

周邊的餐廳和客棧也跟着火了

天天滿房

走在這條藝術巷子裏

處處都能感受到藝術的氛圍

不僅提升了鄉村的文化韻味

村民對藝術的理解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孩子們每天放學

都想來這裏拍上張照片

再去先生書院看書

什麼?這是電線杆?

是的

這是雲南德宏梁河縣長安村的電線杆

被藝術家畫成了可以稱得上是

全國最大的2B鉛筆

地上還有一支,如果考試忘帶筆了,可以借走!

有了鉛筆

怎麼能沒有橡皮擦呢?

你也可以坐在橡皮擦上休息一會

山東壽光東頭村是這樣的:

超過了100多位藝術家辛苦付出,整個村子被畫成了彩色的,每天參觀人數超過了2000人。成爲了1000萬人關注的“網紅村”。

村裏的一位老母親也跟着火了,她叫唐學英,今年85歲,她說:自從她的畫像上了牆,很多人慕名而來每天搶着跟她合影。

來到先生書院

我們可以無拘無束當做自己的家

一個永久免費的可以讀書、畫畫、喝茶、聚會、

探討人生、發散思維的地方

一個夢想用藝術改變鄉村的聚集地

二更視頻《藝術改變鄉村》

移動互聯網藝術檔案 | 藝術家訪談系列視頻 一 信王軍

移動互聯網藝術的實踐者信王軍,知道這個名字由來的人們,就能夠感覺這名字帶有深深的媒體時代的印記。他從一個搞繪畫、搞行爲出身的藝術家,到中國最早的一個藝術自媒體公衆號“前線”微信平臺創辦者,再到先生書院創辦人,藝術改變鄉村發起人,致力於挖掘開發藝術介入提升鄉村價值的創業者,身份不斷疊加的過程中,信王軍也完成了思維和格局的迅速迭代。他的所有實踐,無論藝術範疇內的,還是藝術範疇之外的,都爲我們當下藝術家的身份轉換和藝術價值的多維度界定等問題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路徑。

有一本書叫《民國先生》簽名版

藝術家信王軍用了3年時間

以繪畫的方式梳理的一本民國人物編年史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