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看來,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以下簡稱規培)是醫學畢業生必須經歷的一個重要階段,是一名醫學生成長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大趨勢上應該是無法抹去了。

在這一過程中,上層決定者的原意本是提高中國住院醫師整體醫療水平。但事物的發展從來都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培所涉及到得,從一開始就註定不會僅僅只是醫療水平的改變。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那些草野之民因此而導致的人生變化、他們的收穫和失去、他們的幸福和痛苦、他們的人生哀樂等等情況,其實是對那些決策者來講判斷決定是否正確的最好的臨床指征。

作為規培醫師這個體制內的一員,作為一個壘土之民,不敢妄議政策得失,但還是想說說在這一制度背景下我們的生存狀態。就權當是戲謔之言,僅足一樂爾。

01

真提高了診療水平?

診療水平這個詞兒,可能是上層決定者在制定政策時最集中精力考慮的問題,因為他們考慮到中國各地的醫學教育差距極大,專科、本科、本碩連讀等不同學制的制度混雜在一起。從這一方面來講,中國的醫學教育制度太「亂」,在這些不同學制、不同學歷層次下造就的醫學畢業生,自然水平差距也是參差不齊的,將來投入到轟轟烈烈的衛生事業實踐之中能力必然也是層次不齊。

這是中國醫學教育方面的一個基本情況和事實,上位者看到了這一層,覺得中國的醫學教育應該區域整齊、劃一。建成一套相對不那麼「亂」但卻能制度化造就較高水平衛生人才的一整套制度,這一制度要做到讓每一位醫學畢業生達到制度設計之初培養的初衷。

四九建政以後,中國衛生系統總體狀態相當凋敝,那個時候人民衛生水平也是極差,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培養出相對足夠的衛生人才投入到轟轟烈烈的衛生解放事業之中是那一代衛生系統領導者需要急需解決的問題。

那一代的上層者決定從老大哥蘇聯那裡取經,先保證數量以求有足夠的人力投入,於是,根植在這一想法之上建立的醫學教育制度學制參差不齊、受教育者自身受教育程度差距極大等特點從那時候起就存在了。

只是在哪個時候,制約這一事物發展的主要矛盾還是數量問題。如能解決數量問題,對醫學教育系統的初步締造就成功了。至於質量問題,當然還不決定事物的主要矛盾,在那時並不是主要需要去考慮的問題。

在經過三十多年的經濟騰飛後,質量問題開始越來越佔據主要地位,開始擺在了另外一批上位者的面前。

我們的民族是善於拿來主義的,這個時候,有人把目光再度投向了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依造美國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給中國的醫學畢業生們建造了一條必經之路。上位者希望通過這一套像樣的制度,在醫學生畢業之後對他們進行再教育,把他們從一個一個差強人意的「殘次品」變成一個一個初步令人滿意的「成熟品」,以期待向美國學習、靠攏,取得像他們那樣在醫學教育制度上的成熟。

這樣也許就能解決中國醫學生的質量問題,而這正是上位者們現在重點考慮的問題,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是由幾十年經濟發展之後,人們對生活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所決定的。解決14億人口的較高的衛生需求,當然需要較高的衛生人才。

但,這真的提高了醫療水平?

回答這一問題最有發言權的當然是處於這一制度陰影下的廣大規培醫師們。不少規培醫師抱怨自己所在醫院帶教並不規範,臨床上往往幹得是雜活兒、累活兒,感覺診療水平提高並不明顯,覺得這一制度設計過於理想化,與實際執行過程之中差距甚大。

目前並未有合理的標準去衡量這一制度是否真正提高了規培醫師的診療水平,畢竟2015年起國家才全面開展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具體效果如何,是否能達到上位者的意願,目前不得而知。但從那些親歷者推測,可能並不理想。

02

待遇問題是規培醫師的逆鱗!

任何一項改革措施都應該以調動當事人的積極性為主要目的,只有充分調動改革人群的積極性,讓這些人充分參與到這一改革過程之中來,才有可能有一個比較好的改革結果。

在規培醫師之中,待遇問題始終是他們的逆鱗,無論你身在哪家醫院,無論你年齡幾何,都不得不關心。

在丁香園以「規培待遇」為關鍵字搜索,跳入眼帘的帖子數不勝數,其中充斥著規培待遇低、不滿意的負面消息。閱讀這些帖子往往能讓人內心變得陰暗,變得懷疑人生。很多人可能不相信這些帖子所反映的問題,但這其中的心酸非親歷者是絕對不能感同身受的。

常常會看到部分規培醫師抱怨自己的規培工資少得可憐,基本只夠自己的日常生活開銷,如有想去旅遊、談談戀愛,那規培工資往往捉襟見肘。一個學醫五年出來規培的大學本科畢業生竟連養活自己、給自己一份體面的物質生活都做不到,這種巨大的現實落差所帶來的心理陰影增加了對自己職業前途的懷疑。

很多人不禁會想這樣的堅持究竟為何,這樣的苦逼初心何在?

2019年1月份我在丁香園裡用調侃地口吻發了一篇名為《中國規培醫師生存指南2019年專家共識》的帖子,我在這篇帖子里這樣談待遇問題:

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工資本質上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

它掩蓋了資本家和工人之間剝削和被剝削之階級關係,體現了資本家對工人們殘酷無情之壓迫。 在現行規培制度之下,中國規培醫師之工資仍遵守這一真理,但卻體現著中國規培醫師制度下特殊的規律即工資上的波粒二象性。 (名詞解釋:波粒二象性,即談工資時單位稱你是學生主要任務是學習不是賺錢但談到工作時單位卻稱你是醫院員工與正式職工毫無差別地位平等之五千年翻遍二十四史找不到類似案列之怪現象。) 因我國各地情況不同,規培醫師之工資收入差距巨大,範圍波動在脫貧一線水平與稍奔小康水平之間,有時表現為嚴重的不能接受,甚至在廣大規培同胞之間因為過於真實而引起極度不適。 這種極度不適主要臨床表現有:悶悶不樂感、昏沉沉欲睡感、幹事提不起勁四肢無力感、聽聞高年資醫師駭人工資憤懣難平感……嚴重時影響神志,甚至導致嚴重的瀕死感、人生無望感,首發癥狀常常表現為幹事熱情減退及人生無望之虛無狀態。 主要治療方案包括:1.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之老子甩鍋不幹了(II b類推薦)。 2.業餘時間干副業提高收入,具體副業包括但不限於外賣員、滴滴司機等(I類推薦,專家組成員親測有效。)3.好死不如賴活著,發揚阿Q精神艱難度日,熬過三年渡劫期(II類推薦)。

原本只是戲謔之言,然而這段文字引起的共鳴最多,尤其是在談到工資上的波粒二象性時,很多規培醫師深以為然,回帖之中不乏捶胸頓足者。

這些文字對於陌生人來講可能就是一段飯後的談資而已,但對於親歷者來講卻是赤裸裸的心酸和無奈。

學醫挺艱辛,道路不尋常。這種巨大的現實意義上的巨大衝擊往往具有可怕的力量,能將人最初的那一點點治病救人的初心擊打的支離破碎。

不提高待遇而妄談改革成效,這本身就是一種奢望!

(本文原發於微信公眾號:醫路堅持楊大俠,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