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爲什麼會分裂成衆多小國,而中國卻成爲了一個大統一的國家?這是一個大家經常探討的問題,答案更是各種各樣,如文化差異,種族不同,宗教問題等等。今天我們換一個角度,從地理角度來淺析一下爲什麼中歐都有輝煌的文明,在分統問題上卻走向完全相反的道路。

從地理角度淺析歐洲爲什麼走向了分裂,而中國卻走向了統一?

歐洲地圖

打開世界地圖,在亞歐大陸的兩端分別分佈着中國和歐洲,如果用現代的眼光很難說出兩個地區地理環境的優劣。兩地都有廣袤的平原,氣候環境都適宜人類的居住和農業的生產。如果非要說出優劣,中國還存在大量不適宜居住及生產的高原、山區和荒漠地帶,而歐洲只有少量的山區,幾乎沒有沙漠和高原地貌,貌似環境比中國更好一些。但是把時間拉回到古代,歐洲的地理條件完全無法和中國相比,我們應該慶幸中華民族擁有如此優越的地理環境。

從地理角度淺析歐洲爲什麼走向了分裂,而中國卻走向了統一?

中國政區圖

歐洲的地形分佈賦予其天然的分裂屬性

歐洲是世界七大洲中海拔最低的大洲,平均海拔僅爲340米,其中海拔在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區佔總面積的60%以上。整體上歐洲以平原爲主,從西向東分佈着西歐平原、波德平原,多瑙河中下游平原、東歐平原等。南部分佈着一些山脈,主要是阿爾卑斯山系,其中勃朗峯海拔4807米,爲西歐最高峯(注:歐洲最高點爲大高加索山脈的厄爾布魯士山,海拔5642米)。

從地理角度淺析歐洲爲什麼走向了分裂,而中國卻走向了統一?

歐洲地形圖

僅看上述地形描述,很難和分裂扯上關係,但是如果將歐洲製作成三維模型,我們不難發現歐洲地形呈不規則的圓錐形。中間高四周低,其中圓錐的頂部爲阿爾卑斯山,圓錐的北部扇面較爲平緩,分佈着西歐平原、東歐平原等平原地形;圓錐的南部扇面則較爲陡峭,南鄰地中海,分佈着少量沿海平原或山谷平原。地處歐洲中部的阿爾卑斯山脈將歐洲天然的分割成爲多個地理區域,各區域獨自發展形成自己的族羣,進而發展成不同的種族。不可逾越的阿爾卑斯山脈限制了歐洲不同地區的民族交流和融合,使得歐洲無法形成人口絕對多數的主要民族,這爲歐洲埋下了分裂的種子。

從地理角度淺析歐洲爲什麼走向了分裂,而中國卻走向了統一?

歐洲地形呈不規則的“圓錐形”(底圖來自地圖帝)

而中國則不同,中原王朝的核心區域地形分佈呈現不規則的漏斗形,中間低四周高。中原王朝的核心區大致位於長城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遼闊區域。圍繞着核心區由北向南依次分佈着燕山山脈、陰山-大青山、祁連山脈、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和江南丘陵。被這些高山高原包圍的區域包括關中平原、華北平原和四川盆地,這些地區正是中華文明最核心的區域。這些地區除了四川盆地因爲高山阻隔交通不便之外,其他地區可以說是無障礙通行。

從地理角度淺析歐洲爲什麼走向了分裂,而中國卻走向了統一?

中華文明的核心區呈“漏斗形”

沒有了地理上的阻隔,使得該地區的能夠輕易的進行文化和技術交流。即使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戰爭不斷,仍然沒有限制人民的遷移,也就是說各國之間的人口流動是自由的。自由的人口流動交流,使得當時的中原地區形成了人數佔絕對多數的單一民族-華夏民族。即使當時被稱爲蠻夷的楚國,也在漫長的戰國時期被融入華夏民族的大家庭。同屬一個民族、擁有相同的語言、使用相同的文字,使得中國從一開始就有大一統的基礎。

不同的氣候將歐洲劃分成兩個文明區域

現在的歐洲根據氣候可以分爲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但是放在古代筆者大致將其分爲兩個地區:北方嚴寒地區和南部溫暖地區。歐洲根據地理分佈大致可以分爲兩個區域,即北緯40°~50°溫暖地區和北緯50°以上的極寒地區。歐洲在古代人類生產力十分低下的情況下,自然條件十分惡劣。即使南部的溫暖地區也是和中國的東北地區及內蒙古高原處於同一個維度,這些地區在古代的中國還是寒冷蠻荒的代名詞,而卻是歐洲主要的農業區。

從地理角度淺析歐洲爲什麼走向了分裂,而中國卻走向了統一?

歐洲的溫暖地區和我國東北處於同緯度

而在南方的溫暖地區,歐洲的農業發展條件並不太好。上文已經提到適合農業發展的平原大部分分佈在阿爾卑斯山脈以北的寒冷地區,南部適合農作物生長的地區多爲山區和丘陵,只有少量的沿地中海平原和山間平原適合農業發展。這極大的限制歐洲人口的發展,古代的歐洲一直沒有出現人口爆發的現象,主要和其沒有足夠事宜農業生產的土地有直接關係。結合歐洲被分割的地形特徵,使得歐洲很難出現一個人口佔多數的民族,也就無法長期通過武力促進歐洲民族融合。

從地理角度淺析歐洲爲什麼走向了分裂,而中國卻走向了統一?

歐洲的氣候環境及地形地貌限制其農業的發展

和中華文明及印度文明一樣,歐洲農業文明的北方同樣存在一個遊牧民族(蠻族)。兩個文明的分界線就在北緯50°附近,當時強盛的羅馬帝國的疆域大多在北緯50°以北(只有不列顛南部等少數地區在北緯50°以北),或許那些地區沒有什麼價值,或許無法忍受北方的嚴寒。但是那裏並不是沒有人煙,那裏生活着大量被羅馬帝國稱爲蠻族的“野蠻人”。正是這些蠻族終結了羅馬帝國,並將歐洲帶進了黑暗的中世紀。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並存再次割裂了本來就分裂的歐洲,從中印兩國曆史可以得知,兩個文明無法真正的融合,要麼征服要麼被驅逐,在歐洲同樣適合,這使得歐洲的大一統的道路更加艱難。

相比歐洲,中國古代農耕條件就優越太多了!華夏文明的核心區華北平原和關中平原屬於非常適合農業生產的區域,35萬平方公里的大平原爲華夏民族提供了足夠的土地用於農業生產。充足的糧食供應,爲華夏民族的人口爆發提供了可能。正是因爲有了足夠多的人口,才避免了華夏民族在歷史的一次次浩劫中被滅族的可能,才能一次次同化周邊的少數民族,最終保障中華文明五千年的延續。

從地理角度淺析歐洲爲什麼走向了分裂,而中國卻走向了統一?

華北平原爲古代先民提供了充足的耕地

雖然中國歷史上同樣存在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對抗,而且伴隨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但是大多數年份華夏民族都能夠依託北方的地形和自己構築的宏偉防禦工事,堅守住自己文明的核心區,在漫長的歲月中一次次擊退或者同化入侵者。大一統給百姓帶來生存的保障,也使得百姓更加心相統一,所以在歷史的長河中雖然出現多次分裂,但最終還是走向了統一。

沒有一個核心區域統攝歐洲

相比於中國的關中平原,歐洲並沒有類似的區域形成穩固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去統攝整個歐洲。關中平原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古代至唐朝,關中地區一直是中原王朝都城的所在地(少數朝代除外)。關中被稱爲四塞之地,僅有潼關、大散關、武關和蕭關等少數關隘可與外界聯絡,面積近五萬平方公里的關中平原又能爲關中提供足夠的食物,使得關中具備稱爲都城所在地的全部條件。

從地理角度淺析歐洲爲什麼走向了分裂,而中國卻走向了統一?

關中平原在中國歷史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但是放眼歐洲大陸,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和關中相媲美。歐洲大部分地區以平原爲主,僅在中部地區存在少量的山地,這就導致歐洲沒有一個較爲封閉且適宜大規模農業生產的區域作爲政治中心。縱觀歐洲歷史,其出現的大統一的帝國國都大都分佈在地中海沿岸,如羅馬、君士坦丁堡。其實這些地區並不適合作爲國都,既沒有險要之地可以固守,也沒有大量的平原生產足夠的糧食,對外部依賴很大,也很容易遭遇攻擊,也從一個方面解釋了歐洲帝國大多命短的原因(當然原因有非常多,這隻算是其中一條。)。

從地理角度淺析歐洲爲什麼走向了分裂,而中國卻走向了統一?

羅馬帝國疆域圖

歐洲相較於中國極易遭遇外部力量入侵

相對於中國,歐洲還有一個天然劣勢,那就是極易遭受外部力量的入侵。歐洲從地形分佈上看,屬於一個接一個的平原,從大西洋沿岸一直延伸到歐亞大陸邊界的烏拉爾山脈。低矮的的烏拉爾山脈擋不住遊牧民族的馬蹄,跨過該山脈就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十分適合遊牧民族馳騁。匈奴西遷導致蠻族對羅馬帝國的入侵,最終導致羅馬帝國的滅亡。除此之外還有哥特人、突厥、塞爾柱人及蒙古人的大規模入侵,使得本來就碎片化的歐洲,更加的錯綜複雜。

從地理角度淺析歐洲爲什麼走向了分裂,而中國卻走向了統一?

匈奴人西遷和蠻族入侵

中國則不同,華夏文明的核心區域外面有一個堅硬而厚重的“外殼”!南部是茂密的原始森林,西南部是平均海拔達4000米,寬達2000公里以上的青藏高原,西北是浩瀚的沙漠和一望無際的戈壁灘,東部是茫茫的大海,只有北部有少量的山脈拱衛。在古代只有北方可能對中國進行大規模的入侵,但是智慧勤勞的祖先修築了雄偉的萬里長城,補齊了這一短板。這樣在大多數時期,中原王朝核心區沒有遭到外族的入侵。

持續的外部力量的入侵增加了歐洲的民族複雜性,更增加了歐洲融合的難度。歐洲內部外部種族之間戰爭不斷,加深了彼此之間的仇恨,在沒有外部強大力量的捏合下幾乎不可能發展成爲統一的國家。雖然歐洲曾經出現過拿破崙這個有希望一統歐洲的強人,但是還是敗在了歐洲聯軍的狙擊之下。

從地理角度淺析歐洲爲什麼走向了分裂,而中國卻走向了統一?

十字軍東征

現在的歐洲各國民族都相對單一,大多數民族都形成了獨立的主權國家,民族的分佈和國家範圍大致一致。這是漫長歷史上多種因素共同決定的結果,但是筆者認爲地理因爲絕對是其中的主要因素之一。現在的歐洲正在朝着統一的道路上努力,或許有一天通過歐洲人的智慧可以化解彼此之間的矛盾,最終形成一個大一統的國家。

從地理角度淺析歐洲爲什麼走向了分裂,而中國卻走向了統一?

歐盟(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