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聽讀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選擇學生需要的內容,通過指向閱讀興趣的朗讀、指向閱讀理解的“說讀”、指向閱讀推薦的演讀,來培養學生的聽讀能力,爲他們埋下自主閱讀的種子。

聽讀,較之於視讀而言,其最大的好處就是受衆面廣,只要聽覺沒問題的人,都能成爲聽讀者。朗讀大師特雷斯說:學生聽得懂的語言,比自己看得懂的語言要豐富,程度要高一些,也就是說兒童的聽讀能力比視讀能力要強得多,早得多。可見,聽讀該從嬰幼兒階段開始,即便到了小學中低年級,由於識字量、閱讀興趣、閱讀經驗等多種因素的限制,聽讀仍將成爲最受用的閱讀模式。

爲什麼要聽讀

許多教師和家長對於孩子閱讀能力的發展過程缺乏科學的認識,以爲只要儘快讓孩子識字就能順理成章地讓其進入自主閱讀狀態。其實,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每個閱讀者從不會閱讀到會閱讀需要經歷一個必不可少的過渡階段,那就是共讀陪讀的過程。而在開展親子共讀、師生共讀的過程中,聽讀就是其中一條比較有效的途徑。爲此,在開展聽讀的實踐中對其效果作了一些觀測,提煉出以下三點。

01聽讀是初學閱讀者真實的需求

也許你的學生在低年級的時候就會像模像樣地端坐在教室裏,貌似專心地閱讀着。但如果細細觀察你會發現,其中不乏濫竽充數的僞閱讀者。

記得給孩子們讀了沈石溪的動物故事後,第二天晨讀,他們手捧書本卻心不在焉地觀察教師是否有繼續朗讀的意向,對此視若不見,部分孩子就按捺不住弱弱地提出“老師,我想聽你讀故事……”這就是三年級孩子對聽讀的渴求,對閱讀的真實期待!

意外的是,提要求者中不乏平日裏看似喜歡閱讀的孩子,那麼還有多少不敢提出卻渴望老師讀書給他們聽的孩子呢?其實,相當一部分孩子是被這靜靜的讀書氛圍所迫,或是在教師、家長的壓力下被動閱讀。

他們的閱讀興趣、閱讀能力、閱讀意志都還沒達到能獨立閱讀的程度。而一旦視讀遇上聽讀,他們內心的傾向性就暴露無遺。

02聽讀對閱讀能力低下者肯定有效

閱讀能力低下是指無法開展連貫性閱讀的情況。閱讀能力低下的孩子在閱讀中表現爲見字就躲,還停留在讀圖階段,閱讀專注度不高,讀着讀着,目光就不知不覺會停滯。

那麼,聽讀對他們有用嗎?曾有實驗將三年級中少數這樣的孩子集結起來,選定一篇1200多字的科普童話《漂洋過海的漂流瓶》,一開始讓他們自主閱讀,發現他們的閱讀速度很慢,聽讀只需七八分鐘的故事,他們讀起來卻很費力,快者十多分鐘,慢者二十多分鐘,還有一兩個孩子停留在開頭處根本無法正常閱讀下去。

於是,讓陸續完成一遍閱讀的孩子,隨即做閱讀小測試(閱讀材料收起,獨立答題),又讓無法完成閱讀的一兩個孩子聽教師朗讀這個故事,聽讀中,他們神情專注,表現出與剛纔截然不同的輕鬆愉悅的神色。

結果無論是答題速度還是正確率都比其他孩子要快、要高。看來,聽讀在閱讀能力低下的孩子身上更能彰顯效果。因此,根據學生閱讀水平分流分層開展聽讀,對於那些掉隊的孩子延長聽讀時間,這樣做是很有必要的。

03適當的聽讀技巧確實能提高閱讀效果

實驗發現,孩子們在聽讀中除了耳朵傾心聆聽外,目光基本都盯着教師的臉不移動。於是會從聽覺和視覺的角度,恰當運用停連、輕重、快慢、回讀、擬聲以及一些肢體動作、表情變化等朗讀技巧,藉助朗讀韻律、節奏、音調及神情舉止的變化,讓文本內容更經緯分明,讓文字呈現動態化的情趣。

實踐證明,受這些豐富的音頻信號刺激,確實更能有效激發孩子的有意注意。尤其是當閱讀難度略微超出聽讀者閱讀水平的時候,藉助朗讀技巧,將那些在自主閱讀中容易被忽略的內容可視化、動態化,從而更易吸引聽者,加深其對內容的記憶、理解。

經常聽讀的孩子還會從聽讀中習得一些閱讀方法,如在獨立閱讀中像教師朗讀時那樣將文字圖像化、生活化,對重點內容進行回讀等。因此,我們可在課內課外閱讀教學中,充分發揮聽讀優勢,針對性地去幫助破解閱讀難點,訓練孩子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怎樣聽讀纔有效

心理學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發現,學生接受信息的總效果=7%文字+38%語調+55%面部表情。範讀的聲音越真實、越顯立體感,聽讀帶給孩子的信息就越大於純粹的讀。足見,影響聽讀效果的因素,除了聽讀內容外,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朗讀者的朗讀技巧,而朗讀技巧的運用是要根據所需達成的目標來適當拿捏的。以下列舉幾種實踐過的聽讀形式。

01指向閱讀興趣的朗讀

這是一種純粹的、無任務的隨性聽讀。無任務聽讀並不是無意義聽讀,其目的是細水長流地培養聽讀者對文字的敏感和對閱讀的情感,這對剛剛入學的孩子非常需要。

教師宜朗讀一些句子簡短、富有童趣的韻文、童詩,也可選情節相似的可預測繪本故事,還可選短小的迷你童話,如張秋生的《小巴掌童話》。讀時,基本遵照原有內容,做到清晰響亮、準確流暢、停連自然、輕重恰當,將那些文字化作聲情並茂的有聲語言,更易被理解。

偶爾,這種大聲朗讀,若是配上合適的音樂更能抓住聽者的耳朵,像繪本朗讀還可配上畫面,視聽結合,更能達到耳、目、心、神的齊聚,引人入勝。沒有壓力的聽讀就是高效的閱讀。

在聽讀中,你從孩子們微微抿動的嘴脣可以看出他們在積極地吸納語言,從孩子們一雙雙發亮的眼睛中可以看出他們看到了一個個畫面。尤其是讀童詩時,每次聽完後或聽的過程中,孩子們都躍躍欲試想誦讀一番。

那時,就會以獎勵的名義抽幾個聽讀認真的孩子來誦讀,這些孩子搖頭晃腦、奶聲奶氣的誦讀把其餘孩子再次帶到詩境中,直到集體誦讀後才個個心滿意足。雖然他們誦讀得並不熟練,但誦讀得入情入境,還會刻意模仿教師的語調語速。

像這樣以語感滲透、語言積累爲目的的朗讀適宜定時定點形成一種慣常的閱讀活動。比如晨讀、午讀,每次聽讀時間5~10分鐘。主誦者以老師爲主,也可以是擅長朗讀的學生,或由電聲朗讀來替代。這樣變換着花樣,學生也能保持新鮮感。讀後可讓學生適當質疑,但不要設置太多考問。聽讀是一種享受,盡興即可。

02指向閱讀理解的“說讀”

隨着孩子閱讀能力的提高,教師可相機增加聽讀時間、內容長度,拓展聽讀範圍。內容除童詩韻文外,逐漸增加童話的聽讀量,篇幅須適當加長。操作時應注意兩點。

1、要注意材料處理和技巧運用

“說讀”類似於以往的說書。說讀前,由於篇幅加長,教師需預先對文字材料進行熟悉和處理,如刪除冗長繁複的句段,修改生澀難懂的詞句,確定需要強化或弱化的內容。

說讀時,主講者情緒起落、語速快慢、停頓重讀等技巧的運用都不應是隨性的發揮,而應與事先預設的意圖保持一致,且要恰當把握。

要注意的是,說讀中教師對語調、表情或肢體動作的處理需要適當強化,但不可頻繁,否則無所謂重點,且不可過於誇大,否則聽者會只注意這些技巧而忽略了對文字內容的關注。

2、要注意導語或慣用語的設置

爲激發興趣,主讀者還可適時地插入幾句精要的導語。導語出現的時機一般可分三種:前置導語,用於開說前;間隙引語,用於重點內容前;後置結語,用於說讀後回味內容、延續興趣。

導語功能無非就是設情境、留懸念,提綱挈領,引注重點。事實證明,這樣的導語設計能引發聽者的有意注意,便於在聽讀時展開自主的意義建構。

另外,我們也可學學傳統的說書人使用一些慣用語,適當加一些易懂的俗話、歇後語、成語、詩句,或引經據典,既激發聽的興趣,也促進理解,還擴大積累。

其實從一年級開始,除了聽讀外,孩子們就已經在陸續開始自主閱讀了。到了三年級,閱讀的內容逐漸由單篇到整本書,絕大多數孩子能自主閱讀整本書了,但對於還不能自主閱讀的孩子,聽讀還要持續,還須在他們被動“聽讀”和自主“視讀”之間架起一把梯子。

到了中年級,本該可以讀整本書給孩子聽了。但由於日常教程所限,孩子們會因爲斷斷續續的聽讀過程而削弱對整本書的閱讀興趣。怎麼辦?一般會選擇同一個主人公或同一主題,但故事情節相對獨立的整本書講給孩子們聽,如果是情節連續的長故事,不妨藉助演讀其中精彩內容來實現對該書的有效導讀。

演讀形式要據內容而定:對於動作描寫較多的情節一般以獨角戲的形式邊講邊演;對於場景複雜、人物衆多的情節則以童話劇的形式多人演讀;對於以對話爲主的情節,就以一對一直接對白的形式演讀。過猶不及,演讀的內容講求短小精要,適當保持新鮮感、飢餓感,促使處於“半飢餓”閱讀狀態的孩子自己想辦法去“覓食”。

聲明:本文來源於北京教育考試院,由北京中考在線團隊(微信公衆號:BJ_zkao)排版編輯,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管理員刪除。

證明你“在看”!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