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制度上看,醫學生完成醫學院的課程,順利畢業,被醫院錄用,便立刻成爲一名醫生。可這樣就夠了嗎?

想成爲一名合格的醫生,少不了的是臨牀多年的“跌爬滾打”。而成爲一名優秀,甚至是卓越的醫生,更是長路漫漫。

人若無名,安心練劍

醫學是一門經驗科學。和其他技能一樣,技藝的精進需要反覆試錯,這一點對任何人都不例外。

阿圖·葛文德是最年輕的美國白宮健康政策顧問,哈佛醫學院臨牀外科副教授,2010年入選全球最有影響100位人物。在《醫生的修煉》和《醫生的精進》兩本書中,他回憶了自己八年的外科培訓生涯中的種種過往。我們可以看到,連赫赫有名的阿圖也並非天賦異稟的“大神”,他同樣經歷過菜鳥醫生的青澀:因手忙腳亂、不知所措而沮喪自責,因遇到醫療矛盾、醫學難題而彷徨無奈,因技能提升、掌握新知而興高采烈。

對於外科醫生來說,在經歷無數臺手術,無數個小時的刻苦練習後,纔可能真正掌握手術的奧義。

但是,這樣就夠了嗎?

雖千萬人吾往矣

在我看來,醫療最本質的矛盾是診療過程的不確定性和患者、家屬對疾病痊癒的期待間的矛盾。醫生能做到什麼?有什麼事情是做不到的?在診療過程中,這兩者之間的界限並不清晰。

即便是技藝最好的外科醫生,手術前都不敢保證手術過程一切順利,術後不發生併發症。要知道,醫生是在不確定的世界中探索,尋找醫學的真相,他們只是羣掌握專業技術的普通人而已。

特魯多醫生的墓誌銘寫道:“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它被多數人認爲是行醫的真諦。但在我看來,這個觀點過於悲觀。我們要承認自己的無知,但不能以此作爲止步不前的藉口。

我曾看過一部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60年院慶的紀錄片。片中,多位名醫前輩和領軍人物們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卓越並非與生俱來的,它來自於一點一滴的積累和“敢爲天下先”的追求。

面對醫學難題,我們不應該選擇逃避,而應該認真琢磨,探索求證,解決難題,方有機會成就卓越。正如肯尼迪總統所說: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in this decade and do the other things, 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 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我們選擇在這十年間登月,並且完成其他的事,不是因爲它們輕而易舉,而是因爲它們困難重重)。

但是,這樣就夠了嗎?

醫乃仁術

說到仁,不得不談到孔子。“仁”字在《論語》中反覆出現百餘次,它是《論語》中最重要的觀念。雖然孔子從來沒有理論地闡明“仁”究竟是什麼,更沒有系統地建立“仁”的思想體系,但孔子及他的弟子用自己的言行,爲“仁”做出合理的詮釋。

“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是人與生俱來的內在特質,而不是額外加之於人的東西。人是否能表現出這美好的特質,決定權在自己,是主動選擇的結果。“仁”是以“愛人”爲基礎的博愛之心,是一切品德的根本。

那麼,醫乃仁術該如何解釋?

在我看來,想理解醫乃仁術,首先需要理解醫學的目的。每一位醫生在邁入醫學殿堂時,都曾宣誓:“無論何時何地,逢男或女,民人奴隸,餘之唯一目的,爲病家謀福,並檢點吾身。”

患者病情的好轉,是醫療最主要的目的,其他的一切,比如績效、文章、項目、手術量等,都是次要目的。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無可厚非,醫生只是普通人,也需要生存,但合格的醫生應該能分清主次。在我看來,如果一名醫生能以病人或病情的好轉爲主要目的,便稱得上合格。如果本末倒置,即便醫術再高明、研究做得再好,也不算合格的醫生。

文/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胸外科 郭威

編輯製作/王建影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