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中國交互設計體驗周 (China Interaction Design EXPERIENCE WEEK),嗯,字面意思看起來像是「這一週,我們來體驗中國的交互設計」。主辦單位為 IxDC (交互設計委員會),該委員會於 2011年成立廣東省善易交互設計研究院,2012年成立中國用戶體驗俱樂部,目前已經在廣州、北京、深圳、香港、上海、杭州六個城市發展地方組織。
本次於杭州舉辦的中國交互設計體驗周主題為「體驗創新價值」(Experience Innovation Value),其實這六個字(三個詞)拆開來看都很好懂,放在一起卻又不怎麼瞭解,到底是「體驗的創新與價值」還是「去體驗創新價值這個東西」呢?在大會手冊上的英文看似後者(體驗當動詞用),但實際活動的內容簡介又再再宣佈這是一個重視用戶體驗的大環境,本活動教導我們如何詮釋用戶價值、重視用戶體驗,甚至是投資體驗設計創造新價值,言下之意又是指前者。想表達得是,基本上對我而言這是個命名與定位很模糊的委員會與活動。

IMG_0340  


本次參與人數官方宣稱達2500人,這部份依我親臨所見還真的不太有灌水,在開幕當天專家演講的大廳中,分為三層,二、三兩層都有四百個以上的座位,而一樓又是二樓的兩倍深,觀察在下所在之二樓座無虛席,可見到場人沒有官方宣稱估計也有一千八百人以上。這個體驗周活動大致有:專家演講、專家論壇、工作坊、設計之旅、設計師之夜等活動。但去報到之後,比較期待的設計師之夜和設計之旅都被取消了,問起工作人員原因好像是因為人數過多無法handle (XD)。而其餘三個活動通通都是收費的,且費用驚人,此次參加專家演講與兩個工作坊,費用一共是 4000 人民幣(好險有同仁的折價券,打完折是 2400 人民幣,約臺幣 12000 元)。


專家演講
專家大部分都大有來頭,包含青蛙設計創始人、創意總監,微軟用戶體驗總監、聯想 Design&UE 總監、騰訊設計經理及一些學界的設計學院院長或教授。由於此部份屬於付費參與,可能有版權的疑慮,不便將照片與演講詳細內容公開,不過有興趣的倒是可以去參考官方網站提供的演講摘要(還順便中翻英了)。

IMG_0335    

工作坊

工作坊 #1-上海青蛙設計創意總監
概念產生:
如果你已經是 IxD 或 HCI 領域的人,他們教得大概就是你知、我知、獨眼龍也知道的那一些,但其實在細節、經驗、流程、節奏掌握上,他們的確還是很有獨到的功夫。
工作坊交流:
一共有八組,每組八人。跟中國人合作討論的過程感受到他們的強勢與衝勁,姑且不論方向對錯,但他們對自己的想法那種充滿信心、抱負十足的感覺令人印象深刻。
講師著眼點:
其實說設計在下根本是半路出家(甚至還沒剃髮),但其實在工作坊正式開始前,青蛙IxD所介紹的「設計要先拋開技術,目標先放在找到問題」,然而與中國人的合作中,發現幾乎每組都是以技術出發,可能與工作背景有關。例如主題是設計一個家居用品,學員們大部分都會先這麼介紹自己設計的商品:「我們設計的這個椅子他有傳感器,他會自動量測用戶的脈搏、健康狀況」、「我們設計的馬桶讓廁所有KTV功能,還能邊上洗手間時邊看社羣網絡」。我想這和文化有關,必須先說出商品技術有多強大,你才能在廣大的人民中取得先機。然而,在成功的商品中是技術帶領了需求嗎?還是需求帶入了技術呢?我想是後者,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因為 Mp3 大多隻能存放幾首歌,快閃記憶體成本又高,因而產出了使用1.8" 硬碟 的 iPod; 多指觸控技術已經有了許久,才因為手機比起其他scenario 更需要直覺的手指操控而被放入了 iPhone。


工作坊 #2-Nokia Research Center 顏其峯(現為湖南大學研究院 Media Lab 主持人)
在印度、非洲訪談的經驗:由於該講者之前為 Nokia 設計 One Pad Per Child,所以必須為印度、非洲的孩子量身打造一套low cost Pad。在工作坊開始之前,他以敘事法將訪談的過程帶入,十分有趣。例如要在印度打通關,你要先找當地黑道包紅包,以保護整個四處訪談的過程無礙。其實經過這個工作坊,我竟然對設計的前期訪談與溝通這件事多了點興趣。
溝通和訪談的Practice:
此部份的practice共有三階段。第一階段,在所有與會學員中,各自兩兩找不同背景、身分、性別的人對對方做十分鐘的深度訪談。第二階段,為自己和對方下五個關鍵字,此階段講師也提到,其實一個人最不瞭解的可能是自己,因此無法為自己下滿五個關鍵字也不是大問題。第三階段,用你的關鍵字與一套說法,跟大家分享對方。其實這整套practice,可以驗證是否你能很快切入重點,並且也能馬上確認對方是否是你想像的那樣。有趣的是,在這過程中,碰到兩組有心理學背景的,其中一名給對方的關鍵字非常準確,而另一位對他夥伴的說法則不那麼準確。

IMG_0347


總結
大致上對這個活動有幾個觀察:
1. 談到體驗:
就在我報到完成並要索取發票時,得知要到另一處領取發票,接著報到處要我找機動組,機動組要我找報到處,報到處又叫我到媒體接待區問,最後由媒體接待區帶我到一個小櫃檯,接著我發現也有一位與會人員也碰到一樣的情形。再來,眼見小櫃檯的所有中國人都是不排隊的(地方特色),然而這個小櫃檯又只有單線運作(一個人員在處理發票),所以乖乖排在正被處理發票的與會人員後面的我,就不斷地被左右插隊,因此我只好出言請左右不斷湧上的人羣到後面排隊(在這會場我已是第二次請大家排隊),不過我以為勸導應該沒用,但卻出奇的有用,大家都開始耐心的排隊等候,這部份我對中國印象倒還不錯(因報名等費用在臺幣一萬多以上, 可能參與的人員都是知識分子的關係)。在下能理解大部分在場工作人員都是來自學校的學生且也十分忙碌,或許每個人不一定能瞭解不屬於自己職責範圍外的事情,但是透過大會的展場動線規劃或於地板上或看板提示,其實是能大幅改善這部份問題的。

2. 職稱代表一切:
據我個人的觀察,中國人因為人口多,從小就必須面臨各種競爭,所以他們在習慣上養成搶快、達到目的為優先,尤其北方人不喜歡拐彎抹角、豪爽的個性,更容易溢於言表。在與其他與會人員交流的同時,大家總是先看你 Badge 上的公司名、職稱,接著再決定要不要多談一些,在中國的社交場合感受更是明顯。但如果他知道你是博士班學生、或是知道你有過哪些經歷之後,他們會改口叫你老師。

3. 這是為了你現在工作的社交場合,也是你尋覓下個工作的場合:
在這種場合很自然的會認識不同背景、不同環境的人。當然,對方在進一步認識之後,或許會透露他們公司正在找這類人才,很自然的也會邀請你去試試。只能說,還是盡可能的結交一些不同公司不同工作項目的人,對你未來絕對沒壞處。而對我而言,我則希望多認識些不同工作領域的人,因為我實在不喜歡長久做同一個領域的事情(除非不斷有新奇有趣的專案)。

4. 要學的是沒有講的事情:
如同「中國合夥人」電影中孟曉駿說得:「聽人說話不是聽他說了什麼,而是聽他沒說什麼」,聽完了專家或資深前輩的演說,或許能得到什麼共鳴或是啟發,但從旁觀察前輩解決問題的邏輯、設計的發想過程、問答的技巧,纔是真正需要花時間學的東西,也是他沒說出的東西。如果你抓緊機會從旁觀察到了什麼,或許你就省下不少的職涯時間。


即使抱怨了不少,但其實還是希望能有機會參與 IxDC 2014 的活動,如同 2008, 2009, 2010, 2011 逐年參加 SIGGRAPH Asia (2010 還參加了亞洲和美國兩邊不同的SIGGRAPH),筆者挺喜歡長期參與同一個活動,慢慢觀察他的效應或變化(與環境的妥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