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你们的高端医疗小助手-熊保,高端医疗业内资深宝宝。

首先,感谢长生生物,啊呸,在这个台风天的周末又给广大宅在家中的保险人带来新的话题。熊保并不是疫苗方面的专家,也并不明白为什么有企业胆肥到在性命攸关的产业里面作假,只是这次的事件朋友圈已经开始产生了「信任危机」,目测又有一大批父母为了孩子能注射海外疫苗购买高端医疗。私立诊所,香港诊所,应该又得忙活一阵了。

为了应景,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一款自带疫苗的产品,安盛天平的卓越环球个人医疗险(AXA SmartCare). 虽然安盛天平是一家合资公司,由安盛集团和天平共同控股,但高端医疗险这块的业务是国外安盛(AXA PPP)直接管理的,因此在业务品质和服务的专业度上各位金主爸爸不用太过担心。

1. 产品三要素:

a) 稳定性:☆

SmartCare其实也是老江湖了。依稀记得在安盛还没和天平合并的时候(那时候国内叫安盛丰泰AXA Winterthur),SmartCare就已经是Winterthur的高端医疗产品了。这么多年过去了,产品的形态并没有大的调整,保费除了去年,基本上也是保持个位数的增长。因此产品的稳定性,经过市场考验,江湖上可以排到第二,仅次于MSH的经典。

b) 入保条件:

SmartCare给到我的感觉在核保这块非常严格。既往症的话基本上做除外责任,不太会给到限额承保或者加费承保的选项。投保告知非常反人性化,举个栗子,会问你「是否有没去医院检查但自己感觉到任何病症」(熊保解读:以后跟医生说过投保前有任何不适,嘿嘿,未如实告知)还会要求你「提供两年内的体检报告」。总之,适合身体倍儿棒的客户投保。

c) 网路医院:

网路这块外包给Medlink(中间带)进行操作,甚至所有的理赔服务也都由Medlink进行审核和操作。不得不说以前的TPA大佬Medlink, 这两年的服务质量真是坐过山车般下滑。虽然该有的公立特需/国际部和私立医院都还在网路内,但是因为账期问题经常出现医院停Medlink直付的问题。另外,SmartCare有一条规则是单次门诊费用超过一定金额就需要预授权,对于客户来说门诊做影像(MRI, PET-CT)会造成一些不便。

2. 产品特色

产品设计中规中矩,有一定灵活性,该有的都有,也没啥漏洞,堪称高端医疗产品教科书(怪不得这么稳)。方案上以住院,住院+门诊为主要方案,可以附加牙科,生育责任。地区上有中国大陆,全球除美国,全球含美国三个选项。昂贵医院列表有将近20家,可以选择是否涵盖(费率差25%左右)。

a) 住院:该保的都保,类标准高端医疗产品;个人觉得SmartCare的住院责任在市场上是最清晰的:要么全额赔付,要么就干脆不赔付。没有那种这里来个「每日限额」,那边来个「分项限额」的困扰。

b) 门诊:该保的都保,对中医、理疗有部分限制,类标准高端医疗产品

需要注意的是门诊赔偿限额根据选择的地域有关,中国大陆的门诊限额是4万5,全球除美国的限额是9万,在遇到非癌症门诊自费药的时候可能会不够;

c) 其他优点:

i. 灵活性:SmartCare是市场上少数几家可以接受一张保单内被保险人选择不同保险方案的产品。前提是附属被保险人的方案 < 主被保险人的方案。举个栗子,夫妻中丈夫经常出差飞国外,太太基本在国内,那就可以把丈夫设置为主被保险人,买全球除美国的方案,太太设置为附属被保险人,买中国大陆的方案。另外,SmartCare接受7岁以上儿童单独投保,对于广大国际学校小朋友的家长也是利好。

ii. 自带疫苗,体检:归在门诊项目下,中国大陆/全球除美国/全球含美国分别有3000/4000/5000的疫苗和体检额度。这个设置相当人性化,小朋友打疫苗,成年人规划体检(比如一年做常规体检,一年做专项体检)。

d) 其他缺点:

i. 第一个方案为中国大陆计划,不包含香港。对于部分深圳客户来说,深圳的医疗资源在国内的一线城市里是最匮乏的。因此深圳客户的就诊非常依赖医疗广州、香港这两个地方。不涵盖香港等于直接减掉了深圳客户一半的选择。

ii. 昂贵医院较多: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个不是方案的问题,而是Medlink的问题。因为Medlink与医院种种的不和谐,导致议价能力减弱,使得越来越多的医院变成昂贵医院。北京这边尤为严重。

iii. 生育的保障低:讲真,Smartcare对于准备怀孕客户是不友好的。几乎是唯一一家高端医疗保险公司里面客户投保后怀孕,新生儿仍然要核保后才能入保的(意思就是新生儿身体不好就不让你入保单了)对于准备要宝宝的家庭强烈不推荐。

一句话总结, 安盛天平Smartcare这款产品该有的保障基本都有,具备一定的灵活性,经过历史考验稳定性上佳,适合长期持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投保,如果你身体有些亚健康,如果你碰巧住在深圳,如果你准要要宝宝…希望你是有缘人吧。哈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