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四月,春風徐來,新型城鎮化建設再按“快進鍵”。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日公佈了《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從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優化城鎮化佈局形態、城市高質量發展、城鄉融合發展等方面明確了2019年度新型城鎮化的重點任務,要求加快實施以促進人的城鎮化爲核心、提高質量爲導向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持續加碼後,新型城鎮化之路該如何大踏步前進?


論·勢

戶籍改革再加碼 新型城鎮化催生新增長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王彩娜



  戶籍改革春風乍起,吹動新型城鎮化一池春水。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佈《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以下簡稱《重點任務》),要求加快實施以促進人的城鎮化爲核心、提高質量爲導向的新型城鎮化戰略,突出抓好在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工作,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目標取得決定性進展,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推進大城市精細化管理,支持特色小鎮有序發展,加快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實現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

  

  “關鍵在於相關配套政策的逐步落地,有望促進新型城鎮化進程加速。”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髮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進入經濟新常態後,新型城鎮化仍然是當前“擴大內需、穩增長”的重要手段。通過人口加速向城市羣流動,進一步釋放戶籍改革的人口紅利和改革紅利,激發巨大的消費擴容升級潛力、集中的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催生高端要素集聚而來的新動能。

    

戶籍待鬆綁

  加碼,加力,加速,多地進入“零門檻落戶時代”。

  

  3月18日,河北省石家莊發佈消息稱,取消在城區、城鎮落戶需要有“穩定住所,穩定就業”的遷入條件限制,在石家莊市全面放開城區、城鎮落戶限制,率先打響全國零門檻落戶“第一槍”。

  

  至此,“有意就遷入、戶口隨人走”的進城落戶“零門檻”願望終成現實。僅在隨後的兩天內,就有1123名羣衆辦理了石家莊城區、城鎮戶口。

  

  就職於北京一家互聯網企業的孫曉東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直言,“望着越來越高的門檻,已經不奢望京津戶口了,石家莊也許是個不錯的選擇,希望石家莊不僅容得下身體,更容得下夢想。”無獨有偶。4月3日,杭州落戶門檻再次調低,發佈的《關於貫徹落實穩企業穩增長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政策舉措的通知》稱,全日制大學專科及以上人才,在杭州工作並繳納社保的,可直接落戶。

  

  《重點任務》更是爲數十座城市帶來瞭如石家莊般“開閘放水”的可能,“零門檻落戶”或成爲標配。

  

  其中,明確提出繼續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力度,積極推動已在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區常住人口100萬—300萬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500萬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開放寬落戶條件,並全面取消重點羣體落戶限制。超大特大城市要調整完善積分落戶政策,大幅增加落戶規模、精簡積分項目,確保社保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數佔主要比例。

  

  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59.58%,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爲43.37%。在絕對值指標方面,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的目標已經接近完成,但戶籍人口城鎮化則有待進一步提升。在相對值方面,我國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城鎮化水平差距呈輕微擴大之勢。

  

  國家發展改革委規劃司相關負責人分析稱,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順應人口就業選擇、促進勞動力在城鄉間有序流動、提高全員勞動生產率的有力保障。“城市政府在放寬落戶條件的同時,必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盡力而爲、量力而行,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提供,提高對人口的綜合承載能力。”

    

配套是關鍵

  戶籍制度的鬆動,僅是一個新的開始。

  

  結合多年調研實際,丁長髮在採訪中直言,隨着城鄉差距的逐漸越小,以及戶籍附着的集體財產收益權、宅基地使用權等政策體系不完善,很多農民落戶城市的意願並不強烈。

  

  是否選擇落戶城市,其關鍵在於背後的含金量。丁長髮舉例稱,浙江、福建的鄉鎮經濟發達,不少地方農村戶口比城鎮戶口更具吸引力。“如果,農民覺得他在農村的產權帶來的好處,比進城之後政府賦予的福利和好處更有吸引力的話,他就不會選擇進城落戶。”

  

  戶口不是問題,戶口後面的公共服務供給,纔是最大的問題。丁長髮說,“農民變市民,並不是有房子就可以了,還要當地的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交通等配套設施跟上。”此前已有一些城市因引進人口激增而在交通、住房和教育資源等方面引發社會矛盾,這也提醒各地在爲戶籍鬆綁的同時,配套政策必須跟上。

  

  石家莊市公安局人口管理支隊副支隊長武衛民表示,相關部門要根據人口情況的變化及時跟進,改進措施以適應新時代的變化和城鎮發展的需要,包括教育、城鎮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等方面都要及時跟進。“因爲這些部門的保障與戶籍改革都是一個整體,人口管理部門要先行一步,徹底打開門檻,開放大門,其他部門的配套措施及時跟進才能確保人留得住。”

  

  《重點任務》中明確,確保有意願的未落戶常住人口全部持有居住證,鼓勵各地區逐步擴大居住證附加的公共服務和便利項目,並提出了教育、醫療、養老、公共就業、租賃住房等一系列關係民生福利的多項措施,如“全面推進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醫保制度”“推進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擴面”等。

  

  丁長髮強調,過去城鎮化以農用地轉爲城市用地爲核心,新型城鎮化要以人的身份轉換爲核心。

  

  城市發展也有“生老病死”的生命週期和發展極限,有城市在擴張,必然會有城市在收縮。丁長髮坦言,不可能所有的資源枯竭型城市都能完成轉型,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必須要收縮。

  

  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核心是“促進人的城鎮化”。丁長髮強調,無論是財政指標還是用地等指標,都要實現“跟人走”,轉移給人口流入多的大城市。“對於崛起的城市,財政支出、公共服務、用地指標都要跟上,相應地,收縮型城市要做小做精,其相應指標都要壓縮。”

  

  正如《重點任務》中所言,收縮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強體,轉變慣性的增量規劃思維,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引導人口和公共資源向城區集中。

    

都市圈潮湧

  在今年的地方兩會中,南昌、上海、杭州、銀川、長春、鄭州、青島等多個城市,都傳出了要打造都市圈的消息,意欲通過都市圈建立“朋友圈”,實現“軟擴容”。

  

  “中國城鎮化進入都市圈時代。”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研究員、學術委祕書長馮奎認爲,不同於行政區經濟,都市圈經濟是一種巨大的市場化力量,能夠帶動區域間、城鄉間新一輪產業與人口優化調整。

  

  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城市羣與都市圈研究中心主任盧慶強認爲,“都市圈是填補我國城鎮化戰略的最後一塊‘拼圖’,是承上啓下的關鍵一環。未來,我國將形成城市羣—都市圈—中心城市—大小城市協同發展—特色小鎮—鄉村振興的戰略格局和全尺度空間組合鏈條。”

  

  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佈的《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中強調,建設現代化都市圈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手段,既有利於優化人口和經濟的空間結構,又有利於激活有效投資和潛在消費需求,增強內生髮展動力。

  

  而今,在《重點任務》中,都市圈再獲重大政策支持,在交通基礎設施、財稅、產業轉移、土地、房地產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確的區域協調方向。

  

  《重點任務》再次強調了城市羣—都市圈—中小城市—特色小鎮的新型城鎮化空間格局框架,試圖通過轉變城市發展觀念,優化資源要素在城鄉之間、大城市與中小城市之間的合理配置,最終實現人口、產業在這一空間格局內的再分配。

  

  在大中小城市發展的優先序上,要特別注重不同規模層級城市的協調發展,偏重哪一個都不行,尤其是不能把眼睛只盯在大城市,要更多關注中小城市的發展。

  

  如《重點任務》中提出,超大特大城市要合理疏解中心城區非核心功能,推動產業和人口向一小時交通圈地區擴散,大城市要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中小城市發展要分類施策,都市圈內和潛力型中小城市要提高產業支撐能力、公共服務品質,促進人口就地就近城鎮化;收縮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強體,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引導人口和公共資源向城區集中;強化邊境城市穩邊戍邊作用,推動公共資源傾斜性配置和對口支援。

  

  “對於很多中小城市而言,從產業和基本公共服務等各個方面積極融入到城市羣中,纔是城市生存發展的關鍵。”丁長髮說。



觀·城

成渝競合漸入佳境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王彩娜



  成渝“雙星”閃耀西南,劍指中國第四增長極。

  

  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日印發的《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中提出,“紮實開展成渝城市羣發展規劃實施情況跟蹤評估,研究提出支持成渝城市羣高質量發展的政策舉措,培育形成新的重要增長極。”

  

  這意味着成渝城市羣在2016年4月國務院印發《關於成渝城市羣發展規劃的批覆》後,其區域協調發展方面將迎來更多實質性利好,作爲西部大開發的“領頭羊”,成渝城市羣有望獲得多重政策支持。

  

  黨的十九大以來,成都、重慶兩大核心城市“相向而行”,以成都、重慶爲核心,包括四川和重慶的42個市(區)縣,擁有近1億人口和近6萬億元經濟總量的國家級城市羣迅猛崛起。

  

  2017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實施“東進”戰略,在龍泉山東側規劃建設空港新城、簡州新城、淮州新城、簡陽城區等,開闢城市永續發展新空間,打造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第二主戰場”。

  

  2018年6月,重慶、四川簽署《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2年)》,未來5年,雙方將努力把成渝城市羣建成創新發展、綠色發展示範區和引領帶動西部地區開放開發核心增長極。

  

  在成都“東進”的同時,重慶加速“向西”。2018年11月,重慶發佈《重慶市城市提升行動計劃》,其中提出,將依託大學城規劃建設科學城,聯動九龍坡、北碚、江津和璧山,形成重慶西部的“智能谷”;科學城也被視爲是重慶向西的絕對引擎。

  

  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四川和重慶的地區生產總值合計超過6萬億元。成渝城市羣人口和經濟總量都分別佔川渝兩地總和的90%左右。成渝城市羣經濟總量已由2014年的3.76萬億元增加至2018年的近6萬億元,逐漸成長爲中國經濟增長新的動力源。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爲國家戰略後,重慶、成都兩地也開始籌謀推動成渝城市羣上升爲國家戰略,努力爭取超級政策紅利,爲西部大開發下一個10年贏得新機遇。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四川省政協主席柯尊平建議,將成渝城市羣一體化發展從現有發展規劃上升爲國家戰略,建設帶動西部經濟轉型升級、服務支撐國家重大戰略、參與全球競爭與合作的世界級城市羣。

  

  3月21日,成渝城市羣一體化發展毗鄰地區合作聯盟籌備工作會在重慶召開。會議強調,雙方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認識站位,站在國家戰略的高度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推動成渝城市羣在“十四五”時期上升爲國家戰略,真正成爲西部大開發的抓手和戰略支點。

  

  重慶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吳存榮在成渝城市羣一體化發展毗鄰地區合作聯盟籌備工作會上指出,要強化一體化發展的理念,從根子上變競爭爲合作,構建戰略合作伙伴關係,抱團推進成渝城市羣一體化發展。

  

  具體而言,要加強戰略規劃對接,通過弱化行政區域的影響來推動經濟一體化發展,促進要素資源自由流動、營商環境不斷優化、體制機制一體化發展。要強化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同爭取國家支持,統籌成渝城市羣與東、中、西部其他城市羣的有機聯繫,加快推進成渝城市羣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進程。要加強產業合作,推進抱團式發展,把資源、環境、文化等優勢聚集起來,共同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參與全球化產業競爭,打造成渝高新企業經濟走廊。要加大開放合作力度,敞開大門,拆掉圍牆,全面融合,推進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等一體化,形成全方位開放格局。

  

  近日,川渝兩地15個區(市)縣和相關單位,簽訂了19項合作協議,包括3個綜合合作協議、16個專項合作協議,涵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文化旅遊、社會事業等多個方面。

  

  成渝競合,未來西南大有可爲。



布·局

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





  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以農業轉移人口爲重點,兼顧高校和職業院校(技工院校)畢業生、城市間轉移就業人員,加大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推進力度,推動未落戶城鎮的常住人口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務。積極推動已在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

  推進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

  深化“人地錢掛鉤”等配套政策。

  

  優化城鎮化佈局形態

  

  按照統籌規劃、合理佈局、分工協作、以大帶小的原則,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推動城市羣和都市圈健康發展,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空間格局。

  

  深入推進城市羣發展。

  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

  推動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

  支持特色小鎮有序發展。

  強化交通運輸網絡支撐。

  

  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統籌優化城市國土空間規劃、產業佈局和人口分佈,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宜業宜居、富有特色、充滿活力的現代城市。

  

  分類引導城市產業佈局。

  優化城市空間佈局。

  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改進城市公共資源配置。

  提升城市品質和魅力。

  健全城市投融資機制。

  

  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以協調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爲抓手,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爲目標,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切實推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重塑新型城鄉關係。

  

  推進城鄉要素合理配置。

  縮小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差距。

  提高城鄉基礎設施建管能力。

  促進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

  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王彩娜整理)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史曉強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http://www.cet.com.c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