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腹腔鏡技術的日益成熟,許多醫療機構都開展了腹腔鏡直腸脫垂的手術,腹腔鏡因爲減少了此類患者的住院天數及併發生,越來越受到了結直腸外科醫生的青睞。今天鋒哥就來談一談腹腔鏡下直腸(後)懸吊補片固定術的一些技術要點和注意事項,以期拋磚引玉,引發學界同仁的思考。

(本文閱讀時間:大約15分鐘)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術前診斷:直腸完全脫垂(該診斷出自《黃家駟外科學》)

圖(1):局部體徵(注:已經按照微信圖片要求,局部做了脫敏處理)↑↑↑

手術名稱:腹腔鏡下直腸(後)懸吊補片固定術

麻醉方法:靜-吸複合全麻

手術體位:改良截石位

手術醫生:孫鋒、金鑫、吳瀟爍

術者站位:如下圖(2)、(3)

圖(2):術者站位(示意圖)↑↑↑

圖(3):實際的術者站位↑↑↑

主要手術步驟:

一、建立操作平臺:

全麻成功後採用截石位,術野常規消毒後鋪巾。

(一)於臍上皮膚皺褶處做環臍切口,長約1.2cm,逐層進腹。從該切口置入12mmTrocar,建立氣腹並維持氣壓於15mmHg。通過此Trocar置入30°腹腔鏡鏡頭。

(二)在腹腔鏡監視器觀察下,避開腹壁下動脈,在右側腹直肌外側緣與臍水平線連線置入5mmTrocar,作爲主刀的副操作孔。

(三)在右側麥氏點處置入12mmTrocar作爲主刀的主操作孔。

(四)在左側腹直肌外側緣與臍水平線連線交點置入12mmTrocar,作爲助手的主操作孔。

(五)在左側反麥氏點處置入5mmTrocar作爲助手的副操作孔。

★注意事項:針對過瘦的患者,在進行觀察孔穿刺時,鋒哥建議採用開放式進入方法,國內曾有多個值得警醒的案例:在爲過瘦患者進行觀察孔穿刺器刺入時,穿刺器誤傷了腹主動脈或者下腔靜脈(有一例患者因此死亡)。

二、探查:

肝臟、膽囊、胃、十二指腸、空腸、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未見異常;乙狀結腸第一曲末端外側緣與左側腹壁間固有存在的粘連帶缺失,未見乙狀結腸間隱窩,道格拉斯窩異常深在,如下圖(4)↓↓↓。術中診斷與術前診斷一致,決定行“腹腔鏡下直腸(後)懸吊補片固定術”。

圖(4):過深的道格拉斯窩↑↑↑

三、手術步驟:

(一)乙狀結腸內側的遊離:

(1)切開乙狀結腸繫膜中線側:腸鉗抓緊直腸向腹側提拉,張緊乙狀結腸繫膜,以骶岬爲入刀點,以“黃白交界線”爲指引,從尾側向頭側切開乙狀結腸繫膜,可見一疏鬆的間隙,即進入了左結腸繫膜和腎前筋膜之間的融合筋膜間隙(Toldt間隙),如下圖(5)↓↓↓。

圖(5):準確進入Toldt間隙↑↑↑

★注意事項:準確定位Toldt間隙的前提是助手的兩個器械的合理張力的存在,爲此,助手的左手腸鉗應固定住直乙交接部的腸管,助手的右手抓鉗應固定住腸繫膜下動脈主幹的系膜,並保持兩鉗之間的合理距離及張力!

(2)擴展Toldt間隙:助手腸鉗繼續向腹側牽拉直腸上段,右手腸鉗抓住腸繫膜下動脈蒂向頭側並腹側保持張力,主刀仔細擴展Toldt間隙:在此間隙內,向左側擴展外科平面,達到乙狀結腸繫膜消失的Toldt線。

注意保持了左半結腸繫膜及腎前筋膜的完整性,並在主髂血管前保留一層透明的腎前筋膜,透過此筋膜可見乙狀結腸繫膜根部後外側的左輸尿管和生殖血管(未造成對腸繫膜下神經叢、左輸尿管及左生殖血管的損傷),分離範圍從中央向左達生殖血管外側左結腸旁溝,如下圖(6)↓↓↓。

圖(6):擴展Toldt間隙↑↑↑

★注意事項:在確保間隙內合理張力的情況下,始終沿着GEROTA筋膜與Toldt筋膜之間進行遊離,以“路標血管”和略帶光澤的GEROTA筋膜作爲解剖標的物,沿着無血的“聖神平面”進行遊離。注意:在此間隙內遊離時,往往容易“走深”,術者需明確:不論患者身材胖與瘦,覆蓋在腹主動脈、左右髂血管表面的GEROTA筋膜是不會缺如的,這一點非常重要。

(二)乙狀結腸外側的遊離:

向右牽引乙狀結腸繫膜,沿黃白交界線(Toldt線)向頭側切開左結腸旁溝腹膜返折。將乙狀結腸向右側翻轉,在其系膜和腎前筋膜之間的Toldt間隙向右側遊離,注意保護了腎前筋膜後面的左輸尿管和左生殖血管未受損傷。

遊離後使乙狀結腸外側與中線側平面完全貫通,並向上方延伸至乙狀結腸下段水平,注意保護了腎前筋膜、乙狀結腸繫膜和原始降結腸繫膜的完整性,如下圖(7)↓↓↓。

圖(7):乙狀結腸外側的遊離↑↑↑

★注意事項:始終貫徹張力第一、平面第二的手術腹腔鏡原則。在遊離左側髂血管區域時,最好選擇在Toldt間隙內直視下操作,當此處的Toldt間隙被完全遊離後,再在Toldt間隙內鋪設腔鏡紗,以保護此處GEROTA筋膜背後的髂血管、輸尿管、和生殖血管。此後,再從外側入手進行分離,就相對比較安全了。

(三)直腸周圍的遊離:

從骶岬水平開始,在直腸上段系膜後方的疏鬆結締組織間隙,向後側、外側銳性擴展外科平面至直腸後間隙,直至肛提肌上間隙。

(1)向後側:從骶岬水平開始,緊貼結直腸繫膜,在結直腸繫膜與骶前筋膜之間的直腸後間隙內向尾側擴展外科平面,切斷直腸骶骨筋膜,進入肛提肌上間隙、接近肛提肌。

(2)向外側:向兩側擴展直腸後間隙,以後方間隙作爲指引,向兩側遊離直腸周圍間隙,直至肛提肌上間隙水平,如下圖(8)↓↓↓。

圖(8):直腸周圍的遊離(已經遊離完畢)↑↑↑

★注意事項:不切斷腸繫膜下動脈及直腸上動脈,不離斷直腸側韌帶,不開放直腸前方腹膜反折,整個過程中始終注意保護盆腔自主神經的完整性,尤其是在神經血管束附近操作時,電器械應該始終注意靠近直腸固有筋膜,積極預防側方熱損傷對盆自主神經的局部破壞。

(四)直腸後懸吊固定:

選用疝補片(材料:聚丙烯)一張,修剪至合適形狀,如下圖(9)、(10)↓↓↓,放置腹腔直腸後方間隙內,注意使得補片完全展開,平鋪於直腸後方的間隙中。

圖(9):修剪至合適形狀的疝補片(右側)↑↑↑

圖(10):平鋪於直腸後方間隙內的補片↑↑↑

在助手上提直腸、糾正脫垂狀態後,將網片上段用縫線固定於骶骨岬前筋膜,將補片完全覆蓋和包埋,並仔細止血,如下圖(11)、(12)。

圖(11):將補片縫合固定於骶骨岬(正在縫合)↑↑↑

圖(12):固定好的疝補片↑↑↑

在直腸左側方用縫線連續縫合,包繞幷包埋左側側腹膜、網片和直腸左側固有筋膜,避免網片接觸直腸面,使左側直腸側方完成腹膜化;同法處理右側方,如下圖(13)、(14)、(15)↓↓↓。

圖(13):包繞幷包埋左側側腹膜、網片和直腸左側固有筋膜↑↑↑

圖(14):包繞幷包埋右側側腹膜、網片和直腸右側固有筋膜↑↑↑

圖(15):縫合、固定完畢的直腸↑↑↑

★注意事項1:在將補片固定於骶骨岬時,術者一定要將縫線(3-0薇喬線或者倒刺線)縫合、固定牢靠,縫合固定後,決不允許出現補片的鬆動,這是整個手術中成敗的關鍵之一;

★注意事項2: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徹底清理和止血滿意,尤其是直腸後方間隙的遊離時更需注意小心操作,目的在於防止術後盆腔積液增加盆腔感染的機會;

★注意事項3:在包埋縫合兩側直腸繫膜時,應該注意儘量將補片置於直腸後間隙以內,以防止補片外露並與小腸粘連,從而引發盆底疝等的危險。

最後,將乙狀結腸左外側漿肌層縫合在右側側腹膜上,起到將乙狀結腸懸吊固定在側腹壁的作用。

(五)術後檢查:

清理術野,生理鹽水反覆沖洗腹腔,吸引器吸盡,檢查腹腔內無活動性出血。將腸管復位,清點器械,紗布點數齊,觀察各穿刺孔無出血。未放置引流管,退出腹腔鏡和各穿刺套管,逐層縫合各操作孔,小敷貼覆蓋,切口如下圖(16)↓↓↓。

16、腹壁切口情況↑↑↑

四、手術總結:手術順利,麻醉滿意,手術時間爲150min,術中出血約10ml,未輸血,未放置盆腔引流管,術後患者在手術室復甦滿意後,安返病房。

圖(17):患者痊癒後的肛門(注:已經按照微信圖片要求,局部做了脫敏處理)↑↑↑

各位看官,走之前給鋒哥點個星星,鋒哥這廂有禮了!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