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2019年5月6日發佈文章《深圳發現疑似“高考移民”,學生和家長們炸開了鍋》。有家長爆料,衡水中學的部分高分學生轉入深圳富源學校,有擠佔當地清華北大名額之嫌。

 

同一天,在全國普通高校招生考試安全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教育部透露,2019年高考報考人數突破1000萬,創造歷史新高。高考公平在高考一個月倒計時的節點上再次成爲焦點話題。

 

針對疑似“高考移民”問題,廣州省教育廳下發《關於做好治理“高考移民”工作的通知》,在全省內做緊急排查,規定:

 

對不符合戶口遷移條件的,一律不得辦理入戶;已經落戶的,凡查實以高中轉學或以高考爲目的弄虛作假遷入我省的,一律予以清退;戶口已經遷往高校的,要協調本地公安機關通知高校所在地公安派出所註銷其弄虛作假取得的戶口。

 


其實,這類問題每年都在發生。一方面,地方政府出臺限制“高考移民”的政策;另一方面家長、甚至學校(比如此次涉事的民辦學校)還在爲孩子千方百計地遷戶口,在地區間高考錄取分數線的“剪刀差”中獲得有利地位。

 

名牌大學的入學競爭一般是發生在少數學霸之間,但也存在區域差異。

 


相比河北而言,在深圳高考,進入清華北大的機率還是要高不少。高分學生移民到深圳,佔當地的“便宜”,當然會引起高考公平的擔憂。

 

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稀缺,仍是高考移民在區域間流動的根本原因。增加公辦教育機構數量勢在必行,更重要的解決方案是放開對優質民辦大學、民辦中學的限制,以《教育法》爲基本前提,規範不同體制教育機構在法律、政策上享有同等待遇,遵從同等的限制條件。

 

否則高考移民還會屢禁不止,每年千萬量級考生的公平問題還會反覆上頭條。

 

作者簡介:趙剛(Andrew)

國際教育知名觀察員,北京城市廣播特聘教育專家,英國格拉斯哥大學MBA,獲評網易號“2018態度風雲榜年度耕耘作者”、騰訊教育“2017年度最具價值自媒體”、搜狐“2016年度留學類自媒體人”,撰寫出版《留學的邏輯》《到英國去》等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