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一位秀才,飽讀詩書,才學出衆。由於受他母親信佛的影響,放棄了科舉仕途的道路,後披剃出家,當了和尚。出家後到處遊方參學,有一天,和尚便參拜名重一時的禪師,禪師一見面,一眼便看出此人爲利根,久後必有作爲,心中甚是嘉許。於是禪師把他留在會下,讓他幹廟裏的苦活,什麼劈柴運水,燒火煮米、種菜、都讓他幹,禪師從沒有對他說過半句禪法佛理,而是一見面就吹鬍子瞪眼睛,狠狠地訓斥他。該和尚默默地忍受着,心裏有些委屈。

  有一天,和尚對禪師說:“我到您這裏,您什麼法也沒教過我,光是叫我幹活,反而使我增添了許多世俗塵勞的煩惱。時光匆匆地流逝,大事未了,己事未明,如此出家又有何益……”話音未了,禪師劈頭就罵,舉起手中的禪杖憤怒地追打他,和尚正想開口分辨解釋,禪師迅速上前,一把捂住了他的嘴,和尚剎那間豁然明朗,開悟了。

  從這個公案中,我們可以得知,禪師不愧爲一位教育家,他明知道和尚是難得的人才,可表面上並沒有誇獎他,寵着他,捧着他,而用嚴格的方法磨礪他,對他從沒有好顏色好言語,近乎苛刻地讓他從事常人難以承受得的勞作,在艱難困苦中琢之磨之。正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也。”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一旦機緣成熟,水到渠成。

  此外,學人必須具備難忍能忍任勞任怨的品格。和尚出家前是儒生,讀了一肚子的學問,大概也沒有幹過多少活。出家後也曾遍參名宿,大開眼界。到禪師會下不僅不受器重,親受教誨,反而是“每逢必詬罵”,“任之以雜役苦活”,在寒暑中默默承受,無怨無悔,最終得以開悟。如果當日不堪忍辱,憤然離去,則錯過大好因緣,庶幾淪爲凡夫俗子。

  最重要的是,值遇具足德相的善知識非常不容易,而且善知識的德相,都是內在的,不易看到的。如果你沒有弟子相,就算善知識站在面前,你也認不出他就是善知識,因爲你看不到他的德相。

  所以,爲了認出善知識,我們首先要具足弟子相。首先,要不摻雜個人喜好、不偏執的正直的心。不能隨着自己的喜好,喜歡的聽一聽,不喜歡的就不聽。因爲凡夫的喜好基本都摻雜了貪嗔癡,所以這樣只會聽到順耳的、而不會聽到需要的,自然就增長不了功德,成就不瞭解脫。不能偏執,要有一顆中立、客觀、正直的心。其次,具備明辨善惡的智慧。當我們能夠不隨自己喜好,勤修聽聞,而且還能保持中立、客觀的態度,這時就需要一顆明辨善惡的心來做抉擇。客觀的態度和明辨善惡的智慧,纔會讓我們做出正確的選擇。此外,還要有希望離苦得樂的求正道之心。通過客觀正直之心的觀察和明辨善惡智慧的抉擇,就算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可如果對離苦得樂沒有希求之心,就只會原地踏步,不會生起親近善知識的心。

  如果沒有具足上述的弟子相,就算善知識就站在你的面前,就算他完美無瑕,你也只會看到滿身缺點。而是要在依止善知識之前,對善知識的德相和弟子相,一定要了解清楚。

  然後觀察自己有沒有具足上述的弟子相。如果有,隨喜自己。如果沒有,努力使自己具足。

  依止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真不想讓自己錯過生命中真正的善知識,要努力地讓自己具足弟子相,從而成爲合格的法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