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房子有沒有過剩的討論,一直都是房地產市場的熱點話題。不過,不管最終討論的結果是什麼樣的,基本達成一致的觀點就是,一旦房子出現了過剩,房價往往就會下跌。在筆者看來,按照一般情況理解,供過於求的商品,價格自然就會越來越便宜。比如,房地產大佬、御風資本董事長馮侖就曾表示,未來房子會越來越多,大家要擔心的不是房價太高,而是房價太低了,也不用擔心買不起房,而是應該擔心房子賣不出去。不過,最近也有專家發表了截然相反的看法,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許善達

  3月29日,聯辦財經研究院專家、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表示,雖然住房總量已經很大,而且還會有結餘,但將來要淘汰的主要是農村房子,因爲農民是要往城市遷移的。目前,我國還正處在城鎮化進程當中,一二線城市,甚至三四線城市不存在過剩問題,恰恰相反,一二線城市還依然面臨着供給不足。此言一出,不禁讓人恍然大悟,房子過剩也未必會帶來房價下跌,還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在筆者看來,說得通俗一點就是,雖然房子有過剩可能,但住房總量包括了城市的房子和農村的房子,隨着人口的遷移,未來農村的房子不可避免的要面臨淘汰,所以人們對於大城市的房子依然有旺盛需求,而這些需求則會繼續對未來的房價起到支撐作用。那麼,這又給我們透露出了哪些信號呢?

  第一,支撐房地產繼續發展的基本因素依然存在。長期以來,支撐房地產市場發展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住房需求和城鎮化,就目前來看,這些因素依然沒有發生根本改變。目前,我國城鎮化水平不到60%,所以城鎮化還會繼續推進,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住房需求。國家統計局原局長邱曉華表示,支撐房地產增長的需求因素依然是比較可觀的數量,至少在10年以後纔會發生真正的供大於求,到那時房地產市場可能會出現真正的轉折性變化。當然了,城鎮化的推進也少不了房地產的推動,二者是相互促進的關係。筆者認爲,特別是對一二線城市來說,目前支撐房價的基本面並沒有發生變化。

  第二,保障自住需求是未來房地產政策發力的方向。未來住房需求主要包括哪些呢?主要是改善需求和新市民需求兩部分。一方面,目前住房總量雖然充足,但是不少城市裏的房子都是90年代的老房子,這一部分人有較大的改善需求;另一方面,人口不斷向大都市圈、城市羣流動是未來必然趨勢,這將產生大量的住房需求。

  筆者認爲,在“房住不炒”的長期定位下,隨着房價逐步企穩,保障自主性住房需求將是未來調控政策和房地產發展的重要方向。根據最近不少專家的觀點來看,普遍認爲應該建立一個雙軌制或是兩個體系。比如,瑞安集團主席羅康瑞表示,應該爲低收入階層提供保障房或更加便宜的房子,至於有錢人,願意買貴的房子,就讓他去買吧。

  第三,不同城市之間,房地產市場持續出現分化。與四五六線城市相比,一二三線城市本身就佔據優勢,再疊加人口流動、政策調控等因素的影響,房地產市場不可避免的出現分化。過去這兩三年,無論是一二三線,還是四五六線,見房就買基本都不會喫虧,但現在房地產已經告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城市之間也出現了分化,買房就應該謹慎一些。

  筆者認爲,如果是自住,在哪裏買房都可以,其實不用糾結太多,但最應該注意的就是地段和房子品質;如果是投資,應該認準一線城市和核心二線城市,因爲支撐房價的基本面沒有發生變化。除此之外,從分化的角度來看,馬雲所說的房價如蔥,也並非沒有可能,處在城鎮化最底端的農村或者縣城,未來房子可能會越來越便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