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是我國現代文化泰斗,其在文學、戲劇、甲骨文等領域多有建樹。其對書法深入研究,體式別具一格,其題寫的「中國銀行」四字,被書法界公認為是最具文人雅趣和大師氣派的手筆。

那麼,就如題主所言,郭沫若題寫的「諸葛草廬」四個字中諸字是否是一個錯字呢?其實,所謂書法,就是書寫漢字的一種法度藝術。如果按照楷書一筆一划地書寫,多一筆或少一筆都是錯字,但是,書法中的行書或草書卻正是漢字加減筆畫而成。諸葛亮的諸字,是言字旁一個者字,要按草書寫法,就要依據《草訣百韻歌》中的「有點方為水,空挑卻是言」來寫,那言字旁就會變成一豎右勾,但郭老寫的是行書,是在楷書快寫的情況下形成的字體,因此,諸字的言字旁幾乎沒有落下一筆,只是相互連筆而已。

有人認為諸字多寫了一筆,不知從何說起,言字上邊一點,然後一個長橫拐了兩下,再點一下,地下以一個豎右彎代替口字。如果仔細看,不但沒有多筆畫,而且是筆畫不多不少,因為這是行書,是一種快寫連筆字,有的地方以點化代替。

諸葛草廬四個字中,除了諸字有人提出異議外,還有那個草廬的廬字,有人認為這是錯誤的寫法,而且認為郭沫若可能懷著某種寓意。其實,是不懂書法的人想多了。如果按照繁體字的楷書寫法,廬字的繁體應該是廬,但是正因為書法講究各種書體,因此便出現了多筆畫或少筆畫的寫法。郭老所寫廬字,就是根據廬字的異體字「廬」,也是今天的常用字「廬」的行書字體而來。

那有人要說了,郭老既然寫的是「廬」,他應該寫成上廣下戶才是啊!他為什麼寫成上廠下盧呢?其實,這是書法中的一種「筆畫移位法」。在書法家創作書法作品時,為了字體的整體結構和美感,往往會把一些筆畫進行移位,從而達到字體緊湊,字形美觀的效果。

比如王鐸所書廣闊的闊字,就把三點水寫到了門外。郭沫若在寫廬字時,考慮到廣字和戶字都同時有一點和一撇向左,容易造成點的重複和字心發空,重心不穩。於是便把廣字的一點去掉,而在戶字上多加一筆,使戶字變成了盧字,在寫廠字第一筆時,特意寫成了點橫一體的,看上去既美觀,又不失本真,而且因為廬字下面的戶本身就是繁體廬的盧簡化成盧後再簡化為戶而來,將其寫成盧也無可厚非,這就是郭老書法的奧秘,而非錯字。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若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交流。請諸位文明評論,指出文中不足和錯誤,本人虛心接受並加以改正。拒絕任何人身攻擊的不當言論。


中國很有意思,與名人有關的地方總有人爭,一個諸葛亮,出了兩個隆中,一個在湖北襄陽,一個在河南南陽,於是「諸葛草廬」也有了兩個。

而郭沫若先生也有意思,兩個地方都請他題字,他也還真寫了兩個「諸葛草廬」。

首先要糾正一下,題主貼出的圖是南陽的,而襄陽的「諸葛草廬」四個字沒問題。

南陽的四個字,「諸」字是沒問題的,左邊是「言」字旁,問題主要在第四個字「廬」上。

「廬」字的繁體是「廬」,上面的「廣」有時也可寫作「廠」,但是有條件的,姑且算他對。

問題出在下面的「盧」,我查了很多資料,包括國外的,也沒看到「廬」可以寫作上「廠」下「盧」的,也就是說,這是一個錯誤。

那麼有沒有可能,郭沫若從心裡認定,襄陽的隆中才是孔明躬耕之地,而南陽的隆中是個「李鬼」?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諸葛亮(181年——234年)是三國時期非常傑出的人才,歷史上曾有「卧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的美譽,他的知名度也是杠杠的。

但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跟隨劉備為恢復漢室政權,曾在許多地方居住過和活動過,所以,就出現了全國多地爭著、捧著為他建造祠堂和草廬來紀念他的現象,這是人們對歷史文化名人的一種敬畏。

湖北襄陽隆中就有一所「諸葛草廬」,是現代人為紀念諸葛亮而建造。這所草廬建好後,曾邀請郭沫若先生於1973年給題寫了牌匾,郭沫若以他樸厚、寬博、靈動的「郭體」揮寫而成,倒跟這個古迹相得益彰,給增彩不少。

人們目前對這個牌匾的最大爭議就是,「諸葛草廬」只有四個字,竟然有兩個字出現了問題,分別是第一字「諸」和第四字「廬」。

一是認為「諸」字的「言字旁」多寫了一筆橫畫。

實際上,在書法草書和行書的書寫中,為了使字體的結構看起來更美觀和平穩,有些書法家在某些字中會刻意減去一筆或增加一筆,以達到預想效果。

郭沫若這樣寫,不能算作錯字,是一種藝術審美需要而已。

二是認為「廬」字不對。

(楷書·廬)

(漢隸·廬)

(異體字·廬)

乍看之下,「廬」字的書寫確實錯了。「廬」字的標準楷書是「廣字頭」底下一個「戶」,在異體字的書寫中,會把廣字頭下邊的「戶」寫成「盧」,這些寫法都不算錯。

而郭沫若的寫法則是,「廠字頭」下邊一個「盧」,顯然,這種寫法是錯誤的。

作為文化泰斗,郭沫若肯定明白這樣寫有問題,但他還堂而皇之地寫出來,裡邊究竟有什麼深意?以我的理解,主要有兩大原因。

其一,郭沫若故意寫錯,不願給別人落下學術不嚴謹的說辭,也不願看到人們利用名人效應來謀利。

諸葛亮是名人,如果某個地方建造一個諸葛亮紀念館,對本地知名度的提升將會非常大,也能吸引來許多遊客觀光旅遊,有效帶動當地的旅遊發展。

郭沫若是嚴謹的歷史學家,又是聰明人,他當時也許對諸葛亮在襄陽隆中躬耕過這個歷史事實,還沒有得到求證,一時半會兒不能做出肯定,所以將錯就錯,做到了既沒有學術作假,也不得罪襄陽人的兩全其美的效果。

(郭沫若「中國書店」題字)

其二,郭沫若寫的「廬」字確實是「廣字頭」,只不過讓兩種筆畫重合了。

「廣字頭」上邊的「點」,郭沫若以逆鋒起筆,在行筆到中間時又變為順鋒,把「點」和「短橫」寫成了連筆,一筆帶過而寫成,粗看之下,是一個筆畫,若細看,那個點則敦實肥厚,有明顯的凸起,顯然是兩個筆畫黏連在一起而形成的。

這是喜歡運筆出其不意的書法家慣用的手法,按照書法的標準來說,這樣寫不算錯。


我是襄陽人,我知道隆中在襄陽城西漢水以南,且離襄陽城不足20里。照說應該以漢水為界,劃南郡與南陽郡,把隆中說歸南陽郡管不通。飛地的情況是有,但飛到省會眼皮子底下的罕有。隆中的位置是襄陽與南陽爭躬耕地的軟肋。其實襄陽南陽也沒必要爭,蓋當年諸葛必定兩地走,兩地住。他娶妻襄陽,他弟娶妻南陽,他姐嫁於襄陽,能說哪邊沒有他的產業?我們這樣說吧,他田產在南陽,讀書交友在襄陽,當年劉備到隆中與他一番長談後聘他為參謀長,他的那番話今天叫隆中對。後來在四川他給後主上出師表,回顧了蜀漢的歷史,說自己曾經的產業或戶籍在南陽郡。諸葛一生足跡廣布,但祖籍山東,襄陽南陽有什麼非爭不可的?兄弟鬩牆,徒留笑柄與人!


南陽說:

最充分依據是諸葛亮《出師表》自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襄陽說:

主要靠《隆中對》,因為隆中在襄陽,對話發生在隆中,所以諸葛亮住在隆中。(存疑)

隆中屬於襄陽,而諸葛亮自述自己是南陽人,這就出現了矛盾!

這也就是南陽、襄陽爭端的本質,但真相只有一個,問題出在哪裡?!??

先說一下爭端的現狀:

首先,諸葛亮自述肯定沒錯,除非有病誰也不會把自己家說錯!這個是實錘,無法反駁!

所以,襄陽說提了一個觀點,即隆中古代屬於南陽管轄,現在歸襄陽管轄。這樣一下子就把諸葛亮自述躬耕於南陽給化解了!

很巧妙吧!??

但事實是這樣的嗎?我們先看一幅Google地圖:

1.南陽距離隆中直線距離250里(紅線),襄陽距隆中10餘里(黃線),為何要捨近求遠進行管轄?

2.漢江是天險,古代交通不便很難渡過,所以即使是在現代行政區劃分也多以高山大河為界。而南陽在江北,襄陽、隆中均在江南,南陽如何跨江管理隆中?襄陽為何不就近管理隆中?

3.襄陽是荊州治所,地位很重要,三國時期戰亂頻繁,如何敢讓北方政權跨江管理眼皮子底下,距離都城10餘里的地方?把天險拱手相讓,難道不怕軍事威脅?這個距離騎兵奔襲10分鐘就到了,這是開玩笑嗎?!

4.諸葛亮說「躬耕」於南陽,而所謂「隆中故宅」卻是在隆中山上。請看放大的衛星圖片,請問在這山溝溝里如何躬耕?如果諸葛真隱居於此,恐怕就不是「躬耕」,而是「漁獵」了吧!

從地理、常識上分析,這都是不解之處!

當然以上只是「據常識分析」,以下是史料記載:

《史記》曰: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初置南陽郡」。注釋引《正義》曰:「秦置南陽郡,在漢水之北。」

《南都賦》(漢):「南陽居陪京之南,在漢之陽。」

《晉書·地理志》:「漢水以北為南陽郡。

《資治通鑒》:「秦置南陽郡,以南山之南,漢水之北也。」

當然包括東晉習鑿齒都曾在《襄陽記》中自己說過:「秦兼天下,自漢以南為南郡。」 (這個人專門提一下,是因為爭端和他關係很大,後面會細說。)

以上前四部全是正史名篇,從秦至漢到晉記得明明白白:南陽、襄陽分界線就是漢江!

如果還嫌秦漢歷史不夠明確,那麼還有一段明確可查的三國歷史。公元208年即赤壁之戰時,襄陽郡正式成立,江北的樊城和今南陽境內的鄧州部分地區都劃歸襄陽郡,當然位於江南的隆中更是明確無誤的屬於襄陽郡。然而諸葛亮於228年做的《出師表》中,也就是襄陽郡成立20年後,依然自稱躬耕於南陽,這就說明了,諸葛亮躬耕地根本不在隆中!

更可笑的是,「東晉」的習鑿齒卻稱童謠有「襄陽無西」的說法,想以此證明此前襄陽西邊的隆中不屬於襄陽。拜託……依據明確記載,至少三國時期襄陽就已經「有西」了,怎麼可能在一百多年後的東晉有「襄陽無西」的童謠?這個編的有點離譜!??

以上對史籍查證的結果,和我們的常識分析是一致的!所以從史料記載和常識分析都可以得出,不存在隆中古代屬於南陽的問題,那麼再根據《出師表》躬耕於南陽的自述,諸葛亮沒有躬耕於隆中,《隆中對》撒了慌!

關於諸葛亮和劉備對策的記載是明確真實的,而真正的問題出現在這段對策的名字,即《隆中對》上!

為何這麼說?因為:

1.這一篇對話記載本不叫《隆中對》,三國志作者陳壽記載的時候甚至沒有名字,後來叫《草廬對》。

2.在三國時期連「隆中」這個地名都不存在,從漢代到西晉的史料中,這個地方被稱為「阿頭山」,隆中這個名字直到東晉才開始出現在習鑿齒的《漢晉春秋》中!

西晉以前連隆中的地名還不存在,又怎麼可能會有《隆中對》這個名字?這個名字是後人偽造的!

而這就要說上面多次提到的那個人:習鑿齒!

這個人是三國以後、西晉以後、東晉時期,距離諸葛亮100多年後的一個流行作家,在當時有一定的影響力!

1.他很崇拜諸葛亮。

2.他是襄陽人。

3.他的主要理念叫「史為今用」,意思就是歷史應該作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為當今的需要服務。他在這個理念下杜撰了很多東西,給後世的歷史考證帶來很多麻煩!這個觀點被後來很多著名歷史學家,比如裴松之、劉知己所批判!他杜撰的很多「故事」也被後世用其他實錘史料證偽!

關於這些可以各自去百度一下:

正是這個人,在經過一番「考察」之後,認為諸葛亮是自己老鄉,隱居在隆中,所以把這篇《草廬對》改名叫《隆中對》!由於原文沒有正式名字不方便記憶,習鑿齒加了名字,並通過自己影響力讓《隆中對》這個名字流行起來!關於動機自己腦補!??

《隆中對》這個名字流行起來之後,諸葛亮的躬耕地就逐漸出現了爭議!

而由於南北朝期間,南陽被北方政權控制,襄陽屬於南方,南方漢人政權對於諸葛亮的祭祀活動也就從南陽轉移到了臨近的隆中進行!隨著時間的推移,隆中也就越來越成了一個古迹……

補充部分:

1.有人說漢江不是天險是小河

這是用Google earth測量的隆中附近江面的寬度……為了防止有人說這不是漢江,還選在旁邊有個大橋的參照物!隆中就在圖中黃字「1.25公里的下方」。

想想你們在學校跑1000米或800米的感受吧!

我承認我跑步不行,也沒見過什麼世面……??

2.關於「隆中」地名

史籍上可查到的這個地方本叫「阿頭山」,直至100多年後,東晉習鑿齒在《漢晉春秋》中為其改名為「隆中」!

也就是三國時代壓根沒有隆中這個地方,怎麼會有《隆中對》?所以《隆中對》這個名字才是後人篡改的!??

3.關於諸葛玄

有人提到諸葛亮投奔在襄陽做官的叔父諸葛玄,因此諸葛亮必須在襄陽躬耕。這個推論成立嗎?

諸葛亮投奔諸葛玄,和諸葛玄曾在劉表手下做官都是史實。可是他們避而不談的是:

①諸葛玄是195年帶諸葛亮投奔荊州,隨後即被派遣去豫章做太守,並於197年死於戰亂;期間總共僅2年時間,在襄陽怕是1年都不到;

②諸葛玄的墓在今平頂山市境內,與南陽北部鄰接;落葉歸根,這說明諸葛玄是在平頂山安家而非襄陽;而諸葛亮要麼應該在諸葛玄家中,要麼應該隨他去豫章,唯一不可能長期住在親戚不在的襄陽!

4.關於黃月英

襄陽人稱諸葛亮娶了襄陽人黃承彥的女兒,所以諸葛亮一定在襄陽隱居?

首先,《三國志》記載:「黃承彥者…沔南名士」,沔南是今仙桃市,而非襄陽市。仙桃在武漢旁邊,離襄陽還有500多里,你們撒了謊!

其次,《三國志》記載:「孔明許,即載送之」,「載送」二字說明路途遙遠,是遠嫁!

仙桃人黃月英是遠嫁,但為什麼嫁到襄陽是合理的,嫁到南陽就不合理?這是什麼鬼邏輯?

第三,襄陽人避而不提的是諸葛亮弟諸葛均,根據《諸葛氏譜》記載「亮為弟均,取南陽林氏女為婦,期年生子旺」。

諸葛兩兄弟是在一起的,就算先假定黃月英是襄陽人吧!你們說諸葛亮娶了襄陽人,所以諸葛亮就是襄陽人?那諸葛均娶了南陽林氏,為什麼諸葛亮不能是南陽人呢?這邏輯太雙標了吧!

5.關於司馬徽等

有些人信口雌黃說司馬徽、徐元直、孟公威、石廣元是襄陽人,是諸葛亮的師友,所以諸葛亮隱居在襄陽!

請問潁川人同意嗎?這些人都是潁川名仕,潁川在南陽東北部鄰接!這是不是自己打自己臉?

要怪就怪大部分河南人嘴笨,守著老祖宗留下的燦爛文化卻說不出來!別人拿本沒什麼公信力野史小記都可以口吐蓮花,你們放著二十四史的皇皇巨著卻百口莫辯!??

如果不賭氣客觀來說,南陽和襄陽是同屬南襄盆地的兩座歷史名城,距離相對也比較近。直到今天雖然分屬兩省,但風俗方言都基本相同,襄陽也說的河南話,兩地民間交往頻繁!那麼可以相見,歷史上很多兩城的著名人物也免不了會兩地流動!就諸葛亮而言,你不能以在襄陽生活過,就否定他沒在南陽生活過,相反依然成立!我比較反感的是,什麼都想爭,都想吃獨食!諸葛亮出師表上自述一個躬耕於南陽,你就得趕快跳出來,拼了老命證明他沒在南陽躬耕過,都是襄陽的!這就是典型的地方利己主義在作祟!

希望多一點理智,少一點信口雌黃、胡說八道!


有點暈。非關病酒,不是懷春。是是是這個關於襄陽隆中「諸葛草廬」的提問,卻配了南陽卧龍崗「諸葛草廬」的圖圖:

光棍眼裡不揉沙子,本座明眸善睞,既可明察秋毫之末,亦能洞見夏花之根。南陽諸葛廬,西蜀孔明亭,俺都曾經御駕親征,親自去探過究竟。至於襄陽隆中的「諸葛草廬」,也沒有逃出我的御眼睛,它的真面目是這副德行:

兩處諸葛廬,如今都懸掛有牌匾,都是郭沫若題的字。襄陽的「諸葛草廬」,郭沫若1964年題寫。南陽的「諸葛草廬」,郭沬若1973年題寫。大家手筆,不是我吹:洒脫自然,翰逸神飛!

想把水攪渾的人說,郭沫若所題的南陽「諸葛草廬」四字,故意把「諸」字的「訁」旁多寫了一橫,成了「二」,意思是這座草廬是二貨,不是正宗:

確實,「訁」旁似乎寫得有些糾繞。但絕沒有什麼「寫錯」。「訁」旁就是「言」旁,古人在書寫時,規行矩步時作「言」,爽利草率時作「訁」。這只是大致而言,其中差異尚多。如有許多是寫作「訁」而稍加曲折:

有許多是寫作「言」而略微潦草:

書法的問題就不多說了。其實,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於「諸葛草廬」的襄陽南陽之爭。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談到自己未出茅廬時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但《三國志》上又有一個「隆中對」,隆中在襄陽境內。明、清以來,為了爭奪諸葛亮的那座破草房子究竟蓋在何處,文人學者們引經據典,唾沫四濺,筆墨官司和口水官司打個不停。

清道光進士顧嘉蘅,湖北人,而五任南陽知府。為了既不得罪於故鄉人,又有禮於為官地,對「諸葛草廬」的歸屬地問題,只好顧左右而言他,在南陽寫下一副對聯:

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

這是站在更高的山頭看問題。一時傳誦,遂成名聯。當我們在為「諸葛草廬」爭得面紅耳赤時,靜讀此聯,或可稍微平復一下內心。


本無意噴子們的盛宴,免得沾上口水臭,但看見提問的和一群文化領域的答主們在那兒瞎逼逼,不忍旁觀,就來直斥他們的無知和淺薄。

郭沫若是誰呢?無庸諱言,新中國第一大才子、歷史學家和文化領域領導人。無論頭條噴子們怎麼進行詆毀,他在民國和新中國都是無人能及的存在,這在國際上是公認的。川人郭老對於鄉賢和「三代下一人」的諸葛亮,必然是心嚮往之而崇敬之,應諸葛故居、躬耕地襄陽隆中之邀,時為文化部長、中科院院長的郭老欣然題下「諸葛草廬」四字。請各位看清楚了,襄陽隆中「諸葛草廬」題字是這樣的:

而在七十年代,並無「躬耕地」之爭,世人都知道襄陽隆中是宗,而「南陽諸葛廟」是元韃子敕修的、寄生襄陽隆中的贗品,這點兒南陽、河南地方當時是承認的:

但某地向來有好古、誇奢之風,及好為東施之傳統,從不知西施為何方神聖,風聞襄陽有郭老題詞,也拜求郭老賜字。郭老何等大才?大筆一揮,「諸葛草廬」已就,其作才是題主所供之圖片:

顯然,面斥不雅,橫排已非之;諸字多一橫為四,而在口上,為南陽口中之辭不三不四;廬字缺橫,為廬不正也。的確,「諸葛草廬」造型及繪飾深得蒙古包之神韻,其地古 月風至今尤盛,實對漢家丞相的諷刺。

對「南陽諸葛廬」,蘇教版和2018部審人教版已作出科學界定,大家就不要亂說了。穿鑿附會,不明就裡,是對諸葛丞相的大不敬!

好了,鄙人對郭老之史、文才具,五體投服!世上不學無術之人甚眾,不乏嗡嗡作者,實不及郭老之萬一!


書法每個人寫法不一樣,各具特色,有人看法不一樣,因為每個人的欣賞能力不一樣,看法不同也只是一家之言,可一笑了之,可看到有些回答是口誅筆伐,其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借題發揮來證明諸葛亮躬耕地,前些時有人質疑卧龍崗岳飛書寫(出師表)是假的,不說也都知是那裡人,可襄陽隆中複製放在隆中,這種指責不可笑嗎?說到躬耕地襄陽會長篇大論來證明,甚至說南陽只有諸葛亮敘述躬耕南陽,而襄陽有歷史記載,這樣說法有道理嗎?諸葛亮敘述不是記載嗎?正因為諸葛亮敘述這鐵證南陽還用記載嗎?難道南陽也得象襄陽一樣出來一位來號曰卧龍崗才算有記載。


襄樊說祖師爺 習鑿齒的《漢晉春秋》書中有:"秦兼天下,自漢以北是南陽,自漢以南是南郡……漢因之……。"這裡他親口說了南陽和南郡以漢江為界。他號曰為「隆中」的阿頭山在漢江以南,屬於南郡(後分設襄陽郡)。

習鑿齒自己又在《襄陽記》中再次說「秦兼天下,自漢以南為南郡」。習鑿齒口中的鄧縣位於漢水以北,號曰隆中(阿頭山)位於漢水以南,一南一北本就是兩個地方。

襄樊就憑著習鑿齒一句"…號曰隆中」(就是此地美稱、雅稱、別稱為隆中),瘋搶幾百年,近代再次變瘋:改市名,改鎮名,改山名,改教材,改古典詩詞、改古地圖,改街名,改《出師表》、商請地理磚家題詞出偽證,建假卧龍崗和茅廬,篡改所有網路詞條…鐵證如山,簡直是歷史竊賊和歷史攪屎棍。只因諸葛亮一句:躬耕於南陽,就必須咬住一句:襄陽城邊的隆中(實際叫阿頭山)就是二百六十里外的南陽管,我不管中間隔漢江,隔萬山,非賴上南陽,那怕是南陽一塊飛地也中,漢代時這個小地塊必須是南陽郡的。雖然"隆中"離襄陽城七公里(漢制二十里),漢時這10年那也不歸南郡襄陽縣管!但除了孔明躬耕這10年外,其它幾千年歷史時間又必須歸我襄陽管!

       明末清初的大學問家、貴州巡撫彭而述 在《卧龍懷古 》詩中寫到:「憂時還抱膝,遇主起南陽....躬耕原此處,更莫向襄陽。」 詩中反映當時社會上層對襄陽偽躬耕說的厭惡可謂直白露骨。


又是這個問題,你自己先練練書法,讀讀書法的專業書籍,如果你還想進步,再讀讀《說文解字》,你就知道郭沫若先生寫的對不對。嚴格意義上講,要按印刷字體說書法家的字,百分之九十的書法家寫的字是錯的,就是普通人也是如此。

你看看有時,有些國家領導人的題字也是「缺胳膊少腿」,但他的題詞發表前是要徵詢語言文字專家的意見的,當然不是題字者本人去徵詢,而是有他的秘書去辦的,一般情況下是不做刪改的,只要他的題字元合書法規律,需要潤色的,或拿回重寫一份,或有專家稍加潤色就可以了。書法的魅力來自它的整體美,諧和美,藝術美,韻律美,它反映了書者自身的思想,性格,閱歷,和他本人的生活規律,我們說書法家的字好不好,是看他的布局是否完美,合理,運筆是否行雲流水,他對整個作品的理解是否得當,他的提款,紙張,用墨是否合適,而不是吹毛求疵,而是看他的字是不是符合書法規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