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畢業,,上初中,,經常遇見小學同學,,初中畢業,,上高中,,平房變高樓,,大家四處安居,,再也不見初中同學,,後來高考,,後來工作,,兒時的記憶有,,兒時的玩伴,,兒時的同學,,不再遇見,,數十年,,不再遇見,,遷徙,,只有記憶,,沒有相遇,,不如,,不如,,隨遇而安,,????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看到""松贊乾布去世後,文成公主為何寧願寡居三十餘年也不回到唐朝″這個問題,我情不自禁地吟詠起席慕蓉的《鄉愁》。是啊,在每個月圓的夜晚,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文成公主,為什麼就不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以解思鄉之苦,卻甘願在寒風呼嘯的雪域高原獨守三十年呢?

一、回不去的祖國、回不去的孃家。

唐太宗貞觀年間,唐朝國富兵強立於世界之巔,使得周邊國家既仇恨又仰慕。吐蕃王松贊乾布就是其中一位。先靠自己的實力攻打,武攻不成馬上改為巴結:俯首稱臣。巴結的最佳方式是求婚。一旦與大唐成親,進可攻,退可守,一舉兩得。向大唐皇帝上一封婚書,主動稱他為泰山大人,求賜一個女兒如何?

英明的唐太宗怎麼能猜不出他的心思,怎肯把自己的親生女兒嫁給那個鬼佬,嫁到那麼遙遠的鬼不下蛋的地方。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他決定採用狸貓換太子之計:在宗室中選一位通曉詩書貌美如花的女子封為公主嫁出去。山東任城的李家姑娘中招了。皇帝的命令,不從不行啊!文成公主就是為與吐番締結和平而生的。

自幼飽讀詩書的文成公主,帶著對唐皇帝的怨恨,帶著對故鄉的不捨,帶著對吐蕃王的恐懼,在浩浩蕩蕩的送親隊伍護送下,無比惆悵地遠赴異域他鄉。這一去,就是一生——三十九年的光景。

但是對於文成公主來說,身為盛唐和親的代表者,她更是將這種嫁與外族看作是一種使命,她是維持兩國友好的使者,那麼就算松贊乾布撒手人寰了,但是選擇堅守下來的她,仍然是兩國友好的使者。

二、長安到拉薩,路途太遙遠,歸途望而生畏。

公元641年的冬天,文成公主被皇帝送離繁華的都城長安,大批人馬護送,日夜兼程。一直西行約3000公里,途經西寧,翻日月山,長途跋涉,歷經千難萬險,次年的春天才來到雪域高原拉薩。路途遙遠,行程長達三個多月。

如今從西安到西藏,乘飛機幾個小時就到,坐火車三十小時,沒有人會認為兩地遙不可及,但在交通落後的唐代,以步行、騎馬為出行方式的古代,一個弱女子要想跨越三千里地,簡直是天方夜譚。

三、唐太宗已去世,松贊乾布暴亡,文成公主回不成。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唐高宗李治也剛即位,朝廷也處於風雨飄搖之際。誰有功夫過問一個出嫁多年的冒牌公主?況且,父母早已音訊全無。

公元650年,松贊乾布暴亡。此時,文成公主才二十四歲,喪夫後的文成公主曾有過回國、回家的想法,但誰來成全她的思鄉情。松贊乾布死後,新即位的贊普是他的孫子只有幾歲,也正是需要賢人輔佐的關鍵時期。文成公主怎麼能撒手不管?

再說了,文成公主在嫁過去之後也是非常受松贊乾布的寵愛,松贊乾布不僅為文成公主造建了一棟非常繁華的宮殿——布達拉宮,而且還給她非常尊貴的待遇。文成公主在這裡並不比在唐朝過的不好,總的來說,文成公主對這次聯姻還是比較滿意的。

四、長住吐蕃多年,文成公主深愛這片熱土。

文成公主適應吐蕃的生活後,就漸漸把精力放在幫助傳播唐朝文化及幫助當地人發展生產上。在松贊乾布死後的30年裏,文成公主積極勸諫新主,派聰明的吐蕃人到唐朝,學習詩歌文化,先進的生產經驗和醫療技術,學習先進的養蠶與紡織技術,並身體力行地向吐蕃人傳授中原的健康飲食。她熱愛這片熱土,深愛藏族同胞,全身心投入到改善藏民生活的行動中,深受百姓愛戴。文成公主在藏傳佛教中,被認為是綠度母的化身。

路途的遙遠和肩負的使命以及最終成功愛上了這片熱土,這些都形成了,她不願意離開的原因。她願意為國家付出自己的婚姻和下半輩子的幸福,受到百姓的尊敬和崇拜。

文成公主入藏和昭君出塞有著極為相似之初,文成公主和昭君確實很偉大,以一介女流之身外嫁番邦。但實際上文成公主和昭君又是可悲的。本質上她們兩人都是政治交易的犧牲品。

""離別後,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其實,自從離開爹孃、離開故鄉、離開大唐,這個柔情似水的女子,鄉愁的大樹早已充盈身體的每根血管末梢,舉頭望圓月,低頭看月霜,夜夜夢回大唐。

有書君語:有書君送福利啦!!私信有書君,回復「福利」即可【免費領取52本】高分好書,限時福利,不容錯過哦~


松贊乾布去世之後,文成公主在吐蕃寡居了三十餘年,最後因患天花去世,但窮其一生也沒有再回到唐朝。在我看來,文成公主沒有回到唐朝有兩方面原因:一個是她自己主觀意願的問題,即想不想回到唐朝;另外一個是吐蕃方面同不同意她回到唐朝的問題。

文成公主和松贊乾布是沒有孩子的,因此在丈夫松贊乾布去世以後,文成公主在吐蕃就沒有了親人。那麼文成公主對吐蕃這個地方到底有沒有留戀之情呢?對於回到大唐,她到底有沒有主觀的意願呢?我們從史書中對文成公主的記載上,就可以一窺端倪。史書上只記載文成公主是宗室女,對她的名字,父親是誰一概沒有記載。如果真的地位尊崇身份顯赫的話,在史書中沒有留下任何記載,這是十分不符合常理的。因此可以得出結論,文成公主不過是為了大唐和吐蕃保持友好關係,由唐太宗李世民冊封出來的公主,種種跡象表明,她可能連宗室女都不一定是,因此史官在史書中,才對文成公主的出身諱莫如深。

在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入吐蕃成為松贊乾布王后的時候,她還只有十六歲。這樣的年紀要是說她在剛到吐蕃的時候,心中就有什麼民族大義,立志於建立吐蕃和大唐之間的友好關係的話,我是不太相信的。文成公主是帶有政治使命的,但這個使命最初是強加在她身上,十六歲的花季,本該是自由無拘的,但文成公主卻因為皇帝的安排和政治得需要,來到了一個當時被大唐當做蠻夷之地的地方,嫁給了一個自己並不瞭解的人。我相信在文成公主的內心中,最初是矛盾和恐懼交織在一起的。但和松贊乾布相處時日久之後,文成公主發現這個異域男子確實把自己捧在了手心,含在了嘴裡。文成公主入吐蕃是帶了大唐班底的,這個班底就是她陪嫁的嫁妝,除了珍寶、金玉飾物、佛像、醫學典籍、建築典籍、藥方、絲綢等之外,還有一大批唐太宗安排的唐朝文士隨文成公主入藏。在文成公主來的吐蕃之前,鬆散幹部在吐蕃的統治處於原始的狀態,而文成公主來到吐蕃之後,她帶領的文人團隊幫助整理了吐蕃的大量文獻資料,同時記錄松贊乾布和大臣們的重要談話,讓吐蕃的政治從原始走向了正規化。所謂的文成公主博學多能,和唐太宗安排的這些隨文成公主入藏的飽學之士有著莫大的關係。松贊乾布對於文成公主的愛,造就了輝煌雄偉的布達拉宮,據說布達拉宮的設計就出自文成公主之手。文成公主則把大唐在經濟、文化方面積累的先進經驗,傳播到了吐蕃的山山水水和每一個角落。可以說文成公主帶來的唐文化改變了吐蕃,文成公主帶到吐蕃的耕種、紡織技術,極大的推動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因此在松贊乾布去世以後,文成公主並沒有選擇回到大唐,而是依然選擇留在吐蕃。此時的文成公主愛的已經不僅僅是松贊乾布,而是整個吐蕃的人民,同樣吐蕃的人民也深深愛著這位來自遙遠大唐的美麗善良的公主。文成公主默默忍受自己對家鄉、對親人無盡的思念,依然選擇留在吐蕃這個陌生而熟悉的地方。此時的她已經成為吐蕃和大唐友好的一個象徵,她要把吐蕃和大唐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這種友好傳承下去。為此她選擇了留在吐蕃,把寂寞和對親人、對祖國的思念深埋在心裡,只為了吐蕃、大唐的人民能夠安居樂業、永享太平。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文成公主到底是不是公主?她到底是誰的女兒呢?歷史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她肯定不是唐太宗的女兒,這一點毋庸置疑。

有人猜測她是李道宗的兒女,因為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國時,李道宗一路互送,翻山越嶺,長途跋涉,到了拉薩之後,吐蕃國國王松贊乾布向李道宗行了翁婿之禮,所以有人據此猜測,文成公主是李道宗的女兒。

令人不解的是,既然是李道宗的女兒,為何史書上沒有文成公主的祖籍記載,甚至連她的出生地、名字、父母也略去不表,只簡單的說是宗室之女呢?

而李道宗乃大唐開國名將,是李淵的堂侄,又是李世民的堂哥,位高權重,假如有個女兒嫁給吐蕃國國王,他應該感到光宗耀祖才對,不該藏著掖著。

為何史書對文成公主身份如此諱莫如深呢?唯一的解釋就是,文成公主根本不是李道宗的女兒,也不是宗室女兒,她最可能的身份就是個普普通通的宮女。

就像王昭君一樣。

既然不是真正的公主,也不是宗室之女,文成公主想回來根本不可能,沒人敢接收啊!

其實,松贊乾布是個不錯的男人,他喜歡唐朝女子,唐朝女子體態豐腴,面容姣好,皮膚吹彈可破,而西藏女子呢?高原紅。

來兩張圖片對比一下,你就知道松贊乾布為什麼喜歡唐朝女子了吧!

為了娶文成公主,松贊乾布頗費周折。

初次求婚失敗。

貞觀八年,松贊乾布遣使到大唐,提出要娶個唐朝公主,但被唐太宗無情的拒絕了。

唐太宗真是的,人家松贊乾布有什麼不好啊?要房有房,要錢又錢,要地位有地位,想認你做老丈人就這麼難嗎?

軟的不行來硬的。

貞觀十二年,松贊乾布出兵直逼四川松潘,揚言唐太宗要是不把女兒嫁給他,他就帶兵入侵唐朝,武力逼婚。

這次唐太宗腦火了,這是明搶啊!我還怕了你不成,你以為我是嚇大的嗎,很快唐軍就擊敗了吐蕃軍。松贊乾布很委屈,我就是想娶個老婆,本來就是想嚇嚇你,沒想到你們當真了!

還是來軟的吧。

松贊乾布還不死心,讓大使帶了5000兩黃金以及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寶,又來唐朝下聘禮。

這回唐太宗也覺得不好意思了,松贊乾布雖然魯莽了點,但還是挺有誠意的!還是賜他個公主吧!

但李世民又不願親生女兒遠嫁,於是就找了面容姣好的宮女做代嫁,賜她做了文成公主。李世民又讓人抹去文成公主的檔案資料,對外宣稱她是宗室之女。

就這樣,松贊乾布娶到了文成公主。

松贊乾布是個寵妻狂魔。

文成公主不喜歡吐蕃國的赭面習俗,松贊乾布下令禁止這一習俗。什麼是赭面?就是用紅色顏色塗在臉上,非洲土著人喜歡這樣做。

文成公主不喜歡吐蕃國的居住環境,松贊乾布就給文成公主建了布達拉宮,房屋造型模仿唐朝建築,並融入了西藏文化特色。

可是,幸福的生活總是很短暫。

松贊乾布英年早逝,年僅三十四歲,文成公主又繼續在西藏生活了三十年。

寡居的文成公主肯定想回到中原,想回到魂牽夢繞的家鄉,但這是不允許的。文成公主已經成了兩國之間的聯繫紐帶,已成為兩國友誼的見證者,已成為政治工具。

她只是個宮女,唐朝沒人關心她的死活。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患天花而死,享年55歲。


文成公主在夫君松贊乾布死後,即便孤苦伶仃獨守空房三十餘年,仍沒有回到自己孃家,其實如果我們真的立足於封建時代,站在文成公主的角度上來思考問題的話,那麼也就不是多麼難以理解了,也許這時你就真正理解文成公主「不歸唐朝」或者「回不到唐朝」的原因了。

「長江滾滾東逝水,浪花淘盡朝代,盡休不止。」封建時代,自秦至清兩千多年,莫不是「少則十幾年、甚則幾十年,多輒不過百餘年」地朝代更迭轉換著,和平安穩之所以成為歷來人民都極為期盼的心願,歸根結底都離不開「時局動蕩無家還、戰火朝天無休止」的根本原因。在封建時代,安穩只是暫時,而時代動蕩纔是主流。整部封建史,都在演繹著權力角逐、利益爭霸的畫面,而這種種一切,又離不開國家之間的結盟,國家結盟又引出了「和親」的由來……歷史上不乏以「和親」作為溝通兩國、維持友好關係的橋樑的例子。比如戰國時期的西施歸吳、西漢時期的昭君出塞,那麼唐朝固然強盛,但是卻也有「對外和親」的典範,那便是小學教科書上的文成公主入藏。

其一:入藏不僅僅是嫁娶,更是國家責任

通過歷史上和親的例子來看,身為和親主角的公主或者是這類女性,大多數都由此註定其往後餘生是悲慘乏味的,她們遠離故國,千里調調來到人生地疏的異域,夫君存活於世的時候還好說,如若夫君去世,那恐怕餘生都會淚濕沁浸了,甚至還會淪落到嫁與後代子弟的悲慘命運。但是對於文成公主來說,身為盛唐和親的代表者,她更是將這種嫁與外族看作是一種使命,她是維持兩國友好的使者,那麼就算松贊乾布撒手人寰了,但是選擇堅守下來的她,仍然是兩國友好的使者。

其二:與吐蕃感情深厚,畢生心血傾注於人民

「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更多的是以文成公主給吐蕃人民帶去了漢文化,帶去了先進的農業知識和生產知識來傳播的,據《新唐書》記載,文成公主入藏的確是給當時幾乎以原始狀態生存的吐蕃人民帶去了相對先進的「漢文化」,她將盛唐的文化精華傳播到了吐蕃的每一寸山河、每一寸土地。有人說:松贊乾布迎娶的不只是文成公主這個人,還有無以窮盡的大唐文化。對於文成公主來說,她早已將自己融入到了吐蕃這片土地,而吐蕃人民也將這位「天朝公主」完全融化在了內心深處。

其三,迫不得已留下來,心有餘而力不足

時至今日,關於文成公主「活守寡」30年仍然存在著如此一種說法,那便是文成公主在松贊乾布死後,受到了一部分宗室人士的排擠,她們怕文成公主回到實力強盛的唐朝後,會將受盡委屈之事告知孃家人,如果大唐以此事攻伐吐蕃,那麼吐蕃恐怕是要慘遭滅國的。所以說,文成公主守寡的30年,也是被逼無奈的30年。

總之,文成公主入藏都是歷史上文化交流的典範,我們姑且不討論文成公主留在吐蕃的真實內情,我們只是深深對這位女性心生敬佩!


準確的說,文成公主寡居31年沒回唐朝。是身不由己嗎?是對大唐沒有感情嗎?是因為出身問題嗎?是另有所圖嗎?

可以肯定地說,答案是否定的,她是心甘情願留在吐蕃的。但是,令人很難想像的是,一個無兒無女的女子,也就意味著無依無靠,她是如何在異族他鄉度過31年的孤苦歲月的。

據《吐蕃歷史文書·大事記年》、《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記載,公元 641年,唐太宗令禮部尚書李道宗持節主婚,將遠房宗親江夏郡王的16歲女兒李雁兒封為文成公主,嫁給了25歲的松贊乾布,而並非一些人傳言的松贊乾布當時已是70歲的老頭子,明顯的有破壞民族團結的企圖。

由此可見,李雁兒屬於富貴人家的千金小姐。

公元649年,松贊乾布病逝。由於他的唯一兒子貢松貢贊(蒙氏妃所生)早年病逝,因此由孫子芒松芒贊繼任贊普。

《唐律疏議》規定:婦女守孝期滿,可以再婚。

按照當時的大唐法律,丈夫死後,妻子是可以改嫁的,而且也是朝廷鼓勵的。

但是,由於文成公主是皇上賜婚,身份特殊,所以父母也不敢私自做主前去接女兒回家。但是,公元669年,唐高宗見文成公主一直不歸,擔心皇家女子在外忍受委屈,所以派尚凱出使土蕃,主要是為了將文成公主接回長安頤養天年。

尚凱對文成公主稟告來意後,文成公主卻說自己捨不得離開這裡,想用餘生促進唐朝和吐蕃兩國人民的和平共處。當時的文成公主本就無兒無女,無牽無掛,如果想回大唐也不會落下什麼閑話。

但她為何還要堅持留下來呢?主要是大唐開放包容的文化,給了女子追求自己幸福與精神境界的文化薰陶。

身份尊貴

據《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記載,吐蕃人尊稱文成公主為「贊蒙」,而只有贊普的正妻才配稱「贊蒙」,或「朱蒙」。

又據《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記載:及至羊年(公元683年),冬,祭祀贊蒙文成公主。

而這段話則是貢松貢贊的生母所講,也足以證明文成公主在松贊乾布的妃子中地位最高。同時,在該史料中,關於松贊乾布后妃享受後世祭祀的,只有文成公主一人。

地位尊崇

文成公主嫁給松贊乾布時,松贊乾布早前已娶得尼泊爾的尺尊公主為妃,而當時的尺尊公主帶來了一尊不動金剛佛像,即: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被松贊乾布安放在了大昭寺。後來,文成公主入藏攜帶的覺阿釋迦像,即: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則被供奉在小昭寺。

據《柱史》記載,當松贊乾布病逝後,文成公主認為兩尊佛像的供奉地點不妥,應該按照釋迦牟尼等身金像的大小來供奉。所以,在納入大悲觀世音像時,她囑咐:「釋迦牟尼的八歲等身不動金剛像與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金像安立的地方應調換一下……」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入藏後的第40年,因患天花之症不治身亡 。不久,大臣那闡布、屯米桑布札以及噶爾東贊的子嗣兒臣們,便遵照漢妃文成公主的遺囑,將尺尊公主的「釋尊八歲等身像」移到了惹冒切寺(小昭寺),又將文成公主的「釋尊十二歲等身像」供奉到幻顯神殿(大昭寺),並舉行了殊勝安住儀式。

另據《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記載,貞觀年間和高宗顯慶年間,太州的玄照法師兩次途經吐蕃,都是文成公主匯同一眾僧侶進行接待。

由此可知,文成公主在吐蕃人的心目中地位是何等的尊崇,就算人不在了,影響力卻依舊存在,或許她本身也是吐蕃宗教事務的帶頭人之一。

倍受愛戴

文成公主生前,由於她給當地百姓帶去了耕作、紡織、女紅、醫藥、耕作等技術技能,極大地提升了吐蕃百姓的生產生活水平,所以深受百姓愛戴,吐蕃人民親切地稱呼她為「白度母」,即:增壽救度佛母,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當文成公主病逝後,吐蕃人民在青海玉樹縣結古鎮東南25公里的貝納溝自發為她建了「沙加公主廟」, 1300多年來,四季香火不斷,酥油燈晝夜長明,前來朝拜的藏漢羣眾絡繹不絕。

這些,應該就是松贊乾布去世後,文成公主寧願寡居三十一年也不回唐朝的真實寫照吧。

圖片來源網路


方圓論壇觀點

文成公主入藏和昭君出塞有著極為相似之初,文成公主和昭君確實很偉大,以一介女流之身外嫁番邦。但實際上文成公主和昭君又是可悲的。本質上她們兩人都是政治交易的犧牲品。

文成公主入藏發生在唐朝李世民時期。當時的大唐帝國處於剛剛起步階段,對於其他少數民族的威懾力遠沒有之後那麼高。而當時的土蕃贊普松贊乾布又極具野心。因為土蕃地處偏僻而且文明程度不高。所以松贊乾布如果想要壯大土蕃就必須要得到唐朝的幫助。唐朝的各種工匠石匠,工藝百科典籍都是土蕃渴望得到的東西。所謂的迎娶公主不過是個由頭罷了。只要賜予土蕃工藝典籍哪怕讓他們娶頭豬都無所謂。這也是我為什麼說文成公主是個悲劇的原因。

但李世民英明神武,在他嚴重土蕃不過是他下一個征伐的目標,他當然不會去幫助土蕃壯大。而且壯大後的土蕃容易威脅到唐朝的安全。當時土蕃憑藉高原優勢確實讓唐朝無從下手。但松贊乾布第一次請求迎娶公主被李世民拒絕了。第一次求婚被拒後松贊乾布大怒,為了顯示武力土蕃派兵擊敗了吐谷渾和白羌族,把勢力範圍劃分直接和唐朝連接,並且威脅唐朝不和親就攻打唐朝。結果李世民派大將牛進達攻打土蕃,結果土蕃大敗而逃。

松贊乾布失敗後覺得威脅唐朝太不明智了所以繼續裝可憐,派遣使臣攜帶大批金銀珠寶進貢給李世民,就是為了求婚。而當時土蕃佔據了高原之險李世民想要滅了土蕃也做到。而土蕃又有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意思。所以李世民為了穩住土蕃在李姓宗族中選了一個分支的李姓女子封為公主嫁給了松贊乾布。所以,文成公主實際上並不是公主。只不過是在嫁給松贊乾布之前突擊給加了一個公主的名號。而土蕃也明明知道怎麼回事但也不會反對。就像我上邊所說,他們更在乎的是公主陪嫁的書籍以及工藝典籍。真公主還是假公主他們並不在意。

文成公主之所以沒有在松贊乾布死後回歸唐朝我認為只可能有兩個原因。第一,唐朝不允許文成公主歸國。文成公主入藏的意義就是唐朝要以此來成為唐文化影響土蕃的一條渠道。哪怕松贊乾布死了,但是文成公主必須還得堅持這個使命。而且古代講究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沒有說夫家死了就可以回孃家。

第二或許是土蕃不願意文成公主離去。土蕃一直以來的國教都是苯教。而松贊乾布時期他卻推崇佛教。文成公主入藏後由於唐文化的影響在土蕃佛教也壓制了苯教。在松贊乾布死後雖然大部分臣子都是佛教信徒。但苯教畢竟在土蕃根深蒂固了。而當時松贊乾布的兒子還年幼。土蕃大臣們害怕苯教再度崛起消滅佛教。當時整個土蕃除了大唐公主文成可以壓制苯教之外,在沒有其他的人可以壓制苯教。而文成公主由於靠山是大唐所以苯教並不敢過分壓制她。所以土蕃的大臣們不願文成公主離開。把她當成了一塊擋箭牌。除此之外,松贊乾布的妻子除了文成公主之外都是小國的公主,本身文明程度就不高。而大唐的文成公主出身文明發達的唐朝自然對於土蕃的幫助更大。所以土蕃也離不開文成公主。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人最怕習慣,文成公主與松贊乾布夫妻一場,相濡以沫這麼多年,她可能早已經習慣了這個地方,甚至於愛上了這片凈土,她不想回去。

有人說文成公主是因為吐蕃和唐朝是敵對方,而致使其不能再松贊乾布去世後反返回唐朝的,但我是並不支持這樣的觀點的。

雖然吐蕃和唐朝長期處於對立狀態,當公元638年的松州之戰後,直到唐太宗去世,吐蕃與唐朝都再無交戰,兩國一直是處在一個和平的狀態。

而戰敗人質一說那更是站不住腳的說法,當時是唐軍擊敗了吐蕃,吐蕃大敗之後,敗退千里,直到後面出現文成公主嫁到吐蕃,緩和兩方國情。

所以啊,吐蕃強留文成公主不讓其歸國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既然如此,那麼為何文成公主為何寧願寡居三十餘年也不回到唐朝?

我分析主要是文成公主自己的意願:

唐代和親跟西漢初年是有區別的,當時唐朝對於少數民族處在一個強勢地位,當初松贊乾布喫了敗仗主動和親,這還算是比較體面的。其他的大部分都是唐朝硬要指派和親,你不同意就打你,打到你同意或者消失。

這就使得其在和親方面有了更多的選擇性,就像漢朝在取得對匈奴的優勢之後,面對單於的和親請求,漢元帝隨便封了一個宮女就對付了。所以唐朝一般不嫁女兒,大都封的李氏女子為公主,結的都是甥舅關係,而他們送出的這個文成公主可能連皇室血親都算不上。

如果是這樣的話,文成公主回去能幹嘛呢?要知道在吐蕃,文成公主的地位是非常高的。雖然她是後來的,吐藩本來就是多妻多妾,妻的地位也不是先來後到決定的。更何況唐代嫡庶觀念相當重的,平妻這種事在唐王朝也是不合理數的事,這直接就變成了對唐王朝的羞辱。所以他絕對是吐蕃的「皇后」。

文成公主死後是與松贊乾布合葬,便是其地位的一種體現。在新唐書中曾有記載,松贊乾布曾為文成公主廢除一些舊的生活習俗以及制度等。這一方面就說明瞭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實際生活情況。再聯想當時文成公主入藏帶去一些先進的生產技術以及一些作物種子,令當時的人們對其有很好的印象。

再加上當時唐朝正是國富民強,文成公主的地位只高不低,其可以在吐蕃主導建造大小昭寺就是一個證明。

如此的地位,文成公主樂不思蜀也是有可能的。

事實上,在文成公主之前的歷朝歷代,有過不少公主和親思鄉的例子,大都沒有一個好下場,例如王昭君想回歸母國但並沒有成功,最後服毒自盡。

再者,要知道拉薩和長安,隔著一個青藏高原啊,當初文成公主進藏,可是幾年啊,一路上的艱辛可想而知。試問文成公主這樣一個在吐蕃已經有巨大根基的女人,為什麼要放著榮華富貴不去享受,而選擇回歸母國這樣一條充滿著未知和危險的道路呢。


一是宗教及政治穩定需要。松贊乾布去世後,當時土蕃的情況也不允許文成公主回國。

因為吐蕃當時大部分舊貴族都是苯教徒,歷代吐蕃贊普都是苯教徒,就連松贊乾布原先也是苯教徒,但卻支持佛教。現代西藏佛教不同於中原佛教就是因為吸收了苯教。

當時的吐蕃不是佛教國,其實是苯教國。當時苯教暫時壓制,但幼主即位,大臣除了路東贊等少數大臣外其他的基本上都不支持佛教。太后的孃家是個小國,沒有分量。

文成公主時期佛教非常脆弱,這個局面一直維持到路東贊死後。但佛教依然不強,到吐蕃顛峯赤松德贊時期,佛教才開始有一些力量,這時吐蕃文化積累足夠了,才開始對外征伐,東徵大唐,南平印度,西戰大食。

當時佛教派急需要身份高貴、以國力強大的大唐為後盾的文成公主留下來壓制苯教派。

歷史上吐蕃初期的內部問題不是後宮和繼承權的問題,而是改革派與保守派的問題,這個問題一直到吐蕃瓦解都沒解決。

二是農業生產發展需要。文成公主給土蕃的農耕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因為西藏的農業是在文成公主下嫁之後之後纔得到了飛躍式發展,文成公主龐大的陪嫁隊伍中,攜帶有掌握先進科學技術的工匠和善於種植的農民等各種人物。並帶去了當時最先進的農業、紡織等生產資料和生產工具。

文成公主使吐蕃的生產力得到了跨世紀的發展,所以吐蕃當時不管從政治上、生產上、國家的安全穩定方面等,都需要文成公主留下。


不能回來,也不想回來。

不能回來

政治不以人的喜好為轉移,吐蕃離唐朝的腹地太近,但因為吐蕃的地勢問題,唐朝無法征服,所以唐朝選擇以和親的方式換取吐蕃的臣服,而唐皇選擇以宗室女和親,一是因為唐與吐蕃的地位不對等,二是按照禮法,和親的公主不能歸國,三是因為吐蕃對於唐朝就像未開化之地,唐皇捨不得自己的親閨女,四是因為吐蕃需要的是唐朝對其的幫助,只要唐朝能幫助吐蕃,和親的人有公主的身份就行。五是因為親閨女的行為不好把控,一旦親閨女任性跑回來,很容易引起政治事件,而宗室女就不需要顧忌了,唐朝有無數的手段讓她不能回來。所以,自文成公主被挑出來的開始,她就回不到唐朝了。

不想回來

歷來宗室內鬥都以殘酷著稱,文成公主是宗室拋出來的棄子,選擇回來又能回到那裡呢。吐蕃雖然落後,但吐蕃人對她很敬重,她在吐蕃是至少是自由自在的,沒有子嗣就不會被捲入到政治中,而唐朝公主的身份,也是她的護身符。吐蕃人都比較短壽,如松贊乾布,都只活到33歲,而文成公主能夠在環境惡劣且落後的吐蕃,活到55歲,至少說明她在吐蕃過的很舒心,要知道,就算是在唐朝,能活過55的也只是少數了。在吐蕃且是在沒有子嗣的情況下還能活的這麼舒心,說明她是一個熱愛自然生活的人,對於多數人來說,繁華纔是目的地,但對於文成公主這樣的奇女子來說,擁抱自然,纔是她的歸宿,這樣的文成公主,又怎麼會想回來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國,常人的理想,在大唐盛世,而文成公主的理想,在無拘無束的大自然中。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