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大多數的人可能和我一樣,知悉寒山寺,多半是因為唐朝詩人張繼的詩《楓橋夜泊》。不得不說,詩人把自己獨自在外的清冷孤寂,用28個字表達得淋漓盡致。寒霜漫天,烏啼聲聲,漁火點點,楓葉飄搖,鐘聲寂寥,好一副凄清的水墨畫。因之,寒山寺便在心底駐紮了下來,揮之難去。

圖片來自網路

我國的名勝古迹,大都會伴隨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寒山寺也不例外。就從寺內的兩尊石刻—寒山和拾得說起好了。寒山寺的僧人寒山子,與國清寺的僧侶拾得是好友,世人便以他倆為藍本編寫了一個故事:未出家之前,寒山與拾得是好朋友。寒山定了一門親事,姑娘卻與拾得好上了。寒山為了成全拾得,毅然遠走姑蘇,削髮為僧;拾得得知真相,亦捨棄姑娘,尋找寒山的下落,後來追隨寒山進入佛門。到底兄弟情深,可惜了那個美麗的姑娘!寒山寺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寒山子改名為「寒山寺」,因張繼的詩聲名遠播,名聲大噪。

圖片來自網路

關於寒山寺,還有一個故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歐陽修對寒山寺夜半敲鐘表示質疑,他認為,張繼不過是為了詩詞的意境和工整,編撰的鐘聲罷了。因此,同為著名詩人的范成大還專門去了寒山寺蹲點認證,確定張繼並沒有胡編亂造。可見古人也是很較真的,眼見為實耳聽為虛,非要弄個水落石出不可。

圖片來自網路

寒山寺歷史悠久,始建於南朝蕭梁代天監年間,盛於唐代,1000多年來遭遇了5次火毀,最後在清代光緒年間重建,是中國的十大名寺之一,寺內古迹甚多,環境清幽,值得前往。

圖片來自網路


寒山寺(楓橋寺)地處富庶江南蘇州(姑蘇城)是歷代文人雅士賦詩寄情的好地方!

如大家熟知的:

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關於它的傳說有很多。

在這裡分享一則關於「和合二仙」與寒山寺的故事。

寒山寺始建於梁武帝天監年間,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在唐代改名寒山寺,北宋時改名「普明禪院「,南宋年間稱楓橋寺,元代始復稱寒山寺,沿用至今。

關於寒山寺一名的由來,有很多傳說的故事。比如民間傳說中的「和合二仙「分不開。寒山和拾得為異性好兄弟,同時喜歡上了一位俊美姑娘,兩人都有心成全對方,結果就是哥哥知道了弟弟的心事就出家做了和尚,弟弟也是如此。

沒想到弟弟也放棄結婚,找到了哥哥要一起做和尚。兩兄弟相見,悲喜交加,哥哥手捧盛放素齋的竹篾盒,弟弟從荷塘里采來一枝多苞大荷花。後因哥哥法名寒山、弟弟法名拾得,寒山手裡拿的是「盒「,拾得拿的是「荷「,這便是「和合二仙"的由來!

因而在唐貞觀年間,因高僧寒山和拾得來到這裡住持,就原來的"楓橋寺"改名"寒山寺"。

以上觀點僅作消遣娛樂。


寒山寺不是因山得名,而是因為一位名叫寒山的法師而得名。其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建於南朝梁代天監年間。『『詩韻、鐘聲、塔影』』概括了寒山寺的特點。因張繼的《楓橋夜泊》傳頌于海內外;聽鐘聲可以『『煩惱盡,智慧長,菩提生』』;寒山寺的高僧寒山拾得傳說是普賢菩薩和文書菩薩的化身,被稱為和合二仙。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