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從一出場開始,所表露出來的就是骨子裡的「忠」!忠於漢室,忠於劉備。

從白帝城託孤就可以看出來,諸葛亮必定會死心塌地的扶持劉禪。

劉備:……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當時的劉備,彌留之際,託孤劉禪於諸葛亮,應該是真心話。但也是這句話,牢牢的把諸葛亮綁在了忠心輔佐劉禪的戰車上了。所以諸葛亮才誠惶誠恐地表明心跡: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大多數都認為,諸葛亮如反劉禪,蜀漢軍中如趙雲、馬超、魏延等會力挺劉禪,朝中更有李嚴等權臣也會佔在劉禪這邊。

其實不然!諸葛亮如果真心想要「自取」,並不會急功近利。從劉禪繼位之始,身為「相父」的諸葛亮就總攬軍政大權,從丞相府發出的指令都是說一不二的。沒有人反對,反對也是無效的。可見其權威性!

諸葛亮受劉備託孤之重,朝野上下盡知。劉禪基本上等於傀儡!人雖未「滅」,但「權」卻被代!諸葛亮所發出的號令在正常執行。馬超同樣是在「乖乖」的戍邊,趙雲、魏延同樣是在隨諸葛亮徵戰沙場。

諸葛亮要是有取代劉禪之心,有的是辦法擺平李嚴等人。這裡就不囉嗦了。

李嚴跟諸葛亮唱對臺戲,並不是反對他本人,實實在在是反對「再三北伐」!諸葛亮既沒有打壓過李嚴,也沒有削弱朝中、軍中任何人的權利。相反,李嚴犯那麼嚴重的錯誤,諸葛亮不僅沒有殺他,反而重用其子!

現在很多人都說,諸葛亮北伐是為了緩解蜀漢國內的內部矛盾。這些想法在今天看來非常有道理。但是,對於諸葛亮當時來說,什麼矛盾都沒有「興漢」重要!

古時候,如同諸葛亮這樣的人,在忠君思想上是根深蒂固的!

受先帝三顧茅廬之恩,白帝城託孤之重,諸葛亮誓死效忠!絕對沒有過「取而代之」的想法!諸葛亮心裡想的只有:完成先帝遺志,中興漢室!趙雲死前大喊:北伐!北伐!北伐!這也是諸葛亮的畢生夙願!


第一、首先肯定在歷史的事實面前,諸葛亮並沒有滅了劉禪而取而代之。

第二、諸葛亮何許人也,他足智多謀他就是想滅了劉禪你世人又會得知?歷史證明並沒有發生取而代之的結果。所以不敢妄想猜測,必竟他是賢良忠誠。

第三、諸葛亮為報答劉備知遇之恩,鞠躬盡瘁、嘔心瀝血般的保住蜀漢。至於孔明取代劉禪,當時局勢不具備,條件不成熟,況顯違反規律在歷史上都得不到好的結局!孔明是何許人也,諸葛亮在用兵,治民,行政等做得無微不至,事事謹慎所以諸葛亮有謹慎的一面。

第四、諸葛亮在隆中隱居的時候,,廣交清流人土,瞭解時勢變化,以管仲樂毅為榜樣,成就理想遠大抱負心懷。諸葛亮才華橫溢、料事如神、神機妙算之人如果真想取而代之,毋庸置疑歷史早已改寫!


諸葛亮與劉備隆中對,是為了展示自己的思想和眼光;隨劉備徵戰是為了展示自已的謀略和能力。那麼,諸葛亮的兩個展示又是為了什麼呢?他不追求利,用他勸劉備進位的話來說:是為了攀龍附鳳,建立功名,落個封妻蔭子的美名!

王侯將相,都是功名,既然圖功名,諸葛亮在弱勢的劉禪面前,有沒有想過取而代之呢?歷史上沒有記載諸葛亮的想法。既然是出來求功名,諸葛亮取代劉禪的想法一定有過,只是懾於兩個壓力,不敢有絲毫的表現。首先是在名聲上劉備早有言在先。劉備託孤時,曾試探諸葛亮,可視情取代劉禪自立為王。這一招,讓諸葛亮恐懼不已,遍體流汗、手足無措、叩頭流血!劉備是否說中了諸葛亮的心中事很難說,諸葛亮是真嚇壞了,馬上信誓旦旦地在眾人面前發誓,甘效犬馬之勞!古代文人是一言九鼎的,眾人作證,諸葛亮縱有想法也是枉然,名聲道義上無人支持!其次是在武力上趙雲有看護之重。劉備託孤諸葛亮後,又託趙雲看護劉禪,其目的是在於以武制衡。趙雲文武雙全,劉備帶在身邊未曾重用,正是為了把趙雲這塊好鋼用在保護劉禪的刀刃上。諸葛亮雖智多,卻無心腹武將,無法與趙雲為首的武將集團抗衡。因此,沒有武力作後盾的篡權奪位,是不可能成功的。

諸葛亮是聰明人,想歸想,只做自己該做的和能做到的。


這個是不存在的。先不說諸葛亮是否想過,就算諸葛亮想過篡位,他也不會去付諸行動,不是不敢,而是條件不具備,局勢不允許。

從蜀漢政權內部的體系來看,基本分為兩派,子為荊州派,以諸葛亮為首,一位益州派也就是本土派,以李嚴為首。荊州派是追隨劉備打天下的元老,功勛卓著。益州派是劉備入主西川所納降的本地士族,其大多是前益州之主劉璋的舊臣。這兩股勢力雖同在廟堂之上共侍一主,但其心始終不一,彼此相互牽制,達到了一種政治平衡。但這種平衡在劉備死後,逐步打破,荊州派諸葛亮為託孤大臣,軍政於一體,權傾朝野。此時的兩派較量才剛剛開始,益州派在本地根深牢固,最具有號召力和影響力。諸葛亮為顧全大局,不得不考慮益州派的分量,對其恩撫有加,同時牢牢控制其權力,以保蜀漢政權安穩。確保自己常年北伐在外,後方不至生變。試想,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還有篡位的可能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作為一個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任何有可能發生的事情都會在腦子裡想到,甚至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也要想到。

的確,諸葛亮是一個忠心耿耿的人,一心匡扶漢室,在得到曹丕廢漢獻帝自己稱帝後,馬上上表劉備稱帝延續漢室的「香火」。所以,劉備建立的」蜀」國,人家當時可是稱「漢」的。

劉備兵敗白帝城託孤諸葛亮,說你諸葛亮強曹丕十倍,劉禪實在不行的話,可以取而代之。諸葛亮當時說臣一定竭盡全力輔佐後主,直到死為止。

但是說歸說做歸做想歸想,想到許多不可能發生的事,就象下棋一樣,棋手要想到有很多種走法,但最終只能走一種。諸葛亮也一樣,會想到劉備死後蜀漢應該有多種走向,包括孔明取後主而代之,但最終走了一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萬古流名的道路。


諸葛亮自己都時刻有被架空的危險,哪顧得上篡位?再說蜀漢皇帝的位置也是隨時岌岌可危的,沒什麼好篡的。

蜀漢內部五個派系,1江北的兄弟,2荊州北主動跟隨劉備的人,3荊州南被動跟隨劉備的人,4益州本地人,5馬超從西涼帶來的人。

5西涼派給口吃的就行,忽略不計。

12壓著34,劉備一改劉璋的寬鬆政策是為了壓制益州本地,劉備大舉出兵要奪回荊州是為了讓荊州被動跟著劉備的那些人聽話。

劉備死後諸葛亮不斷北伐是為了轉移內部矛盾,一來可以使益州派疲憊,避免政變,二來可以給南荊州派畫一個大餅,讓他們暫時團結,三來可以牢牢掌握兵權,不會像劉表那樣被架空。

後期蜀漢投降,很大程度是益州派所為,因為投降對益州派利益最大,諸葛亮的繼承者姜維根本壓制不住益州派,劉禪已經成為了益州派的吉祥物,在益州派的指使下劉禪「爽快的」投降了。


我覺得這個問題不在與諸葛亮想沒想做,而是諸葛亮有沒有能力做。

雖然說諸葛亮權傾朝野,但是蜀漢王朝的立根之本是劉禪,劉禪就是一面旗幟,雖然他自己能力不咋地,但是劉禪是漢室後裔。諸葛亮如果取劉禪代之,那麼諸葛量會很快玩完。

再加上蜀漢一直是本土力量和荊州力量在爭奪,諸葛亮只能帶領荊州力量,益州本土人士都不會跟著諸葛亮。所以諸葛亮根本沒有能力取而代之。


諸葛亮是當軍師的料,不能當主公。再者,諸葛亮也不會越俎代庖、取而代之這種問題沒意思。


"我覺得有!因為不想當皇上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