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說在正史上,赤壁之戰期間,諸葛亮連正式的官職也沒有,只是劉備剛剛請出的謀士而已,還沒有權力幹什麼事,就連劉備也只是赤壁之戰的配角,無權決定幹什麼事,真正的主角是周瑜。

這樣看來,也只有在《三國演義》中,這個題目才是個題目,諸葛亮才有權力做一些事。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是劉備手下頭號謀士,也是劉備的軍師,憑藉剛剛出山放了兩把火:火燒新野和火燒博望坡,迅速樹立了軍師神機妙算的形象,於是劉備都將軍隊的指揮權交於諸葛亮,所以諸葛亮就有了調遣將領的權力。

曹操在赤壁之戰被火攻大敗後,開始逃亡,孫劉聯軍各自安排了追兵及伏兵攻擊曹操,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也做了不少安排,趙雲、張飛、關羽都是各自帶領一支軍隊截擊曹操。

趙雲是在烏林之西,宜都之北處截擊曹操,曹操本是敗軍之將,但是趙雲的目的似乎並不是趕盡殺絕,《三國演義》對趙雲的行為是這樣描述的:

子龍不來追趕,只顧搶奪旗幟。曹操得脫。

趙雲並不急著追趕曹操,卻只顧著搶奪旗幟,於是曹操就逃脫了。以常山趙子龍常勝將軍的實力,在長坂坡七進七出的勇猛,真要拼力打起來,曹操逃得掉嗎,肯定逃不掉了,但趙雲不追曹操只搶旗幟,說明趙雲並不想殺曹操。

張飛是在南彝陵大路設伏截擊曹操的,張飛一出現,許褚、張遼、徐晃三將就上來圍攻張飛,曹操就乘機逃走,張飛隨後追趕,沒多久,曹操就輕易的甩掉了張飛。

諸葛亮安排的最後一站是關羽率領五百校刀手守著華容道,曹操如果逃過了華容道,那麼諸葛亮和周瑜就無法再追擊曹操了,曹操也就安全了。

曹操被關羽攔住,本欲死戰,在聽了程昱的建議後,沒有與關羽交手,而是跟關羽套近乎談感情,關羽本就是個重情重義的人,於是不忍心對曹操下手,曹操就趁機逃走了。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可是神一樣的存在,神機妙算,算無遺策,不會料不到這樣的結果,趙雲只搶旗幟不追人,張飛做做樣子,關羽乾脆就直接放人了,諸葛亮這麼安排,只有一個原因:

諸葛亮故意放走曹操。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故意放走曹操呢?

這就要從孫劉聯盟開始說起,孫權和劉備之所以結盟,是因為曹操南下的直接威脅,任何單獨一方都無法獨自抵擋曹操,只能聯合起來對抗曹操。孫劉聯盟存在的基礎就是曹操的威脅。

一旦曹操被殺,孫劉聯盟就失去了聯盟的基礎,政治形勢就發生變化,孫權和劉備就從盟友變成敵人了,孫權強,劉備弱,兩方兵力都在荊州,只要曹操一死,北方就陷入混亂,就沒有機會來管荊州的事,孫權為了爭奪荊州,肯定第一個就攻擊劉備,劉備當時在荊州只是寄居在劉琦鎮守的江夏郡,無寸土之地。

如果孫權攻擊劉備,以劉備的實力無法抵擋,孫權的實力強過劉備太多,而且水軍尤其精銳,到時候別說荊南四郡,恐怕荊州就是劉備的葬身之地,諸葛亮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故意放走了曹操,為劉備爭取了戰略緩衝期,以便能在荊州立足發展。

所以留著曹操對諸葛亮和劉備最有利,所以在追擊曹操的戰爭中,諸葛亮派出的軍隊都只是做做樣子,並非真心要殺曹操。


我的看法是這樣的:諸葛亮作為軍師、謀士,他通觀全局、撐控局勢的能力肯定是非同一般的。就當時的局勢來看,曹操挾持著漢獻帝幾乎統領了整個北方,在他的帶領下北方局勢是穩定的;南方長江以南基本上是孫權所有,他的局勢也是穩定的;而劉備這時卻無立錐之地。在這種形勢下,對劉備來說最理想的戰鬥目標就是,一方面能穩住當前的整體局勢;另一方面能為自己爭得一席之地。穩定當前局勢,就南方而言孫權是沒問題的,再者他也是劉備要聯合的對象,所以無文章可做;而北方形勢就相當複雜了,一方面各種勢力的殘餘幾乎都集中在北方;另一方面漢室王朝又處在岌岌可危的境地。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一個有特別能力的人是無法讓它穩定的,這個有特別能力的人當然是非曹操莫屬了。所以從大局出發,當時的曹操是不能死的,只把他趕走是最理想的結果。既然要把他趕走又不能讓他死,那麼在關鍵的當口上最合適的人選當然就是關羽了。選擇關羽還有一石二鳥的功效,所以這是諸葛亮最絕妙的機會,他不會不抓住的。


謝謝邀請!

諸葛亮為何不讓殺曹操?我覺得還是用《三國演義》中另一個故事來佐證吧!

記得看到有一個版本的《三國演義》電視劇在「空城計」那一集里的一個片段:司馬懿率兵追擊到西城,而此時的諸葛亮卻因為已無兵可用而不得已唱起了空城計。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似乎看出諸葛亮故弄玄虛的破綻,要發兵攻城,活捉諸葛亮,當即受到司馬懿嚴厲的呵斥。因為司馬懿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一旦他們攻城活捉了諸葛亮以後,司馬懿一家也就活到頭了。所以才會對他那不諳世事的兒子以嚴厲地呵斥,讓他不要大聲嚷嚷,讓其他的人聽見。司馬懿都懂得這個道理,何況才智更在司馬懿之上的諸葛亮呢?

要知道,那時的劉備集團所處的現狀比司馬懿當時好不到哪裡去。那會兒劉備集團兵少將寡,也沒有建立穩固的根據地。一旦諸葛亮捉住了曹操並殺了他,接下來劉備集團也會在劫難逃。首先,東吳孫權就必然會趁劉備羽翼未豐且還立足未穩之前除之而後快;其次,就算曹操死了,但他遺留的勢力還是要強過劉備集團多多,自然他們也會替曹操報仇雪恥的。這樣一來,以劉備此時的實力能躲得過這一劫嗎?

所以,在權衡利弊之後,諸葛亮只能放走了曹操。


如果是從三國演義的角度我就不說了。

正史的話,當時劉備被曹操追的狼狽不堪,實力也弱小的可憐,而反觀曹操,官渡之戰大敗袁紹之後一統北方,勢力達到了最高,尤其在荊州不戰而降之後無論是曹操手下兵力還有威望以及曹操自身內心的膨脹都達到了頂峰,也為後來赤壁之戰被周瑜大敗埋下了伏筆,這時候來說劉備,劉備是梟雄,他知道背叛曹操之後曹操絕不會再給他生路,當時曹操三分天下有其二,他只能選擇這孫權一條路,如果說赤壁之戰有諸葛亮什麼事的話,只能說代表劉備勸說魯肅共抗曹操這一點了,而當時吳地內部投降派佔據了主流,其中甚至包括了張昭,周瑜找到孫權直言必勝,孫權是當世人傑自然不想投降,周公瑾無疑代表了東吳軍方給予了他極大的信心和支持。

這時候不得不借用一下《念奴嬌赤壁懷古》里的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那是何等身姿,引得我等後輩無限神往,不得不說《三國演義》重在其義,從歷史的角度講不能算作依據,而一味的揚劉抑曹,也有失公允,周瑜被黑的簡直不要不要的,還望正視歷史。


說孔明沒有對曹操趕盡殺絕是一個誤會,因為如果曹操滅了,北方就會諸侯混戰,對劉備伺機擴張以圖北伐是有利的。所以諸葛亮在周瑜火燒赤壁,曹軍大敗之際,運籌帷幄,精心布置了數道攔截線,可謂算無遺漏。他把關羽放在最後一關華容道,是想利用關羽在曹營的名聲和武藝,在精神上和意志上摧垮曹軍,從而一舉拿下曹操。他唯一擔心的是關羽會不會不顧與劉備的兄弟之義,不管劉備的前途大局而念曹操的恩放掉曹操。為此他當著劉備的面挑明擔憂並逼迫關羽與自己簽下對賭生死狀,以確保成功。而孔明幾乎成功了,事情的開始發展都與設想的一樣,而結局卻是他想到的卻不想看到的,關羽義釋了曹操。事巳至此,諸葛亮能怎麼辦?當真殺了關羽?雖然從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是一個正確的事,殺了關羽可能就不會有失荊州走麥城火燒七百里連營,劉備客死白帝城。但在當時還真沒法這麼辦,劉備也不同意啊。無奈之下,諸葛亮只能苦笑之下胡謅了一些天時啊人文啊什麼的糊弄過去,心裡的想法真是難以表述。所以說諸葛亮是一心要滅曹操的,只是世事無常,孔明沾襟。


諸葛亮的私心在作怪

三足鼎立,缺一的話,如對自己不利,那幹嘛不讓這個局勢繼續下去,對吧。

諸葛亮讓關羽去守華容道,他知道關羽欠了曹操的人情,這樣即可以讓關羽還了人情,以後能不再顧及的抗擊曹操,也可能只有關羽能聽進去曹操的一堆廢話,最後感動的放了曹操。如果換成張飛去,他是個蠻漢,你就算讓他放了曹操,他還是會提著頭來見。讓趙雲去呢?他只會聽死命令的,因為不能明說要放曹操,所以關羽去是最合適的。

不能讓孫權得了便宜

若曹操死後,北方必定大亂,又會回到群雄爭霸的局面,這時孫權有可能會向北進攻中原,佔領許都,孫權應該會擁立漢獻帝,因為他不想成為其他勢力的公敵。所以孫權北伐的可能性不大。曹操掛了,劉備就成了他眼中釘,兩國必有一戰,曹操活著就是對他背後最大的威脅。此時北方還有另外一個強大勢力,那就是馬騰,馬騰是一個忠於漢室的人,再說西涼騎兵可以說是天下無敵,演義中曾給曹操造成過很大的麻煩。如果曹操一死,馬騰舉兵攻入中原,天下誰人能擋。劉備是想當皇帝的,只有讓曹操活著這個亂世才能繼續下去,這樣劉備才有足夠的理由攻城掠地,而諸葛亮才能青雲直上,做以後蜀漢的丞相。


諸葛亮在赤壁之戰未對曹操趕盡殺絕,最合理解釋是留下曹操牽制東吳孫權。

所謂「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對曹操留情」,顯然是指三國演義的情節。

在真正的歷史上,赤壁之戰雖然孫劉聯軍打敗了曹操,但並未如演義中那樣,把曹操逼到走投無路的絕境。曹操雖然失敗,也就是在損失一些兵馬和大部分戰船之後狼狽逃出赤壁,回到荊州。

而在三國演義中,曹操被火燒赤壁損兵大半後,一路敗逃。在烏林、葫蘆谷先後被趙雲、張飛截殺,只剩幾百人。這時候又在華容道遭遇了關羽。最後,關羽顧念舊情,放走了曹操。

演義中,諸葛亮早已預料到關羽會放走曹操,但還是讓關羽鎮守最後一道關卡。如果諸葛亮真心想殺曹操,他只需要把關羽和趙雲的位置調換一下,甚至把最後華容道的伏兵安排成糜芳這種爛將帶著弓箭手,背後再讓張飛趙雲追殺,曹操就死定了。所以實際上確實可以理解為諸葛亮故意放走曹操。

那麼,諸葛亮為何要放走曹操呢?

按照三國演義給的明面說法,是諸葛亮看到曹操氣數未盡,不如給關羽做個人情。當然,這個說法其實是不靠譜的。曹操氣數未盡,那後來上方谷司馬懿氣數盡沒盡呢?

另一個原因是要收服關羽。按演義關羽對諸葛亮一直是不太服帖的,諸葛亮通過算準華容,讓關羽徹底心服口服,不再違抗。但是,如果單純為了收服一個人,就放走曹操這種超級國賊,對諸葛亮來說就是賠本買賣。

所以,更合理的原因,其實演義並沒有明說,那就是留下曹操牽制東吳孫權。

諸葛亮的隆中對,決定要聯合孫權對抗曹操,這是大戰略。但是,在赤壁之戰的格局下,曹操實力遠勝於孫權,而孫權勢力遠勝於劉備。孫權的首席元帥周瑜,對劉備和諸葛亮猜忌心更強,甚至還在大破曹操之前,就數次企圖處死諸葛亮、暗殺劉備。甚至在諸葛亮借東風成功後,還直接派徐盛丁奉追殺諸葛亮。

如果曹操在華容道被殺死,龐大的北方勢力崩潰,那麼孫權一躍成為天下最強的勢力,周瑜一定會全力向劉備集團進行圍剿。以當時的劉備,完全無力抵抗這種圍攻。這樣三分天下就成了泡影,反而為孫權作嫁衣裳。

因此,諸葛亮要留下曹操,讓曹操繼續對孫權保持壓力,孫曹兩家對戰,這樣劉備才能從中漁利。實際上按演義,諸葛亮就是借著曹操與孫權幾次大戰的機會,先後奪取了荊州、益州,最後使得劉備成就三分天下。


諸葛亮為什麼不對曹操軍團趕盡殺絕,這是經過整個戰略態勢進行考量的。

曹操軍團遭到趕盡殺絕,北方大地就會軍閥混戰,將是一盤散沙。只有東吳孫權還是完整的勢力,而此時劉備還沒有席之地,東吳孫權就會乘機把劉備諸葛亮趕盡殺絕的。

曹操被殺,北方軍閥混戰後如一盤散沙,劉備諸葛亮此時也只是一支游擊隊而已,孫權的勢力可以坐收漁利而收拾殘局、統一天下。

諸葛亮隆中對策就是三分天下,然後再謀取天下。劉備諸葛亮此時保護曹操,其實也是保護自己。就像司馬懿行軍打仗處處護著諸葛亮,也是保護自己一樣的。沒有了諸葛亮存在,司馬懿也是一頭待殺的驢子。

諸葛亮明知曹操對關羽有恩,所以讓關羽去活捉曹操是故意安排的。

這樣關羽即可放走曹操,而且關羽還欠諸葛亮一個不殺之恩。


從歷史來看,赤壁之戰的主力無疑是東吳,也只有五萬人馬,而且心懷恐懼,劉備只有兩萬人,主力還是劉琦的荊州軍,更不經戰,能戰者倒是北軍,又不習水戰,曹軍也是懼怕孫劉聯軍的,所以才遷延日久,失了銳氣,這是失敗的主要原因,這場戰爭只是一場對峙,並沒有什麼交戰。

劉備集團只是赤壁之戰的輔助力量,在當時也沒有什麼戰鬥力,所以決定形勢走向的是曹操和孫權,雖然曹操敗了,但並不是孫劉聯軍擊敗的,更是知難而退的,所以他敗後仍然能保住自己的北方,如果是象淝水之戰那樣的大敗,孫劉一定會窮追猛打的,東晉一口氣曾打過黃河,東吳在赤壁之戰以後,也曾北伐,惜敗於張遼,所以形成對峙。

赤壁之戰後所有的便宜都讓劉備集團撈著了,曹操退回北方,劉備趁機佔領荊襄九郡,這期間東吳好象沒有幹什麼,雙方並沒有因爭奪荊襄九郡而反目,孫權幾乎是眼睜睜的看著劉備攻城掠地而無所行動,其主要原因還是不敢同時得罪曹操和劉備,剛剛大大地得罪了曹操,怎麼敢再惹劉備?致使劉備順利獲得荊襄之地。

問題中問為什麼諸葛亮不把曹操趕盡殺絕?這還不明白?有大量的土地和人民供他佔領,他還趕什麼曹操?劉備不同於孫權,人家孫權在吳地經營多年,根深締固,人不可奪,但如果荊襄之地他不趕緊佔領,建立政府,必為他人所佔,想佔有土地的人有的是,尤其是他只是個外來戶,本地人更加認可本地人來統治。

當時諸葛亮剛剛加入劉備集團,既使與劉備關係甚好,畢竟關張等人十分排斥,別人大概也差不多,畢竟你剛來就佔據高位,肯定不服,再加從政不久,歷練嚴重不足,所以當時的諸葛亮並不象《三國演義》中說的那樣,掌握了一切權力,連劉備都要聽他的,他也須一步一步來,所以說當時的諸葛亮,只是一個謀士,決策還是劉備和關羽二人。

至於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派關羽,張飛,趙雲三個人分別埋伏在三個地方,截殺曹操,卻又故意讓關羽放了曹操,這只是藝術上的需要,你只有這麼寫才完美,否則顯不出諸葛亮的足智多謀,關羽的有情有義,張飛和趙雲的無敵,曹操和手下人的狼狽不堪,愚蠢可笑!同時還不能違背歷史,或違背情理,這一段通過對曹操的三次大笑,一次大哭,深刻刻畫了曹操的狼狽,勇敢無畏,通達大度,以及孩子氣的痛哭流涕等人物的多層次,多角度的立體形象等,各方面都要考慮到。


王業不偏安,漢賊不兩立。諸葛亮何嘗不想消滅曹操,可是他還不具備那樣的實力。因為赤壁之戰曹操損失的大多是荊州水軍,精銳尚存。如果真是元氣大傷,肯定會像袁紹一樣,一蹶不振的。

曹操戰後留下曹仁把守南郡,然後從容北歸,周瑜以得勝之師去攻打居然用了1年時間,這更顯示出曹軍的實力不容小覷。

曹操敗退的時候,諸葛亮大可不必派關、張、趙三人分開截擊,力量分散了豈不是更弱?小說只是為了突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卻忽視了集中優勢兵力打擊敵人的常識。因為曹軍本來就不弱,所以事實是,以劉備的實力最多是渾水摸魚,趁火打劫些戰利品而已。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