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何要帶一百名侍衛上朝?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諸葛亮一生戎馬,只為匡扶漢室,拯救天下,可以說諸葛亮為了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也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發明家,在三國中也是神一樣的存在。他自幼聰明好學,撥通古今,又能精通天文地理五行八卦,不但能呼風喚雨,還能未卜先知,常常自此管仲樂毅。無論是草船借箭,還是派關羽守華容道,都是千古佳話。

諸葛亮自從輔佐劉備後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為蜀漢江山立下不世之功。劉禪繼位後,諸葛亮為繼承劉備的遺志,先後六次北伐中原,勝多敗少,司馬懿自知不是對手,也只能堅守不戰。由於連年操累,諸葛亮最終病死在五丈原戰場,被後人譽為忠誠的典範,人臣的楷模。然而如此忠勇可嘉、無往不勝的諸葛亮,為何要在上朝的時候帶一百名侍衛,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

首先分析諸葛亮是否真的帶一百名侍衛上朝。諸葛亮在上朝時帶侍衛,已經被寫入《晉書》中,卻有此事,傳言當時諸葛亮在蜀漢後期,聲望越來越高,職位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劉禪感恩諸葛亮對蜀漢所做的功獻,特別批准諸葛亮帶一百名甲士上朝,這在當時可是無上的榮耀。即保住了諸葛亮的顏面和地位,也保證了諸葛亮的人身安全。

《晉書》記載:(恆)溫乃廢帝而立簡文帝。詔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賜錢五千萬,絹二萬匹,布十萬匹。溫多所廢徒,誅庾倩、殷涓、曹秀等。

其次分析諸葛為何要帶一百名侍衛上朝。

其一這是劉禪對諸葛亮的信任,也是諸葛亮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榮耀。諸葛亮一生征戰,只為匡扶漢室,輔佐完劉備,又輔佐劉禪,為蜀國六出祁山,忠心日月可鑒。諸葛亮戰功卓著,在當時無人可及,這樣的有功之臣,劉禪自然是感恩戴德。不但封諸葛亮為丞相,還以父稱之,對諸葛亮也是言聽計從,因此劉禪對諸葛亮是極其心腹,劉禪深知沒有諸葛亮也就沒有蜀漢天下,因此為了給諸葛亮更高的地位,准許諸葛亮帶一百名甲士上朝。這在當時也就是最高榮譽,就好比曹操加九錫,劍履上殿,面君不拜等。最主要是一種榮譽的象徵。在當時是絕對不允許私藏兵器,豢養甲士的,諸葛亮得到此殊榮也是讓其他官員羨慕的五體投地啊。

其二諸葛亮位極人臣,人身安全關係蜀國的命運。諸葛亮是蜀國後期的頂樑柱,蜀國唯獨不能缺少諸葛亮,因此諸葛亮的人身安全也就成了重中之重。最主要是當時朝堂之上也有很多反對諸葛亮的,這主要的益州的本土勢力,他們主張偏安於一隅,反對北伐勞民傷財,代表人物就是李嚴。李嚴為了阻止諸葛亮北伐想盡辦法,不惜動用自的女兒,離間劉禪和諸葛亮,可以說諸葛亮在朝堂之上也是有生命之危的。因此劉禪為了保證諸葛亮在朝堂之上的人身安全,特允許他帶一百名侍衛。

其三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方。又連年北伐,魏蜀之間有很多降將刺客,他們潛伏在軍隊里和朝堂之上,可以說諸葛亮當時得罪的人也不少,而諸葛亮本人也不會功夫,手無縛雞之力,需要這一百甲士的保護,只有保證了諸葛亮的人身安全,才能保證蜀國的安全。最主要是在朝堂之上一百甲士也可以對其他的官員有震懾的作用,讓他們不敢輕易反對諸葛亮做的決定,進一步確立了諸葛亮在朝堂之上的地位,讓他在蜀國更有權威,調兵遣將更有動力,也讓蜀國的安定有了更多的保障。

你是如何看待諸葛亮帶甲士上朝?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了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諸葛亮上朝要帶一百名侍衛主要目的有三:其一、增顯丞相威儀;其二、防止他人行刺;其三、體現國家賞賜。百名侍衛只能在殿外護衛,並不能進入議事大堂,如果劉阿斗要殺諸葛亮,那麼就算有一千名侍衛保護也沒有用處,畢竟侍衛都是蜀漢的軍人而不是諸葛亮私人的武裝。諸葛亮受先帝之託,有光復漢室的艱巨任務在身,不獨斷專權如何能集中蜀國的力量北伐中原呢?獨斷專權就需要包裝,需要儀仗,非諸葛亮一定要用,而做給別人看的。

蜀漢政權原本就弱,以弱擊強就需要將弱小者的全部力量集中使用,要集中使用一國之力,則必然要獨斷專權。能獨斷專權的人就必須要有極大的權威,權威除了個人威信外,還少不了外物的裝飾!百名侍衛護送就是諸葛亮丞相的裝飾之物,外人看到丞相出行儀仗非凡,就必然會生出敬畏之心,對丞相的指示就會不打折扣的執行!德國的希特勒、蘇聯的斯大林都是極權人物的代表,他們的個人權威十分大,出行都是數萬軍隊護送,儀仗可比諸葛亮大多了!

蜀漢政權內部也是派系林立,並非鐵塊一板,大體而言分為元老派、荊州派、東州派、益州派四個集團。元老派代表人物有關羽、張飛、趙雲、孫乾、簡雍、糜氏兄弟;荊州派有諸葛亮、黃忠、魏延、蔣琬,費禕、馬氏兄弟;東州派有法正、李嚴、許靖、董和、孟達、董允;益州派有黃權、李恢、馬忠、譙周、王平。元老派、荊州派是蜀漢政權的執政者,諸葛亮則是劉、關、張死後的核心人物,故想殺他的人必然有且多,派百名侍衛保護是理所應當的。

人臣功勛自有國家封賞,所謂的國家封賞除了爵位、俸祿外,不可缺少的是出行儀仗!古代等級觀念十分嚴重,不同身份的人生前死後的待遇是不一樣的。一般的國家重臣都有官兵護送,像諸葛亮這樣的丞相,則特別安排了百名皇家侍衛護送;生前官職越大,則死後墳前栽的樹數量越多,樹的品種也越高級。商君變法強秦之時,出行有十輛兵車護送,帶甲之士一千相隨;曹孟德作為大漢丞相待遇更高: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


蒼茫大地認為:

一、孔明對劉備劉禪十分忠誠。

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齊老臣心。我讀巜三國志.諸葛亮傳》,讀到劉備三顧茅廬,我淚如雨下,一是為劉備求賢若渴之心感動,二是想到孔明作為純正的漢族知識分子,劉備如此禮遇,肯定會感激涕零,嘔心瀝血以報。讀到白帝城託孤,我立馬想到孔明命定不會久:蜀漢新立,關羽襄樊戰役先勝後敗,劉備夷陵再慘敗,地盤幾乎縮小一半,四海精銳喪失大半,劉備、關羽、張飛喪命,孫權、曹魏如兩隻惡狼環伺,南方叛亂又起,孔明受劉備託孤之重,感念知遇之恩,扶大廈於將傾,殫精積慮,能久壽乎?綜其一生,從未培植自己黨羽,死時成都百姓出郭幾十里相迎,武侯祠千百年來瞻仰者不斷,為什麼?為劉備孔明君臣千古奇遇,為孔明的忠誠,千古臣子典範!為報先帝大恩,事必躬親,五伐中原,命喪五丈原,還要受後代宵小詆毀,真是豈有此理?!

二、孔明帶百名護衛絕不是為了擺什麼譜,而是防止被刺殺。

孔明知道劉備薨逝後,自己成了蜀國大廈的唯一支柱。蜀漢本偏安一隅,人才缺乏,襄樊、夷陵之戰後,人才更見凋零。所以自身的安危關乎國運,而荊州派、益州土著、益州外來派山頭林立,利益矛盾客觀存在,要想徹底削平山頭,還要假以時日,諸葛防衛森嚴,使反對派無可乘之機,有何不可?後蜀漢大將軍費禕,延熙十五年奉詔成立府署,在延熙十六年歲首大宴會,魏國降將郭修在坐。費禕開懷暢飲以至酩酊大醉,被郭修親手殺害,改變了蜀國的歷史進程,蔣琬、費禕作為孔明的前後繼承人,已經部分修改了孔明的進攻策略,總體對蜀還是進攻型防禦,考慮到蜀弱魏強,每次伐魏控制成萬人規模,起到戰略威脅作用即止,減少了蜀漢百姓的負擔。費禕是姜維的領導,費首先是政治家,其次才是軍事家,他對姜維有約束力,對企圖亂政的太監黃皓有震懾力,可以這麼說費禕不死,沒黃皓什麼事了,更沒有閻宇當大將軍這等笑話!但費禕一被刺殺,蜀國沒有一等一的相才,姜維忠勇,堪稱軍事奇才,但失於不修內政,窮兵黷武,蜀國軍民面有菜色,內有太監黃皓亂政,君臣存隙,姜維避禍,蜀漢城門洞開,徒乎奈何?!

三、孔明這等忠臣,尚受後世宵小詆毀,真是沒了天理!

孔明開府視事,儀同三司。但從未有篡位野心,從未任用私人。楊儀和孔明關係密切,也是個優秀參謀長,但孔明明察秋亳,發覺此兄心胸狹窄、不能容物,死前推薦蔣琬、費禕接相位。這就是孔明!公忠體國,一代名相,歷史已做結論,為何盯著區區百名侍衛,就此下蛆,潑孔明的污水!蚍蜉撼大樹,可笑不量力!

還是以杜甫的詩句作結: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諸葛亮上朝帶眾多侍衛自然是為了保護其人身安全。那麼問題出來了:曹魏、孫吳也不乏重臣,為什麼唯獨諸葛亮的安保措施這麼面面俱到?一方面是諸葛亮本身的重要性:

第一,蜀漢的官員組成出現了斷代,諸葛亮本人出將入相,他一死,找不到足以接替的人。而這樣的問題,在曹魏、孫吳都不存在。也就是說,其它兩國能扛得住司馬懿、陳群、綁昭、諸葛恪等人的死,他們一死還會有後來人;而蜀漢扛不住諸葛亮的死。

第二,諸葛亮是蜀漢這一新生政權的卡里瑪斯型領袖,也就是精神核心。蜀漢人少地狹,之所以能建國,最初依靠的是劉備的漢室正統,可是蜀漢剛剛建立,劉備就在夷陵之戰後駕崩了。劉備一死,蜀漢眾多郡立刻開始叛亂,半個蜀漢立刻變色,是諸葛亮費盡心機重新統一了蜀漢。在這之後,諸葛亮又以漢相自居,重塑了漢室正統的向心力,而劉禪卻無力在這一個非常時期成為新的精神核心。諸葛亮一死,「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口號就很可能立刻淪為空談。

另一方面,是諸葛亮面臨的險境:蜀漢不像曹魏擁有中原、孫吳擁有揚荊交三州,蜀漢只有一個偏遠的益州,人少地狹,這意味著諸葛亮要發展人才,必須妥善利用降將,而降將是存在風險源的。之後的費禕,就是被魏國降將在席間刺殺,這件事對蜀漢國本的動搖不用多說,如果被刺殺的諸葛亮,蜀漢未必能挺得過建國前十年。除了降將之外,諸葛亮還要面對著內部的分裂,一方面是彭羕這種有著「卿為其外,我為其內,天下不足定也。」壯志的野心家,一方面是反對北伐的益州官員,他們對諸葛亮恐怕都有刺殺的動機。兩方面原因一結合,劉禪自然也願意給諸葛亮以甲士,因為有諸葛亮才有蜀漢。

當然,在蜀漢已經穩固之後,劉禪對諸葛亮也就有了其它的想法——「政由葛氏,祭則寡人」的抱怨,也是劉禪自己親口說的。如果不是蜀漢成立於危難之時,諸葛亮想要有這樣的待遇,也是不可能的。


之前翻閱過《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沒有看到諸葛亮有甲仗百人入殿,賜錢五千萬,絹二萬匹,布十萬匹的記載。按理說,這樣的豐厚的賞賜,必然會記入傳記中,流傳後世。

如《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曹操在封魏公之前曾受封賞「十七年春正月,公還鄴。天子命公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有漢以來,恩寵極高。

其一,入朝不趨。古禮,臣見君須趨,即快步走。入朝不趨,即上朝可不用快步走。

其二,劍履上殿。古人席地而坐,入室須脫鞋,貴族、大臣佩劍,秦制上殿不得佩劍。劍履上殿,即穿鞋佩劍直入殿堂。

其三,謁贊不名。古禮,臣拜君時由侍臣唱名。

這三條是一種特殊的禮遇,用來表彰臣子的特殊功勛。

(蕭何首開如某某故事的先河)

不過,即使有這樣的高規格的待遇,也要向天子下跪,以示臣服。

到這裡,幾乎已經做到了臣子的極致了。然而,題中的意思,諸葛亮還要有「甲仗百人入殿」,意味著什麼?

漢承秦制,王公大臣君前議事都不可攜帶兵刃,如今不僅可以劍履上殿,還要帶著一百甲士上殿。

這是要逼宮嗎?

如果因為蜀漢國內政治環境不太穩定,擔心會有敵人行刺。在諸葛亮之後的蜀漢丞相費禕,在公元253年的歲首大會上,被魏國派遣的刺客郭循在過節時的熱鬧氛圍下,於光天化日刺殺得手。魏國好像特別喜歡用刺客,鮮卑人的首領柯比能就是被魏國的一個刺史派了一個刺客殺死,然後讓鮮卑人又亂糟糟地過了150多年才又統一。

因此,蜀漢政權為了保護諸葛亮,特意安排一百甲士護衛,也能說的過去。不過,即使治安不好,從家裡到宮殿的路上安排人員護衛也就罷了,上殿還要帶著人,是幾個意思?

既然都能夠混入到宮廷內部,難道就不能混入100甲士之中?既然已經混入到宮殿內部了,那豈不是刺殺皇帝目標更明顯?如果蜀漢內部政治需要用諸葛亮高壓來彌補裂隙,那麼就難以理解李嚴被罷官之後聽聞諸葛亮去世後也鬱鬱寡歡,於同年去世了。

《諸葛亮傳》說「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這是諸葛亮在朝廷領受的爵位和官職的直接介紹,並沒有涉及財帛和特殊禮遇。

魏時京兆魚豢私撰《魏略》,事止明帝。其中記載了一則故事,「及禪立,以亮為丞相,委以諸事,謂亮曰:『政由葛氏,祭則寡人。』」如以諸葛亮《出師表》中所言,雖然句句肺腑,但其中卻有很多「誠宜」、「不宜」之類的字詞。此時,劉禪已經21歲了,是一個成年皇帝了,可是諸葛亮字裡行間雖然赤膽忠心,卻沒有看到君臣之禮。

「政由葛氏,祭則寡人」,這八個字如果記錄屬實,則是如諸葛亮故事。

「(桓)溫乃廢帝而立簡文帝,詔溫依諸葛亮故事……」出自《晉書.桓溫傳》,背景是桓溫剛把皇帝司馬奕廢為東海王,立司馬昱為晉簡文帝。東晉朝廷下詔,讓桓溫仿照諸葛亮的例子,並賜甲仗百人入殿,賞賜若干云云。

(桓溫曾四次北伐建立功勛)

因此在這裡,桓溫可以帶甲士百人入殿應是皇帝特許,因為時局危亂,讓桓溫依照諸葛亮故事,要其主導政事,共尊王室。桓溫掌權後,誅殺了很多政敵。但是由於有王、謝等家族勢力存在,桓溫至死沒有敢篡權。

再回到桓溫領的聖旨,內容里還有賜錢很多,達五千萬錢,還有數量相當的財帛。我們都知道蜀漢國小力貧,哪兒有那麼多錢財?而且諸葛亮不治產業,他曾說「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羸財,以負陛下 。"

當時的蜀漢國內特別崇尚儉樸,諸葛亮《誡子書》云:「非淡泊無以明志」,蜀漢國內的政治,以「克複中原」為號召,精神獎勵遠大於物質激勵。翻遍《三國志.蜀書》,很少見到有賜錢巨萬的。諸葛亮去世後,家無餘財。可見,這5000萬錢,並不是諸葛亮故事。

(諸葛亮不治余財)

因此,這句話斷句,應該是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賜錢五千萬,絹二萬匹,布十萬匹」。後面的「甲仗百人入殿,賜錢五千萬,絹二萬匹,布十萬匹」不是用來解釋「諸葛亮故事」的,而是單獨列出封賞給桓溫政治地位的。諸葛亮故事,則是開府治事,即「政由桓氏,祭則寡人」,要桓溫不要學王莽、曹操篡權,而是幫著皇帝分憂。這與李自成的大將劉宗敏說的「皇帝之尊在汝,考掠之威在我」有相同的意思。

曹操只是劍履上殿,贊拜不名,就想著要做「周文王」了;桓溫有了100甲士,立刻大權在握,誅殺了很多人。

諸葛亮想罷李嚴的官,還得聯絡了幾十個朝中官員共同上奏,才將其罷免。可見,諸葛亮對於朝廷重大人事布局並不能做到隨心所欲,這一百甲士顯然沒有給諸葛亮帶來桓溫那樣的生殺大權。

因此,在這個意義上,一百甲士的故事不是諸葛亮的版權。


因為諸葛亮怕在殿上被劉禪安排刀斧手砍了。

諸葛亮在蜀國權傾朝野,但是這個權是怎麼來的?還不是靠政治鬥爭搶來的?

劉備臨死時確實有過託孤,但是,諸葛亮被封為內政方面的託孤之臣,李嚴才是軍事方面的託孤之臣。但是蜀國第一次大型軍事行動竟然是諸葛亮擔任總指揮的。就算李嚴是軍事白痴,也沒可能乖乖的交出手上的權力吧?更不用說劉備一生看人很准,李嚴既然能成為軍事顧命大臣,其軍事才華是劉備所認可的。

那麼,這麼一個軍事才能不弱的人物怎麼就變成了後來的壓糧官呢?答案很簡單。李嚴懂軍事卻不懂政治。諸葛亮在政壇上壓死了李嚴,接管了李嚴的軍事指揮權。

之後又以李嚴督導糧食運送不利的理由,罷免了這個諸葛亮最大的政治威脅。畢竟,諸葛亮北伐一直在失敗,如果朝中有一個原軍事顧命大臣,很可能會在諸葛亮敗兵後發難,奪權。所以,諸葛亮就一不做二不休,永絕後患。

至於劉禪是不是真的從心底尊敬諸葛亮?第一,諸葛亮的爵位是武鄉侯。以諸葛亮軍政都管的能力和功績,給個縣侯都不嫌大,但是劉禪就給了個鄉侯,最後還是老百姓建廟時看不過去,去掉了鄉字,只留下了武侯。第二,我們可以從諸葛亮死後,官民都希望為諸葛亮建立祠堂廟宇,但是劉禪竟然頂著全國的壓力,硬是沒允許。這得多大仇啊。


《晉書》中所說的諸葛亮「甲仗百人入殿」,遍查《三國志》及裴松之注、三國的其它史籍、《諸葛亮集》等都沒有提及,這是一個孤證。

「甲仗」比較好理解,就是披甲執兵的衛士。《晉書·桓沖傳》說:「又詔沖及謝安並加侍中,以甲杖五十人入殿。」《宋書·武帝紀上》說:「高祖領青州刺史。甲仗百人入殿。」

值得注意的是,上面這些「甲仗入殿」並非是帶著保鏢去朝堂上耀武揚威,更不是去威懾皇帝和其他大臣,而是一種「政治待遇」,人數意味著待遇的等級,人數越多等級越高。

在整個三國時代都沒有直接提及「甲仗入殿」的事,類似的情形只有天子為大臣賞賜虎賁武士,諸葛亮就享受過這樣的待遇,這件事記錄在《諸葛亮集》中:

三年春,亮率眾南征,詔賜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

這裡提到的虎賁是天子的御林軍,他們與上面的那些御用之物一樣,都是一種天子才能享受的特權,現在賞賜給大臣,對大臣而言是殊榮。

所以,這裡的「甲仗」不能當「武裝人員」去講,否則,天子把自己身邊的御林軍派到大臣身邊,若按陰謀論去理解,那不是要挾持、控制大臣嗎?

後主賞賜給諸葛亮的這些特權與所謂「九錫」有關聯,「錫」通「賜」,所謂「九錫」指的是天子賞賜給臣下的9種物品,根據《周禮》的解釋,它們包括:

  1. 車馬,含金車大輅和兵車戎輅,分別由8匹黑馬駕駛;

  2. 衣服,含袞冕之服以及配套的赤舄鞋;

  3. 樂縣,是一些定音、校音的樂器;

  4. 朱戶,紅漆的大門;

  5. 納陛,登殿時特鑿的陛級,使登升者不露身,猶如走在貴賓通道;

  6. 虎賁,天子專用的衛士,通常賞賜300人;

  7. 弓矢,含天子專用的彤弓矢100副、玄弓矢1000副,可討伐不義;

  8. 斧鉞,用以誅伐有罪之人;

  9. 秬鬯,一種祭禮上用的香酒,以黑黍和鬱金草釀成。

上面這些東西都是天子的御用之物,擁有它不僅是一種榮譽,還是一種特別的授權,可以征討叛逆,也可以誅殺不法之人,等於先斬後奏。

這套制度雖然見諸於早期的文獻,但哪些人享受過、因何享受不得而知,史書有詳細記載的最早享受過這些待遇的人是王莽,而漢末三國時代只有4個人享受這樣的待遇,他們是曹操、孫權、士燮和司馬昭。

以諸葛亮的地位和貢獻,當然也有資格享受這樣的待遇,李嚴就曾勸諸葛亮享受九錫,諸葛亮拒絕了。所以,根據史書的記載諸葛亮享受天子賞賜的虎賁人數是60人,而不是九錫中的300人。

這裡並不認為《晉書》講的諸葛亮「甲仗百人入殿」是虛構的,也許諸葛亮後來又享受到後主賞賜的100人的虎賁士,但史書沒有記載下來,因為這並不是實質性的九錫,《三國志》等史書覺得這不算一件大事,漏記也是可能的。

如果只是虎賁,那就只是一種榮譽和待遇,「入殿」也非實質,可能是「入宮」而已,否則天子的殿堂估計也盛不下。

因此,諸葛亮「甲仗百人入殿」這件事即便是真的,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含義,不必過於解讀。諸葛亮開府治事後,宮中、府中盡在其掌握中,諸葛亮完全沒有必要帶著100名全副武裝的人員護送自己去上朝。


《晉書》中曾經說「(恆)溫乃廢帝而立簡文帝。詔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賜錢五千萬,絹二萬匹,布十萬匹。溫多所廢徒,誅庾倩、殷涓、曹秀等。」

甲仗百人入殿,應該是指一百名甲士護送上朝。至於賞賜,也是有的,《三國志張飛傳》:益州既平,賜諸葛亮、法正、飛及關羽各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看諸葛亮在當時的地位。

如在《三國志後主傳》注引《魏略》中,後主劉禪曾說:「政由葛氏,祭則寡人。」意思是說,國家政務由諸葛亮負責,祭天祀祖是我的事。

宣王見亮使,唯問其寢食及其事之煩簡,不問戎事。使對曰:「【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已上,皆親覽焉;所啖食不過數升。」——《明帝紀》&《諸葛亮傳》注引《魏氏春秋》。

《三國志諸葛亮傳》: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

說明諸葛亮大權在握,打二十棍的事都要他決斷,不折不扣的權臣!

諸葛亮與劉禪的關係,從著名的《出師表》就可以看出: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這一大段都是這不宜那不宜,說劉禪不得有權處置任何宮女太監,必須交有司處理,也就是實際上由諸葛亮親自處理。這說明了什麼?這說明宮女太監都是諸葛亮親自派過去並管理的,不論獎勵還是懲罰得由諸葛亮決定。劉禪連宮女的管理權都沒有,比起普通人都不如,一般人不管有沒當官,管理自己的奴婢是自己的權力。就像現在的人至少管理自己保姆是有權力的吧,但是劉禪是沒有的。

可見劉禪就是被軟禁的傀儡,和漢獻帝無異,甚至還遠遠不如。

因此諸葛亮就是實際的君主,幹啥都自己說了算。

那麼諸葛亮上朝要帶100名甲士,那還用說嗎,比董卓上朝必須帶呂布披甲持劍還要過分,一是防備刺客刺殺,但是主要是為了威懾其他大臣和劉禪。權臣帶一百名甲士上朝,就是從諸葛亮開始的。


謝邀請!首先,諸葛亮上朝帶侍衛這事,不是諸葛亮謹慎小心,而是劉禪給予諸葛亮的至高榮譽和無限信任,諸葛亮為報劉備知遇之恩,真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劉備臨死託孤:可輔則輔,不可輔則廢,讓諸葛亮如果看著劉禪不行,就自已當皇帝,並且讓劉禪象父親一樣對待諸葛亮,這樣一來徹底將諸葛亮套住了,否則諸葛亮後來說不定真把劉禪給廢了。而劉備同時也套住了他的兒子劉禪,其實劉禪也遠非傳說中的那麼不濟,是扶不起的阿斗,相反,劉禪也是有自已政治抱負的,可被老爹來這麼一下子,也只能事事皆決於諸葛亮了,因此劉禪給了諸葛亮莫大的權力,所有的軍事指揮權全交給了他。後期諸葛亮事必躬親,累死五丈原,霸業未竟居然都怪在劉禪身上,這是否是偏見呢?而甲仗百名入殿其實就說劉禪給諸葛亮莫大的權力和信任,否則以諸葛亮的智慧沒有劉禪的許可他是萬萬不會那麼做的。個人觀點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