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月22日7時左右,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成功地在小行星“龍宮”表面着陸,隨後稍作停留,完成了第一次採樣任務。

項目團隊現場慶祝“隼鳥”2號成功着陸(來源:JAXA)

2014年12月3日,“隼鳥”2號從日本鹿兒島縣種子島宇宙中心起飛。經過3年半的長途跋涉,

2018年6月27日“隼鳥”2號抵達小行星“龍宮”

。之後它一直緊緊尾隨“龍宮”,觀察了“龍宮”完整的自轉情況,也拍攝了高清照片,爲着陸取樣做準備。此外,“隼鳥”2號還向龍宮小行星的表面投擲了一個標記球,目的是爲了在探測器進近過程中充當“信號燈”,這種做法與飛機降落跑道時觀察引導燈(如目視進場下滑道指示器)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正對陽光的記號球(來源:JAXA)

日本宇宙航空開發機構(JAXA,或稱日本宇航局)曾計劃在2018年10月就開展一次着陸行動,不過,小行星粗糙的表面讓工程師們十分頭疼。“龍宮”上到處散落着碎石,大至數米,小至數釐米,哪怕是人在上面走路恐怕都會嫌硌腳。按照之前的說法,他們希望能夠找到一片足球場大小的平坦區域作爲着陸場,因爲探測器的取樣器臂長約1米,因此必須確保取樣地點不能崎嶇不平,不能有高出地表超過50釐米的石頭,否則容易發生剮蹭的“單車事故”。(此外,還有小行星赤道南北30°、地面傾斜角不超過30°等要求。)然而,在見過這枚小行星的廬山真面後,他們連直徑30米的平坦區域都沒找到,最後,他們選中的編號爲L08-E1的區域,是一塊直徑區區6米的彈丸之地!

綠色區域爲着陸區(來源:JAXA)

取樣作業充滿着風險,但是再難也要做啊。2月21日,“隼鳥”2號從20公里遠的地方開始向這顆直徑只有大約1公里的小行星進發。速度從0.4m/s降低到0.1m/s。在接觸“龍宮”表面前,“隼鳥”2號投射出一枚質量約5克的金屬“子彈”,它以時速300米/秒的速度撞擊“龍宮”,這會使大量的碎屑飛濺而出。隨後,“隼鳥”2號上特質的取樣器將輕輕地接觸地表,抓取濺射出來的碎屑。根據傳回的數據分析,“隼鳥”2號的着陸過程十分順利,不過,地面人員並不是很確定取樣是否成功。日本宇航局在地面做過無數次試驗,效果十分理想,因此,他們有理由相信,“隼鳥”2號能獲得他們想要的東西。

“隼鳥”2號着陸過程示意圖(來源:JAXA)

“龍宮”小行星是“C型”碳質小行星,它們被認爲是太陽系最古老的“物種”,保留着太陽系剛剛形成時的原始風貌。現在的研究認爲C型小行星中鎖住了大量的“水分”,即岩石中蘊藏着水分子的組成部分,可能還有有機分子的組成部分,因此有研究認爲地球上的水,以及後來演化成生命的有機物分子,很有可能由C型小行星帶來,並且在猛烈的撞擊過程中釋放出來。

“龍宮”小行星三維圖(來源:JAXA)

未來,“隼鳥”2號還將進行2-3次採樣行動,這些樣本會被分別保存在相互獨立的密封容器內。甚至,按照計劃,“隼鳥”2號還要釋放出重2.5千克的“炮彈”,以2000m/s的速度撞擊小行星,“人造”一個直徑約2米的隕石坑,希望將“龍宮”地表下方岩土暴露出來,再精確地“入坑”進行採樣。如果一切順利,2019年10月“隼鳥”2號就能完成任務啓程返航,一年多後,它將飛臨地球附近,釋放樣本艙,最終降落傘將帶着可能的“生命之源”迴歸藍色星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