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此戰是德國戰略上的成功,英法聯軍過度依賴馬其諾防線,也相信德國的進攻必從沿海的低地國家開始,所以大量的部隊布暑在馬其諾防線和沿海低地國家,卻不防德國從阿登森林攻了過來,因為阿登森林地形崎嶇險要,根本不適合被德軍選為突破口,可德軍偏就走阿登森林繞過了馬其諾防線,這一招就在戰略上搶佔了先機。

其次是德國戰術上的成攻,德國首先建立了裝甲軍團,用大規模的裝甲集羣做為快速部隊,進行閃電般的進攻,用空軍轟炸機做為地面支援火力。這一新型做戰模式對於英法聯軍簡直是太新了,新的都沒有聽說過,更別說招架抵抗了。

法軍也有坦克飛機,但坦克編散在步兵中,做為配屬步兵使用,飛機的做用也是為步兵服務。所以英法聯軍面對從阿登森林攻擊過來的德軍裝甲集羣與優勢的空軍根本就無力招架。

三是執行成功,做為當時裝甲師師長的隆美爾用勢不可擋之勢率德軍裝甲師執行閃電作戰命令,在法軍還沒回過神來的時候已經攻入法國腹地,連奪索姆河上的兩座大橋,成功渡過了索姆河,到此時,法軍的潰敗已成定局。


敦刻爾克大撤退以後,聯軍原有的防線已經徹底崩潰,新的聯軍總司令魏剛將軍依託索姆河和埃納河的天險和尚未被突破的馬奇諾防線連在了一起,組成一條新的防線,即所謂的「魏剛防線」。相比於原來的防線新的防線更加長,而兵力卻更加薄弱,加上德軍的攻勢很快發起,聯軍根本來不及加固這條新的防線,從戰略上看,這條防線不可能抵擋住德軍的進攻。

隆美爾的第7裝甲師負責在漢格斯特和朗格皮裏之間索姆河進行突破,此前法軍早已經將這段索姆河上的所有公路橋樑炸毀,但是卻留下了兩條鐵路橋樑,理由是法軍企圖利用這些鐵路橋向德軍發起反攻,這裡距離法軍的陣地非常近。法軍的這個做法有些不可思議,很難想像在當時的形勢下,法軍該會計劃著一些反攻的計劃,他們為自己的錯誤決定付出了代價。

隆美爾抓住了這個機會,為了不讓法軍破壞這些鐵路橋,隆美爾的部隊用大炮和機槍日夜的對鐵路橋附近做封鎖性射擊,隨後通過步兵完整的佔領了這些橋樑,裝甲師的坦克和火炮等車輛隨即迅速通過了索姆河,向法軍的後方做縱深的挺進。

隆美爾的裝甲師突進非常迅速,他們避開了那些法軍重兵把守的村落和主要公路,採用越野的運動,這樣隆美爾就可以在聯軍的後方和側翼發起奇襲。德軍的坦克在前方開路,越野性差的輪式車輛跟在履帶壓出的車轍後跟進,絕大部分的法軍還沒有進行作戰就面臨著後路被切斷的威脅,不得不向後撤退,除了那些擁有大量車輛的裝甲部隊能逃脫外,那些步兵師只能面臨被合圍的命運。索姆河防線就這麼被德軍突破了。


敦克爾克大撤退後,法軍臨時建立索姆河防線,阻擊德軍的進攻。1940年6月5日德軍首先向法軍展開攻擊,幾天後德軍的隆美爾將軍也對法軍展開了進攻,隆美爾也創造了奇蹟,奪取了兩座法軍的鐵路橋,令德軍能順利的突破索姆河防線!

隆美爾如何奪取這兩座鐵路橋的呢?法軍撤退時炸毀了幾乎所有的橋樑,卻獨自留下了兩座鐵路橋,因為此兩座橋又窄又險,法軍就沒有炸毀它,隆美爾卻利用這天賜良機,迅速組織德軍的優秀突擊隊佔領了這兩座鐵路橋,然後再橋對面高地建立橋頭堡,組織部隊把坦克和運輸車送過河!

隆美爾的裝甲部隊行進速度很快,他指揮部隊繞過了法軍防線,直接把法軍第十軍團切成兩段,後面的德軍從隆美爾打開的缺口攻入。法軍做夢也沒想到德軍會進攻這麼快,索姆河對面也沒建立新的防線,德軍迅速渡過索姆河,法軍的退路被切斷,法軍和第51高地英軍山地師,集體向隆美爾投降,至此索姆河防線被勝利突破!


法軍臨時構成的新防線是沿索姆河和恩河構成新的防禦體系。整體還不錯,原本德軍是沒有突破防線的可能的。原本法國守軍已經把索姆河上的一切道路橋樑全都炸斷,但卻留下了一對鐵路橋(盟軍認為此橋在反攻德軍時能起作用)。他們覺得保留這座橋樑並無太多的危險,因為這個單線的軌道是沿著兩個狹窄的堤岸上鋪設的,經過河邊沼澤地,約有一英里長的距離,即便是步兵要想沿著這個窄線前進,也好像是「走鋼絲」般危險。隆美爾卻大膽地抓住了這唯一的天賜良機,他組織德軍精銳突擊隊在佛曉之前佔領了這兩座橋樑,同時迅速的在對岸的高地上建立了橋頭堡陣地,同時他下令工兵拆去鐵軌和枕木,在法軍如夢初醒的炮火中……隆美爾把他的坦克和運輸車輛沿著這根「鋼絲」送過河去,中途有一輛坦克,在接近橋樑時發生故障,把路塞死,耽擱了半個小時。

第一天的黃昏時分,隆美爾所部已經深入八英里的深度,第二天增加了二十英里;第三天又增加了三十英里。因為隆美爾採取越野快進的路線,盡量繞過已經設防的十字路口,所以更加快了部隊行進的速度。隆美爾如此深入的突擊行動把法國第十軍團切成了兩段。其他的德軍各師此刻都順利從這個逐漸展寬的缺口中,向前湧入……到了第四天,6月8日的夜間,隆美爾已經在魯昂以南,達到了賽納河上,他一口氣沖了四十英里遠,在法軍那個已經混亂不堪的防線中,猶如入無人之境。當法軍尚未集中兵力沿著寬廣河面設防之前,他就早已渡過河面。隆美爾在6月10日,又轉過身來急行軍五十英里的距離,以海岸線為目標,當天夜間就到達了目的地,切斷了法軍第十軍團左翼部分的退路——總計五個師,包括英軍第51高地師在內,這些部隊於6月12日,都被迫在聖瓦雷裏(St.Valey)向隆美爾投降。


什麼河?法國還有防線?你是指杜蕾斯邊嗎?的確不好突破,畢竟有些法國美女還是比較矜持的,不給人家讀兩首詩是堅決不脫的


一條兵力嚴重不足,倉促建立的所謂防線,不夠拿出來為隆美爾吹噓。


當時的法國敗局已定,在「魏剛防線」中,還主要考慮進攻,雖勇氣可嘉,面對德國的突擊,關鍵兩座橋樑未炸,給予了隆美爾突擊、穿插、分割的機會,加速其失敗。


馬奇諾防線被破,英法聯軍潰敗,敗局已定,還有什麼能擋?士氣已沒,不需要戰法,平趟就行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