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內容請關註:公眾號 : LoBeacon (小桔燈圖書館)個人原創文集,有您的關注與轉發,小桔燈才能走的更遠。

《重建內心的秩序,獲得幸福的力量》第十篇上篇 第六階段練習 善待自己?

mp.weixin.qq.com
圖標

內容導讀:

一、本節第一個音頻內容主講:

善待自己?

二、本節音頻:(跟著一起練習)

10分鐘的友善練習,保持六天持續練習,根據語音提示進行,熟練後也可以不需要再聽指導。此外,還請繼續練習三分鐘呼吸空間練習,每天進行二次以上。

三、習慣破除練習:

找回過去的快樂,為他人做一件好事。可以做其中一個,也可以二個都做。

不管是網路還是名人撰述,是不是常聽到這樣的觀點:

「不對自己狠一點,整個世界都會對你狠」、「對自己狠一點,離成功近一點」到處充斥著這樣的評論、觀點。你是不是也這樣認為?

在你的內心深處,是不是有一個聲音告訴你,如果不努力,不鬥爭,變成一個富有同情心、善良的人就會失去自己的「鋒芒」,變得軟弱,容易被人欺負,做事很難成功,俗話說欺善怕惡,自古有之,已成天性。人不狠站不穩。

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一直非常重視日常生活中的善良、同情和好奇心的重要意義。他還知道這些品質可以讓人思維更清晰,能夠讓人擁有更美好和富有效率的生活與工作,他並沒有落入必須對自己和他人狠一點才能成功的思維怪圈裡。他曾這樣寫道:

「每個人都是宇宙的一部分。他認為自己、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是與他人分離的觀點,是一種個人意識導致的光的錯覺。這種錯覺將我們囚禁在自己的世界裡,它使我們過分注重個人慾望,只關心身邊最親密的人。我們必須從這個狹隘的囚禁中解脫出來,將同情心擴大到所有的生命和自然界的美好事物上。沒人能完全做到這一點,但向著這一目標的邁進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解放,是內心安寧的基石。」

我們的精神痛苦,很大程度來源於揮之不去的思緒。例如:我什麼都做不成;我支持不住了;我沒有未來;我已經失敗了;我是一個失敗者;我永遠搶劫了某個東西,再也找不回來了;我一無是處;我是別人的負擔;我找不到生活的意義;我的痛苦永遠不會消失……。

我們的這些思緒是怎麼形成的?

用一個小故事,幫助你思考:

思思因為服用過量抗抑鬱葯而住院,經過搶救後,與心理醫生的談話。

經過搶救後的思思,依然覺得渾身無力,同時還感到羞恥,生自己的氣,希望自己沒有做這樣的傻事,她非常悲傷,感覺到孤立無助。

她告訴護士服藥只是因為感到絕望,因為沒有別的辦法可以幫助她脫離困境。她並不想死,只是想與世界隔離。

在與心理醫生交流中,講述了更多生活細節:她的生活都是一帆風順的,從小學到大學,到工作,及結婚生子,離婚變成單親母親。一年半前,她的生活發生了重大變故,當時她開車帶著16歲的外甥女去購物,發生了一起不算嚴重的交通事故,儘管保險公司認為雙方都有責任,但她認為主要責任在她自己。兩輛車都沒有人員傷亡,外甥女也一切正常,而思思的姐姐也感到慶幸,自己的女兒和妹妹都平安。但這件事卻給思思留下嚴重的陰影。

思思一直無法原諒自己,她一遍遍在腦海中回憶這起事故,想著如果外甥女當時沒有系安全帶(事實上她繫了),後果會怎麼樣?假如對方的車速再快一點(事實上對方車速並不快),假如外甥女受傷或死去(事實上她活得好好的。)結果會怎麼樣?思思的想法是意識的習慣行為,憑空創造一系死虛假的想像,並一直揮之不去。儘管她很想拋開這些想法,發現自己無能為力。越是想丟掉這些想法,注意力越是集中在這些想法上,而忽略了事實的真實存在。

思思的這種情況屬於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而且有抑鬱症:一直疲憊、萎靡不振長達一年半的時間,她對生活失去了樂趣,對原來所愛好的活動失去興趣。最終變成一種稱之為慢性精神痛苦的心理狀態:一方面精神陷入空虛與絕望;另一方面又充滿糾結與混亂。現在的她,已很少回想起那起交通事故,更多地糾纏於事故引發的精神痛苦,被這些想像的恐懼充斥著大腦。

從思思的事件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人常以很微妙的方式糾纏於過去和未做的事情,不能原諒自己。放不下過去的失敗、未完成的事、人際關係障礙、沒結果的爭論、未完成的心願等。

難以割捨的過去,念念不記已發生和未能發生的事,擔心將來可能發生的事。當意識進入這些狀態並無法擺脫時,你會發現自己陷入了過度思考中。儘管你試圖努力擺脫,卻無法讓自己的意識遠離:這種狀態被稱為「痛苦的膠著」。思思認為事故發生後,她沒有快樂的權力。

這是所有人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都會有的一種內疚感。我們可能為無法處理問題而感到內疚;為自己不夠優秀或不是一個理想中的伴侶或好的父母而感到內疚;為沒能現實的理想而感到內疚;為沒能達到的期望而感到羞恥;為感憤怒、仇恨、絕望而羞恥;甚至為享受生活而內疚,為感到快樂而內疚……

大多數此類的羞恥與內疚的基礎卻是恐懼:每個人內在的惡魔――恐懼:擔心自己不夠優秀而被人看不起,擔心放鬆就會落後或失敗;擔心放縱自己就會有各種大小鬼趁虛而入;擔心我們放棄抵抗就會被征服……我們擔心遭受他人的批評,所以用「自製」的批評先攻擊自己,一種恐懼導致另一種恐懼,如此惡性循環,侵蝕我們的內在能量,使我們變成行屍走肉,渾渾噩噩的生活?

在思思的事件中,還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她所有想法中的不可逆轉性。在發生事故後,她的感受變不回來了。每個人都有可能掉入這樣的意識陷阱裏。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這得從我們對過去發生的事件記憶方式中去尋找答案。

科學研究發現:人在感覺到快樂時,會回想過去發生的事件。這事件並一定重要,只是此時記憶可以很輕鬆的工作。

但是當我們感到壓抑、疲憊或陷入情感思考不能自拔,記憶會呈現出一種不同的形式。回憶過去具體事件時,僅在完成第一步回憶就會嘎然而止,僅回憶事件的概略。這種現象心理學家稱之為「過度概括化記憶」。

所以,當心理醫生問思思她是否能回想起過去快樂的事件?她答道:「我和朋友常週末出去玩。」針對回憶的事件,她的回答都是這樣的,無法給出細節的描述。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思思這種案例,並非特例。在那些過度勞累而不能好好思考、有抑鬱傾向的人、有生活創傷的人身體體現的尤為明顯。

具有過度概括記憶模式的人在遭受攻擊後更容易患創傷後應激障礙,這些人會認為自己的生活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變化。

由於我們對自己不喜歡的往事的壓抑或過度思考,這種概括記憶會得到進一步加強。一旦形成概括化記憶,我們便不願意去回想起往事的具體細節。從而陷入往事引起的內疚感或未來改善的絕望感。

儘管看上去感覺它是永久的,實際上它很短暫,這種傾向是可以改變的。正念認知法可以讓記憶變得更加具體,不再過度概括,正念認知可以幫助我們從這種思維陷阱中解脫出來。

隨著練習一天天深入,你已經找到了一種替代一直運行的迴避思維模式。逃避使你的思維過度概括化,讓你陷入過去不能自拔,也讓未來呈現迷茫。從最初的水果練習,呼吸練習,身體觀察,正念運動,聲音與正念練習,通過關注身體探索困境,這一系列的練習都讓你明白,還有一種新的可能,培養一種非主觀判斷和富有同情的智慧,讓你獲得更加積極的心理狀態。

然而,練習到本階段,你的意識中仍然有一個從未被觸碰的角落。有些人可能練習數月數年都不相信這一階段的練習,善待自己。

如果你希望正念認知獲得深入的安寧,還希望在遭遇變故時仍能維持安寧的存在,你就需要再向前邁一步,你需要通過善意和同情與世界建立聯繫,以深深的尊重、認可和熱愛才能接納自己。

在進行善待練習時,儘管同情接納他人並不容易做到,善待自己可能更難。第六階段的練習就是幫助你將善意引入自己的生活,友善對待他人,更要善待自己。

小貼士:

還請繼續練習三分鐘呼吸空間練習,每天進行二次以上。

前階段已學習過的練習鏈接,請直接打開進行複習:

《重建內心的秩序,獲得幸福的力量》三分鐘空間呼吸法?

mp.weixin.qq.com

友善練習 音頻說明

注意點:

此練習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進行。慢慢地你會發現不善待自己,就不可能善待他人。如果你總是以要求完美為藉口攻擊自己,就不可能對他人有真正的愛心。

我們總以為忙碌就是為了生活幸福,當你進行善待練習後,你會意識到,忙碌帶給自己的痛苦,但請不要自我責備,只是安靜的關注事實。友善的內心,就像一個膽小害羞的小姑娘,很容易被大嗓門的恐懼和內疚嚇倒,對失敗的恐懼試圖保護我們,免受自尊心的傷害,這種恐懼讓我們誤以為太善良會失敗,會喫虧,會被人利用欺騙,於是恐懼警告我們對這個世界要強勢,要虛張聲勢,恐懼告訴我們:沒人比你瞭解自己,也沒人可憐你的軟弱……。

正念認知練習會讓你意識到恐懼導致的一系列反應,告訴我們應該以更友善的方式看待自己的思想和身體反應。

當你關注到這個事實後,可以試著想想:

我如何滋養自己?如何讓忙碌的生活慢下來?如何後退一步?如何選擇?如何對自己好一點?

我們內心的孤獨感,使我們將自己真實的一面與世界隔離,不容易對自己和親密關係以外的人友善及產生同情心。我會因為發怒、自私和憤怒而嚴厲責備自己,之後又因內疚感而自責,這種自我攻擊的威力巨大。

解決這些恐懼感和負罪感的辦法就是退後一步,聆聽內心的那些安靜的聲音找到真正的安寧,富有同情與友善的態度讓我們不再過分關注恐懼、內疚和羞恥。

善意可以轉變事物,將頭腦中「逃避」通道關閉,「接近」通道被打開,這種態度的轉變,使我們以開放的姿勢去接納和包容,產生樂觀性格、創造力和幸福感,消除了導致疲憊和抑鬱的恐懼、內疚、憂慮和壓抑。

心理學中有一個專業術語:移情。

移情是對他人處境的一種深刻和心意相通的理解。而善意由移情而生。

大腦研究發現,當我們與他人真正心意相通時,大腦中有個叫腦島的區域會被激活。

雖然我們經常談如何理解他人,但是接受他人的同情也同樣重要。我們很少同情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並試圖壓制它們,將其視為無能。當我們無法抑制自己狂躁的情緒時,就像我們無法制止嬰兒的哭泣,只有將它抱在懷裡,如同對待嬰兒一樣,親切而溫柔地擁抱。

花一點時間學習如何善待自己,並不是自私的行為,而是通過練習慢慢消除內心的恐懼與內疚,減弱對自己內在意識的過度關注,從而發掘出快樂、同情的品質,這樣纔有能力對他人釋放善意與同情。

接下來繼續練習三分鐘呼吸法。

在前幾個階段裏,三分鐘呼吸法讓你意識更加清晰,幫助意識進入你的身體,讓自己更好的處理困難。這一階段,我們將探索第三種可能,從其他角度練習你的想法。

前面介紹過,恐懼和內疚是個大嗓門,會把善意的心會嚇倒。從而導致的過度概括記憶讓你對事件的認知出現偏差。現在當你完成一次普通的三分鐘呼吸法後,花一點時間關注一下你的想法與情感,看看是否可以用一個新的視角審視自己的想法?

你可以寫下自己的想法,觀察想法的來往變化;將想法當成想法,而非客觀現實;為自己的思維模式命名,例如:「病態想法」「憂慮想法」「焦慮想法」或簡單的「止不住的思考」都可以。

試問自己是否過度疲憊、是否輕易得出結論,過度概括、誇大處境的重要性?

習慣破除練習

[二個訓練]

一、找回過去的快樂:

回想一下,繁重生活還沒有控制你的生活前,儘可能詳細地回憶那時你經常從事的活動細節,一切使你快樂的事。

二、為他人做一件好事:

這件好事不是要多偉大,只要讓別人能感覺到幸福就好。比如,幫助同事打掃一下衛生,在樓下幫鄰居拎一下採購的商品,或幫親友做一件他不願意做的事。幫助他人有很多方式,只需要心中懷著一份溫暖和理解去做。

將這種行為看成一次正念練習,一次學習的機會,觀察你的反應和相應的行動,觀察它如何影響你的身體。在心裡記下你的感受。

經過六個階段的練習,所有正念認知技巧練習就已經學習完了,但不代表你已經能熟練撐握正念認知的精髓,讓自己重新控制自己的生活,獲得內心的自由。接下來還有二週的進階練習,希望你能繼續練習。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