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9年年底的一天,北京東郊重鎮三河縣突然人喊馬嘶,後金數萬大軍如同天降,霎那間,雞鴨鵝狗滿街亂飛亂竄,居民百姓四處逃散,戰雲密布,沒過幾天,皇太極率後金軍直抵北京城下,分別紮營於城北和城東北(後移南海子),一場攻奪和保衛北京城大戰拉開帷幕。 後金兵於千里之外,突然出現於北京城下,頓時,明朝廷滿朝文武驚恐萬狀,崇禎皇帝立即宣布京城戒嚴,急忙下令調各地人馬來保護京城。自1618年後金與明朝交戰以來,直到1626年後金汗努爾哈赤去世,九年中明朝在東北無數次喪師失地,遼河以東盡入敵手。只因1626年初袁崇煥以孤軍孤城死守寧遠,重挫後金進攻,努爾哈赤因戰敗,憂鬱成疾而死,而新繼位的後金汗皇太極又忙於鞏固自己的權位,來自後金的威脅才暫時緩和。三年之中,山海關以外尚可稱太平,可現在皇太極後金大軍恰似從天而降,在山海關安然無恙的情況下,怎麼會突然出現在北京城下呢?

原來皇太極即位後,不僅忙於鞏固自己的權位,而且他也明白,要想馬上打退袁崇煥的蠶食推進和使明朝不再攻打後金那只是一種幻想。他只有首先解決來自西部蒙古和東部朝鮮威脅的後顧之憂後,才有可能加強自己的實力以全力對付明朝。因此,他在1627年中一面派兵進攻朝鮮,一面與袁崇煥書信往還,假意議和以爭取鞏固內部和進攻蒙古、朝鮮的時間。而此時,袁崇煥恰恰也想假借議和,以便爭取時間修復遼西各城堡以形成更鞏固的防線,來對付後金進攻,甚至為爾後收復被後金侵佔的遼東失地打下基礎。 然而,當皇太極的上述目的達到以後,他發現經過袁崇煥三年的建設和準備,在遼西地區打敗袁崇煥的可能性已經不大,而來自明朝的威脅天不除,他就寢食難安。經過反覆考慮,一個大膽而又唯一可行的計劃便在他的心中形成,避開勁敵袁崇煥和難以逾越的山海關,繞道自明長城防禦薄弱的其他邊口入關,以突然襲擊的方法,偷襲明朝都城北京。1629年十一月十五日,皇太極下達了長途偷襲北京的命令,上午十時左右,近十數萬大軍浩浩蕩蕩相繼從瀋陽出發,向西北到達都爾鼻(今遼寧彰武)後,轉向正西,一路又會合數部蒙古兵。十二月四日,抵達喀喇沁的青城紮營。對這樣一種從沒有實戰經驗的重大軍事行動,好多將領一直擔心,甚至認為是冒險,皇太極的大哥大貝勒代善和三哥三貝勒莽古爾泰等提出不同意見,但皇太極決心已下,力排眾議,果斷決定大軍南下,不久,後金軍到達老河(灤河),兵臨長城腳下,皇太極召集眾將會議,決定兵分三路毀長城入關。 在後金軍隊數次攻寧遠、錦州不下後,袁崇煥對後金有可能繞道入關有所預見,因此他曾數次提醒崇禎皇帝派重兵設防於薊州等北部邊鎮,特別是京城以北的長城一線,但都未被重視而成一紙空文。明朝北部長城各關口,防禦力量相當薄弱,而皇太極此次軍事行動,明朝也一無所知。

十二月十日深夜,後金三路大軍自長城喜峰口突入關內,左路軍凌晨趕到龍井關,毀關進入,沿路大敗明朝援軍。與此同時,中路蒙古兵也隨後攻入龍井關。主力右路由皇太極及諸大貝勒率領向洪山口進發,次日攻克洪山口城進入關內。在後金軍的強大攻勢下,喜峰口一帶沿邊明軍漬收,很快,後金三路大軍會師於遵化城下。 當駐守寧遠的袁崇煥得知後金軍毀長城入關的消息後,立即派山海關總兵趙率教率四千精騎日夜兼程三晝夜,行程一百七十五公里到遵化救援,結果在接近遵化城時,中了皇太極設下的埋伏,四千精兵全部陣亡隨後,皇太極全力以赴發起對遵化城的總攻,明朝守將王元雅率軍頑強抵抗,但終因力量不足,城破自盡。遵化城失陷,京城以東的州縣守軍被嚇破膽,薊遼總督劉策未戰先逃,後金軍一路勢如破竹,先後攻下三河、順義、通州,僅十幾天便兵臨北京城下。

遠在寧遠的袁崇煥,時刻惦記著京城的安危,他也深知戰事危急,在指示趙率教率兵回援後,也立即率領一支九千人的精騎部隊,飛馳回援北京。一路上人不下馬,馬不停蹄,日夜兼程,竟搶在皇太極之前搶先進駐薊州(今天津市薊縣)。皇太極對袁崇煥回援神速不勝驚訝,他深知袁崇煥的厲害,揮軍迅速繞過薊州城,雙方並未交鋒。正當袁崇煥準備率軍直赴京城時,可不知什麼原因,突然接到皇上指令,不准他率兵越薊州一步袁崇煥看到皇太極已領兵直奔京城,情況萬分危機,便不顧部下的勸阻,未經請旨,毅然決定,解救京師要緊,便率兵直奔到京城東南的左安門。1630年一月一日,北京的冬天格外的寒冷,後金軍與明援軍幾十萬大軍先後各紮營於北京城下,大戰一觸即發,攻守雙方都在尋機制敵。二日,天上飄起了雪花,駐紮在京城之北的後金軍首先向德勝門、安定門的明總兵滿桂部發起進攻,雙方立即展開激戰,不料,城上明軍助戰的大炮卻誤傷了滿桂,滿桂只好率殘部退至北京城中。 一月三日清晨,後金軍又分六路直向城東殺來。接到報告,袁崇煥親率明軍在廣渠門外布陣待敵。十一時雙方大戰開始,但見廣渠門外,殺聲震天,刀光劍影,矢如雨下,兩軍短兵相接,戰鬥異常慘烈。袁崇煥縱馬揮刀,身先士卒,衝鋒陷陣,身中數箭,多虧盔甲保護,否則生命難保。全軍將士見主帥衝殺在前,備受鼓舞,更加奮力抗擊,終於將後金軍逼退到運河上,結果河冰破裂,許多後金兵將連人帶馬落入河中。激戰一直持續到日落西山,高高的城牆下,屍橫遍地喊殺聲終於停止。後金軍重又退回城北,而此時,傷兵的慘嚎聲仍回蕩於夜空之中…此後兩軍又數次對陣,後金軍都未能攻進北京城,數日後,皇太極大軍退入營地,既不主動出戰,也不退兵,雙方處於對峙中,但這種氣氛讓明朝守軍有一種不祥的感覺。 二十一日,崇禎皇帝派使臣出城,召袁崇煥入朝見皇上商量兵餉等事。袁崇煥一人宮,立即感覺氣氛嚴肅,不知發生何事。叩拜之後,崇禎皇帝沒有慰問為保京城連日鏖戰的袁崇煥,卻一臉殺氣的質問袁崇煥在為督師期間為什麼擅自斬殺東江鎮總兵毛文龍,又為什麼引後金兵到京。真如晴天霹靂,袁崇煥的腦中霎時一片空白,還沒來得及申辯,一聲令下已將袁崇煥拿下,當即投入錦衣衛看守的大牢之中。袁崇煥的部下,陪同朝見的遼東總兵祖大壽嚇得汗如雨下,連連叩頭,乞請皇上念大敵兵臨城下,千萬慎重,而崇禎皇帝根本不理會,起身退朝而去。 祖大壽隨著幾名宦官一同出城,自己都不知道是怎樣回到大營中的。原來,皇太極即位後第一次征明,結果重蹈其父努爾哈赤的覆轍,又被袁崇煥打敗,從此,他便下決心除掉這個勁敵。當時袁崇煥是明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奉崇禎皇帝命督師薊州、遼西、天津等軍務,全權負責處理關外事務,深得崇禎皇帝的器重和信任。通過幾次較量,皇太極知道要想在戰場上戰勝併除掉袁崇煥幾乎是不可能的,只有另想計謀,皇太極為此費盡了心機。 當年,努爾哈赤在遼東對明朝用兵,攻城略地,勢如破竹,明朝上下一片驚慌,特別是薩爾滸之戰,明朝幾乎喪失了對遼東的統治,只剩下靠近山海關的幾座孤城。危難之中袁崇煥受命出征,曾向崇禎皇帝允諾過,五年內平定遼東,但他也知道,只用軍事手段,五年平定努爾哈赤統治的後金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企圖通過和談,誘使後金退出已佔領的遼東。皇太極則採用明朝降將李永芳的計策,利用袁崇煥急於求和的心理,借袁崇煥的手,除掉屢屢對後金造成威脅的明朝將領毛文龍。毛文龍原是明朝在遼東的大將李成梁的部下。後金攻佔遼東後,他逃到沿海島嶼,收攏散兵、逃民,建立武裝,甚至依託朝鮮,不斷襲擾後金,牽制後金對明朝的軍事行動,因為他出色的行動,明朝廷提升他為左都督,掛將軍印,賜尚方劍,得便宜行事。皇太極早想除掉這個心腹之患,但對於擅長陸地上馳馬舞刀野戰的後金兵來說,海戰一竅不通,且又缺乏船隻,所以皇太極對毛文龍無可奈何。此時,皇太極派人對袁崇煥說,如果將毛文龍殺死,就歸還已佔領的遼東。 而此時的袁崇煥,怕毛文龍破壞他與後金的和談計劃,也想除掉毛文龍,搬掉這塊和談的絆腳石,所以便複信皇太極,表示同意。 1629年,袁崇煥以犒賞為名,到毛文龍駐紮的雙島發餉,將毛文龍騙到山上,列數其十二大罪狀,以御賜尚方劍將其斬於帳前。崇禎皇帝得報後,大為驚詫。雖然他沒有為此而責備袁崇煥,但內心對袁已產生了疑忌。皇太極穩定了內部政權,消除了來自朝鮮和蒙古的威脅後,決定採取重大措施,進一步離間崇禎帝與袁崇煥的關係,直至除掉袁崇煥。於是,一個大膽的計劃在皇太極的頭腦中形成,他決定避開寧錦防線,繞道內蒙由於明朝重點在寧遠、錦州、山海關一帶駐有重兵,而山海關以西則古,突襲北京城。 城垣殘破,守備鬆弛。所以,後金軍沒遇到什麼大的抵抗,便很快由喜峰口入關,連破數城,直抵京師。袁崇煥得報後,急率軍進關回援。這時京城上下都在傳說是袁崇煥引後金兵入內地的消息,所以當袁崇煥請求進京城保衛皇上時,崇禎皇帝卻命他不得過薊州一步。袁崇煥不明其中因由,為保衛京城,袁崇煥沒有徵得皇上的許可,便率軍抵北京左安門,「崇煥招敵」的流言愈傳愈烈,這使崇禎皇帝對袁崇煥的疑忌也越來越大。皇太極看殺掉袁崇煥的時機已經成熟 ,就進一步實施他早已定下的計謀。後金兵抵達京城郊外時,曾俘獲兩名明朝太監,皇太極指派副將高鴻中、參將鮑承先等負責看守。

就在兩軍於北京城下殺得難解難分時,一天夜裡,高、鮑輪值看守兩者,半表時分,他們在兩監睡覺的帳門口守衛,知道兩太監沒睡,高中小聲地向鮑承先說,「今天撤兵是汗的大計,剛才看見汗獨自一人與酸普中出來的兩人說了很長時間的話。」鮑承先:「都說些什麼」高中先到帳內看了看,才又壓低嗓門向承先說「袁巡撫與汗有密約,領北京的大事很快就可成功了 他們的對話,兩太監一字不漏地全聽見了,其中有一個姓楊的,在高鴻中進帳察看時,故意地打了幾聲呼,高、鮑的談話,他覺得是非常重要的情,所以第二天一早就以「方便」為名逃跑了。 楊太監氣喘吁吁地跑進皇宮中,向崇禎皇帝報告了昨晚所聽到的一切。由於此時崇對袁崇的疑忌已經很深,所以對這個情報,不僅沒有一點懷疑,反而由此斷定袁崇煥早已與後金有勾結,這次縱敵進京,完全是為了迫使朝廷訂城下之盟。 當官宣讀完崇禎皇帝列數袁崇煥通敵等數條罪狀,罷免和逮捕袁崇的聖旨時,干里道跟隨袁崇煥回援保衛京城的將士們,既為主帥的奇也為流血犧牲的將上感到委屈,止不住放聲大哭,軍心立時散。三天以後,江東將士害怕被牽連,在祖大壽的帶領下驚慌東還,袁崇煥部署在京城附近各州、縣防守的部隊也疑慮重重,紛紛逃散。崇禎皇帝見事不好怕袁宗煥的這支明軍主力背叛,只好請袁崇煥在獄中寫出手書,令其軍隊返回保衛京城。身陷圖圄的袁崇煥,以大局為重,不計個人的冤情,親筆寫信給祖大壽並轉告全軍官兵,聽從朝廷命令,團結一心,堅持抗金,特別是大敵當前,決不能因為他個人的生死而危害抗金大業。當祖大壽將袁崇煥的信向全體官兵宣讀時,將士們被主帥的大義所感動,忍不住悲聲大振,親眼目睹主帥被捕的祖大壽捧著主帥的手令,更是淚如雨下。將士們當天回師,奮勇殺敵,希望能用戰功保全他們愛戴的主帥的性命。但是,一意孤行的崇禎皇帝,絲毫不為廣大明軍將士們的強烈呼聲所動,終於在1630年八月十六日,以「謀叛」的罪名,將袁崇煥凌遲(分割肢體)殘酷地殺害了。

皇太極得知反間計成功後,立即率大軍再次攻打京城,與明朝總兵滿桂、黑雲龍、麻登雲、孫祖壽率領的四萬明軍,大戰於永定門外。結果滿桂與孫祖壽及部下三十餘員將領全部戰死,黑雲龍、麻登雲被俘後投降後金,後金大軍直抵京城城門,城內立時陷入一團混亂。 面對京城指日可得的有利形勢,後金眾將摩拳擦掌準備攻城,但皇太極清醒地意識到,明朝疆域廣大,實力尚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滅亡的。北京城得之易,守之難,不如繼續擴充實力,等候時機。於是給崇禎皇帝送去一封表示議和的信後,又分別派兵遣將,在京城四周的州縣大肆搶掠之後,率大軍經冷口關(遷安縣東北)返回瀋陽。 後金對明都的千里奔襲以皇太極達到預期目的而結束。他不僅利用此戰提高了後金將士遠征作戰的能力和信心,更主要的是他了解了明朝的防務和實力,了解了關內的社會正處於動蕩之中,最使他得意的是,借崇禎之手,剷除了勁敵袁崇煥,這次奔襲對他來說真是一舉數得,皇太極過人的膽識和足智多謀表現得淋漓盡致。從此,他與明朝爭奪全國統治權的決心更堅定了,正如他向他的將士們所說的對明朝這棵大樹,要耐心地、一斧一斧砍下去,總有一天,它要倒下去

皇太極在早期敗給袁崇煥是有原因的,由於毛文龍盤踞在後金的後方,與袁崇煥的部隊呈犄角之勢,皇太極進擊袁崇煥的時候毛文龍就帶兵突襲後金的後方,斬殺後金的留守人員,搶奪並焚毀後金的財貨物資。皇太極當時不得不在後方留守三個旗的兵力用來防禦毛文龍,但是仍然無法阻止毛文龍的襲擾,毛文龍前後斬殺的滿族人大致在13000~15000人左右,其中大部分是平民,這也是為何毛文龍不該殺的原因,因為假如毛文龍加入滿清,那麼滿清人會生吃了毛文龍的肉。去掉三個旗的兵力以後,皇太極在在寧錦前線的兵力就不夠,打起仗來相當倉促。

皇太極總共採取了兩個策略來對待,一個是從內部行政方面下手,廢除努爾哈赤時代滿人見漢人就殺的法令,提高漢人地位滿漢同治。這個方面是做給漢人看的,使得遼東的其他像毛文龍這樣的漢族武裝不至於抱著必死的決心來死戰後金。

第二點是用反間計行使袁崇煥跟毛文龍矛盾,最後袁崇煥殺了毛文龍,不僅替後金解除了後顧之憂還成功招降了毛文龍的部下。這兩條策略是連在一起的。


前期皇太極雖然敗給袁崇煥,但是只傷了皮肉,沒有傷筋動骨,這是毛文龍不作為,暗中通敵的結果。

而皇太極親自入長城,強行進攻北京,純粹是自尋死路,可惜崇禎中了溫體仁的詭計。

後金突破的方向,根本不是袁崇煥防守的,打到北京城關袁崇煥什麼事?袁崇煥早就提醒要增加該地區防務,朵顏36衛歸順後金後,北京城等於門戶大。袁崇煥派兵幫助防守,被王元雅拒絕!王元雅,朱國彥和溫體仁一個鼻孔出氣,歸根結底是溫體仁一夥禍害了大明!趙率教千里馳援,朱國彥居然不開城門,人困馬乏,這樣的隊伍怎麼打仗,逃跑的力氣都沒了,結果只有一個,全軍覆沒!如果朱國彥開城,讓趙率教的4000人好好休整,後面跑散的5000人也跟上來,後金就會被堵在長城邊,隨後袁崇煥大軍一到,內外夾攻,後金必敗。

皇太極進攻北京更是喪心病狂,負隅頑抗,後路已絕,在北京城下被袁崇煥擊敗,皇太極進退不得,已是瓮中之鱉。


皇太極真的是繼承了他父親的狡猾。

在他執政時期,不僅廣泛拉攏漢人,還吸取了努爾哈赤時代遺留下來的經驗教訓。

面對袁崇煥的防禦戰術,皇太極的確沒法正面破解。

但在戰略全局上,他並沒有被遼東前線所阻。而是改變目標,繞道蒙古,南下明朝關內(魏忠賢丟掉遼西,熊廷弼背全鍋被殺,而後金得以借道蒙古入關)。

不過,面對紫禁城的銅牆鐵壁,再加上袁崇煥的救援。未來的攝政王,多爾袞也提出了一套方案。他勸皇太極放棄強攻紫禁城的方案,轉為在每年豐收季節定期南下至各大小城鎮「燒殺搶掠」(人、畜、糧全搶,給明朝放血)。

清軍最遠打到江南,如入無人之境。

從開始到結束,一共七次入關(到山海關為止)。這不僅給明朝稅收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也戰死了不少明軍將領(因這事被殺的也有,那就是背全鍋的袁崇煥)。

還為李自成失業下崗與李自成東山再起提供了寶貴的造反溫床。

皇太極在松錦大戰中採取了圍點打援、餓死守軍的戰術方針,俘虜洪承疇、祖大壽。

這也為我解放軍在日後碰上國民黨反動派武裝時,提供了寶貴的以少勝多戰例。


你想多了!

寧遠之戰,完整的看不是單獨的,要與孫承宗的「柳河之敗」開釁後金,高第上任擦屁股撤兵錦右(實際上並沒撤寧遠和前屯),還有袁抗命不撤錦右相關。

對明朝來說,寧遠之戰,明朝損失極為慘重!!!努爾哈赤劫掠錦右、屠殺覺華島相比,寧遠之守城的功績實在太微小——殲敵有限並沒有重創敵軍:後金攻不下城——大可以不攻城轉而四處劫掠,反正明軍是pk不過後金,也就不敢出城野戰。僅僅出於政治上的考量,明朝大肆宣揚為大捷而已!

而寧錦之戰,同樣不是單獨:與弔喪議和、丁卯之役緊密相關!篇幅太長,簡約說一二。

「而回鄉絡繹皆云:奴酋恥寧遠之敗,遂蓄慍患疽死於八月初十日。夫奴屢詐死懈我,今或仍詐亦不可!」,袁等人從「回鄉」那裡知道老奴死了,又怕其是詐死而派李喇嘛前往弔喪;「蓋老奴殘暴失人心多疑不輕發,其諸子則凶性橫溢不啻豺狼。拒一虎易於拒八狼也,無已乘其位置未定並大耦尊之時,圖為之間。八犬同牢,投之骨必噬」,還鼓吹用計離間皇太極等兄弟,此一計勝十萬雄兵!

結果,弔喪變成了「議款」。而皇太極很清楚知道李喇嘛來得目的,積極配合。「崇煥又奏:奴遣方金納、溫台什二夷奉書至臣,恭敬和順、三步一叩如遼東受賞時。書封稱大人,而猶書大金字面,一踵老酋故智,臣即封還之……」,皇太極派出了特級演員——方金納表現極為恭順,此後數次忽悠袁大吹!

甚至大肆趁機大肆宣揚為明朝主動求款:「近日通官過都令處夷鞭其背云:『你漢人全沒腦子,終日只說我們不助兵,你自家馱載許多金帛,著哈喇替他弔孝求和,反教別人與他為仇,我們也不如投順也罷了。』據此我將何辭應之。且此議一倡,奴子愈得意,不西攻虜則南攻鮮,先逞晉人伐虢之謀,而徐為取虜之計,此勢之所必至者。」——督師王之臣,破壞離間明朝與蒙古之間的關係!

在皇太極的忽悠下,袁崇煥的關寧軍與後金基本處於停戰狀態,袁崇煥趁機築城。

先是寧撫袁崇煥請修錦州中左大凌河等城漸次東恢議撥春秋兩班班軍兵部覆以四萬出關督師王之臣請修山海一帶邊牆及中前所鐵場堡芝麻灣等城言班軍五萬已撥四萬東修錦義止餘一萬不足供役乞添撥班軍二萬人兵部覆薊鎮春秋兩班共軍五萬並無他鎮可以添撥合無聽督撫酌量緩急通融撥用得旨修繕牆垣增設城堡是關寧一帶急務這班軍春秋齊到五萬之外既別無可添撥著於數內聽督撫酌量緩急通融撥用或另設法募役或增給土軍工食與班軍協作俱聽便宜從長計議行工完日銷算具奏

但是皇太極傻嗎?就看著關寧軍築城推進?因為皇太極在議和後,首先對付的就是屢次下黑手的毛文龍!派阿敏率大軍東征毛文龍,順便討伐朝鮮。而皇太極本人在擺空城計:「彼時,城中兵少,汗率諸貝勒出邊,沿遼河駐營,以張揚兵威。並縱國中馬匹,盡牧於青草。庫爾禪至汗前,汗乃悅,召群臣集議之。」

當後金征討毛文龍和朝鮮的消息傳到京城時,朝臣皆反對議和!「奴既求款,何以東江之兵銜枚而疾趨?則方金納等九人尚可使之揚去哉?」——兵部尚書馮嘉會。

而袁大吹還在傻傻配合皇太極:「東虜既圍鐵山,復同朝鮮舊國王往王京,臣發水兵應援東江,仍遣方金納貽書於酋,令其急撤犯鮮之兵。但事變無嘗,理固可憑,勢難強合,兵家肯綮,活著在陰以詭,若節節道破,人人使知,則顯而陽矣。諸臣紛紛疑款,然借間用間,應有微權。從來局外眼明,局中心苦,不參錯不成意見,願議者與任者如出一心,任人者與任於人者如出一手,何憂遼事不平?」袁大吹究竟派了多少水軍去救援東江?

遼東巡托袁崇煥仰遵明旨,飛報軍情。疏曰:先是夷犯鮮急,臣己發水營都司徐勇曾先出,張斌良繼之,汪翥勁後,各舟二十隻,兵士五百人,先令哨東橫、方簡選馬步進取間,隨奉明旨云云。該臣看得夷兵東犯朝鮮,臣久已知之,臣各移書樞巨,尚冀鮮之君巨藉我毛帥為援,能背城借一,如寧遠去春,不謂其弱不能支,而又縱其長驅之勢也……

先發後繼的也不過就1500人的水軍,直接救援東江;另派所謂9000精銳到三岔河,「布置極為壯觀,然望河而止,遼兵果可用耶」(王在晉批註)。總之對朝廷的出兵要求,多方推脫不說;「該臣看得夷兵東犯朝鮮,臣久已知之」,還特么知情不報——封疆大臣就是如此當軍情為兒戲,朝廷得到消息後還第一時間調配錢糧援軍!

等東征戰事完畢,皇太極又回頭攻打寧錦強拆(好基友我們來玩玩——太極是攻,袁大吹是受):「爾一面遣使議和,一面急修城垣。前寧遠城凍,掘之未墮,自以為得計,遂詐稱議和,乘機築城耳」;又訓斥巴圖魯類的嘴炮文官誤國——「自古以來,皆因爾輩文臣,如秀在閨,徒好狂言,招致損兵折將而虐害國民,以毀帝業」(真形象啊)。所謂的「天才」和「棟樑」根本不是太雞的對手,被玩弄得死死的,巴圖魯的「議和用間」反而被太極利用成了緩兵計——逐個擊破!!!

五月十一日,皇太極率領兩黃旗和兩百旗,進攻大凌河城。大小凌河城的明軍正在修城呢,還沒修好,一看敵人來了,方寸大亂,只能逃跑。明軍逃到哪裡去呢?只能是錦州啊,這周圍只有錦州修好了,只有錦州安全。但是呢,明軍跑,後金在後面追,到了錦州城下,城裡守軍一看,後面還跟著敵軍呢,這哪裡敢開門?於是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城下的同胞被後金追殺。大、小凌河的守軍見錦州沒有開城,越過錦州繼續跑,實在沒地方跑了,最終被後金殺個片甲不留!

而袁崇煥面對錦州圍困措手無策,提出極為誇張的提案:

巡撫遼東袁崇煥疏:奴子妄心驕氣,何所不逞?我欲合西虜而厚其與,彼即攻西虜而伐我之交;我藉鮮為牽,彼即攻鮮而空我之據;我藉款愚之乘間亟修凌、錦、中左以扼其咽,彼則分犯鮮之兵而撓我之築。著著皆狠而著著不後。若錦失,奴又必以困錦之兵困寧與中右,一路乘勝而下即及關門。彼時罄天下之力與之爭於關前,何如及今與之決於寧錦?臣意責令,三屯總兵孫祖壽於薊鎮挑選馬步精兵一萬五千,而任其自擇關外精銳。已絆於錦,今只可五千合之寧城。三萬五千人,人人精而器器實滿。孫二帥直則為前後,橫則為左右;總兵尤世祿為前鋒,臣自行勁後。且敕,督臣閻鳴泰移鎮寧遠,撫臣劉詔調保昌之兵,以保定總兵移鎮山海,撫臣張鳳翼調宣大之兵,以昌平總兵移鎮通薊,俱為關寧後勁。又敕,內鎮臣劉應坤居中,及陶文等前後策應。再敕,戎政協臣李春燁整頓京營軍馬,以備緩急。及敕,關臣梁夢環為監軍,往來催督連營而馬步並進,決一死戰以達錦州,又合錦之兵馬奮擊令夷匹馬不還。棄此三萬五千人以殉敵,則敵無不克,至制勝出奇。潛天潛地者,臣將密商而陰用之,不敢先洩。但各鎮之兵,坐糧久不給,各兵與出關兵俱支行糧,此則司農與津部之任也。伏乞天語叮嚀,令廷臣力決大計。得旨:錦州危困勢在必援,然須安頓關寧,妥貼萬分無虞又須灼見,必勝毫髮不爽,閫外機宜事無中制。四鎮鎮標兵將勇士著與酌量調發,以壯軍寔。保定、昌平兵將已刻期可到關門,總聽該撫與總鎮內臣相機決勝。各督撫移鎮,該部速與覆議,立刻回奏。犒賞銀兩,著即措發十萬以作士氣。各兵行糧,內部津部多方策應無致匱乏。

「著著皆狠而著著不後」,等同於承認自己的智商根本不如皇太極;「若錦失,奴又必以困錦之兵困寧與中右,一路乘勝而下即及關門」,照此發展,不僅錦州不保關外都不保(袁吹子們的天才表現);又提出極為誇張的方案,調動其他四個軍鎮,依次填坑為後勁,等這都調動完了——錦州也早沒了;自率三萬五去決戰,提早的大凌河之敗。由於該方案太誇張,被皇帝否決。袁大吹也就這德行——重金養的關寧軍不行,還要拉上其他軍鎮!

最終皇太極迫於無攻城良器,加上天氣炎熱、後勤不繼等而退兵,但從此後袁大吹再也不能越過大凌河立足(築城)!


努爾哈赤時期,後金沒有火炮,所以被袁崇煥打了一個措手不及,但是戰果上看,也只是努爾哈赤被擊傷了,後金軍隊並沒有太大的傷亡,幾百人而已!皇太極上位後,吸取了教訓,採用圍城打援的策略方法很有效,明軍沒有跟後金打野戰的能力跟勇氣!致使關外土地盡失,皇太極輕易地就平定蒙古朝鮮,解決掉自己的後顧之憂,為日後入關打下基礎!


明軍屢屢敗北,袁崇煥能守住錦州已經不錯了,不能把明軍幾十年的失敗都歸咎於袁崇煥一人身上!兩軍對壘,當然是強兵破陣血流成河;但兩國交兵,就不能只是一味用兵強攻,兵書早雲,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兵者,國之大事也,陰謀陽謀,無所不用其極。殺了袁崇煥,大明軍隊軍心渙散,敗亡之日早定!


反間計,李牧、袁崇煥等等都是反間計的受害者!


實話實說,皇太極的深謀遠慮和視野是袁不能及的,畢竟位置不一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