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因一戰殲滅匈奴十餘萬人而成名。不過,此役的具體時間,史書上並沒有記載。公元前246年,李牧被調回京城,因此,破匈奴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46年之前。

根據史書所記,李牧經營北疆,前後十餘年,由此推算,大約在長平之戰(公元前260年)與邯鄲之戰(公元前259至257)期間,李牧開始嶄露頭角,成為趙國鎮守北方的大將。

關於李牧的早年,我們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曾經在代、雁門等地防備匈奴的進攻,並且一步一步成為趙國北疆最重要的軍政人物。當時趙國北部是華夏族與遊牧民族的混居區,故而趙國政府採取了一種有別於其他地方的統治模式,地方軍政大員在行政、財政上有很大的自主權。

在行政上,地方長官可以自行設置官吏,無需經過中央政府的批准,賞罰自決;在財政上,李牧也有自主權,他在軍區內開設貿易點,所得租稅皆入將軍幕府,以作為軍隊的軍費。這也從一方面看出趙國在經受長平之戰、邯鄲之圍後,國家財政也遭嚴重削弱,故而地方的軍隊,更多依靠地方自己供養。

由於趙國在長平之戰及邯鄲之戰中損失數十萬的青壯戰士,國家一度陷於危亡邊緣。李牧在北方採取堅壁清野,以守代攻,直到十餘年後,趙國新一代青年長大成人,兵力逐漸恢復後,才一戰大破匈奴,確保北方十幾年的安全。


李牧生年確實不詳,不過呢有傳言他在長平之戰時就已經在軍中任職,當時代郡的守將是趙括,而李牧是趙括的副將。趙王調趙括軍隊入中原迎戰秦軍後,李牧便被趙括委任為代郡的代理主將。當時趙國在代郡的守軍有11萬3千人左右,趙王調趙國以及10萬趙軍入上黨增援,如此折算下,趙國當時在代郡大約有13000名部隊,這是公元前261年的事。可惜的是趙括連同他的10萬部隊去了長平就再也沒有回來。這李牧的代理主將也就一直當到新的主將到來,當時替代趙括的人好像是樂乘,也就是樂毅的兒子。李牧則被廉頗調到邯鄲城去,並參加了當時的邯鄲保衛戰。李牧就是在這個時候崛起的,當時的廉頗之所以會調李牧到邯鄲參戰主要是因為當時整個趙國就剩下那13000人的正規部隊,趙軍重新擴編需要教官需要將領,只能以這支部隊為基礎去擴編。

樂乘一直擔任代郡主帥直到公元前251年,而後趙王便派李牧前去接任趙軍的代郡主帥。李牧到任後首先花兩年時間給自己訓練一支部隊,先守住現有地盤,然後再開荒墾田,最後擴編軍隊戰勝匈奴。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在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對李牧是什麼時候崛起的,確實沒有明確的記載。似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李牧被趙王所漠視,不為趙王所重用,他一直在邊陲防守匈奴,且前期並不怎麼招人矚目。

李牧的崛起依靠兩件事,第一是在對抗匈奴時的出色表現。李牧開始鎮守邊陲時,命令大家都不要出城堅守不出,讓敵軍產生輕敵的心理。同時鍛煉隊伍,激發將士鬥志,鼓足勁就是要一擊必中。當匈奴人洋洋得意,準備收拾李牧的時候,實際李牧已經集中了精銳之軍設下埋伏,一舉擊潰敵軍主力。

第二件事就要感謝趙國已無將可用。趙國作為戰國後期具備和秦國正面對抗實力的諸侯國,其國內確實有很多名將,包括田單、樂毅這些叱吒風雲的名將,最終都在趙國找到了歸宿。再加上本土出身的廉頗、趙奢,也都是威震諸侯的名將,燕國曾趁著趙國實力大損趁機偷襲,結果被趙國打得潰不成軍,可見兵不在多而在精,將不在有而在謀。到了戰國後期,趙國的這些名將有的去世,有的中反間計被迫背井離鄉,唯一可用之人只剩下的李牧。作為對抗匈奴中嶄露頭角的年輕將領,趙王手中的王牌,李牧在對抗王翦的過程中並不遜色。如果不是秦的反奸計得逞,李牧被趙王所殺,秦統一天下可能還要延遲幾年。至於有人說,為什麼在很長一段空檔期裏李牧都沒有表現的機會。在我看來,恐怕趙王是因為趙括之故,對年輕將領不敢再貿然任用,因此才斷絕了年輕將領的處嶄露頭角的機會。但後來到了亡國之危、無人可用的境地,因此才啟用了李牧企圖力挽狂瀾。像李牧這種奉行「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將領,作為君主能不用絕不會使用。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提問的是李牧如何崛起的,這個在《史記》和《戰國策》及《前漢書》裏記載都是寥寥的。

後事都是引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裏關於李牧的記載。

一,長期駐守在北部邊境代地,防範胡人。

二,愛戴將士,治軍嚴明。

三,攻破燕國,收武遂,方城。

四,宜安城大敗秦軍,封武安君。

五,番吾抗秦,抵禦韓魏。

六,抗命趙王,慘遭殺害。

七,王翦大敗趙軍,趙國滅亡。

基本上關於李牧的記載云云,後人無法過多考證,李牧稱為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與廉頗,白起,王翦,並稱戰國四大名將,被後人傳頌。


李牧事蹟可以看看史記。我主要說一下李牧的特點。

李牧是軍事全才,既善於防守,又善於進攻。防守匈奴可以做到常年防守,一旦進攻摧枯拉朽讓匈奴一敗塗地。

對付強秦,也能幹敗秦軍!這個可以說非常了得的進可攻退可守的大將軍。


李牧一開始是在雁門一帶對抗匈奴,思路非常清晰,就是不被遊牧民族牽著走,你要打我就不打,你不打了,麻痹了那麼我來了!還被換過一次一換別的將領來就被匈奴吊打了,又把他請回去,這個人在戰國時期很有名,不過死的也是比較冤枉,有人說他不死趙國不會被滅,其實也不盡然,當時的政治環境決定了趙國不太可能還有什麼作為,只不過是趙人親手挖斷了這顆救命稻草


李牧的事蹟史記其實寫的很模糊的,有的人說在趙惠文王時期就出來活動了,但是直到長平之戰他也沒露頭,長平大戰後的第一次燕趙戰爭他也沒出場,如果說那時他在代君的話,他離燕國最近,不可能沒有動作,至於在代君的功績也沒具體指明時間,只能推測,書上說數十年匈奴不敢犯趙邊境,李牧最早出現在中原地區戰鬥是公園前236年,那麼代君應該是公園前250年左右的事


李牧沒有出生記載,但死時候是公元前229年,而長平之戰最後一年是公元前260年,相差整整31年,而李牧公認是李兌後人,長期不得重用,甚至長平之戰後反擊燕國之戰都沒聽說出過李牧。李牧出現 在歷史上是公元前246年,而且一出現就是相國,此時距長平之戰結束已經14年了,應該是這段時間起來的。


李牧崛起於趙國防範匈奴的軍團,在數次與匈奴的作戰中積累了大量的作戰經驗,而趙國的匈奴衛戍軍團也是趙國最強大的軍事力量


我這樣自問自評是不是有點……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