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新視野號”飛船,相信很多人都不會感到陌生。“新視野號”是美國宇航局於2006年在佛羅裏達州卡納維拉爾角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的冥王星探測器,其主要目的是爲了探索冥王星最大的衛星以及位於柯伊柏帶的小行星羣。

在飛越冥王星後的三年多,“新視野號”飛船又接到新的命令,飛往一顆名爲“天涯海角”的小行星。這顆小行星的原名爲2014 MU69,而美國宇航局在徵集了羣衆的意見後,將其正式命名爲“天涯海角”。

而僅僅是從這顆小行星的名字,我們就可以想象它距離地球到底有多遙遠了,“新視野號”在飛了將近69億公里,花費12年的時間,才終於在今年,也就是2019年的元旦纔到達這顆小行星附近,而在當時,“新視野號”的速度甚至達到了每秒14公里,這是令所有科學家都爲之興奮的。

那麼,這顆名爲“天涯海角”的小行星到底有何獨特之處,領導人們要大費周章地找到它呢?在太陽系中值得探索的星體不是還有很多嗎?科學家認爲,這顆小行星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所在的位置上。

“天涯海角”處在柯伊柏帶上,而這顆小小的行星也是迄今爲止人類拜訪過的最古老的星體,它是太陽系的化石,而進行此次探索活動的“新視野號”也成爲了人類史上最遙遠的飛掠距離。

根據“新視野號”傳回來的大量照片,科學家推測,這顆小行星的直徑大概在30公里左右,而它最早在4年前就已經被人類發現了。人們認爲,“天涯海角”的組成成分可能和柯伊柏帶上的其它行星羣一樣,是由水冰、塵埃以及岩石的殘骸組成,而它的形狀爲長條形,與花生的形狀較爲相似。

除了“天涯海角”以外,位於太陽系的邊緣還存在着無數顆類似的小行星,而科學家認爲,這些小行星只會“安安靜靜”地攤在軌道上,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但它們對於人類而言就像是通往過去的“時間膠囊”一樣,探索它們便可以知道46億年前太陽系是如何誕生的。

筆者-小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