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到底要不要素描?或者說,素描是不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這句話差不多討論了一個世紀,到現在仍然沒有討論清楚,因為贊同和反對中國畫運用素描關係的人,幾乎各佔一半,誰也說不服誰,所以,中國畫自從20世紀初期受到西方繪畫影響後,依然跟素描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

頭像素描

以個人的認識來說,「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這句話不完全正確。這句話從本質上是以西方繪畫的標準來審視和要求中國畫的,有綁架中國畫創作方式和審美趣味的意味,到頭來,只會讓中國畫越來越接近西畫,從而喪失中國畫的獨特性。

什麼是中國畫的獨特性?想必長期從事國畫創作的人都很清楚。

工筆人物畫

一是寫意精神。

中國畫早在2000多年前就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理論體系,有「應物象形」一說,而沒有「造型」一說。應物象形在中國畫里還不是主要追求目標,中國畫最重要的藝術追求是「氣韻生動」和「骨法用筆」。

肖像素描

意思是說,中國畫從來都是以書法用筆入畫,描繪出物象的大概輪廓和質感,追求物象的神韻,提煉出物象的精氣神,進而完成對畫面形而上的意境格調的表達,而不是追求造型準確,形象逼真等方面的元素。

大寫意國畫

二是構建筆墨的獨立生命力。

這一點還跟造型有關。因為中國畫的筆墨和形象是融為一體的,在對層次感的表達上,是依靠筆墨的深淺、輕重、乾濕等用墨方法來展現,是一種二元辯證關係,如果重視了造型的準確,勢必要淡化筆墨的韻味和線條的骨力,繼而喪失掉筆墨本身的涵義。

西畫在誕生之初,跟中國畫的審美觀完全不同,追求真實感是它的基本理念,這就需要畫家再現生活中物象的真實原貌,造型的真實,光影關係的真實,色彩的真實,都是油畫家必須遵循的原則。

靜物素描

目前,美術學院教育出來的學生,在畫國畫時,往往忽略了中國畫原有的審美標準,用西畫技法和思維來創作國畫,更進一步說,他們是在拿素描方式畫國畫,這樣創作的最大好處是,可以讓國畫更容易被西方人接受和認可,因為西方人可以看懂它們。

最大壞處是,讓國畫的傳統趣味越來越弱,越來越喪失了純正的根脈。


沒錯,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

素描不僅僅是一種繪畫手段,還是一整套觀察客觀事物內在結構外在動態的科學方法。尤其是以寫實為主的藝術形式,素描是重中之重!即使像畢加索畫抽象的,年輕時素描基本功也是很好的。

古代的中國畫家不畫素描,那是當時沒有這種科學的訓練方法。從藝術的表現力來說,中國畫不弱於西方藝術,甚至在藝術境界上還有高出西方的地方。但不可否認,古代的人物畫以及雕塑,從寫實的角度來看,差太多了。


說的有道理,關鍵是「造型藝術」的「基礎」,它是一條相對科學的捷徑。素描做為造型藝術的基礎是沒問題的。事實確實國內外大多藝術大師及大家,絕大多數都是受過科學的專業訓練,和較高的藝術熏陶的,與堅實的基礎和經年累月的藝術修養密不可分的。尤其面對除中國畫以外的藝術創作時,不管架上還是裝置,亦或行為,都有其關聯。這裡說除中國畫外,並不是說他們不能產生關係,中國的藝術,就像中國文化一樣開放且包容,自身就具備不斷延伸和吸納的可能。素描可以拿來一用,不在話下,會產生一些語言,催生一些藝術家。反過頭來說中國藝術,不管是雕塑、繪畫等,其裡面所包含的許多,都與素描里的所謂科學的分析方法有不謀而合的地方,只是要求、需求、脈絡、審美有些許不同。例如透視(中國要早於西方運用於繪畫)、黑白灰(中國畫是墨分五色)、前後虛實(中國畫叫陰陽相生)、點線面(中國是線條書寫節奏)…以至情景、情緒、情感、感官再現(中國畫是意境表達)等等。中西方藝術都具備極強的生命力、創造力和想像力。他可以啟迪生命,啟迪科學,所以還需我們不斷的去發現。


素描在美術中,是最為單純的造型形式。按廣義上來講,涵指一切單色的繪畫,有廣義自然就有狹義,狹義上的素描則是指,用於學習美術技巧,探索造型規律,培養專業習慣的繪畫訓練方式。

說到藝術造型,藝術造型不單單只是塑造孤立靜止的物體形態,更重要的是表現物體中各種形式的有機關係。

強調的一定是造型而不是線條美不美,畫多了自然就美了,記住線條是可以熟能生巧的事情。

書法,對於畫面結構的掌握很有幫助哦。獨立的結構可以從一個字的結構穩定來練習。相互關係的結構就是字與字之間結構平衡。把結構問題解決了,造型的基本問題也就解決了。同時,書法用的墨是單色調,但是可以通過墨色濃淡來達到造型效果。

素描是西方對於美術訓練的基礎,已經形成體系,上升到教育經濟。

書法是中國書畫藝術的基礎,是一套非常科學和值得傳承的文化。由於中國近現代收到西方的霸陵,國人喪失了對自己文化的自信,才忽視了書法對於書畫藝術的基礎作用。

美術不能等同於藝術。

素描與書法都是藝術作品創作的基礎,區別在於繪畫工具,思維方式的不同而已。


@黃渤 @沈騰 @楊麗萍 他對或錯並不是那麼重要,

看你自己追求哪種藝術。

不畫素描也不是不可以。

相對的,速寫和點線面的高質量練習,

才是更重要的東西。

形,再怎樣准也只能叫素描,或者畫像,

並不能稱其為藝術。

徐是很自我主義的一個人,

老傳統的東西他不喜歡,以秦仲文老先生為代表等。

太新的他接受不了,如林風眠,趙無極等。

其實,舉個簡單的例子就ok了,

徐悲鴻推崇齊白石大家都知道,

我問你,齊白石畫過素描嗎?

還有,

古代那麼多國畫大師,他們都畫過素描嗎?

答案很簡單,

他們並沒有畫過素描。

藝術是相通的,

多看,多問,多練,多動腦,

這就是藝術的捷徑。

藝號棧,

一本正經的科普,不遺餘力的搞笑

一個專註於藝術史研究與傳播的新媒體平台


儘管有人不贊同這種觀點,甚至一口咬定素描傷害了中國繪畫的根基,並且還有人舉例說絕大多數中國的繪畫大師都沒有素描基礎。誠然,自古中國繪畫沒有素描一說,但也鑄就了高貴的藝術成果,並在東方世界形成了相對穩固的主導地位,這也許就是不少人引以為榮的「理論依據」。

實際上,這世界上沒有人真正否定過中國的繪畫成就和歷史,也沒有人真正拿中國的繪畫與西洋繪畫劃等號,具體的原委我們或許不明究理,但整個世界藝壇對西方繪畫的倚重和偏愛,彷彿又讓我們真切的感受到了一絲寞落和孤獨。誰都知道西方繪畫的基礎是什麼,誰都明白沒有透視效果和比例關係的繪畫只是流於平面的寫意性表達。如今無論是專業院校學生和業餘習畫人都懂得了中西繪畫的顯著區別,也深深體會到了有素描基礎和沒有素描基礎之間的實質性落差,也正是他們的經驗之談,才讓我們深知了擁有素描基礎的重要性!

也許仍有許多樂於中國繪畫的人不屑於素描,但我堅信他們終究會在與嫻懂素描之人比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吳冠中先生曾經說過:中西繪畫藝術在逐漸的融匯貫通,但我們務必要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西方繪畫大可不依賴中式技法而傲立於世界,而中國繪畫也可以恪守古法而永立於東方,但中國繪畫一旦溶入了西畫元素後,其整體效果和世界認可度卻在大幅度升華,這意味著什麼?我們自然是心知肚明……


悲鴻先生說的有一定道理,但並不能涵蓋所有美術藝術,究其原因是東西方文化意識領域差異所致。西畫講究造型準確,用色考究,畫面的透視關係嚴謹等。特別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眾多作品,真的是西方美術的巔峰之作,巨匠米開朗基羅,26歲所創作的雕塑(大衛),體現了人體藝術的力量之美。西斯廷天頂壁畫更是曠世傑作,每一位先知傳神的肢體語言和表情,都是建立在大師精準的素描基礎之上的。拉斐爾,提香,以及之後的倫勃朗,委拉士開支,米勒,包括印象派的得加,巴奇耶等等畫家,無一不是素描高手。皆是能品大師,當然妙品,神品也是層出不窮。但西畫的畫境,我以為是不如中國古代山水畫的。準確的說,素描是一切西畫的基礎。但是東方繪畫由於歷史文化背景,中國古代繪畫更注重思想境界的表達,而並不強調色彩及光線。魏晉時期的人物畫多為宗教畫所畫人物眉宇傳神,用線精妙,但人物比例關係,造型的準確度不如西方繪畫。唐宋以後的巨作,(千里江山圖)(萬壑松風圖)(江山攬勝圖)(清明上河圖)等皆是大場面的散點構圖,不同於西畫的近大遠小的透視關係。用色也較西畫相對簡單。但畫面所體現的視角與境界,更為高遠,是西畫所不能達到的。近代中國畫融入了西畫精準的素描甚至明暗,這不能說對錯,只能說各有利弊,好處是畫面形體結構更加準確,弊端是加入了西畫的元素後勢必削弱國畫千百年來傳承的畫境。到底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我也說不好。仁者見仁,自己思考好了。說了很多,希望能對看到我淺見的朋友提供一個角度。謝謝。


感謝手繪之邦的邀請!

徐悲鴻此語沒有錯,但有明顯的局限性。

應該說素描是西方美術領域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素描既是西方繪畫的基本功,又是寫生的主要方式,還是現代美術教育的初級台階。徐悲鴻作為西畫東漸的主將之一、作為古典主義繪畫的忠實擁躉,畢生努力以西方繪畫體系來改造國畫,實現繪畫的中西合璧。同時,他也不遺餘力建立中國現代美術教育體系。所以,他十分強調素描的重要意義。

但是,如果從國畫的角度看,也許線條才是造型藝術的基礎。國畫的學習,往往是對名畫的反覆臨摹來積累筆墨的功力、線條的造型能力以及審美修養的養成。


被稱之為「金陵三傑」之一的現代畫家徐悲鴻曾說「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這樣的觀點非常正確,首先解釋一下,並不是因為徐悲鴻在藝術界的名氣大,所以說他的觀點都正確,而是因為大量的事實證明,這裡的造型藝術,毫無疑問就是繪畫藝術了,

稍微大概了解一下就知道徐悲鴻早年曾留學法國學習西方油畫,這期間他被一些藝術大師神奇的畫作深深的所折服,從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到荷蘭藝術大師倫勃朗的畫作都一一研習,力求上進的藝術家總會發現前人作品的精髓之處,比如「素描是西方油畫的一切基礎」,

值得注意的兩個字「一切」,這就說明了素描的重要性了,繪畫藝術要體現出它的「空間立體效果」才能更形象逼真,這就是所謂的「造型」,然而素描就如同骨骼,骨骼的意義作用估計大家都知道吧,它有高營養的骨髓,而且還有張力、力度……」

這就是素描的意義作用,我們可以這樣假設一下,要是西方油畫里沒有以素描作為基礎的話,那麼強烈的「色彩、光影」依附在哪呢?只能平放在畫紙之上,成為平面圖了,或者是一灘色泥,又哪來的「畫風畫骨」呢?對吧,不只是油畫需要素描,國畫同樣也需要素描,

油畫注重「寫實」所以要以素描為基礎,這很容易讓人理解,可國畫注重「寫意」,要素描有什麼用處呢?這是讓人很疑惑的問題,這麼理解吧,有「空間立體效果」的國畫與「平面圖式」的國畫,哪種更有藝術魅力呢?肯定是前者嘛,對吧,所以徐悲鴻提倡「國畫改革融入西方油畫技法,要清楚徐悲鴻所說的西方油畫技法是指「素描」,而不是藉助油畫的全「寫實」。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