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長江大橋——四川交通部門在長江上直接施工的第一座公路大橋

尤其是在洪水期,兩岸待渡汽車每天像一條長龍躺在江邊,翹首待渡,長隊排上二三公里是平常事。許多駕駛員喫在渡口,睡在渡口,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季,又飢又渴,飽受煎熬之苦。因此兩岸有車單位的車輛利用率很低,嚴重影響了生產的發展。客運渡口也同樣緊張。遇到洪水霧天,過江更是難上加難,使做生意的遭受損失,上班的人常常遲到,真是苦不堪言。因而有人用打油詩描述:走遍川南路,最難藍田渡,要過藍田渡,自備喫和住。瀘州人民殷切地盼望彩虹飛架,改渡爲橋。1977年,這時的瀘州,修橋成了頭等大事。

市委有關領導曾三上成都,向省裏黨政領導及有關部門彙報情況,提出儘快修建瀘州長江大橋,這是發展瀘州經濟的生命線。費盡了種種周折,瀘州長江大橋終於被列入四川省公路建設規劃的重點工程,並下撥資金4800萬元,作爲建橋經費。1977年10月5日,開工剪綵大會召開那天,瀘州市委向全市發出了“人民大橋人民建,人人爲橋作貢獻”的動員令。

瀘州長江大橋,是四川省交通部門在長江上直接施工的第一座公路大橋,也是當時全國在長江上修的最長的公路大橋。它具有基礎施工水深、流急、覆蓋厚、上下結構多樣、技術複雜、要求高的特點。工程規模宏大,是一項戰天鬥地、非常艱鉅的工程,面臨沒有深水作業技術和經驗、設備簡陋、物資缺乏等一系列嚴峻考驗。

儘管存在的風險和壓力巨大,但英雄智慧、不屈不撓的瀘州兒女,硬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迎着困難上。指揮部還提出人民大橋人民建、四面八方來支援、羣策羣力排萬難、雙管齊下的建橋方針。組織了數千名的義務勞動大軍,每天到工地參加義務勞動,運沙石、擡水泥、挖坑基,爲大橋出力流汗。

水下施工急需的直徑20米的沉井鋼圍堰、主橋墩施工用的鋼滑模、安裝定位導向船的萬能杆件、深水橋墩高樁承臺基礎、衝孔成柱使用的直徑2米特大鑽頭等,指揮部一時無法解決,都是由當時的瀘州船廠、西南駐瀘建築五公司、瀘州柴油機廠、長江挖掘機廠等單位趕製出來支援的。大橋建設缺少運輸工具,省運輸公司29隊、33隊將自己的大貨車交給指揮部無償使用。當時電力緊張,瀘州供電局堅持滿負荷供給,以滿足大橋施工的用電需要,使大橋建設呈現出八方支援的轟轟烈烈場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