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葡萄酒一向散發著貴族的氣息,酒評家們言必稱酒莊悠久的文化,各種風土各種豪氣的配餐及令人摸不著頭腦的香氣描述,成功的將產酒國慣常飲用的葡萄酒打造成殿堂級的「神物」,由此獲取超額利潤,無良酒商則賺的盆缽滿盈。

所以如果你是土豪,你完全可在葡萄酒的塔頂尋找名莊名牌酒款,以滿足你越貴越好的心理預期,並悠閑的享用幾萬甚至幾十萬一瓶的佳釀。

可惜這世上富豪總是極少數。對於普羅大眾來說則始終追求一分價錢一分貨!

對於葡萄酒愛好者來說,首先要了解好酒的內在要素。以我的理解,一款好的葡萄酒,首先香氣要純正濃鬱,既有釀酒葡萄特有的水果香氣,又有橡木桶生髮的焦糖、烤麵包或巧克力味,還要有裝瓶後自身催生的如皮革、煙絲、杉木等香氣。其次是可以陳放十年或以上。再次是經釀酒師的調教,將酸度、澀度、酒精度等調和至最佳的平衡狀態,入口柔順細膩似天鵝絨一般。最後是餘味悠長,回味無窮。

那麼這樣的好酒一定很貴嗎?非也,如果你有慧眼,在靠譜的酒商那,化200元~300元就可以買到。如果你信任老柴,我可以幫你找到。

為了讓土豪們提下興趣,最後讓我們看一下史上最貴的葡萄酒的芳容:在2018年10月13日的紐約蘇富比的拍賣會上,一瓶1945年份的羅曼尼康帝特級園葡萄酒最終以386萬元成交!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讓我們向偉大的康帝致敬!


同樣是AOC級別的葡萄酒,為什麼價格差距那麼大?

AOC可細分為大產區級AOC、子產區級 AOC、村莊級AOC以及葡萄酒園級AOC.

AOC只是確認了葡萄酒的基本品質,通常意義上講:標註的產區越細緻,限制條件就越嚴格,價格就越貴。最低級是最大產區名AOC例: appellation +Bordeaux (波爾多產區) +controlee

次低級是次產區名AOC例: appellation +medoc (梅多克次產區)+controlee較高級是村莊名AOC例: appellation +margaux(瑪歌村莊)+controlee最高級是城堡名AOC例: appellation +chateau在酒標上會有這樣的英文標註,也就是說標明的越小越是好,如果酒瓶上是城堡的名稱,那麼這就是AOC中最高級的了。

Chateau Saint-Mont聖蒙莊園就屬於後者,法國政府首次頒布了1170號法令將其列入葡萄酒歷史古蹟, 「法蘭西悖論」的誕生地終於向世人揭密。


從市場價值來講,當然是越貴越好

例如我們熟知的「82年拉菲」就是市場價值體現的典型代表。大家都知道拉菲產自法國拉菲古堡,作為一個酒莊,它的年產量在18萬到24萬瓶之間。據統計,82年的拉菲大概在18萬瓶左右。30多年過去,82年的拉菲除了一部分被消費,仍有很多被用於收藏目的的投資,這直接導致市場上很難買到。每當人們喝掉一瓶82年的拉菲,這個世界上就會少掉一瓶,導致供需進一步不平衡。剩下來的拉菲1982就會繼續漲價,喝得起它的人越來越少,消耗速度也會越來越慢。而且前幾年「來瓶82年的拉菲」幾乎成為各種電影和電視劇土豪炫富環節的標配臺詞,其中最著名的場景莫過於《賭神》裏的周潤發。這也直接催生出很多網路段子,比如「82年的雪碧」「82年的敵敵畏」等。影視作品折射出的現實是,早期的中國尤其是香港的富豪認為82年的拉菲是品味和地位的象徵,而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對葡萄酒關稅的放開,讓更多先富起來的中國人嘗到了甜頭,營銷宣傳之下普通民眾對拉菲的認知加深,影視作品為了迎合觀眾,難免會推波助瀾,導致82年拉菲被「神化」。在這種市場經濟的影響下,葡萄酒難道不是【越貴越好】嗎?

從個人口味和品味來講,適合的纔是最好的

但是反過來從個人的口味和品味來講,葡萄酒就不見得是【越貴越好】了。講個真實的小故事:海洋學家羅伯特·霍奇森退休後自己開了一家酒廠,每年參加當地的紅酒比賽,偶爾獲獎。但對於能不能獲獎的標準,實在是摸不著頭腦,於是他決定做一次內部實驗。霍奇森和評選委員會商定,做了一個長達8年的實驗,每次比賽隨機選幾種酒,把它們藏在所有參賽酒中,讓人品嘗。霍奇森之後重點關注,看看同一種酒被品嘗3次後,大家對它的評價是否一致。每年只有10%的評委可以對同一種酒的3次評價都保持較好的一致性。但這10%的評委只在某一年能做到這一點,到了其他年份,也不能保持對同一種紅酒的評價一致性。霍奇森通過8年研究得出結論:就算是人們眼中品酒的行家,也完全沒有能力分辨出葡萄酒的好壞。所以說當葡萄酒面對的是一個個個性鮮明的人時,很難說越貴越好,自己適合的纔是最好的。


葡萄酒越貴越好嗎?

答案是,貴的不一定全是好的,好的一定是貴的。不知道這樣回答你還算滿意嗎?下面我就給你分析一下。

第一原材料非常重要

葡萄酒,顧名思義,它是用葡萄釀造出來的。當然,一瓶酒在釀造時所用的葡萄的好壞,就決定了一瓶酒的質量。眾所周知的82年的拉菲,就是典型例子,為什麼貴。因為82年法國葡萄獲得大豐收,光照時間長,成熟的特別好,所以造就了一個經典。我們要搞清楚的是82年的葡萄就成了82年的拉菲。

第二釀造工藝

釀造工藝也非常重要,為什麼有著幾百年歷史的酒莊,他們釀造出來的葡萄酒,不管從色澤上還是氣味口感上來說,都是非常不錯的,那是因為他們經過這麼久的時間,早已經有了一套屬於自己的工藝。

第三釀造地點有關係

這一點就非常有對照了,比如說一瓶酒在法國製造和在中國製造成本是不同的,拿售賣的價格肯定不能一樣,況且進口的東西都是要交稅的。至於,你要拿同價格的進口酒和本地酒比較,我只能說看你更喜歡那種口味。

以上,當然還包括眾多因素,拿酒的渠道,當地酒品的成熟度,以及紅酒品牌等都是一些因素,記住一點就好,貴的不一定都好,好的一定很貴!


謝邀!非常贊同提問者的標準。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價格越貴,這件產品的質量會越好,畢竟一分價錢,一分貨嘛!但很多時候,葡萄酒的價格不是衡量葡萄酒好壞的標準哦。

葡萄酒的價格受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葡萄產量、葡萄是否人工採摘、釀酒工藝、酒瓶酒塞成本、關稅、運費、進口稅等。當然也有些人為因素,像是外包裝故意弄漂亮一點,抬高價來賣。所以不要再一味相信葡萄酒越貴越好囉。

另外,每個人的口感不一樣,有些人覺得好喝的葡萄酒價錢不一定貴,而有些人覺得不好喝的葡萄酒可能卻是天價。像是人們常說的82年的拉菲,82年雖然是個大年份,至今沒法超越,但陳年了那麼久,大部分的果味已消失,最後剩下的大部分只是陳年的木桶香氣。還有像是較寒冷的勃艮第產區,大名鼎鼎的羅曼尼康帝一定很好喝嗎?我想有些人不一定喝得慣吧!或許喝完後,還是覺得智利的更好吧,都不知道這些酒怎麼會天價。這跟每個人的葡萄酒知識及口感不一樣導致。

葡萄酒好壞沒有嚴格的標準,自己喜歡就好,畢竟喝葡萄酒就是一件讓人放鬆愉悅的事情,為什麼要弄得這樣神祕高壓?


美麗的暗寶石紅色帶一些紫色彩,散發出老練的黑醋栗香,並夾雜著淡淡的木香。濃稠健壯的口感,帶有老練的果香味及香草氣味。單寧精美柔滑。

對紅酒有研討的喫貨們,聽了以上的描述,能夠猜出是哪款酒嗎?

這是一種勃艮第紅葡萄酒,2003 年份現在的價格在 70 美元左右。

多汁的西瓜和覆盆子的香味,夾雜著濃鬱的口感

這又是描述什麼酒的呢?

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黑皮諾紅葡萄酒,現在的價格在 10 美元以內。

-----------------------------------------

你或許會覺得「一份價錢一份貨」嘛,比較貴的葡萄酒和比較廉價的葡萄酒,喝起來滋味必定有不同。比較貴的應該會更好喝一點。這也是最契合常理的預期。但是,在近些年,科學家們做了許多雙盲試驗,試驗的成果並不支撐這樣的定論——根據大樣本的剖析,大部分人僅僅經過品味,徹底無法分辯一種酒價格的凹凸。

咱們這一期就來聊聊雙盲試驗吧。

雙盲試驗是什麼?為什麼這種試驗就能對人們品味葡萄酒的既定現實「啪啪打臉」呢?

先讓咱們回到上期說過的 可樂試驗 上來。咱們還記得【ROUND 1】第一輪嗎?試喫者剛開始得到一罐百事可樂和一罐可口可樂,每罐各喝一口,由於品牌效應的存在,他們大部分都挑選了可口可樂。但是假如拿到的是兩個外觀相同的紙杯,「品牌效應」就不起效果了,試喫者心思形成的攪擾就能夠掃除。這種「試喫者不知道分組狀況」的試驗,咱們就把它叫做「單盲試驗」(Single-blind study)。

顯著,比起「不盲」,單盲試驗的科學性高了許多,得出的定論也會靠譜得多。

但是,研討人員人員逐漸發現,光是掃除了「試喫者」的心思攪擾還不行,由於,研討人員自身也會有心思要素的攪擾。假如研討人員自身特別想要某個成果(比方「百事可樂更好喝」),而他們又知道實在的分組狀況,那他在與試喫者的互動中,就會不故意流露出一些微表情,動作等。這種暗示假如被試喫者感受到,天然也會影響試驗成果呀。

所以,「盲測」這件工作,不只要對試喫者「盲」,對研討人員也得「盲」。實在知道分組狀況的是第三方的計算人員,讓他們來操控分組,研討人員只擔任試驗的進行,這樣才幹徹底掃除「心思要素」的攪擾。儘管有點費事,但換來的是成果的準確,這樣也很值得呀。

對,這就是傳說中的「雙盲試驗」(Double-blind study)。

千萬別小瞧「雙盲試驗」。這東西具有恐懼的威力,並且遠不止在喫貨圈。舉個比如,早在歐洲古代,民間就盛行一種「放血療法」,聲稱包治百病。其時不管大病仍是小病,不由分說,先放點血去。後來這個療法蔓延到整個歐美,乃至美國總統華盛頓都毫不懷疑。

(當然終究,他被放血放死了。)

正是雙盲試驗,才破除了連續 2000 多年的迷信,把整個歐美拉入了現代科學的軌跡。雙盲試驗奠定了現代循證醫學的根底。現在 FDA 同意一個新葯進入市場,不做雙盲試驗是不或許的。

雙盲試驗就像是一把刀,任何「心思效果」帶來的迷信,都能夠被它逐個切斷。

下面,咱們來持續說品酒。

在 2008 年,美國葡萄酒經濟學家協會(AAWE)展開了一個大型的雙盲品酒研討。總共測試了超越 6175 次,有 506 名參與者,總共品味了 523 種不同的葡萄酒,品酒者每次品味往後都會填一張滿意度表。研討者終究對這些數據進行了剖析,成果幾乎是「毀人三觀」——品酒者的滿意度,與酒的價格之間,底子沒有任何相關性!乃至在某些酒的評論中,居然呈現了比較弱的負相關——也就是說,越廉價的酒咱們以為越好喝!

已然大規模的計算試驗成果如此,那給咱們兩瓶酒,咱們能選對更貴的酒嗎?

這個視點的試驗當然也有人做過。 在 2011 年,心思學家理查德?懷斯曼(Richard Wiseman)在愛丁堡國際科學節進步行了一個雙盲試驗,這個試驗的內容很簡單——他在超市買了一些紅葡萄酒,白葡萄酒和香檳,每種類型的酒他都挑選了一瓶貴的,和一瓶廉價的。然後讓 578 位品酒者在雙盲的試驗條件下分辯哪瓶酒更貴。

試驗成果也是令人喫驚:這三種類型的酒全體來看,只要 53% 的品酒者能成功選對更貴的酒,和瞎蒙的概率差不多。在白葡萄酒(Pinot Grigio)部分,品酒者的成功率為 59%,這也是試驗中最好的記載。而在紅葡萄酒 (Claret) 部分,成功挑選更貴紅酒的人只佔到 39% ——比瞎蒙成功率還低!

已然酒的口味與價格沒有關係,那咱們平常為什麼會以為貴的酒更好喝? 2007 年,加州理工大學的一項試驗提醒了或許的原因。在這項試驗中,他們讓品酒者品味 5 瓶外觀徹底相同的解百納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葡萄酒。這些酒上面有不同的價格標籤,從 5 美元一瓶到 90 美元一瓶不等,這些品酒者終究要對每款酒的全體滿意度打分。

下面就是重點了:研討人員的小心計是,這 5 瓶酒其實並不是 5 種不同的酒,而是隻要 3 種!價格標籤並不是酒的實在價格,也就是說,在品味進程中,品酒者會喝到實際上徹底相同的酒,但被貼著不同的價格標籤!

品酒者能品味出來兩瓶徹底相同的酒,並給它們打上類似的滿意度嗎?

成果是令人絕望的——品酒者共同表明,越貴的酒越好喝。比起 10 美元的酒,顯著 90 美元好喝得多。比起 45 美元的,那個 5 美元的幾乎爛爆了!

但是,品酒者不知道,它們是同一款酒啊,僅僅被貼上了不同的價格標籤罷了。

研討人員在試驗進程中對品酒者的大腦進行了 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成果發現,大腦中「眶額皮質」這一腦區在判別酒的價格進程中比較活潑,這個腦區在許多研討中都與「獎勵或愉悅」有關。很或許這個腦區的活動影響了對酒全體形象的判別,改變了品酒者的偏好。

--------------------------------------------

我說這些,當然不是想降低品酒職業。究竟這些試驗的樣本選取和試驗進程也並非完美,還有能夠商討的當地。並且,還有一個重點是,品酒作為一種「藝術審美」行為,它必定是高於羣眾認知的。「羣眾無法差異葡萄酒質量高低」徹底不影響葡萄酒自身的藝術特性,就像沒有經過美術練習的人很難分辯小孩的塗鴉和大師的後現代著作相同。

這篇文章僅僅期望咱們理解一個道理。不管是品可樂,仍是品酒,仍是喫任何東西,咱們得出「好喫」這個定論,真的不僅僅感官的效果。

食物的價格,品牌,產地,你的心境,這些都能夠成為左右相同東西「好喫」與「不好喫」的要素。「好喫」永遠是跟一系列的環境、心思、乃至生理要素綁定在一起的。

面臨這麼雜亂的國際,咱們只能經過「操控變數」和「雙盲試驗」這兩把快刀,切斷惱人的荊棘,得到相對「靠譜」的答案。

對,這纔是科學的情緒。


我可以很確定的回答,歐洲所有酒莊的葡萄酒就是越貴越好。其他地方我沒去過,比如南澳、智利等等,沒有發言權。當然這種價格層次不是一塊兩塊那種區別,因為每個酒莊對自家產品的定價機制不同,一定會有微小的差異,但是在大方向上絕對是「價格與價值成正比」!這是一種境界,背後體現了一種契約精神。比如法國的勃艮第就是比其他產區價格起點高,但是所有人都承認物有所值。比如都是羅納河谷產區,北區就是比南區的貴,所有人都認可,這就反映了一種約定俗成的價值觀,而酒莊要做的就是保證質量延續傳統觀念。

話說回來,在國內市場紅酒的價格與價值似乎沒什麼關係,這樣的市場環境消費者根本無法選擇只能被動接受。紅酒其實與茶類似,任何一個品牌或者企業都不可能保證產品口味年年相同,只能做到盡量穩定。但是如果沒有定價機制的約束,消費者如何判斷不同年份不同類型不同品牌的紅酒質量如何?拉菲每年都生產,每年價格是不同的,因為酒莊的品酒師會根據具體表現給出合理的市場價格,從而引導消費者正確選擇。國內市場呢?把選擇的難題交給消費者,這是在培育市場嗎?這是要毀了中國的紅酒市場。所以纔有了那麼多自詡為專家的咖們教大家喝紅酒。我就想問問,怎麼沒人教我怎麼喫饅頭?我怎麼從小就能分辨出來饅頭好不好喫?是人品的爆發嗎?不是,是嘴的本能。所以在這裡奉勸酒商們,用價格反映真實的價值,纔是把市場做大做好的唯一途徑。


這個肯定不是的,葡萄酒的價格不是衡量好壞的唯一標準。一瓶葡萄酒的質量,很多程度上面就決定了一款葡萄酒的價格。一瓶質量很好的葡萄酒,價格肯定不會低到哪兒去,但是一瓶質量不怎麼樣的葡萄酒,價格未必低。因為價格是受很多東西影響的,尤其是我們國內的葡萄酒市場,相比法國、義大利等葡萄酒大國,沒有完善的葡萄酒相關法律制度,不管是進口葡萄酒還是國產葡萄酒,價格的管控,都是很弱的。當然也存在一些不良的商家,故意抬高價格、把質量平平的葡萄酒,高價銷售等等。在國內,單憑價格,是很多判斷一款葡萄酒的好壞。也許價格很高的是一瓶很一般的葡萄酒,也許一瓶500塊錢的葡萄酒是一瓶能陳年十幾年的好酒,也不一定。

貴的不一定全是好的,便宜的一定有原因。雖然說貴的不一定好,但是太便宜的絕大部分都是不好的。愛佔便宜,是大部分都有的心理,我們都喜歡花小錢剛剛買到一款很贊的葡萄酒。酒商何嘗不是,同樣想佔顧客的便宜呢?絕大部分質量好的葡萄酒,都不會低價出售,即使遇上搞活動,最多也就便宜十來塊錢。一款價值500塊錢的葡萄酒,再怎麼降價,也不會賣低於300。所以那些99塊錢6瓶的葡萄酒,你就別指望他的價值有100或者200塊錢了。我的建議是,你不一樣要買很貴的葡萄酒,但是太便宜的葡萄酒是絕對不能要的。

貴的不一定全是好的,好的一定是貴的。很多時候,價格能判斷一款葡萄酒的質量,前提條件下,你是在正規的酒莊、酒商處購買葡萄酒。決定一款葡萄酒的質量,是葡萄酒本身的平衡度、香氣、複雜度、餘味這些決定的。但是大部分情況下,我們無法通過酒標判斷出這款葡萄酒是否是香氣濃鬱、複雜度很夠。價格就是成了我們參考的最大依據。在正常的情況的,一款質量好的葡萄酒,價格絕對不低。在沒有奸商等情況下,一般來說,貴的葡萄酒比便宜的好。

最後,每個人喝葡萄酒的風格不一樣,即使這瓶葡萄酒很貴,質量也很好,但是未必符合你口味。2000塊錢買的2008年的阿瑪諾(酒精度17度),也許就不是每個人酒友都喜歡的。對一個剛剛接觸葡萄酒的女士來說,200塊錢的莫斯卡託甜白纔是她的最愛。

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關注「勃朗」,多學習一些葡萄酒不為人知的小知識,讓你與葡萄酒的距離更近,讓葡萄酒不再神祕!


如果從每個人的感官體驗上來說,那不是的,葡萄酒的世界非常廣闊 光幹紅就有千變萬化的口感,除了幹紅還有甜紅 乾白 甜白 起泡酒 波特酒 桃紅葡萄酒等等,任你選擇,你拿著十幾塊一瓶的甜紅和780塊的奔富407,讓一個不懂酒的人品鑒,他大概率選甜的。這就是人的口味選擇,有的人喜歡甜酒,有的人喜歡高酒精,這是無法用價格衡量喜好的。

如果從品質方面說,那肯定是的,越貴的葡萄酒品質越好,別人拿正品拉菲和雪碧讓你選,你選哪個?正常人都會選貴的?好的葡萄酒為什麼貴?名氣大 葡萄品質好 釀酒工藝好,供不應求,成本高,這些都會影響酒的價格。


好酒與便宜酒在品質上的差別並沒有它們在價格上相差的那麼懸殊,人們腦中的期望比酒本身的味道更能影響喝酒時的體驗。

我們不應該去過分關注酒的價格,更不要憑價格去判斷一款酒的性價比如何。而是要意識到,只要花時間瞭解酒類,我們就能讓它更好喝。因為我們犯不著花大錢買這種「變質的果汁」,價格並不是提高預期的唯一方法,它太不值了。我的品酒經歷告訴我,通過深入鑽研酒的地區、品種,或者標籤上的小圖案,你真正明白這個酒的時候,就能讓這個酒的味道更好。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