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摄影家汤姆生1871台湾线性文化遗产】

独特的短上衣与被仔围──原住民大武垅平埔族群服装探讨

                                                                    游永福

于清康、干年间从玉井盆地陆续迁移来甲仙埔、山杉林、荖浓等十余聚落(除了南化的溪东,都属今高雄市)的原住民大武垅平埔族群,其服装的文字记录,最早出现于清光绪二十(1894)年间撰编,日本时代初期才得完成的《安平县杂记》,相关报导如下:

四社番衣服,当未化熟之时,一切与生番无异。迨化熟后,凡属番民所穿之衣,与台之闽人一律。惟缝作裁剪,多是仿照粤人体式;而何不仿闽人,反照粤人?因彼处居之地,辄近粤庄者多,所以从俗,多类粤人也……所穿衣服,犹同粤妇。闲时,衣服极形短窄,只遮胸前两乳而已。[1]

报导里的「四社番」,指述的即是今原住民大武垅平埔族群。而这一「衣服极形短窄,只遮胸前两乳而已」的短上衣,在比报导早了二十几年的18714月,竟然出现了影像,影像是由世界级的英国摄影家约翰˙汤姆生拍摄──这一影像,让岛屿的服装之美,雍容浮现,浮现在盈满浓醇感情的镜头之上。

必须先探讨的,是《安平县杂记》「因彼处居之地,辄近粤庄者多……所穿衣服,犹同粤妇」的说法,到底,大武垅平埔族群原来的衣服与粤妇衣服有何不同呢?

且来检视汤姆生的南台湾旅行地图,Twa-ba-kang(亦即「大目降」,今台南市新化区)之南,汤姆生标示了「Hak-kas」字样,意即此区乃客家生活区是也,在这一客家移居聚落,汤姆生拍摄了一张「客家服饰与镰刀,L0056417[2]立体影像,影像中三位女性,都是穿著盘扣式汉式上衣;而汤姆生来到西拉雅族新港社群的木栅之后,则有「妇女的装扮展现了较多的独立性,她们坚持穿著传统服装」的报导;木栅女性衣服的影像,总计出现了十四张之多,其中十三张十九位女性都是穿著绑带式上衣,只有一张为盘扣式上衣,可见汤姆生当时指述的「传统服装」,显然是指绑带式上衣。就荖浓来说,这也是一样的,总计出现了四张影像,穿著传统绑带式上衣的女性十四位,粤妇盘扣式汉式上衣的女性四位──今谨以照片1,来呈现当时概况。而以此观之,比汤姆生影像慢了二十几年的《安平县杂记》「因彼处居之地,辄近粤庄者多……所穿衣服,犹同粤妇」的记载,显然是有落差的,亦即大武垅平埔族群仍以传统服装为主。

绑带式上衣与盘扣式上衣-威英.png

照片(左)汤姆生,〈(另一张)荖浓附近的捕鱼团体〉截取影像,两位女士都穿著绑带式上衣  (右)汤姆生,〈荖浓Goon-a和妹妹〉(Goon-a and his sister, Lau-long, 1871)影像,左、右女孩都是盘扣式汉式上衣,中间女孩则是绑带式上衣

从汤姆生影像里的短上衣谈起

在汤姆生的「(另一张)荖浓附近的捕鱼团体A fishing party near Lau-long, 1871),L0056407[3]撷取影像里(照片1,左),站立前方双手合抱腰部的女性,明确穿著了一件「短窄」右衽上衣,而且是绑带式传统服装;而画面上两位女性的绑带式上衣衣领,其领缘,都出现明显的白色布边装饰,但是画面中人物影像较小,放大之后,仍无法看清衣领是否有挑绣花纹?

汤姆生这一短上衣影像,虽然无法让我们看到衣领上头的挑绣纹路,但是大武垅族群服装,已经有胡家瑜进行调查研究,且编著了《针线下的缤纷  大武垅平埔衣饰与刺绣藏品图录》[4]专书,专书有〈女子短上衣─「笼仔」〉专章,再加上专书未收录的甲仙田寮陈瑞菊与甲仙姜黄埔潘玉莲两位阿嬷,典藏了先人挑绣的精采短上衣各一件,让族群偏好的绣线用色与特有的挑绣纹路浮上了台面。

要谈论两位甲仙阿嬷的挑绣短上衣之前,得先谈谈居住于南仔仙溪与荖浓溪的大武垅平埔族群背景,依据道光十七(1837年官派内攸社通事四安邦与官府核可举用的大武垅头社通事金国安、萧厘社通事萧公理、芒子芒社通事目京、加茇社通事潘昆玉等人共同签署的「道光十年内攸社通事四安邦同立合约」[5]所示,当时以「四社番」来称呼的大武垅平埔族群属台湾县管辖,但合约文里的「楠仔仙公馆界内抽收租息、社产、杂饷等项,以及安抚四社生番应备番货等物,系归内攸社通事支理」与「六科里等处界内四社番民人等,如有口角细故,以及被人欺凌者,应听公馆之人出首秉公设法议处,其社番亦宜投明公馆叙理听处,赏罚分明,不得偏袒」两段内容,却明白告诉我们大武垅平埔族群虽属台湾县管辖,但不是由清朝官方直接统治,是由内攸社通事与驻居于楠仔仙公馆的四位官府核可举用通事,亦即「公馆之人」,来处理缴交官方的税捐与「安抚四社生番应备番货等物(其后学者是以『抚番租』称之)的支理」,以及「番民人等」的排难解纷等相关事宜;而依据完稿于清同治初(1862~)年的《台湾府舆图纂要》记载,当时大武垅平埔族群的聚落属「台湾府台湾县善化里西保内中股大武垅」管辖。[6]

清朝官方未能直接统治大武垅平埔族群生活区,其原因,或可186511月必麒麟与马雅各来到南仔仙溪右岸的「芎蕉脚」时,有「芎蕉脚不时遭受到芒仔社和万斗笼社的攻击。收割时节,这两社原住民常常潜伏在稻田边的丛林中,伺机袭击芎蕉脚人,几个星期之前,芒仔社人还杀害几名芎蕉脚妇女[7]的报导,以及18714月马雅各与汤姆生一行人来到南仔仙溪左岸,从甲仙埔欲前往荖浓时,有「Atuan给我们安排一个带枪的向导,名叫「Teng-Tsai」,是个好看的年轻人。我们要走的这条路线不太安全,因为途中会经过山地生番部落的猎场[8]的报导而见出端倪,亦即当时的大武垅平埔族群生活区与高山原住民猎区实际上是有交叠的;或由于高山原住民认为权益受损,所以时有出草与掠夺的情形出现。也难怪汤姆生在台湾府城要晋见道台,与接待人员交谈时,有想到岛上内地去看看原住民。他不明白我为什么要大费周章长途跋涉,穿越一个连像样道路都没有的地区,更何况还要冒著生命危险,而这一切竟只是为了要看看这地方。无庸置疑的,』他向我打包票,『您永远不可能接近这些生番,您只会被他们的毒箭射中,或是在山间迷路』[9]的记录出现。

如此说来,南仔仙溪与荖浓溪的大武垅平埔族群生活区,清朝官方是避之惟恐不及的,更不必奢谈关注、了解或治理事宜了;所以在此一较为封闭山区生活的大武垅平埔族群,乃有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得保有自己的服装特色了。

那么,就来谈谈笔者的挑绣服装深度访谈,时间点是民国一六(2017)年1120日,潘玉莲说挑绣服装是婆婆金月金留下来的,但民国四十四(1955)年嫁入金家之后,从未看过婆婆从事挑绣工作,在八八风灾前日,因为怕已经没人居住的老家受不了强台侵袭而进行整理,在婆婆原来使用房间的桧木衣柜里,发现了挑绣服装与挑绣半成品布块。笔者追问婆婆的出生年份时,潘玉莲说婆婆过世于民国八十二(1993)年,享寿八十八岁,生肖属马──依此资料推算,金月金是出生于1906年;继续追问,婆婆原来是小林人,与世居姜黄埔同样出生于1906年的公公金德儒,是招赘婚姻。金德儒是在十九岁,亦即1925年时结婚入户,婚后一起前往达卡努瓦(今那玛夏区达卡努瓦里)的一溪与二溪担当隘勇工作;金月金除了操持家务与杂务,还另外帮日本人洗衣服赚取工资,相当勤劳!直至光复后两人才返回姜黄埔长住。关于金姓,依据地缘关系与《安平县杂记》页五十七「考其实在,若是番族脉络,只潘、金、刘三姓为正派;此外别姓之番,概非四社番之血脉,均闽、粤人入籍变番者」的报导,确实是大武垅平埔族群所属大姓。

挑绣半成品(照片2)的出现,让潘玉莲判定挑绣服装的确是出自婆婆的手艺;而依据娘家母亲保留的钱袋是在出嫁前挑绣的,潘玉莲也判定婆婆的挑绣服装也属出嫁前的作品。「的确是出嫁前绣的!」正在讨论时,过来打招呼的九十岁钟缘阿嬷,也附和了这样的认定。「何以见得?」笔者不禁提问。「出嫁前有时间,出嫁后要持家、要田园种作,接著还得养儿育女的,越来越忙,哪有机会绣!」钟缘,是依据自己那一代人的人生经历来回答──这一理由,的确可以解释为何潘玉莲嫁入金家之后,从未看过婆婆从事挑绣工作了。「而且,是在工作之余,在晚上就著油灯一针一线来挑绣的。」潘玉莲,也接著补充说明。这么说来,潘玉莲典藏的婆婆的挑绣服装,距今(2017年)最起码也有九十余年历史了。

至于陈瑞菊的典藏,则是先生潘金福的祖母「白毛祖」留下来的;依据《安平县杂记》记载,这「潘」姓,确实也是大武垅平埔族群所属大姓,但白毛祖是从何处嫁过来潘家?亦即是否同为大武垅平埔族群所属?则仍待追查;而依据上一「出嫁前绣的」之论述,陈瑞菊典藏夫家祖母「白毛祖」的挑绣服装,距今(2017年)最起码也有百余年的历史。

IMG_6666潘玉莲典藏挑绣半成品-标示-签名.jpg

照片22012911日,甲仙姜黄埔潘玉莲阿嬷典藏的婆婆挑绣半成品。绣片1,得见从外侧绣好白色之后再秀红色。绣片2,红色绣好,绣白色,再绣红色;接著,绣内部的红色菱形花朵纹(已经完成一个)。绣片3,得见整面红色纹路绣好之后再绣白色山形纹,惟尚待完成。摄影:游永福。

多年来,笔者一直期望能为大武垅平埔族群文化的复振,提供些许助力,这一早期「闲时」都得穿著的绑带式传统服装,无疑相当重要,所以笔者在检视了《针线下的缤纷》专书照片与说明之后,略微补充了作者遗漏记录的颜色与统整了挑绣纹路的名称,再加上陈瑞菊与潘玉莲两家的典藏,一起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希望能让关心传统衣服的族亲有参考应用的方便。

得说明的,是陈瑞菊与潘玉莲所典藏的短上衣,袖口都没有缝上挑绣绣片,无法进行全面比对,所以笔者只就短上衣的领圈绣花来进行探讨。那么,请见下列成果:

五件短上衣之美

表一、博物馆等单位典藏三件大武垅平埔族群短上衣领圈绣花用色与纹路统计表

名称与典藏

绣线用色

挑绣纹路

暖色系列

中间色系列

冷色系列

明色系列

山形纹系列

条状纹系列

流苏纹系列

特殊纹系列

祈福纹系列

方块纹系列

001绑带式绣花短衣-1932-11-28入藏-台大人类学博物馆

 

 

 

 

细条曲折纹

 

 

V形纹

小三角纹

 

 

 

002绑带式绣花短衣-荖浓-1930-06入藏-台大人类学博物馆

 

 

 

紫红

浅紫

 

细条曲折纹

 

流苏纹

 

 

 

空十字纹

小方块纹

003绑带式绣花短衣-1970年代入藏-南方俗民物质文化资料馆

 

 

 

 

细条曲折纹

交叉线条纹

流苏纹

 

 

S形纹

空十字纹

小方块纹

弓形纹

典藏品用色与纹路统计

2

 

 

紫红1

1

 

3

细条曲折纹

3

交叉线条纹

1

流苏纹2

V形纹

1

小三角纹1

S形纹1

空十字纹

2

小方块纹

2

 

 

 

 

浅紫1

 

 

 

 

 

 

 

弓形纹1

 

 

 

 

 

 

1

 

 

 

 

 

 

 

 

 

 

                                 

表二、民间典藏两件大武垅平埔族群短上衣领圈绣花用色与纹路统计表

名称与典藏

绣线用色

挑绣纹路

暖色系列

中间色系列

冷色系列

明色系列

山形纹系列

条状纹系列

流苏纹系列

特殊纹系列

祈福纹系列

方块纹系列

绑带式绣花短衣-甲仙田寮-陈瑞菊

 

粉红

 

细条曲折纹

 

流苏纹

 

 

 

卐字纹

小方块纹

绑带式绣花短衣-甲仙姜黄埔-潘玉莲

 

淡卡其

 

 

细条曲折纹

交叉线条纹

流苏纹

 

 

 

空十字纹

小方块纹

典藏品用色与纹路统计

2

1

淡卡其

1

粉红1

1

1

2

细条曲折纹

2

交叉线条纹

1

流苏纹2

 

 

 

空十字纹

1

小方块纹

2

 

 

 

 

 

 

 

 

 

 

 

 

 

卐字纹

1

 

                                 

在「表一、博物馆等单位典藏三件大武垅平埔族群短上衣领圈绣花用色与纹路统计表」里,三件典藏品中,标示地点的,只有荖浓的002。而就001来说,长条绣片,其横向面,挑绣范围为八目(目,即织品经线与纬线的交叉点,也就是一个十字绣的绣点);002003,挑绣范围都是九目。在「表二、民间典藏两件大武垅平埔族群短上衣领圈绣花用色与纹路统计表」里,笔者访查时曾经检视了两件典藏品,陈瑞菊的,外观仍然良好;底布材质,看起来属麻织品。潘玉莲的,藏品状况也是良好,底布,看起来也属麻织品。两件典藏品的长条绣片,其横向面,挑绣范围都是九目。

五件典藏品,衣领的领缘,都有缝上了白色布边装饰的特点。而博物馆等单位典藏的002003,外框都是一目十字绣;且框内都出现小方块纹,依跨占的高比例来说,属主要纹路了。而小方块纹,两件典藏品都绣了四目,排列方式是两个不同颜色小方块纹左右间隔一目并排,002由上而下有六列并排,003有八列并排;上下两列间,还以一目细条曲折纹连结。002003典藏品的小方块纹上下两端,都衔接了流苏纹;003则在流苏纹之外再加上一条横式交叉线条纹──这样,即是一组完整图纹了。两组图纹中间,002003绣上了空十字纹,属中规中矩作品

陈瑞菊与潘玉莲的两件民间典藏品,样式、挑绣纹路都与博物馆等单位典藏的002003接近,亦即长条绣片,其横向面,挑绣范围都是九目;且小方块纹由上而下,陈瑞菊为五列并排,潘玉莲则六列并排;上下两列间,也有一目细条曲折纹连结。陈瑞菊与潘玉莲的小方块纹上下两端,也都衔接了流苏纹;潘玉莲的流苏纹之外,则再加上三条横式交叉线条纹,而构成一组完整图纹。两组图纹中间,陈瑞菊的绣上了卐字纹,潘玉莲的则绣上空十字纹。

陈瑞菊阿嬷短上衣-直-签名.png

照片3:(左)2005626日,甲仙田寮陈瑞菊阿嬷典藏的短上衣,下摆极短!模特儿:洪秀花;摄影:游秀叶。(右)2005626日,短上衣绣花特写;摄影:游秀叶。

三件博物馆等单位典藏品,绣线用色使用频率,依序为:白色3、红色2、紫红1、紫色1、浅紫1、青1。两件民间典藏品,绣线用色使用频率,依序为:白色2、红色2、黄色1、淡卡其1、粉红1、紫色1、蓝1

就色彩属性来说,有志一同的,是五件典藏品都使用了明色系的白色;暖色系部分:001003、陈瑞菊与潘玉莲,都使用了红色;陈瑞菊还使用了黄色(照片3)。中间色部分:001使用了青色,002使用了紫红与浅紫,003使用了紫色,陈瑞菊使用了粉红,潘玉莲使用了淡卡其与紫色(照片4)。冷色系部分:陈瑞菊使用了蓝色。依据色彩使用的频率来看,白色与红色,可是大武垅平埔族群的最爱了。而就大武垅平埔族群的短上衣绣花用色来看,荖浓的002典藏品,有清凉鲜明的特色,因此胡家瑜推论:「根据原始采集记录,这件短衣是在荖浓社采集,紫色和紫红色系的绣饰,可能反映出区域的颜色偏好。」而001003、陈瑞菊与潘玉莲四件典藏品,则是充满了温暖明亮的风格,让大武垅族群的挑绣用色出现多元的风貌。

潘玉莲阿嬷短上衣-直英.png

照片4:(左)2012911日,甲仙姜黄埔潘玉莲阿嬷典藏的短上衣,下摆长了些;模特儿:潘玉莲;摄影:游永福。(右)20141224日,短上衣绣花特写;摄影:游永福。

而在003、陈瑞菊与潘玉莲三件典藏品里,红色绣线使用的比例跨占了一半以上,充满温暖与热情的特色。惟较为可惜的,是《针线下的缤纷》专书的短上衣图片特写,为了让袖口一起入镜,拍摄范围宽了些,无法充分与细腻检视相关用色的占比,相当可惜!

接著,该谈挑绣纹路了,笔者是将胡家瑜的「细条曲折纹」,归类为「山形纹系列」。交叉线条纹,看起来成条状形式,所以归类为「条状纹系列」。流苏纹,归类为「流苏纹系列」。小V形纹、小三角纹、S形纹、弓形纹,归类为「特殊纹系列」。空十字纹与卐字纹,归类为「祈福纹系列」。小方块纹,则归类为「方块纹系列」─希望这样的归类,能让大家更容易了解挑绣纹路内涵。

五件典藏品,都有同一颜色绣线挑绣一目构成的细条曲折纹,所以挑绣纹路使用的频率依序为:细条曲折纹5、流苏纹4、小方块纹4、空十字纹3、条状纹2、小V形纹1、小三角纹1S形纹1、弓形纹1卐字纹1属山形纹同一类型,使用频率5细条曲折纹,看来颇受族亲们喜爱

002003、陈瑞菊与潘玉莲四件典藏品,都绣有四目小方块纹的共同特色,且依据002由上而下有六列并排,003有八列并排,陈瑞菊五列并排,潘玉莲为六列并排来看要绣几列小方块纹来并排,是可以自由发挥的。

至于两组小方块纹中间的空间,002003、陈瑞菊与潘玉莲,虽都配置了流苏纹,但流苏纹各自不同,显然没有定式。两个流苏纹中间,003上下各出现一条横向五目条状纹,潘玉莲则各出现三条横向五目条状纹。而条状纹中间,没标示聚落的003与甲仙姜黄埔的潘玉莲,都绣上了空十字纹;荖浓002的两组流苏纹中间,也是绣上了空十字纹;甲仙田寮仔的陈瑞菊则绣上卐字纹。显示两组图纹中间的位置,是一处难得的「开放空间」,也是可随己意来自由发挥的。而卐字纹与空十字纹,民间皆认为有祈福与安心的作用;会否当时受到佛教与基督长老教会的影响呢?

汤姆生影像里的被仔围

在本文开头第二段,曾提到《安平县杂记》有「闲时,衣服极形短窄,只遮胸前两乳而已」的报导,而此一报导还有下文,即「又另用蓝布一幅,方围约长三尺余,四围则用纱线挑绣不断纹之花,布角缝带两条,佩于身上左肩膀,名曰『被仔围』,盖用于遮蔽腹背之处」──会出现被仔围,乃因大武垅族群短上衣「衣服极形短窄,只遮胸前两乳而已」,所以需要以被仔围来「遮蔽腹背之处」以免走光。

而大武垅的被仔围,也是在比报导早了二十几年的18714月就出现影像,影像同样是由世界级的英国摄影家约翰˙汤姆生拍摄。

在汤姆生拍摄的「荖浓附近的捕鱼团体A fishing party near Lau-long. 1871),L0056483」撷取影像(照片5,左)里,右侧站立妇女左腋下,得见一件遮蔽著腹背的被仔围,布角的两条带子是佩绑于右肩膀──佩绑的位置,与《安平县杂记》的报导左右相反,会有这样的落差,推测应是族人并没有硬性规定该佩绑于左肩膀或是右肩膀。而关于「被仔围」,大武垅耆老是以「被仔」来简称,胡家瑜则以「披肩」来称呼;然而,依据1871年影像与今日所见,被仔围都是佩绑于腋下而不是披在肩膀,所以「披肩」的用法显然不周全。

1871被仔围合并-威英.png

照片5:(左)汤姆生的「荖浓附近的捕鱼团体」截取影像。(右)汤姆生的「荖浓的平埔老妇们」截取像影。

接著,我们来检视汤姆生的「荖浓的平埔老妇们(Old pepohoan women Lau-long, Formosa. 1871),L0056409」截取影像(照片5,右),左侧站立老妇竟然是将被仔围扎绑于腰部,然后下垂至膝下─此一扎绑于腰部的用途,《安平县杂记》并未提及。虽未提及,但汤姆生影像的出现,却让我们知道:被仔围另有「一片裙」(或称「腰裙」)的功能。而「荖浓的平埔老妇们」截取影像中的这件被仔围,外围与中间,都得见挑绣痕迹,与今日所见典藏品格式一样,只是画面中人物影像较小,所以放大之后仍无法看到绣花纹路。

笔者在检视了《针线下的缤纷》专书之〈女子绣花披肩与腰裙「被仔」〉专章,总计十六件典藏品(一件为民间王林喜美典藏)的照片与说明之后,也略微统整了挑绣纹路的名称,再加上也是专书未收录的陈瑞菊与潘玉莲两家典藏,一起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现在,请见下列成果:

大武垅的被仔围之丽

、博物馆等单位典藏十五件大武垅平埔族群被仔围挑绣用色与纹路统计表

 

名称与典藏

绣线用色

挑绣纹路

 

暖色系列

中间色系列

冷色系列

明色系列

山形纹系列

条状纹系列

花叶纹系列

特殊纹系列

几何纹系列

菱形纹系列

方块纹系列

 

005绣花腰裙或披肩-阿里关-1930-06入藏-台大人类学博物馆

 

 

粉红

 

 

 

 

 

 

三角形几何纹

 

方块菱形纹

 

006绣花披肩-1945以前入藏-国立台湾博物馆

浅黄

浅绿

紫红

米白

连续山形纹

 

 

花叶纹

 

 

 

方块纹

 

浅粉

浅紫

 

 

007绣花披肩-陈秋连2010-04-20入藏-小林平埔族群文物馆

浅灰

桃红

浅紫

 

 

 

交叉线条纹

 

 

 

小菱形纹

方块菱形十字纹

 

009绣花披肩-1970年代入藏-南方俗民物质文化资料馆

 

 

紫红

 

连续山形纹

 

 

花叶纹

干形纹

方帽几何纹

 

方块菱形纹

 

浅紫

 

010绣花披肩-1986-06入藏-国立台湾博物馆

浅绿

 

米白

 

山形曲折纹

条状纹

 

 

多角几何纹

菱形纹

 

 

浅灰

 

浅紫

 

011绣花披肩-1986-06入藏-国立台湾博物馆

浅灰

 

 

 

山形曲折纹

 

多角花叶纹

 

 

菱形纹

 

 

深蓝

 

012绣花披肩-甲仙-2006-06入藏-顺益台湾原住民博物馆

浅绿

粉红

 

 

 

条状纹

几何花叶纹

 

 

菱形纹

方块菱形十字纹

 

军绿

 

013绣花披肩-1992入藏-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

浅灰

 

浅紫

 

 

 

交叉线条纹

 

 

 

小菱形纹

方块菱形十字纹

 

014绣花披肩-1992入藏-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

 

绿

紫红

 

 

 

交叉线条纹

方块花叶纹

 

 

菱形暗花十字纹

方块十字纹

 

浅褐

 

菱形暗花四角纹

 

015绣花披肩-甲仙-1993入藏-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

浅绿

紫红

 

浅蓝

 

山形曲折纹

交叉线条纹

 

T字纹

 

 

方块纹

 

浅褐

山形曲折几何纹

 

016绣花披肩-1993-06入藏-台中市政府文化局葫芦墩文化中心

绿

粉红

 

 

条状纹

几何花叶纹

 

 

菱形纹

方块菱形十字纹

 

 

017绣花披肩-2003入藏-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

 

浅灰

桃红

 

 

 

 

交叉线条纹

几何花叶纹

 

 

 

方块菱形十字纹

 

018绣花披肩-2004入藏-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

 

浅灰

桃红

 

 

 

 

交叉线条纹

几何花叶纹

 

 

 

方块菱形十字纹

 

019绣花披肩-甲仙-2013入藏-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

 

浅灰

桃红

 

 

 

 

条状纹

几何花叶纹

 

 

 

方块菱形十字纹

 

020绣花披肩-埔里-2005入藏-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

绿

 

 

 

 

 

菱形花叶纹

T字纹

 

菱形十字纹

 

 

十五件典藏品用色与纹路统计

13

10

绿3

粉红3

6

7

12

连续山形纹

2

山形曲折纹

3

交叉线条纹

6

花叶纹2

干形纹

1

三角形几何纹

1

菱形纹4

方块纹

2

 

 

浅黄1

浅绿4

浅粉1

浅紫6

浅蓝1

米白2

 

山形曲折几何纹

1

条状纹4

多角花叶纹

1

T

字纹2

方帽几何纹

1

小菱形纹

2

方块菱形纹

2

 

 

5

军绿1

紫红4

深紫1

深蓝1

 

 

 

 

几何花叶纹

5

 

多角几何纹

1

菱形暗花十字纹

1

方块菱形十字纹

7

 

 

 

浅褐2

桃红4

亮紫1

 

 

 

 

 

方块花叶纹

1

 

 

菱形暗花四角纹

1

方块十字纹

1

 

 

 

浅灰7

 

1

 

 

 

 

 

菱形花叶纹

1

 

 

菱形十字纹

1

 

 

 

、民间典藏三件大武垅平埔族群被仔围挑绣用色与纹路统计表

 

名称与典藏

绣线用色

挑绣纹路

 

暖色系列

中间色系列

冷色系列

明色系列

山形纹系列

条状纹系列

花叶纹系列

特殊纹系列

几何纹系列

菱形纹系列

方块纹系列

 

008绣花披肩-荖浓潘王月春→王林喜美

浅绿

桃红

浅紫

 

山形曲折纹

交叉线条纹

 

 

几何交叉纹

 

 

 

 

绣花被仔围-甲仙田寮-陈瑞菊

 

米黄

 

 

亮紫

连续山形纹

 

 

花叶纹

 

 

 

 

 

 

绣花被仔围-甲仙姜黄埔-潘玉莲

 

粉红

 

 

交叉线条纹

几何花叶纹

 

 

 

 

 

米黄

 

菱形花叶纹

 

 

件典藏品用色与纹路统计

2

2

浅绿1

桃红1

浅紫1

3

3

连续山形纹

1

山形曲折纹

1

交叉线条纹

2

花叶纹1

 

几何交叉纹

1

 

 

 

 

2

 

粉红1

亮紫1

 

1

 

 

 

几何花叶纹

1

 

 

 

 

 

 

米黄2

 

 

1

 

 

 

 

 

菱形花叶纹

1

 

 

 

 

 

我们从「表三、博物馆等单位典藏十五件大武垅平埔族群被仔围挑绣用色与纹路统计表」来看,标示地点的有:阿里关的005、小林陈秋连的007(照片6,左)、甲仙的012015、埔里的20,总计五件典藏品。再从「表四、民间典藏三件大武垅平埔族群被仔围挑绣用色与纹路统计表」来看,标示地点的有:荖浓王林喜美的008、田寮仔的陈瑞菊与姜黄埔的潘玉莲(照片6,右),总计三件典藏品。

陈秋连与潘玉莲阿嬷被仔围-标示-签名.png

照片6:(1)200579日,甲仙小林陈秋连阿嬷典藏的被仔围绣花特写。摄影:游秀叶。(2)2012911日,甲仙姜黄埔潘玉莲阿嬷典藏的被仔围绣花特写。摄影:游永福。

陈秋连的被仔围是祖母刘三娘所绣,后来留给她保存的,2010420日,已经入藏于小林平埔族群文物馆,藏品状况良好;依据《安平县杂记》记载,这「刘」姓,确实是大武垅平埔族群所属大姓。王林喜美典藏的,原本为潘王月春所有,是潘王月春的妈妈所绣,状况也良好;这「潘」姓,也确实是大武垅平埔族群所属大姓。笔者曾经依据《台湾人口之姓氏分布》第一册与《台湾平埔族史》两书重新制作「民国四十五1956年高雄县六龟乡平埔族群人数推估表」,[10]其中「山胞」、「福建」与「广东」为《台湾人口之姓氏分布》第一册之统计分类;平埔族群人数,则为潘英据前书统计所推估。在推估表里「王」姓,是大武垅平埔族群六龟地区潘姓之后的第二大姓,惟潘王月春的妈妈是何姓氏?亦即是否也是大武垅平埔族群所属?则有待进一步追查。陈瑞菊的典藏,也是先生潘金福的祖母「白毛祖」留下来的,外观仍然良好;底布材质,看起来属麻织品;潘玉莲的是来自小林的婆婆留下来的,藏品状况良好,底布看起来也属麻织品。

而博物馆等单位的十五件典藏品,绣线用色使用频率依序为:红色13、白色12、黄色10、蓝7、浅灰7、紫色6、浅紫6、橘5、浅绿4、紫红4、桃红4、绿3、粉红3、浅褐2、米白2、浅黄1、军绿1、浅粉1、浅紫1、亮紫1、青1、浅蓝1、深蓝1。民间的三件典藏品,绣线用色使用频率依序为:蓝3、白色3、红色2、黄色2、橘2、米黄2、浅绿1、桃红1、粉红1、浅紫1、亮紫1、紫色1、黑1。不管博物馆或民间典藏,红、白、黄、蓝四个颜色都排序前四名──这阿里关公廨供摆在「向神座」上的四色布,颜色都一样,或可见出大武垅平埔族群的用色取向与偏好。

在暖色系部分:005006、陈秋连的007008010011012013015016017018019020与潘玉莲,总计共十五件典藏品都使用了红色;而在005007010013016017018019020与潘玉莲(照片6,右)共十件典藏品里,红色绣线的比例,还跨占了一半以上;还有006007008009010011012013014015016020与潘玉莲,有的还使用了黄色,有的使用了浅黄,有的则使用了橘色。

中间色部分:005使用了粉红与青色,006使用了浅绿、紫红、浅粉、紫与浅紫,007使用了浅灰、桃红与浅紫,008使用了浅绿、桃红、紫红与浅紫,009使用了紫红、紫与浅紫,010使用了浅绿、浅灰、紫与浅紫,011使用了浅灰,012使用了浅绿、军绿、粉红与紫,013使用了浅灰与浅紫,014使用了绿、浅褐与紫红,015使用了浅绿、浅褐与紫红,016使用了绿、粉红与紫,017使用了浅灰与桃红,018使用了浅灰与桃红,019使用了浅灰与桃红,020使用了绿,陈瑞菊使用了亮紫,潘玉莲使用了粉红与紫色。

冷色系部分:006008010012014016020、陈瑞菊与潘玉莲都使用了蓝色;010还使用了深蓝,015则使用了浅蓝。

明色系部分:005007008009011013014015016017018019020、陈瑞菊与潘玉莲,都使用了白色(照片74与照片6,右);006009010,则使用了米白色。

就大武垅平埔族群的被仔围绣线用色来看,暖色系的红、黄、橘比重蛮高,又加上白色的偏好,让多数作品充满了温暖明亮的风格。

王林喜美与陈瑞菊阿嬷的被仔围特写-签名.png

照片7:(1)(2)(32014920日,荖浓王林喜美阿嬷典藏的被仔围(长×宽=79.5cm×73cm)之绣花特写,绣片宽度2.3cm,摄影:游永福。(42005626日,甲仙田寮仔陈瑞菊阿嬷典藏的被仔围之绣花特写,摄影:游秀叶。

至于被仔围的挑绣纹路,笔者是将胡家瑜的「山形曲折纹」挑绣二目以上的纹路拆开,以「连续山形纹」来命名(如照片712),并归类为「山形纹系列」。交叉线条纹,看起来成条状形式,所以与条状纹一起归类为「条状纹系列」。花叶纹、多角花叶纹、几何花叶纹、方块花叶纹与菱形花叶纹,则归类为「花叶纹系列」。015有山形曲折夹T字纹,020也有菱形十字纹夹T字纹等纹路,笔者特别将其中的T字纹析出,与干形纹一起归类为「特殊纹系列」。三角几何纹、几何交叉纹、方帽几何纹与多角几何纹,笔者将之归类为「几何纹系列」。菱形纹、小菱形纹、菱形十字纹、菱形暗花十字纹与菱形暗花四角纹,笔者将之归类为「菱形纹系列」。方块纹、方块菱形纹、方块菱形十字纹与方块十字纹,笔者将之归类为「方块纹系列」。

合计十八件典藏品,挑绣纹路使用频率为:花叶纹系列(含花叶纹3、多角花叶纹1、几何花叶纹6、方块花叶纹1与菱形花叶纹2)以13居冠,条状纹系列(含交叉线条纹8与条状纹4)与方块纹系列(含方块纹2、方块菱形纹2、方块菱形十字纹7与方块十字纹1)同以12居次,菱形纹系列(含菱形纹4、小菱形纹2、菱形十字纹1、菱形暗花十字纹1与菱形暗花四角纹1)以9排第三,山形纹系列(含连续山形纹3与山形曲折纹4)以8排第四,几何纹系列(含三角几何纹1、几何交叉纹1、方帽几何纹1与多角几何纹1)以4排第五,特殊纹系列(含T字纹1与干形纹2)以3殿后。

胡家瑜说:「013)绣纹中的菱形十字纹,与小林部落陈秋连祖母刘三娘的披肩颇类似。」这「颇类似」,是指挑绣纹路完全一样,但绣线用色分布位置有异;其实不止菱形十字纹,两件典藏品都有同样纹路的交叉线条纹与小菱形纹,差别,只是绣线用色分布位置的差异而已(附注:陈秋连的绣线,多了桃红色)─能相似到这种程度,会不会是两件作品在挑绣的时候,有纹路与用色的版样可供参考呢?

若就挑绣纹路的细项来说,这十八件典藏品是以交叉线条纹、方块菱形十字纹、几何花叶纹、山形曲折纹、条状纹与菱形纹,为主要元素,且一组纹路衔接一组纹路,样式中规中矩;或者,是另以连续纹路方式来呈现,可说展现了原住民大武垅平埔族群的挑绣偏好。

结论与展望

只见,年轻男女清理出场地,交臂牵手,直到排成了新月队形;接著,哀怨的本地歌谣便唱开啦,优美轻快的舞步,也随著强烈的拍子与明确节奏律动。

节奏逐渐快了起来,舞者敏捷的脚步也随著加快;而节拍,仍然维持一贯的精准。在神奇的火光中,这优美且繁复的舞步,将舞者美好的身影衬托得更加迷人……节奏越来越快了,在扬起的亮晃尘烟中,只能约略看出舞者轻妙的身影,就像狂野的幽灵在空中盘绕。[11]

此一汤姆生记录的甲仙埔迎宾晚会场景,无疑的是最适合穿著绣花短上衣了,因为在敏捷与快捷奏的舞蹈中,过长的服装是无法展现灵活与轻妙的;且穿著这样的绣花短上衣,会露出小蛮腰与肚脐,十足洋溢青春与俏皮,最能呼应族群热忱待客的礼仪。

而就博物馆等单位与民间的五件短上衣来看,002003、陈瑞菊与潘玉莲等高达四件典藏品,都有横向面挑绣范围都是九目的长条绣片出现;更有四目小方块纹与一目细条曲折纹连结,还搭配了流苏纹;且目前已有明确地点为:荖浓、田寮仔与姜黄埔(来自小林),范围涵盖了整个大武垅平埔族群生活区的荖浓溪与南仔仙溪两流域,若以之做为族群共同的短上衣,亦不为过,且相当出色!而短上衣两组图纹之间的卐字纹或空十字纹编排,可说呈现了族群各聚落自有的特色了;当然将来为了社区与聚落区隔,族人也可挖掘其他有意义,或者属于聚落特有的的图纹来进行编排。至于短上衣挑绣用色,有偏暖色红与明亮白的倾向,加上中间色与冷色蓝的搭配,让人有温暖、鲜明与纯洁的感受──这些特色,在族群复振传统挑绣服装时,都可用为参考。

还有陈瑞菊的被仔围典藏品,绣线用色有米黄、亮紫、蓝、白与黑等五色,是以平针绣在橘色底布上挑绣出连续山形纹,山形纹的曲折处则绣上花叶纹,但由於单一色块的横向面用色高度没有固定,亦即是随兴变化,形成了错落有致的美感(照片74),在众多中规中矩的典藏品中别树一格,真是不可多得!且令人惊艳!依现代的说法,即是「文创」作品了!实可做为族群将来创新的典范。

至于短上衣或被仔围,同一纹路作品,不同颜色绣线所占比例若有异,绝对会彰显出作品不同的氛围─这,也是将来族群各聚落或各社区可以多所发挥的地方了

回顾民国九十六(2007)年,大田社区已经以陈瑞菊的典藏为蓝本,请厂商电绣出社区的族群服装;阿里关的叶志礼也以个人之力,在民国一○一(2012)年,以潘玉莲的短上衣与被仔围为蓝本,请厂商电绣了一批上衣与被仔围,在农历九月十五日的阿里关公廨夜祭活动时提供族亲穿著;民国一○二(2013)年,荖浓平埔文化永续发展协会也以王林喜美的被仔围为蓝本,制作了族群服装在夜祭与重要活动时著装;日光小林社区与小林社区,则以陈秋连被仔围的挑绣纹路与用色为蓝本,制作出男上衣、女上衣与被仔围来广泛应用──如此各自为政的发展,让人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各社区与聚落,显然都重视传统服装的复振;忧的,则是无法见到整个大武垅族群服装,到底呈现哪些共同特色?

那么,如何从《针线下的缤纷》专书与拙文的探讨中有所启发,勇敢传承,并开展出新风貌与新格局,则有待好眼力与有耐性的大武垅族群各聚落年轻族人持续思考、持续研究,并一起讨论了。期望,一直想让族群有法定身份而持续努力的原住民大武垅平埔族亲,能持续努力,进一步分析比对日本,甚至美国的大武垅族挑绣典藏品,慎重统合挑选出族群挑绣艺术的共同纹路与共同用色,而让作品拥有鲜明的族群识别风格──这是族人必须重视,也是无法回避的课题了

参考书目

不著撰人,《安平县杂记》。南投县: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页57-58

〈甲仙埔迎宾晚会〉节录,翻译:游蕙嘉。原文:John Thomson, The Straits of Malacca, Indo-China and China or, Ten years' Travels, 1875 331。网址:https://books.google.ch/books?id=p0BmAAAAcAAJ2017 12 10 日点阅)。

必麒麟(W. A. Pickering)原著,陈逸君译述(1999),《历险福尔摩沙》。台北市:原民文化事业有限公司,页126

胡家瑜主编(2014),《针线下的缤纷大武垅平埔衣饰与刺绣藏品图录》,高雄市:高雄市历史博物馆。

约翰˙汤姆生(John Thomson)著,魏延年主编,黄诗涵翻译、颜湘如校稿,《从地面到天空 台湾在飞跃之中》(台北市:信鸽法国书店,2006年),页4266

游永福(2014),〈照见台湾的容颜〉(上),《高雄文献》43),页166-182

游永福(2015)〈照见台湾的容颜〉(下),《高雄文献》51),页140-161

游永福(2015),〈汤姆生的1871 年「荖浓Hong-Kos 的房屋」取景点追查〉,《台湾文献》,664),页125-146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辑(2001),《台湾总督府档案平埔族关系文献选辑》。南投县:台湾省文献委员会,页190

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辑(1963),《台湾府舆图纂要》。台北市: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页100

陈绍馨、傅瑞德合著,《台湾人口之姓氏分布》第一册。台北市:国立台湾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1970,页800-805

潘英编著,《台湾平埔族史》。台北市: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96,页397-399

 

[1] 不著撰人,《安平县杂记》(南投县: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页57-58

[2] 汤姆生的台湾档案,游永福在十余年的踏查研究之后,已经于民国一○三(2014)年12月与民国四(2015)年4月在《高雄文献》第4卷第3期与第5卷第1期发表〈照见台湾的容颜〉上、下篇专文,里面有「1871年英国摄影家约翰˙汤姆生南台湾照片目录」表格,影像英文名称,原则上取自汤姆生在玻璃底片上的题字,中文名称为游永福翻译;没题字的,则依照影像内涵来命名。照片号码,为伦敦威尔康图书馆典藏编号;有了号码,利于追踪研究──这是目前汤姆生台湾照片最完整的编目资料了。而依据威尔康图书馆的免责声明,任何人都可以下载该馆典藏的汤姆生影像应用, 惟引用时请加注Courtesy of Wellcome Library, London几个字,以表感谢。

[3] 会以〈(另一张)荖浓附近的捕鱼团体〉来标示,乃因汤姆生有两张玻璃底片,题字同为 " A fishing party near Lau-long, 1871 ",所以其中一张只好加注「另一张」以为区隔。

[4] 胡家瑜主编与撰稿,《针线下的缤纷  大武垅平埔衣饰与刺绣藏品图录》(高雄市:高雄市历史博物馆。20147月)。

[5]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辑,《台湾总督府档案平埔族关系文献选辑》(南投县:台湾省文献委员会,20013月出版),页190

[6] 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辑,《台湾府舆图纂要》(台北市: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3年出版),页:100

[7] 必麒麟(W. A. Pickering)原著,陈逸君译述,《历险福尔摩沙》(台北市:原民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1月出版),页126

[8] 约翰˙汤姆生(John Thomson)著,魏延年主编,黄诗涵翻译、颜湘如校稿,《从地面到天空 台湾在飞跃之中》(台北市:信鸽法国书店,2006年),页66

[9] 约翰˙汤姆生著,魏延年主编,黄诗涵翻译,《从地面到天空 台湾在飞跃之中》,页42

[10] 游永福著,〈汤姆生的1871年「荖浓Hong-Kos的房屋」取景点追查〉,《台湾文献》第66卷第4期(南投县:台湾文献馆,20151231日出版),页125-146

[11] 〈甲仙埔迎宾晚会〉节录,翻译:游蕙嘉。原文:John Thomson, The Straits of Malacca, Indo-China and China or, Ten years' Travels, 1875 331。网址:https://books.google.ch/books?id=p0BmAAAAcAAJ2017 12 10 日点阅)。

民国一○七(2018)年4月,与《高雄文献》第8卷第1期同步刊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