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城大鼓,亦謂鼓詞,俗稱說書,是諸城當地的民間曲藝演唱形式,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末。其前身為東口大鼓、簡稱「小東口」,所以諸城大鼓、是由「小東口」逐漸演變而來。

早在清朝末期、小東口則流行於諸城。演唱藝人一般採用大鼓,即支懸在架子上的扁鼓,和鋼板(浮板為月牙形、底板為長方形)伴奏,演唱時,邊敲鼓、邊演唱、時而加入念白、會聲繪色,時而伴以動作,惟妙惟肖。

說書形式以集市、廳房和炕頭說唱為多、當時的演說書目主要是《回龍記》、《金簪記》、《銹鞋記》、《金鐲子玉環記》、《香蓮帕》和《劉公案》等,主要書段有「呂洞賓戲牡丹」、「韓湘子挂號」、「羅成問卦」、「單刀赴會」、「半欄位」、「螞蚱段」。

建國後,縣文化館王仲欣在總結各流派藝術風格和音樂素材的基礎上,開始作發展諸城大鼓。1958年,王仲欣先生在以諸城大鼓形式宣傳大豆豐收經驗的創作過程中,先以東口大鼓為基礎,吸收了前輩台五唱腔藝術的精華及各流派特點,取眾家之長熔為一爐,記成簡譜,創作出面目一新的諸城大鼓。以諸城大鼓的形式演唱《諸城大豆喜獲豐收》登台演出後,引起觀眾強烈反響,深受歡迎。並在多次的市、省匯演中獲獎。

後又經王仲欣先生多次不斷修改,諸城大鼓日益完善,演唱風格為:清新豪放,剛柔相濟,伴奏除原有的三弦外又加人墜琴,增添了音色之美。

20世紀60年代化以後,諸城大鼓得到進一步的完善、發在注入了民歌成份的同時,還融進了茂腔音調,演出形式更接近於群眾,趨於多樣化,使諸城大鼓更為群眾所喜聞樂見。

今諸城大鼓傳唱人主要在諸域百尺河鎮一帶,以學校音樂教師為主。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