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悟空問答!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小哥對於《三國演義》非常喜歡,經常閱讀,因此,就以《三國演義》為回答這個問題的依據!

在《三國演義》中,呂布和張飛一共交手四次,這就是題主講的,張飛屢次挑釁呂布!那麼張飛面對三國第一武將呂布,為什麼沒出什麼大事呢?小哥通過兩人四次交手的經過來分析!

第一次交手:三英戰呂布!

話說當年呂布英勇無比,罕逢敵手,深得董卓的器重,收為義子。

後來,董卓混亂國政,天下諸侯群起攻之,合計十八路諸侯,當時呂布鎮守虎牢關,武功高強,一人遍打得十八路諸侯束手無策,寸步不前!

又一日,呂布又在陣外叫囂,十八路諸侯以袁紹,曹操,孫堅,孫堅為首,齊出大營,但見那呂布一身金甲,腳踏赤兔,甚是威武,眾人都沉默了。

但是人家既然來挑戰,不能不應戰啊,這個時候,聯盟前後派出多員大將,無奈皆被呂布打敗,時有公孫瓚,一表人才,武功突出,也去戰呂布,怎奈呂布神通廣大,不幾合公孫瓚就被打敗,呂布一路追趕,哪知此刻平地一聲雷,一人厲聲大喊「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飛在此」!呂布一聽,頓時火冒三丈,棄了公孫瓚,直奔張飛,張飛也是提丈八蛇矛,直撲呂布!

兩人你來我往,戰了五十餘合,呂布生猛,張飛槍法漸亂,關羽見了,大呵一聲「三弟莫怕,二哥助你!」說罷拍馬便上,三人又斗在一處,關羽張飛合戰呂布,呂布抖擻精神,戰至五十回合,劉備一看,心道再打下去,恐怕二弟三弟有個閃失,因此。他也加入了戰鬥!

此時呂布一人面對三人,那裡還招架的住,因此他逮個機會,給逃跑了!

張飛二次戰呂布!

話說呂布被曹操打敗後,無處容身,投奔了劉備,張飛素來看不起呂布,因為呂布在他看來忘恩負義,是個卑鄙小人,因此他每逢呂布,都要罵他是「三姓家奴」!此時呂布投奔劉備,張飛自然是心裡不爽!有一天,他打了呂布的老丈人曹豹,惹毛了呂布,呂布「賺開城門,殺了進來,張飛大怒,慌忙披掛,執了丈八蛇矛,但是張飛醉酒不能力敵,而呂布也是「素知飛勇,亦不敢相逼」,最終由十八燕將護著張飛出城了!但是呂布因此搶了劉備的徐州城!

三戰呂布!

張飛被手下護著逃出城門,此時劉備的家眷還在城裡,(這一段也被大家拿來和關羽做對比),後來,劉備率軍退守小沛。

有一天,張飛聽到呂布買了五十匹軍馬,他每天一想到呂布搶了徐州,就憤怒不已,得到這個消息,就把呂布的馬匹給搶了,呂布一聽,這環眼賊欺我太甚!率軍來了小沛,劉備聞言列陣以待!

呂布張飛遭遇,呂布罵張飛搶了他的馬,屢次藐視他,張飛就罵了,「好你個三姓家奴,不知廉恥,你搶了我哥哥的徐州,怎麼不說?」兩人你來我往,大斗一百多回合不分勝負,劉備恐張飛有失,鳴金收兵!

張飛四戰呂布!

這一次,呂布手下的陳登投降了曹操,呂布在城外和城頭的陳登對罵,忽然聽到陣外喊殺聲,原來是張飛領一對人馬殺來了,呂布手下的高順出戰,結果被張飛輕鬆打敗,呂布親自出馬,戰了幾個回合,曹操親自率大軍殺到,呂布料不能敵,引軍退走!

這一次,大軍來了,呂布為了保存實力,就跑了!

通過四次交手我們發現,張飛屢次辱罵呂布,呂布確實拿張飛沒脾氣,放眼三國,能單打獨鬥和呂布打上一百回合的,唯有張飛,並且在整個三國的發展過程中,呂布一方面年齡越來越大,一方面得貂蟬愛妻,有家庭的牽扯,戰鬥力走的是下坡路。但是反觀張飛,隨著參加了更多的戰場廝殺,武力更上一層樓,並且孤家寡人,說走就走,心中所想所念,也唯有自己的大哥劉備二哥關羽而已!因此,他放的開!

所以說,呂布對於張飛,是真的沒脾氣!這種感覺,就是我們常說的「我就喜歡你看不慣我,又干不掉我的樣子」!

謝謝大家!

歡迎大家多多點贊支持小哥原創!

喜歡的記得點關注哦!


張飛,素有「猛張飛」之稱,但從這個稱呼上,就可想而知,這位張三爺非等閑之輩。

呂布,有「虓虎之勇」,在整個起起蕩蕩的三國風雲之中,堪稱第一武將。

不說正史,只說演義,在演義之中,張飛三番五次挑釁呂布,呂布也被氣的咬牙切齒,張口閉口「誓殺環眼賊」,但最終,他也沒有殺了張飛。張三爺完好無損,而呂奉先卻早死白門樓。

張飛的武力值顯然不如呂布,但並不能因此就認為呂布一定能殺掉了張飛。兩人最初的交手是在虎牢關之時,當時張飛丈八蛇矛大戰呂布方天畫戟五十餘合而不分勝負,要知道,能跟呂布交手五十餘合的那絕對是高手中的高高手,顯然張飛就是這麼一個高高手。關羽上陣之時,張飛並沒有出現破綻和難以支撐的表現,也就是說,就算關羽不出陣,張飛也不見得能敗下陣。當然,如果關羽和劉備不出場,就沒有「三英戰呂布」什麼事兒了。

還有一次,是在小沛之時,張飛與呂布又打了起來,這一次兩人打了一百餘合,而當時關羽就站在一旁觀看,而沒有出手。這個時期的呂布因為酒色傷身,所以不在最佳狀態,但也足見張飛之猛。

從武力值上面來看,雖然張飛遜色呂布,但是如何豁出命來打,呂布不見得百分百完勝張飛,因此張飛沒事。

另外還有一層原因,那就是呂布深知如何殺了張飛會有什麼後果。

桃園三結義人盡皆知,你把劉備的三弟殺了,他怎能善罷甘休,關羽也不是好惹的,到時候劉備為弟報仇,聯絡呂布的死對頭攻打呂布,呂布就麻煩大了。因此,在戰略方面,呂布也不能殺張飛。

既然不能殺張飛,呂布就只能忍著,任由這個「環眼賊」三番五次挑釁,但是生氣歸生氣,大局為重。從這一點看出,呂布是個懂得隱忍的傢伙,而且心中一定奔騰著一萬隻草泥馬。


第一次, 張飛在虎牢關的時候大罵呂布是三姓家奴,隨後兩人大戰五十個回合,難分勝負。後來張飛有了關羽和劉備的幫忙,輕輕鬆鬆就把呂布打跑了,令他最終倒拖方天畫戟退走。

第二次, 這次則是呂布被劉備收留的時候,呂布讓其妻女向劉備道謝,劉備謙讓,呂布說,賢弟不必推讓。這讓在旁邊的張飛聽了十分生氣,便對他吼到,你以為你是誰啊,敢稱我大哥為賢弟,你來,我要跟你大戰三百回合。最終在劉備是調解下,這件事才算平息了。

第三次, 張飛故意搶走了呂布的一百五十匹馬,因為他知道這是呂布的馬,所以故意搶走,很明顯這是在挑釁呂布。後來呂布率兵前往問罪,這下可正合張飛的意,兩個人你來我往一頓吵架之後又開始大戰了一百多個回合。最後由劉備主動送還馬匹,兩人才停了戰火。 要說這三次戰爭的起因,很明顯是張飛理虧了,但為何呂布都沒有追究到底,反而每次都只是草草了事呢?呂布之所以次次都選擇退讓的原因有如下兩個。

第一, 因為呂布本身就站不住腳,認賊作父,反覆無常的做法令人唾棄,而張飛剛好抓住他的痛處,對他進行攻擊,他也就不敢鬧起來。

第二, 張飛的實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畢竟這個世界上還沒有幾個人能打贏他。要是把張飛惹急了,說不定他拚命起來,自己也難逃一死,所以他才有所顧忌。


眾所周知呂布在演義中的武力值排立第一。

有「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的說法。其實不然,至少我有異議。

虎牢關一戰,張飛大喊「三姓家奴」,率先出戰呂布,大戰了五十回合,張飛並未漏出敗像,但是座騎卻是不支……

三英戰呂布的故事就不需要啰嗦了。大家耳熟能詳。

呂布武功蓋世,無需置疑。為什麼張飛偏偏要挑戰他呢?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張飛不服氣啊!

虎牢關時劉備三兄弟什麼身份?關羽張飛騎的是老弱病馬啊!在此情況下張飛可以和呂布戰到五十回合不敗,其武力值幾何呂布不清楚嗎?後來關羽張飛騎上了好馬(至少比虎牢關騎的馬好)情況還會一樣嗎?讓張飛騎上赤兔馬和呂布戰一場?諸位看官認為呂布還有那麼牛逼嗎?還可以「戰三英」嗎?我想,恐怕就連喊他呂布「三姓家奴」的「環眼賊」的張飛也難以擺平吧!

任憑張飛如何叫罵,呂布都不願與張飛再戰,其實就是因為張飛之勇猛,絲毫不遜於呂布。呂布一方諸侯,而張飛只不過是劉備手下一大將而已,勝了他張飛,呂布還是呂布,還是武功第一的呂布;如果輸了呢?武功第一的呂布威名掃地,再也牛逼不起了!

所以呢,張飛再三挑釁,呂布總是忍而不戰。


之前寫過一篇類似文章,說的是呂布雖然被稱為三國第一猛將,但是在心底確實有些「怵」張飛。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看看。

所謂「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喜歡三國的朋友都知道。呂布排名第一,大家公認。但是,張飛也不弱,同屬於超一流的第一陣營,武力懸殊沒有太大。不像隋唐英雄裡面第一李元霸把第二宇文成都甩開那麼遠。呂布也是因為出道時間長,名聲大,再加上人家確實武力值很強還有赤兔馬,所以排在第一位。

還有,張飛每次叫囂戰呂布,掠陣的還不是有關羽,劉備?眼看形勢不好,兩人隨時都能衝上前去再來一場「三英戰呂布」。

再有,呂布打心眼裡不願跟張飛打。一個溫侯,滅董卓首功的一方諸侯。另一個充當馬弓手,摸爬滾打的小人物。贏了不光彩,輸了更丟人。張飛還喜歡咋咋呼呼,揭老底,罵呂布三姓家奴。所以後期呂布碰見張飛基本上不出手,甚至躲著走。

所以,張飛即不出事兒,同時也贏得了名聲。

謝謝欣賞,有問題請賜教


羅貫中囑咐呂布不要傷了張飛


在前三國時代,呂布屬於有勇無謀的代表,性格比較孤傲,沒有真正的朋友,一旦有事情,基本上孤立無援。張飛在當時屬於初生牛犢不怕虎的人,沒什麼名望,需要挑戰一些有分量的人揚名立萬,何況雖然說猛張飛,但是實則膽大心細,明知道不是呂布對手,但是有兩個過命的結拜兄弟,只要一旦有失,劉關絕不會袖手旁觀,可以立於不敗之地了,有名的三英戰呂布,就是很好的例證。

以上就是自己的一家之言,勿怪。


關鍵詞:呂布、張飛、奉先、翼德、三姓家奴、環眼賊、三雄戰呂布。

其結果同樣悲慘,前者被曹操斬首於城外,後者卻被手下屍首分離。

三國亂世出英雄,選對人不行,站錯隊更不行,拳頭拼一時之狠,卻難有一世之穩,在那魚肉強肉的年代,全身而退的英雄寥寥無幾,關二爺也不過如此!趙子龍才是三國中真英雄。


總有些人你看不慣他,又干不掉他。


呂布在當時是第一猛將,但此人較為孤僻且有勇無謀,沒有什麼真正的朋友,張飛也是猛將,但他自己知道和呂布有一定差距,並沒有過多交集,而且張飛有兄弟,呂布也不敢如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