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歷史的女人——第686期)在說到刺客的時候,大家都會想到我國古代的荊軻,他幾乎成了具有俠義精神的刺客的代名詞。所以每每論到哪位刺客,都會跟荊軻相比。儘管做爲一個刺客,荊軻在行動上是失敗的,但他的精神永在,也就是說荊軻的俠義精神已經成了衡量古今所有正義刺客(因爲刺客還有負面和非正義的)的標尺。今天咱們要說的這位刺客就是完全可以跟荊軻相比的,因爲他不僅在精神上的俠義性不輸於荊軻,而且他在行動上是完勝荊軻的。

  他被稱爲堪比荊軻的“亞洲第一義俠”,他“流血五步”,三槍絕殺,成功完成使命,被孫中山贊梁啓超誇。當然還有當時中國多位政界要人,以及多位學界名流,如梁啓超、蔡元培和章太炎等的極力誇讚。那麼這位號稱亞洲第一義俠的刺客是誰?他跟荊軻有何相似之處?他刺殺的又是何方神聖?他又是如何“流血五步”、三槍絕殺對方的?孫中山、梁啓超等又是如何誇他的?欲知詳情,本期分解。

  還是那句話,要衡量一個刺客牛不牛,得看他刺殺的對象牛不牛。所以咱們還得從被刺者說起。

  一、從愛國憤青到四任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

  這位被刺者就是19世紀下半至20世紀初的、有日本第一政客之稱的、曾任四任日本首相的、名聲赫赫的日本政界“常青樹”伊藤博文。我想,用四組定語形容這位日本牛人想必也並不過分吧。伊藤博文(1841年10月16日—1909年10月26日),字俊輔,號春畝,日本長州人。他是日本近代著名政治家、明治九元老之一。他還是日本第一個內閣總理大臣、樞密院議長、貴族院院長,首任韓國統監,明治憲法之父,立憲政友會的創始人。

  1841年10月16日,伊藤博文出生在日本長州藩。他自幼家貧,其父外出打工時,伊藤博文隨母寄居外祖父秋山家,過着貧困的生活,那時他是個喜歡搞惡作劇的頑童,村裏的孩子叫他餓鬼大將。他12歲時,曾寄宿於寺院,後又在藩士福原等家作侍童,平時做雜役,閒時讀書習文。伊藤博文16歲時入松下村塾,受教於改革派下級武士的領導人吉田松陰門下,深受吉田松陰器重。他17歲時學習軍事,成爲一名愛國憤青,曾經和幾個憤青一起用自制的燃燒彈攻擊過駐紮在日本的英國公使館。

  1863年,伊藤博文去英國留學。他親眼見到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物質文明,思想發生了變化。他認識到僅僅憑着一股保衛民族獨立的熱情去盲目對抗外國的入侵是不行的,只有向西方學習,才能讓國家強大。他回國後,就下決心開始以西方的思想理念來改變落後的日本。

  明治元年(1868年)1月13日,伊藤博文被明治新政府任命爲外國事務交涉員,在大久保利通等領導下負責處理外交事務,後又任外國事務局判事。明治維新開始後,伊藤博文積極主張把“歐美各國之政治制度、風俗習尚、教育、生產”的“開明風氣”移入日本,使日本進入“開明諸國之行列”。在他的主持下,日本向英國借款修條路,加速了日本交通運輸的近代化;他又提出建立新的統一的貨幣制度,又負責監督新貨幣的鑄造及新貨幣制度的實施,推進了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

  從明治十八年(1885年)起,伊藤博文曾經四次組閣,四任日本首相。任期長達七年,被認爲是日本政壇的常青樹。他對近代日本的發展可謂立下赫赫功勳。對於日本來說,伊藤博文還有一項偉大功績,即建立了立憲制度,使日本民衆得到了日益擴大的參政機會。

  二、伊藤博文成爲中國和朝鮮的敵人

  不過伊藤博文也是位野心勃勃的人物,他並不滿足於日本人在本土的發展,他在任期內發動了中日甲午戰爭,在整個戰爭的過程中,所有日本明治政府作出的重大決策,都與他有關,他對於整個戰爭起了決定性作用。之後他又代表日本政府跟清朝簽訂了使中國人恥辱的《馬關條約》。同時他又覬覦朝鮮半島,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的日本海海戰獲勝後,伊藤博文以特使身份來朝鮮,此時朝鮮已改稱大韓帝國,他擔任了第一任韓國統監,統管韓國外交,指揮在韓國的日本官吏活動,並制定和頒佈了“統監府令”。

  明治四十年(1907年)7月,伊藤博文又逼韓國高宗李熙退位,並強迫韓國簽訂新的“日韓條約”,剝奪了韓國政府的政權,並在一週之後解散了韓國的軍隊,使韓國成了日本的殖民地,將大韓帝國變爲日本的保護國。爲了永遠控制朝鮮半島,伊藤博文於明治四十年(1907年)請日本皇太子嘉仁(後來的大正天皇)來朝鮮視察。同年,他又擔任韓國皇太子的老師,被授予“太子太師”之職。後又陪同朝鮮皇太子來日本留學,以培植俯首聽命於日本的傀儡皇帝。伊藤博文在韓國地位顯赫,儼然成了韓國的“太上皇”。

  面對日本對韓國的統治,韓國的熱血男兒豈能善罷甘休?於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可以改變歷史進程的人物走上歷史舞臺,他就是本文的要說的刺客,亞洲第一義俠安重根。

  三、愛國之士安重根與斷指同盟

  安重根(1879年—1910年),字應七,出生於朝鮮黃海道海州,朝鮮近代史上著名的獨立運動家。安重根出身名門順興安氏,他的父親安泰勳是一名進士,這是一個典型的兩班家庭。

  安重根從6歲時就像其他兩班子弟一樣進入私塾,接受漢學教育。他在私塾先後學習了《千字文》、《童蒙先習》及四書五經、《史記》和《資治通鑑》等中國儒家經典和史學著作,這爲他打下了紮實的漢學功底。以後安重根的著作、詩歌和書法,都是用漢文寫就的。

  然而,少年時的安重根並不喜歡讀書,他從小就愛弄槍舞刀、騎馬射箭,並且十分崇拜中國古代的戰神項羽。他的父母師長勸他習文時,他曾回答:“昔日楚霸王項羽曰:‘書足以記姓名’雲,而萬古英雄楚霸王之名譽,尚遺傳於千秋也。我不願以學文著世,彼丈夫也,我丈夫也,汝等更勿勸我!”安重根自幼便養成了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性格,並立下了“以尚武主義,挽回民弱,以扶國危”的志向。

  安重根成長的年代,正是朝鮮的危急存亡之秋。在他出生的前3年,日本就已經透過《江華條約》打開了朝鮮的國門;1894年,安重根15歲時,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日本打敗朝鮮的原宗主國——清朝,將中國勢力趕出朝鮮半島;隨後日本與俄國開始在朝鮮半島展開競爭,並於1904年爆發了以爭奪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爲目的的日俄戰爭。朝鮮在兩次戰爭中成爲外國的戰場,一步步淪入亡國的深淵。

  到1905年日本強迫大韓帝國簽訂《乙巳條約》,將韓國變爲其保護國後,韓國已名存實亡,淪爲日本事實上的殖民地。而強迫韓國簽訂條約的元兇,正是伊藤博文。

  青年安重根目睹了祖國的危難,決心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他開始走的是教育救國之路,試圖通過興辦教育、啓迪民智的方法來凝聚人心,讓國家恢復主權。

  但日本對於韓國人民的啓蒙與覺醒十分恐慌,千方百計破壞韓國人的救國運動。前面說過,伊藤博文逼大韓帝國高宗皇帝李熙退位,在日軍的武力干涉下,皇太子李坧即位,是爲韓國的亡國之君——純宗,但他只是個傀儡皇帝。1907年8月1日,伊藤博文強制解散韓國軍隊,在漢城引發了韓軍與日軍的激烈戰鬥,韓軍寡不敵衆,遭到失敗並被解散。安重根當時也在漢城,親眼目擊了韓軍抗爭這一悲壯場面,他還把在巷戰中受傷的韓軍送到醫院治療。

  隨後,伊藤博文又頒佈《新聞法》、《保安法》,剝奪了韓國人民的言論自由、集會自由、新聞自由等,加大鎮壓韓國人民反抗的力量,從而使愛國啓蒙運動受到重大挫折。於是,安重根認識到光靠國民啓蒙教育是無法救國的,必須用武力解決,遂決定投筆從戎,參加轟轟烈烈的反日義兵運動。

  之後安重根投奔了在俄國海參崴地區活動的韓國義兵隊伍。他曾和李範允等募集資金30萬元,組織義兵達三四千人。他曾經被任命爲參謀中將,帶兵回到韓國,與日軍作戰。他與其他部隊的義兵200多人在慶興地區與日本軍警交戰3次,打死50多名日本軍警。但日本調來大批正規軍對戰義兵部隊,義兵寡不敵衆,加上內部不團結,所以遭到日軍奇襲而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1909年3月,安重根來到俄國的下里地區,把曾在義兵隊伍中共事的11位戰友聚集到了一起開會,在會上,安重根凝重地分析了義兵運動失敗的原因,並親自切斷了自己左手無名指的一節,用自己的熱血在韓國國旗上書寫了“大韓獨立”四個漢字。隨後衆人依次斷指血書,並齊聲發誓:“汝必出力,復大韓獨立。有渝此約,即雷火落於汝之頭上,焚燒汝之身體,且累及汝之五族。”誓畢高呼:“大韓獨立萬歲!”就這樣,安重根以祕密結社的形式創建了“斷指同盟”,他被推爲斷指同盟的盟主。

  在會上,安重根等人決定採取暗殺手段,打擊日本侵略者氣焰,以恢復民族獨立。安重根主張刺殺侵略朝鮮半島的元兇伊藤博文,他們發誓要在3年內成事,否則就集體自殺以謝國民。

  四、流血五步,三槍絕殺,成就亞洲第一義俠

  根本等不到三年,半年之後,安重根的機會就來了。1909年10月,伊藤博文向天皇奏請,欲去滿洲作一次“私人旅行”。從他啓程前夜寫的詩來看,他要去看看一直深爲關注的“滿洲”,去那裏追悼日俄戰爭中的日本殉難者。明治天皇恩准了他的計劃以後,外務大臣立即將信息通報給了中、俄兩國公使。

  通報清政府是因爲滿洲乃清朝之地,無法繞過。通報俄國,則是因爲日俄戰爭結束後,長春以北的鐵路,仍由俄人管理。前不久,美國“鐵路大王”哈利曼剛剛造訪過滿洲,提議由美國參加滿洲鐵路的建設與管理。日俄兩國爲避免在滿洲的利益被第三國插手,於是日俄兩國化敵爲友,暫時聯手,要爲這條鐵路的管轄權與利益進行談判。而擔任過四屆內閣總理大臣的伊藤博文是最合適的日方全權代表。

  沙皇俄國政府得知伊藤博文即將出訪滿洲之後,立即派財政大臣弗拉基米爾·科科弗策夫乘火車前往哈爾濱與之會晤。所以伊藤的私人旅行事實上也成了一次工作訪問。他的隨行人員,有日本樞密院議長祕書官古谷久綱、宮內大臣祕書官森泰二郎等。

  1909年10月14日,伊藤博文與妻子梅子告辭。他似乎預知此行充滿風險,對梅子開玩笑似的說:“男人不應該死在自家的榻榻米上。我今天邁出這個房間,或許就是永別了。”沒想到,伊藤的這句話竟成了讖語。

  伊藤博文的這次出行沒有保密,當時的日本外務大臣就給日本駐中國公使發了一份電文做出通知了,後來又登報公示了這個信息。10月22日晚,安重根在《遠東報》獲得了伊藤博文將坐專列到哈爾濱時,便和另外一位同志買了開往哈爾濱的火車票。

  當然,一把勃郎寧手槍和8顆子彈也伴他同行。安重根所用的勃朗寧手槍,還是他在參加義兵運動時從黑市上購買的。在所有的行刺準備中最具專業色彩的是,安重根將手槍子彈的彈頭銼成了十字形。這種不規則的彈頭形狀,會在子彈打入人體後造成翻滾,從而產生更大的殺傷力。

  10月24日,伊藤博文帶上幾位隨從乘專列啓程北上。第二天,伊藤一行抵達寬城子(長春),換乘俄方提供的專列繼續北上。10月26日上午9時,專列駛抵哈爾濱站。

  爲了迎接伊藤博文,俄國軍隊加強了哈爾濱站的安保措施,三步一崗,五步一哨。當時的日本駐哈爾濱總領事也通知俄方,對進站的歐洲人和中國人要查看通行證,但是對日本僑民一律放行。當時留着大辮子的中國人和白皮膚、大鼻子的歐洲人很好區別,但韓國人和日本人在俄國士兵眼中卻很難分辨,更何況安重根的衣着和髮型都模仿了日本僑民的樣子,他沒有受到任何懷疑便順利地進入了候車室。他早早地來到候車室的茶館中,喝着茶,等待獵物的出現。

  9時左右,伊藤的專列緩緩駛入,月臺上開始歡聲雷動。列車終於停了下來。俄財政大臣科科弗策夫及俄鐵路局長和中國的哈爾濱道員施肇基,以及各國領事們已經恭候在站臺上。

  站臺上,除了俄軍儀仗隊,還有日軍守備隊列隊迎接,另有衆多旅居哈爾濱的日本僑民,前來歡迎這位傳奇的明治元勳,日本政壇第一要人。伊藤博文從容地走下車廂,脫帽向俄國財政大臣致敬。

  在俄國軍樂隊的歡迎曲中,伊藤檢閱了儀仗隊。之後走近日僑隊列。

  安重根此時來到了歡迎隊伍的第二排,他雖然沒有見過伊藤本人,也沒看到過他的照片,但是他觀察到,俄國人都身着軍裝,日本人都穿着便服,一個留着鬍鬚的老人走在最前面,行舉手禮,安重根憑直覺判定,他就是伊藤博文!

  當伊藤博文距離安重根只有四五米遠的時候,他突然衝出人羣,抽出手槍衝着伊藤“啪”的開了一槍。當中彈的伊藤還未反應過來時,這個戴鴨舌帽、穿西服的酷酷的猶如俠士般的年輕人又接着開了第二槍。第二發子彈再次擊中,伊藤撲倒於地;當他身邊的人連忙趕上前妄圖扶起他時,第三發子彈緊隨而至。幾乎就是電光火石的一瞬,安重根三槍絕殺!

  然而還沒有完。儘管近距離的三槍都擊中了對方的要害,但是,別忘了安重根的槍裏共有8發子彈,都是花錢買的,豈能浪費了?況且他還不能完全肯定,他擊中的就是伊藤博文。於是一不做二不休,安重根對準伊藤身邊的人又連開四槍,槍槍命中!事後才知,他的後四槍分別擊中了伊藤的四名隨從,每個人都被重傷。

  被擊中胸腹部的伊藤被科科甫佐夫和滿鐵總裁中村是公等人緊急擡回了車廂,由隨行的醫生小山善和聞訊趕來的俄國醫生實施搶救。醫生檢查後發現,三顆子彈均擊中其內臟,他們已迴天無力。

  彌留之際的伊藤,斷斷續續對身邊人說:“我中了三彈,什麼人的幹活?”

  因爲安重根被捕時用俄語高喊了三聲:“高麗亞烏拉(朝鮮萬歲)!”據此人們認定,刺客是僞裝成日僑的朝鮮人。當聽說是一個朝鮮人所爲時,伊藤極爲失望地嘆了一聲:“殺我?八嘎……”便不再言語。十幾分鍾後,伊藤博文不治身亡,時年68歲。

  安重根被捕後,被關東都督府高等法院依法判處死刑。1910年3月26日,安重根被押赴旅順監獄的絞刑室中執行死刑,年僅31歲。

  當時韓國人把安重根視作爲國家的獨立運動“帶來了一線曙光的英雄人物”。《大東共報》撰文指出,安重根刺殺伊藤是愛國者的報仇,是韓人反日鬥爭的一大成功。

  不過對這一事件反響最爲熱烈的是中國。因爲當時伊藤博文首先是中國的敵人。安重根爲中國和韓國共同報了一箭之仇。當時的中國報紙,無不連篇累牘地對刺殺事件進行報道,並將安重根與中國古代的傳奇刺客荊軻相比。

  當年荊軻在行動前曾賦詩一首:“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被千古傳頌。而安重根在10月22日從報上獲悉伊藤博文將要去哈爾濱的消息時,當晚也曾激動地賦詩一首,以表達自己向死的決心,詩寫得跟荊軻的一樣悲壯:

  丈夫處事兮其志大矣,時造英雄兮英雄造時。

  雄視天下兮何日成業,東風漸寒兮壯士義烈。

  忿慨一去兮必成目的,鼠竊兮豈肯比命。

  豈度至此兮事勢固然,同胞同胞兮速成大業。

  萬歲萬歲兮大韓獨立,萬歲萬歲兮大韓同胞!

  (詩中的暗指伊藤)

  對於安重根的壯舉,當時中國的各界名流也爲大爲讚賞,爲壯士留下了諸多溢美之詞,其中有政界的孫中山、袁世凱等,文化界有章太炎、梁啓超、蔡元培等。孫中山讚揚安重根“功拜三韓名萬國,生無百歲死千秋”;章太炎直接稱之爲“亞洲第一義俠”;而身在日本的梁啓超則對安重根大爲欽佩,爲之激情潑墨了一首長達96句的長詩《秋風斷藤曲》,其中有這樣的氣吞山河的句子:

  “黃沙卷地風怒號,黑龍江外雪如刀,流血五步大事畢,狂笑一聲山月高!”

  本文中屢次提到的“流血五步”就是由此詩而來。安重根,不愧一位愛國志士,一位頂天立地的漢子,不愧是亞洲第一義俠!(文/一米暖陽)

  參考資料:《安重根傳》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