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藥舖說故事40!~~碼頭

來說說這鳳山古城東便門吧!

 

這是鳳山古城六個城門之一,也是僅存的一個了,目前上可以通行機車及行人,就位在東門旁約一百公尺之處,城門外還有一間小土地公廟.

 

小時候的記憶中,這東便門一直都是可以通行車輛的,城門內有一家白牡丹大酒家,城門外則有數家的茶室,還有幾家的製香舖,白牡丹大酒家在向內走一小段的路程,穿過了小巷子,就是小時候老裏長所開的那兩家妓院了.

 

這些都是歷史下的產物,當年國民政府「播遷」來臺,鳳山便成為軍事重地了,不僅僅有三所軍校,也有為數不少的軍人在此來來往往,由於這些軍人,極大多數都是單身,有著某方面的需求,所以在這一帶,便聚集相關的產業孕育而生!

 

這些風花雪月的場所跟碼頭有什麼關係!

 

當然有關係了,這鳳山古城原是有碼頭的,是在清朝時臺灣不靠海的城池中,少數擁有碼頭的城池之一.

 

嘿嘿!~~厲害吧!鳳山早年竟然有碼頭~~~

 

不過這些碼頭並不在我的記憶中出現過,也沒親眼見過,因為早已拆光了.只能在鳳山文史館的資料中略知一二罷了!不過小時候的記憶,那些曾經依靠那些碼頭生活的店家依然活躍的存在著,既使到了現在的商業社會,那些已經在大多數人們記憶中消逝的店家,那尚存數家在東便門旁,見證著那段璀璨的歷史.

 

從東便門出城,就可以往阿猴的方向去了,不過現在早已見不到那些露天茶室了,也早就見不到那「白牡丹」大酒家了,老早就被那一間間的透天厝給取代了.不過鳳山溪的溪水也比以前稍稍的清了一點點,七零年代臺灣經濟起飛,鳳山溪的上游聚集了不少的染整業者,那工業污水便沿著排水溝進入了鳳山溪,當時鳳山溪變成為有名的「黑龍江」.

 

時至今日,由於產業的外移,及環保意識的抬頭,上游的染整業者,不管是加強的取締也好,或是隨著產業的外移也罷!總之這鳳山溪,比起小時候是稍稍清澈的一點點,但是算污濁,不過偶爾還可見到候鳥或是白鷺鷥在溪底覓食休憩.這大概也算是經濟不景氣下的意外收穫吧!~~

 

東便門旁的打鐵街,便是那段歷史的見證著,在日本國尚未接管臺灣之時,當臺灣尚是大清國的一部份之時,當臺灣尚未有打鐵師父之時,唐山打鐵ㄟ黑狗兄,背著沉甸甸鐵塊及刀具,乘坐著木造帆船,度過險惡萬分的黑水溝,來到臺灣這寶島進行買賣,或是預計在此落地生根.

 

由於當時的鳳山縣城,因為林爽文攻城事件,便將原來在左營的縣城,搬遷至目前鳳山的地方.所以當時鳳山縣便有了新城及舊城之分了,左營為舊城,鳳山的為新城,唐山來的大批的新移民,由打狗港進來,再沿著前鎮河接鳳山溪溯溪而上,便來到了這東便門的碼頭了.

 

一批批的新移民,帶來的不只是刀具鐵塊而已,由於新移民需要有精神信仰,所以其中也帶進一批手藝高強的雕刻師傅.

 

唐山過來的打鐵師父,從東便門碼頭上岸,由於所帶進來的鐵具太過於笨重,實在不適合再作長途的跋涉,所以便在東便門附近,漸漸的形成打鐵,產業的聚落.

 

由於農業社會,這刀、剪、鋤頭、犁、鎚,這類的東西是決少不了的,所以很快的便形成一條有名的「打鐵街」,即使是遠從屏東、大寮或是林園地區的居民, 第一的選擇,便是到這遠近馳名的「打鐵街」選購器具.全盛時期有多達十多家的鐵鋪在此打鐵.

 

這盛況,即便是到了老三小時候的六零年代,還是依然保持著十多家的盛況.這打鐵街,是我小時候每天上下學的必經之路,除了有時候偷懶走「惠生伯」家的捷徑,要不然這是我每天的必經之路.

 

「打鐵街」其實離老三家的老藥舖也不算遠,從藥舖前的那條小巷子走去,經過了老裏長家所開的「滿春園」,到這裡巷子還不算窄,再繼續走著愈趨狹窄的巷子,到最後只能容下一輛腳踏車或行人通行,在那窄小的巷子中,有時會聽到收音機傳出來的廣播聲音,是一戶老婆婆家中傳出來的,但卻不是音樂聲,也不是誦經聲,而是臺泥三塊兩毛八,亞泥兩塊一毛六…………..,厲害吧!老婆婆竟然懂得買賣股票,在六零年代,我想投入股海的人並不多,而縱身股海的老婆婆更少,只不過當時年紀太小,根本就不知道,那收音機所傳出來的廣播就是股市行情,只是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老婆婆家的收音機都只是傳出這種的廣播而並沒有講古或是唱歌的音樂.

 

經過了婆婆家後,再走一小段就可以出了巷子口了,越過了佛具街之後,另一邊就是打鐵街了.

 

不管是一早經過,或是下午放學時經過,那用媒渣升起鼓風機吹送的爐火,還是那此起彼落的敲打聲,是「無時無陣、沒瞑沒日」的隨時隨地進行著.永遠都是那麼的熱鬧!提供那源源不絕選購的人潮,

 

不過這光景,就在七零年代有著重大的改變,步入了工商社會,也便宣告著這打鐵街即將走進黃昏之暮,大量的工廠所生產的刀具被送入市場,及農業也漸漸使用機械化的耕種,這種種的衝擊,加速「打鐵街」衰落,一家家的鐵鋪走進了歷史,也慢慢的被人們遺忘.到現在只剩下數家在硬撐,每天能見到生火打鐵的,也只剩下那麼一兩家罷了!其他僅存的店家也只是過著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日子.

 

更多的時候,還得應付這導覽志工所帶來的「都市俗」,為一睹這只在書上才見過的景象,卻沒真正見過打鐵的實際情況,而必需生火打鐵給這一羣羣的「都市俗」見識見識!

 

不過這倒還好,由於這原本已經奄奄一息的打鐵街,有了這麼一大羣的活力志工,所帶進一批批的懷舊人潮,也讓這步入黃昏的打鐵街,重新有了一絲絲的活力景象.

 

碼頭早已不見了,白牡丹大酒家也不復見,茶室就只留在記憶中,唯一不變的是,城門依然伴著土地公,見證這那一段歲月的歷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