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成為了趙匡胤的一個政治符號 ,趙匡胤有句話,臥榻之側,其用他人酣睡。

宋太祖趙匡胤在奪取了政權以後,心中不安穩,認為自己是武將奪取的政權。擔心和他一起起事的鐵哥們兒會像他一樣奪走他的政權。鐵哥們兒裏有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趙彥徽他們手握重兵,是趙匡胤心中不安的因素,因此趙匡胤在一次晚宴上巧妙說出了自己的憂慮,這幾個鐵哥們,明白了大哥的意思,第二天就辭職了。趙匡胤後來又給每個人封為各路節度使,但是兵權大大削弱了。

在以後的執政裏,趙匡胤重文輕武在和平年代裡,軍事建設荒廢了,宋朝伊始迎來和平景象,經濟繁榮。武備松馳,形成了文官要錢,武將怕死。直到後期,他又來個二次解出武將的權利。講個藩鎮節度使解了兵權。

到後來,遊牧民族在北方進攻宋朝的時候,由於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當強敵來一時無人抵擋。兵敗如山倒宋朝徽欽二帝在東京汴梁,被金兵俘虜而去。都產生了歷史上的靖康之變。

在中國歷史上,靖康之變形成了南宋王朝。北方側讓金兵估領,這些都是杯酒釋兵權的效應,沒有了武將作為抵抗外患入侵的中流砥柱。所以說宋朝自從杯酒釋兵權以後,先是金兵入寇丟掉了半壁江山,皇帝被擄。後來又經過數年北方的蒙古成吉思汗堀起滅挽了金國王朝,捎帶腳又把苟延殘喘的南宋一塊兒收拾了。



不是文人打仗,是皇帝指揮打仗。武人的地位很低了,同一級別的武將跟文官在一起,文官可以昂首挺胸,武將得下馬。

杯酒釋兵權之後的好處就是從此之後沒有武將作亂和造反了。宋之前武將跟士兵是什麼關係?士兵只認武將,不論皇帝。最典型的如周亞夫住在細柳營的時候。皇帝去還得下馬,進轅門,周亞夫不脫甲行禮。

這樣的好處就是戰鬥力非常強悍,而且還有一句話叫做將在外皇命有所不受。作戰也非常靈活,能夠隨機應變。但是這樣做的壞處就是,如果那個將軍是不忠於皇權的,很容易造成兵變或者割據。

你看到宋之前很多士兵在造反,很多將軍的造反,皇朝的更替就是那些武將乾的。

但是杯酒釋兵權之後,軍權沒有到將軍手中,將軍他有指揮打仗的權利。樞密院他有調兵的權力,但是沒有指揮打仗的權利。打仗之前一般皇帝會寫好作戰圖,然後只管按照皇帝的部署作戰就可以了。

所以宋為什麼打敗這主要就是因為指揮打仗的不是將軍,而是皇帝。將軍對自己手下的士兵是一點都不熟悉的。


在宋太祖趙匡胤之前,比如最近的唐朝,在安史之亂後,軍政大權其實不在皇帝手裡,都是在地方節度使手裡攥著,並不十分聽從皇帝的號令,加上五代十國時期,武將割據勢力慢慢壯大,誰有兵權誰就是老大,所以就形成了羣雄逐鹿的局面,天下大亂,各自為戰,無法統一。

第一,怕重蹈覆轍,重文抑武。

到了趙匡胤,因為他本身武將,就是通過兵變而當的皇帝,他很害怕將來自己的江山會由哪個武將也會兵變,黃袍加身,他重文抑武,以文人為尊,打擊武將的地位。

第二,調兵統兵分開。

因為害怕軍隊會成為武將自己的家兵,所以就把調兵權和統兵權分開,領兵的頭不認識打仗的兵,打仗的兵和自己領導不熟,避免只知將軍,不知皇帝的局面,趙匡胤必須要遏制「陳橋兵變」的再次發生。

第三,設立龐大的官僚體系。

有些事一個人獨斷專權慣了,就容易膨脹,有不軌之心,很難再控制,稍微打擊一下,難免會生異心,但是同一個官職,設立兩個人或者更多人,就會意見不合,各方勢力相互爭鬥,不容易形成一股大的勢力,而宋朝也因此需要支付大量的官員工資,導致積貧積弱。

這個辦法雖然算個法子,但是卻有點太笨,國富民強怎麼都好說,但是宋朝就是一隻羔羊周圍一羣餓狼,什麼契丹人,西夏國,遼國,金人,把南宋北宋搞得焦頭爛額,皇帝不信任武將,武將沒辦法帶兵,戰鬥力不行,打起仗來束手束腳,所以皇帝大多還是對於身邊人下狠手,對於真正強大的外敵卻沒有那份決斷和狠勁。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