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央行的貨幣政策工具不外乎那麼幾種,可以簡單羅列一下:

1)公開市場業務:主要是正回購和逆回購。正回購就是央行賣出手裡的有價證券(主要是政府債券),回籠資金;逆回購就是央行印錢從市場上買入有價證券,投放資金。

逆回購——

2013年我們央媽又創設了「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作為公開市場常規操作的補充,其實就是「巧立名目」①,人民羣眾「繳稅捐款」的本質並沒有變,這裡的稅當然是「鑄幣稅」啦。

「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

2)存款準備金:就是商業銀行必須把人民羣眾存款的一部分上繳給央行,10%的存款準備金率就代表你存10塊錢給銀行,銀行必須把其中的1塊錢存給央行,剩下9塊錢銀行纔可以隨便花。

3)中央銀行貸款:主要是再貼現和再貸款。再貼現就是商業銀行把自己手裡還沒到期的商業票據再拿到央行貼現,央行主要通過調整再貼現利率來使用這一工具。

4)利率政策:加息、降息。

5)常備借貸便利(SLF):商業銀行在央行抵押貸款,期限較短。(巧立名目②)

6)中期借貸便利(MLF):商業銀行在央行抵押貸款,期限適中。(巧立名目③)

7)抵押補充貸款(PSL):商業銀行在央行抵押貸款,期限較長。(巧立名目④)

大概就這麼些吧。

那麼,當聽到央行要增加貨幣供應量時,你會想到什麼?央行開動印鈔機「唰唰唰」地印錢?這樣的想法以後還是改了吧。

通過上面對貨幣政策工具的簡單介紹,我們簡直可以無比清晰地發現央行主要是通過商業銀行來調控貨幣政策的。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雖然央行是貨幣供應的總指揮,但商業銀行「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所以很多情況下央行根本無法稱心如意地調整貨幣供給。

是不是頻頻看見官方文件要求商業銀行去服務實體經濟、服務民營企業、服務小微企業、服務「三農」什麼的?因為由於種種原因上述那些企業總是處在水深火熱的深淵之中,但商業銀行逐利的本性卻決定了它從來不會主動去做雪中送炭的事,它只喜歡錦上添花,甚至火上澆油。

仔細想想:

一面是成千上萬的民營企業、小微企業,他們掙紮在生死線上,喫了上頓沒下頓,急需銀行資金活命;另一面是共和國長子——國有企業,他們個個滿嘴油光、肥頭大耳,還想要銀行資金去實現白日夢。

如果你是銀行信貸經理你會怎麼選?

當然是選擇支持夢想,貸款給共和國長子啦。

原因很簡單,國企還款能力最強、資質最好而且還出手闊綽撒,商業的世界裡哪有感情。

那《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做好信貸工作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通知》到底要不要貫徹執行?

額,《通知》嘛,主要是領會一下文件精神。。。

為什麼我們國家「降準、降息、外加頻頻操作逆回購、借貸便利」等等,在如此寬鬆的貨幣政策環境下卻依然沒能走出衰退的陰影,而美國去年就開始加息至今,但經濟發展卻依然高歌猛進?

因為寬鬆的貨幣政策並不等於貨幣擴張

我國央行層面雖然一直保持寬鬆的貨幣環境,但國家層面的「去槓桿」浪潮卡死了商業銀行最主要的貸款資金流向——國企和房地產,且目前並沒有其他合適的貸款資金需求方作為補充。

眾所周知商業銀行只有不斷地進行「存/貸」操作才能衍生出新的貨幣造成貨幣擴張而引起通貨膨脹。(不知道的參見《貨幣政策為何有效?》一文,大學時的塗鴉)。也即貨幣擴張的決定因素是經濟活力,是商業銀行的貸款意願以及企業的貸款需求。

所以金融危機發生之初乃至剛剛過後的一段時間裡,寬鬆的貨幣政策除了補充必要的流動性之外,剩餘資金基本只能在金融體系裏空轉,因為危機的恐慌氛圍導致商業銀行貸款意願以及企業貸款需求雙雙跌入谷底。這時就必須由財政政策來創造貸款需求了,也就是凱恩斯所說的有效需求。

說到這裡就有必要談談坊間一個天大誤解——認為房地產是貨幣蓄水池的言論。此論表示萬惡的政府印發大量貨幣支持房地產,導致房地產價格一飛衝天,故而吸引民間資金也相繼湧入房地產進一步推升房地產價格,不知不覺中房地產便吸收了萬惡政府印發的大量貨幣,成功掩蓋了我們國家可怕的通貨膨脹。

此論錯在哪裡?

還是對貨幣政策不瞭解。政府印發鈔票會直接用直升機撒給房地產企業嗎?上面羅列的央行貨幣政策工具選項裏有直升機撒錢這項嗎?

忘了是哪個證券的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雖然水平不怎麼樣,但我頗為認同他提到我們國家上上下下都喜歡用類比去理解事情的陋習,一提到貨幣政策要麼用水龍頭放水來解釋,要麼用直升機撒錢來解釋,簡直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tive。

央行印發的貨幣想要流通到市場就必須由商業銀行拿同等價值的資產進行交換,而商業銀行的資產主要就是政府質押的國債以及企業質押的有價證券。企業質押自己手裡的有價證券——比如商業匯票、股票、債券、資產支持證券等等——向商業銀行融資,然後再以各種方式花出去,收到這些資金的其他企業或個人要麼花出去要就存銀行,一旦存進銀行,銀行扣除部分準備金就又可以貸給其他企業了,而現在我們知道不斷的進行「一存一貸」是貨幣擴張的根源。但商業銀行在央行質押貸款融得資金,經過其不斷開展「存/貸」操作將該資金成倍擴大的倍數卻是央行難以直接控制的。

我國的房地產繁榮導致貨幣擴張的過程正是如此。商業銀行各類貸款中房地產企業的貸款在過去幾十年一直都是需求最為旺盛且擔保較為安全的一類,還有一類是基建,其次是國企的其他行業,然後輪到上市公司,最後纔是民營企業。可以這樣說,很大程度上房地產行業的繁榮發展帶動了我們國家貨幣政策的持續擴張,而不是相反。

近年歐洲、日本長期的「負利率」政策為什麼沒有帶來房地產泡沫?如果搞清楚了因果關係,答案昭然若揭——首先必須是一個行業的繁榮發展造成持續的資金需求,而商業銀行一旦滿足這種需求才會「憑空」產生貨幣,從而造成貨幣擴張。80年代之前的日本,07年之前的美國都是如此。

經濟繁榮體現在經濟體無限的活力以及極大的資金需求中。在我們國家過去幾十年經濟的高速發展過程中恰好是房地產充當了這一中流砥柱般的資金持續渴求方的角色,曾幾何時出口行業不也短暫展露過頭角?

蒸汽機的發明導致大量的行業變革,引發這些行業持續、大量、穩定的資金需求,而當時的英國憑藉全球最發達的金融體系為這些行業源源不斷地提供資金,從而成功呵護全球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圓滿完成,後面其他偉大的變革幾乎如出一轍。

熊彼特說經濟擴張的唯一原因是創新浪潮的出現,其實他只說對了一小部分,我認為社會對資金的大量的、持續的、穩定的有效需求才是現代經濟發展最根本的原因。房地產行業、製造業、旅遊業、養殖業、互聯網、人工智慧等等等等,不論該行業是否有創新,只要能創造大量持續穩定的有效資金需求,那就可以充當經濟發展的發動機。

綜上所述,寬鬆的貨幣政策≠持續的貨幣擴張=經濟的高速增長。只不過不同國家、不同時期貨幣擴張的來源不同而已。

經濟發展的進程其實就是某一行業或某幾個行業高速發展——資金需求——貨幣擴張——惠及其他行業——該行業繼續發展——資金需求——貨幣擴張——惠及其他行業······但是貨幣會悄無聲息地在一個行業的持續增長過程中從支持者的角色慢慢演變成增長的主導者,甚至最終不可避免地成為行業增長的唯一原因,這就會極大增加崩潰的危險。更糟 的是如果沒有外部力量干涉,這一過程幾乎會自發演變至崩潰。

現在明白國家為什麼要「去槓桿」了吧?任何一個行業高速發展到最後都必然會產生貨幣依賴,所以在一個行業的發展還未完全演變成貨幣導向之前就必須控制該行業的資金供給。但如果在去某一行業槓桿的過程中沒有其他增長的行業來補充資金有效需求的話,貨幣擴張就會停滯,整個經濟體的增長也將會隨之停滯;萬一調控不及時甚至可能導致經濟體隨該行業的崩潰而崩潰。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