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只有兩個國家未被殖民,一個是衣索比亞,另一個就是賴比瑞亞。』

對於以上論調,我只想說四個字:胡說八道!

賴比瑞亞的締造者是美國殖民協會(The American Colonization Society)。

賴比瑞亞的首都蒙羅維亞是美國海軍,拿著槍指著當地土著首領的腦袋,用三百美元強買來的。

最早的賴比瑞亞人,就是當地土著,佔全國人口的95%!

美國殖民協會將美洲裔賴比瑞亞人帶到蒙羅維亞後,這些從美洲來的黑人,操著一口帶有美國南方口音的英語,住著美國南方老爺樣式的小樓,不與當地黑人通婚。

與白人殖民者一樣,美裔賴比瑞亞人對當地黑人原住民也是殖民政策,這些人一直到上個世紀還從事奴隸貿易。利比亞里和其他非洲殖民地沒什麼不同,只不過殖民者的皮膚換了一個顏色,隱蔽性更強,因為殖民者同樣是黑人。

奴役其它非洲國家的殖民者,是白皮膚的西方人;奴役賴比瑞亞的殖民者,是黑皮膚的美國人。

(美裔賴比瑞亞人,除了膚色,和美國人有什麼區別?)

賴比瑞亞照搬美國制度,有民主選舉權,但只限於從美國來的,說英語的賴比瑞亞人才有這種權利。

也就是最早到賴比瑞亞的三大黑人家族:巴克萊家族(Barclays)、老金家族(Kings)、塔布曼家族(Tubmans)。

這樣的國家也能叫獨立的共和國?也能叫沒被殖民過?也敢說照搬了美國制度?

美式政治通過不斷放寬政策,讓黑人、婦女先後擁有選舉權,讓更多的人參與政治。而利比亞里一直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仍然是種族隔離的狀態。令人可笑的是,賴比瑞亞的種族隔離,並不看膚色,因為都是黑皮膚的黑人。所謂的隔離,只看有沒有美國血統。


一個國家的經濟,落後與否。與民主或專制沒有很大的關係。經濟是否增長,關鍵看經濟自由度,也就是自由主義市場開放。

美國是全球經濟自由度排名靠前的國家,賴比瑞亞毫無疑問是倒數。

賴比瑞亞取得的所有經濟成就,受益人僅限於美裔賴比瑞亞人。真正的土著黑人,在美裔黑人眼裡,那都不是人,奴隸而已。

這個情況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後開始轉變,因為周邊非洲國家的土著黑人通過政變,逐漸開始掌握權力,推翻了黑皮膚的殖民者。賴比瑞亞也沒有倖免,八十年代軍人政變,殺光了政府中的美裔黑人。

(第一位非美裔的賴比瑞亞總統)

對此,美國政府表示,只要符合美國的利益,是不是美裔後裔不重要。美國也支持土著黑人執政。

從此之後,賴比瑞亞長達十幾年的內戰。政府軍和反對派相互殺,他們的兵馬所到之處,對懷疑支持對方的老百姓都是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賴比瑞亞一半的人背井離鄉當了難民。

內戰,賴比瑞亞落後的直接原因。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種族隔離。黑人隔離黑人,滑稽可笑。


一切根源是「慾望」,一個「民族」堅持一定要統治另一個「民族」

18世紀末19世紀初,隨著美國國內的反黑奴運動的興起,美國出現了大批受過教育甚至高等教育的「自由黑人」。然而由於「自由黑人」的增長速度遠超白人的預料,1790-1800年,自由黑人從59467人增至108378人,增幅高達82%。

很多原本反黑奴運動的支持者的內心開始動搖了,他們開始擔心自己的工作會不會被黑人搶走,但出於「歧視黑人」是不文明行為的壓力,動搖的反黑奴運動者只能在自己內心深處獨立「煎熬」。

出於解決這部分人的「需求」,一種叫「送走」的理論開始在反黑奴運動圈子內火了起來,該理論認為白人、黑人生而不同,很難在思想上統一在一起,因而分開對雙方都是好的,計劃在美國國境之外,為美國的「自由黑人」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國度。

1817年一個叫查爾斯·梅瑟的美國政客決定將「送走」的理論付諸實施,為此他拉攏朋友特意成立了一家叫ACS的公司,專門籌劃「自由黑人」國度的選址和建設工作。

最後經過大部分公司股東的討論和美國政府的默認,ACS決定將地址定在非洲西部,希望美國的「自由黑人」能將自己在美國學到的文明反哺給自己在非洲大陸的同胞。

但遺憾的是美籍黑人回到非洲過後,並沒有將美國的民主共和真正的帶給當地人,而是在潛移默化中重構了一條「鄙視線」——美籍黑人統治當地的黑人土著。

1847年7月ACS瀕臨了破產邊緣,不得不放棄美籍黑人在非洲西部海岸建設起的「殖民地」賴比瑞亞。26日賴比瑞亞正式宣布《獨立宣言》。

與此同時由於美籍黑人理論上都是「美國人」。因而出於「本能」,賴比瑞亞立國後政治制度幾乎完全照搬美國模式,就連莊重的《賴比瑞亞憲法》都是以《美國憲法》為藍本而寫。

然而尷尬的是,雖然賴比瑞亞是由美國人直接建立,並同時克隆美國制度,但它並沒有像美國一樣在19世紀走上快速發展道路。至於原因?只因它在「鄙視鏈」問題上不夠堅決。

美國在1862年通過《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從法理上基本消除國內的種族鄙視鏈。相對賴比瑞亞的美籍黑人並不太願意將權力下放給賴比瑞亞的土著黑人,他們認為土著是野蠻的,不適合參與國家管理。

所以賴比瑞亞很長一段時間裡「歧視鏈」政治都是該國的「基本制度」。而也正因這不公平的「歧視鏈」長期存在,賴比瑞亞的美籍黑人和土著黑人陷入了水火不容之中。

1980年4月12日深夜,土著黑人塞繆爾·卡尼翁·多伊混入總統府政變,將美籍黑人總統威廉·理查德·托爾伯特刺殺,美籍黑人在賴比瑞亞長達100餘年的統治才被畫上了句號。

塞繆爾·卡尼翁·多伊

然而雖然土著黑人掌權了,但是賴比瑞亞並未因「歧視鏈」倒了一頭而穩定下來。除了美籍黑人不服以外,土著黑人在失去美籍黑人這個共同敵人之後,面對權力的誘惑迅速分解成了不同的勢力。

於是賴比瑞亞進入了長達數十年的動蕩期,直到2003年10月1日,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接管了賴比瑞亞,但因動蕩時間實在是太久了,賴比瑞亞幾乎所有的工業基礎都被打沒了。

直接造成該國的人均GDP才455美元(2016年),根據聯合國的相關資料顯示,賴比瑞亞被評為當今世界最窮的國家之一。

配圖來源網路,版權人若覺不妥,聯繫我們!立馬刪除

參看資料:賴比瑞亞國家概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李文剛.《列國志·賴比瑞亞》: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目前世界上類似美國的普選民主制度的國家很多,但是像美國一樣發達的國家卻大部分集中在歐美地區。通俗地講,工業革命後,原來該發達的地區還是發達,該落後的一樣落後,一部分國家如日本跟上了發達國家的步伐,另一部分如韓國、新加坡在美國的扶持下,也跟了上來。但總體來說,原本落後的非洲大部分國家,雖然如賴比瑞亞一樣,政治制度上完全就是小美國,但並不成功,依然十分落後。

美國的強大既有先天的原因,又有後天的因素,其它國家靠單純模仿不一定會成功的。

首先美國產生歷史很短,沒有其它國家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所以基本沒有民族問題等歷史包袱,也不需要考慮歷史和文化傳統,以及民族情感等因素,更容易甩手進入現代化。美國維持了兩百年的和平發展,其間雖有南北戰爭,但那是為了掃除發展障礙,南北戰爭結束後,美國的發展更快了。

其次是美國獨特而優越的地理環境,美國東靠大西洋,西靠太平洋,對如今海權時代來說,發展經濟十分有利。美國大陸地域平坦,物產豐富,十分適宜人類生存,無論是農業還是工業,美國都十分發達。此外,美國陸上只和加拿大和墨西哥有接壤,且這兩國與美國基本同宗同源,政治制度和價值觀相同,不存在天然矛盾。再遠一點的加勒比海島國,基本對美國形不成危脅,甚至他們的國民還希望融入美國。

再次是美國移民國家的先天性優勢。美國早期是冒險家的天堂,來自歐洲各國的各色人等紛紛進入美國,在主權國家還美建立前,美國受英國殖民統治,形成了一種崇尚自由的氛圍。美國建立後,威望極高的華盛頓拒絕了稱帝和終身總統的建議,為美國傳統的民主政治的建立起了個好頭,美國成為世界各地愛好自由的人們的天堂,大量的精英源源不斷的進入,給美國帶來了持續的發展活力。

民主不是萬能利器,古人講「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恰恰適用於美國和賴比瑞亞。只有選擇合適自已的制度,才是最好的制度。

美國這些優勢對其它國家來說並不具備,比如說非洲國家,很多還是從部落階段轉化過來的,民眾的文化素養基乎為零,更何況有獨立的民主和法制意識。又如中東各國,宗教的複雜程度靠民主制度根本無法協調,反而造成了戰爭與動亂,最終只會產生如薩達姆、卡扎菲一樣的強人政治,或者是沙特和阿聯酋這樣的君主制國家。


在西非地區存在著一個神奇的小國,它由美國獲釋的黑奴創建,從建國的那一刻起,便實行全盤美化的政策,堪稱非洲大陸的「小美國」。不過跟強大富庶的美國不同,這個非洲小國卻在建國後的百餘年時間裡,逐漸由一個小康國家退變為赤貧如洗的失敗國家,很難再有振興之日。這個經歷坎坷的小國,便是賴比瑞亞。

賴比瑞亞是西非一個沿海國家,東鄰象牙海岸,西南瀕臨大西洋,西北跟獅子山接壤,北部與幾內亞為鄰,面積約11萬平方公里,人口約461萬,首都為蒙羅維亞。賴比瑞亞開化的時間很晚,早在殖民者入侵以前,這裡尚處於分散的部落和部落聯盟階段,而西方殖民者踏入此地時,已是15世紀中後期(相當於明朝中期)。

1461年,葡萄牙殖民者在該地建立起貿易據點,並因該地盛產馬拉克塔胡椒(一種香料,被歐洲人稱為「天堂的穀物」),而將此地稱之為「穀物海岸」或「胡椒海岸」。16世紀以後,荷蘭、英國和法國商人也相繼到這裡進行貿易活動,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將此地吞併為殖民地,直到美國人的到來。

美國獨立後不久,廢除黑人奴隸制的呼聲日益高漲,越來越多的社會進步人士提出建議,希望能通過對外殖民、建立移民區的方式,將獲得自由後的黑人遣返到祖源地非洲,並在美國的幫助下,建立起一個以美國為版本的自由國度。在這種思潮的推動下,於1822年1月初,美國在穀物海岸的普羅維登斯島建立起第一塊黑人移民區,兩年後正式將其命名為「賴比瑞亞」,意為「自由」。

隨後,美國各州也陸續到賴比瑞亞沿岸建立移民區,僅十幾年的時間,其數量便增加至8個。1838年,在美國的授意下,這8塊移民區合併組成賴比瑞亞聯邦,由美國政府委任白人總督管轄,3年後便出現首位黑人總督。1847年,美國自認為讓賴比瑞亞獨立的時機已經成熟,便在同年7月允許該地建國,定國名為賴比瑞亞共和國。

賴比瑞亞建國後,在憲法、政體和機構設置等方面都效仿美國,甚至連國旗創意都跟美國高度相同,唯一的區別只是星數的不同,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該國就是一個「縮水版」的黑色美國。為保障這個美式民主的「樣板國」不被吞併或因內戰消亡,美國在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控制可謂不遺餘力。正是在美國的幫助下,賴比瑞亞才得以避免淪為歐洲殖民地,它也是非洲僅有的兩個自由國家之一(另外一個是阿比西尼亞)。

在美國的保護下,賴比瑞亞曾長期享有相對的和平與繁榮,經濟水平跟周邊比相對較高,一度擁有全球最大的橡膠園。然而在冷戰結束後不久,該國便因美國援助的停止,陷入大規模的部族衝突之中。這場血腥內戰持續14年時間(1989-2003年),造成該國25萬人死於非命,經濟體系更是備受摧殘。

2003年,在聯合國的協調下,衝突各方達成停火協議,並開始國家重建進程。然而十餘年的內戰早已耗盡部族之間的信任,而埃博拉疫情的大爆發更是給該國帶來難以承受的創傷。正是在這雙重打擊下,賴比瑞亞由之前的小康國家,迅速墜落為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截止到去年,國民生產總值只有區區21.58億美元,人均GDP僅456美元,真可謂赤貧如洗。

飽受內憂外患的賴比瑞亞,迫切需要一位強有力的領導人來重整河山,於是「球王」喬治·維阿順勢而起。作為享譽全球的足壇超級巨星,維阿不僅被國民尤其是年輕人視為偶像,更因為絲毫不沾染官僚和貪腐氣息而得到民眾的擁戴。人們親切地稱呼維阿為「喬治王」,相信在他的領導下,賴比瑞亞會實現破繭重生、國家再造,重新進入到安定、富庶的生活中。

於是在2017年12月27日,維阿在他的第三次總統競選活動中,以61.5%的得票率當選賴比瑞亞第25任總統,實現由球星到總統的完美蛻變。然而當選總統只是維阿邁向成功的第一步,而接下來如何收拾「爛攤子」,將極大地考驗他的智慧和能力。賴比瑞亞是轉而向上提升,還是繼續向下沉淪,世界都在關注維阿的一舉一動,希望他能夠成功。


12世紀以前賴比瑞亞是人口稀少的赤道雨林地區,賴比瑞亞境內的居民是12~16世紀從北部、東北部和東部先後遷入的。殖民者入侵以前這裡尚處在分散的部落和部落聯盟階段。14世紀中葉以後歐洲人陸續到賴比瑞亞沿岸探險。諾曼人於1364~1367年來到這裡。1461年葡萄牙人佩德羅·辛特拉在大山角和梅蘇拉多角建立據點,第2年到達帕爾馬斯角。葡萄牙人壟斷幾內亞灣沿岸的貿易約一個世紀。當時賴比瑞亞沿岸的主要出口商品是象牙和馬拉克塔胡椒,歐洲商人稱馬拉克塔胡椒為「天堂的穀子」,因此後來這一帶被稱為「穀物海岸」。16世紀以後荷蘭、英國和法國商人也相繼到這裡進行貿易活動。

美國廢奴運動興起之後社會上出現大批自由黑人。18世紀末~19世紀初美國一些宗教慈善家、社會人士和國會議員等紛紛提出向外殖民、把自由黑人遣返到非洲建立殖民地的主張。1816年12月28日美國殖民協會成立。1819年3月美國國會通過由美國殖民協會提出的一項關於遣返自由黑人到非洲建立殖民地的法案。1821年12月由詹姆斯·門羅總統的私人代表E.艾爾斯和海軍上尉R.F.斯托克頓等率領一批自由黑人到達穀物海岸的梅蘇拉多角。當地的曼巴人和德伊人酋長在殖民者的武力威脅下,被迫「出售」一塊長130英里、寬40英里的濱海土地,1822年1月初在梅蘇拉多角的普羅維登斯島建立第一個美國黑人移民區。美國移民侵佔穀物海岸之後引起當地各族人民的強烈不滿,他們不斷地進行反抗鬥爭。

以上資料摘錄自百度百科:我們不難看出賴比瑞亞一開始並不是直接移植的美式制度,而是美國的殖民地,和非洲其它國家作為英、法等國的殖民地並無本質上的區別。美國人並不關心賴比瑞亞實行何種制度,他們和英、法等國一樣只想將這裡變成自己的原料產地、廉價勞動力來源地和商品傾銷市場。

儘管如此,但隨著賴比瑞亞的獨立,這個國家開始大量移植美式制度。事實上賴比瑞亞的獨立是在美國允許下獲得的,賴比瑞亞獨立後的政府主要由從美國返回非洲的黑人領導,連賴比瑞亞的國旗也模仿美國

就是這麼一個模仿世界第一大國建立起來的國家卻淪為全世界最不發達國家的行列,這主要是因為兩國國情的巨大差異:美國是由全世界的移民創建的,為協調國內各民族的關係,美國只能採取三權分立的憲政制衡機制,儘可能保證每一個美國公民的利益最大化;賴比瑞亞建國實際上是從美國返回非洲的黑人霸佔了當地原住民的土地,從一開始從美國返回的黑人移民就和當地土生土長的部族之間結下了梁子。

包括賴比瑞亞在內的整個非洲都飽受部族衝突、恐怖主義、飢餓與疾病肆虐的困擾,美式民主很難解決這些困擾非洲的問題。事實上美式民主的實質是以犧牲部分社會效率以換取國內各民族各階級之間的相對平等,講究的是權力的制衡,這當然是符合美國國情的體制。可對非洲而言:這種體制就未必適合了——非洲長期面對戰亂和飢餓的困擾,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各部門之間彼此牽制制約其實削弱了其平叛救災的效率,這就使非洲國家的政府在面臨內戰和飢餓的困擾時往往很難有所作為。

事實上在這個世界上並沒什麼絕對優越的制度,只有最適合本國國情的制度。如果說民主制優越於君主制,為什麼無論是東方的禪讓制或是古希臘古羅馬的民主制都被君主制顛覆了呢?當然我們也不能就此得出君主制就一定優越於民主制,如果是那樣就無法解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奧斯曼帝國和大清帝國的崩潰。說到底一國的體制無所謂優越不優越,只在於是否符合本國國情。


到底是先民主,然後發達,還是先發達,然後民主呢?搞清楚了這一點,就可以知道發達和民主的原因了。

可以說,現代的民主制度起源於英國。

1707年之前,都是由國王主持內閣會議,挑選各個部長。但因當時的國王喬治一世不會說英語,所以就任命內閣中一名大臣來主持會議,這就發展成了後來的首相。後來隨著民主化和議會權力增大,在1832年,終於確立了議會至上原則,也就是現在的英國政治制度。

那1707年,英國是什麼樣呢?1608年,英國就已經開始在北美建立殖民地;1670年,英國就開始通過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拓展殖民地;1770年,澳大利亞成為英國殖民地。

所以英國並不是因為民主而富裕發達,而是富裕發達了好幾百年,才發展出民主。

美國在殖民地時期,已經非常富裕,所以獨立後實行總統制,也就是實行民主,運作的非常良好,但這些前提都是先富裕了。

所以後發國家想要趕超,民主不是一條那麼容易的路,更不是萬能鑰匙。


賴比瑞亞確實在政治和法律制度上基本照搬了美國的一切,但是 如果真的審視一下賴比瑞亞的社會結構則能發現二者具有明顯的差異性,也正是這種差異性將賴比瑞亞拋入了內戰和混亂的深淵。

這個差異性就在於,美國的制度是移民社會中半自發形成了政府結構,而對於少數的原住民印第安人,移民是通過戰爭對其進行殺戮和驅趕,少數殘留的也被嚴格限制在保留地內對社會形成不了任何影響。

不同於美國的這個自然環境,賴比瑞亞國家雖然也是一批自美國返回的釋放黑奴,並且帶著同樣的政治法律制度前來建立的國家,可是當地原住民的數量對其來說顯然是汪洋大海。他們既做不到將其殺光,也不可能將其驅趕,只能接受原住民加入賴比瑞亞社會。

無可否認,相較於當地的原始部落制度的社會形態美國這種建立在工業文明基礎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具有極大地先進性。但是,這個制度卻掌握在同時也具有一小批知識和文化優勢的「美裔黑人」手中。當地土著居民加入社會之後,無論是從財產還是從知識上都不可能與其競爭,只有少數原先的部落上層人士通過通婚與這些美裔黑人形成了政治聯盟(所謂六大家族還是八大家族說法不一),多數人只能淪為社會底層。

掌握著先進政治法律制度的美裔黑人,面臨兩個選擇:一、費時彌久投入巨大的去搞教育文化,推進整個社會的進步,同時為自己未來社會競爭培養一批足堪匹敵的對手。二、只在自己圈子內實行美國政治制度,同時作為一個整體去統治和榨取當地土著人構成的社會下層。很顯然,他們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後者。經過百餘年的發展,在賴比瑞亞最後形成了這樣一個局面——少數集聚了大批財富的精英階層掌握著知識文化,同時形成一個封閉的小圈子,統治著普羅大眾。

如果賴比瑞亞可以處在一個封閉的社會,這一切原本也許不會成為問題。但是很不幸,二戰之後世界範圍內的交流溝通呈現高加速度形勢,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獨立運動又或多或少的影響了當地土著人,讓他們看到即便是非洲土著人同樣可以構建現代國家。

另外,賴比瑞亞的精英圈子雖然很封閉,但是並非絕對沒有流動性,少數土著人中天分較好機會運氣也不錯的人,偶然也能抓住機會向這個圈子靠攏,當然了他們的這種努力毫無疑問面臨著小圈子的排斥。

說到開啟賴比瑞亞內戰之門的塞繆爾.多伊就更能證明這一點,他原本勤奮努力天分不錯,在軍隊中比較有威信,只可惜就是因為出身土著始終無法晉陞到軍官,只能做了一個軍士長。他的不滿日積月累,逐漸就形成了對這種現狀的仇恨。

而出身美裔黑人的時任總統塔爾博特,當時身為賴比瑞亞的最大地主和水稻農場主,悍然通過自己權力對大米價格大幅度漲價。此舉嚴重了的影響了底層人民的生活,如果在美國也許人民確實可以通過選舉和憲法體制對總統的濫權行為有所制約,而在賴比瑞亞美裔黑人+部落上層的結構模式決定了選舉只是精英圈的分肥行為,起不到代議制應有的最低作用。所以底層人民只能通過憤怒的抗議來表達,政府的鎮壓行為反過來進一步助長了這種怒火,最後又導致了全國性的騷亂。

多伊就是在這樣一個機會下,帶著自己親信的十幾人潛入總統府將塔爾博特在睡床上割喉,隨後又控制了侍從以召集命令為名將政府重要部長騙來全數殺掉。政變消息傳出後,不僅整個社會沒有對多伊的行為進行反抗哪怕質疑,即便是政府軍下層士兵的贊成態度也使得少數美裔黑人軍官不敢輕舉妄動。政變就這麼成功了。

由此可見,這種社會差異最後導致的社會矛盾已經到了多麼嚴重的地步。

當然了,多伊就任後迅速成為獨裁者照樣肆意妄為,又再次激起了人民群眾的失望和怒火,同樣反對他的還有社會精英的美裔黑人。而多伊正是因為出身的觀點,一邊為了自己統治需要不得不使用具有文化的這批人,另一方面又時刻提防隨時打壓。賴比瑞亞前總統戰犯查爾斯泰勒和後來的女總統塞利夫都是這批人的代表。

當底層土著人民和處於社會中上層的精英因為反對多伊暴政這個共同目的走到一起時候,多伊的統治也就到頭了。

很不幸,在政治實踐中除了少數極具天分的人之外,能夠居於領導地位的始終會是有知識文化的人,所以反抗多伊的武裝領導者其實還是精英圈那批人,後來推翻多伊繼任總統的查爾斯泰勒就是一個典型。

他取得內戰的勝利之後,也開始學著做獨裁者,但是他看見了多伊的教訓,採取了大量福利手段安撫底層土著群眾,可是福利手段的成本則需要其他社會精英承擔。這種做法又導致了精英圈的分裂。內戰就只能再次降臨。

雖然在聯合國的努力下,賴比瑞亞恢復和平已經超過了十年之久,但是這個社會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兩大社會階層的分裂沒有根本得到彌合。目前真正能夠威脅賴比瑞亞社會穩定的還是這個矛盾。只是不同於內戰之前,聯合國支持下的賴比瑞亞在推進人民教育方面多少有了一些進展,土著群眾的地位也有所改善,但是知識文化水平的提高反過來也刺激了他們對政治權力的要求。

賴比瑞亞最近的大選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就是這個狀況的集中體現,精英階層能否為了自己整體的長遠利益,真的接受底層人民利用憲法體制對其權力的制約,也正在考驗著賴比瑞亞。如果這次考試失敗,聯合國和國際社會的努力就有可能在某一天付諸東流。


因為西方政治制度的最大優勢,並不是說它有多好,而是會盡量避免最壞。我們首先看下美氏制度的優劣。

西方政治是一種制衡政治,是一種內耗比較嚴重的制度,政客們利用各種資源在整個國家層面上博弈,執政黨與在野黨幾乎形成了互相絕對反對的狀態。這一點從美國奧巴馬醫改和控槍政策就能看出來,以美國為主的西方社會已經進入到完全依靠社會慣性驅動的狀態,任何一點改變改革都舉步維艱,一步三退。也正是由此,如今的特朗普才會在那些迫切需要改變的平民的推動下上位,可如今看來,特朗普除了加大美國社會的分裂以及在國際社會興風作浪之外,並沒有給美國帶來什麼真的改變。

這種制度的唯一優勢就是「不會太壞」,因為前面所說的掣肘,同時也會制止當權者的某些過激行為,這些行為不一定壞,但是一定會被大拉後腿從而失敗。我們可以看到,這種體制下幾乎所有「政治強人」都會失敗,比如美國總統的刺殺魔咒,比如丘吉爾二戰後很快就被英國人拋棄,就連把美國帶出經濟危機的羅斯福,若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很可能也不是如今這個完美結局了,更不用說韓國的總統魔咒了。。。

我們看清楚這種制度的優劣勢,就知道為什麼西方政治只能在西方成功了。西方社會已經經過長足發展,整個社會制度雖然並不完美,但已經極為完善,政治經濟文化極為契合,再加上自工業革命以來在世界上長期處於優勢地位積累了大量財富,才使得西方社會可以依賴自身關係緩慢發展,他們只需要不要「突然變壞」就好。所以西方社會才催生了這種制度,同時因為其本身的發達社會的影響使得這種制度看起來無比光輝。

但是我們搞錯了因果。西方不是因為這種制度才發達,而是因為發達,才會有這種制度,才會與這種制度契合。

而非洲完全相反,非洲本來就是個百廢待興的狀態,不但沒有西方那樣的老本可以吃,反而本身就是個負資產,這種情況下採取這種效率極低的政治制度,只會讓本來就緩慢的經濟發展更加緩慢,本來就複雜的政治博弈更加複雜,本來就混亂的社會形勢更加混亂,從而徹底失去彎道超車的機會。這也是為什麼歐美會極力鼓吹推廣這種制度的原因,因為他們知道,這種制度對於他們自己是良藥,對於其他地區是毒藥。不然,你們以為西方這麼好心,把好東西給大家分享,怎麼不見他們分享科技經濟什麼實質性的東西?


民主制度本身就是把雙刃劍,搞好了會更強搞不好就會成爛泥!我們以美國特朗普為例,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支持率只有百分之四十幾,而反過來說,反對他的人甚至達到百分之五十以上。但是那些人雖然反對他卻不會採用軍事暴動的方式來推翻美國政府!因為美國是一個多元化民族,雖然美國也有黑人白人之分,但是他們沒有部落族群,也就是說,一個美國就是一個大民族,他們沒有少數民族的說法!

而同屬於強大國家的俄羅斯就不行了,俄羅斯有一百多個民族,除了俄羅斯族人,其他幾個都是少數民族!這樣一來,即便俄羅斯普京的支持率達到百分九十九,而剩下的那百分一的人反對,可是這百分一的人全是同一宗族的,則這個宗族就會獨立!比如,車臣。一個只有幾十萬人的小地區民族,因為反對葉利欽,直接選擇獨立!並因此爆發了多次車臣戰爭!這也是為啥美國一直要鼓動俄羅斯使用美國制度,這本身就是陰謀,當俄羅斯使用美國制度的時候就是俄羅斯國分裂的時候!比如,葉利欽時代的俄國!

同理,適用於賴比瑞亞!賴比瑞亞的癥結也是因為部落多,族群多。他們套用美國制度,只能讓每個部落領導覬覦總統之位,進而戰爭不斷!


發達和落後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哪怕全世界所有國家都是相同的制度,也只能有百分之二十是發達國家,否則發達和落後這兩個概念失去意義,

但是並不能因此否定製度對於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國家發展不僅要縱比,也要橫比,比如典型的東歐地區,以前施行某制度時,物資匱乏,人民生活單調困苦,後來實行市場經濟後,經濟迅速發展,個別國家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其他大多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還有亞洲的印度也是同樣的情況,印度政治上一直是民主制度,但是經濟上卻一直是蘇式計劃經濟,九零年代市場化改革後,經濟發展一直是全球前列,現在速度已經超過中國,

更別提中國的改革開放前後區別,中國人自己感受清晰,

但是制度只是一個國家發達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發達還需要其他的優勢,比如全中國都是同樣的制度,為啥東部地區比西部地區發達?

這同樣解釋了美國和賴比瑞亞的差別,美利兩國只是制度相同,但是美國佔據了太多的優勢,優越的地理位置,充分資源儲備,高素質的人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