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來,人類從IT時代進入了DT時代,又從DT時代進入了AI時代。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將把我們帶進不熟悉的未來世界。未來是什麼樣子?什麼樣的技術或創新會引領未來、創造未來?我們又該以怎樣的心態面對未來?以怎樣的行動塑造未來?在2019年亞布力論壇年會上,信中利美國創投公司創始合夥人王維嘉,地平線機器人創始人兼CEO餘凱,零壹空間創始人、CEO舒暢,獵豹移動董事長兼CEO傅盛,曠視科技總裁付英波,MUJIN機器人控制公司合夥人兼產品研發部長劉歡就上述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鳳凰衛視製片人與主持人、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青年領袖於盈主持了本場論壇。

以下爲對話精編:

於盈:我們身處一個具有歷史性的時刻,科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顛覆着我們的生活。人工智能、雲計算和大數據、互聯網和物聯網等技術正在改變一切。今天,參與我們對話的嘉賓都是各個領域的領航者,我們將一起暢談未來是怎樣的。

餘凱:我從事機器學習有二十多年之久了,機器學習確實一直是複雜學,沒有簡單規則。在過去半個世紀,摩爾定律還是驅動人類科技不斷前進的一個核心動力,它還在洶湧蓬勃地往前發展着。今天,1000美金能買到的算力約爲10萬億次,相當於老鼠大腦的算力。但是放在1956年,買到這樣一個算力,需要約150萬億美金。

2015年地平線成立的時候,其實雲計算是主流,但是我們預見到未來的人工智能計算會更多的從雲端往終端走,從而去滿足未來場景對實時性、可靠性的要求。同時邊緣計算還有很多其他的好處,比如說用戶隱私的保護等等,大量的計算未來會在終端發生,終端的計算,應用場景會非常多。

目前來講,我們的終端計算主要集中在兩個場景:一個是智能汽車,它未來會變成一個超級終端,中國是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有巨大的產業機會。另外一個就是物聯網的傳感器,主要是攝像頭。現在的攝像頭只能記錄影像,但未來的攝像頭一定可以看家,幫助人們做決策,代替人類。往更遠一點看,未來可能會有無處不在的機器人,它提升效率,減少人工幹預,尤其是在物流、養老、醫療方面。

於盈:說到攝像頭,曠視科技在這個領域非常領先,能跟我們分享一下具體的場景落地和未來藍圖嗎?

付英波:我們最早創業的時候人很少,所以當時在人臉識別這個單點上做了一些突破。我們在這個領域做了三年,從2014年、2015年開始就突破了人臉識別領域。目前整個計算機視覺,包括人、物、場等方面,我們都在做。所以整套技術目前落地的領域,第一,就是城市大腦,曠視城市管理AI解決方案已在全國 260 餘座城市落地運行;第二是個人生活大腦場景,比如手機的AI影像,現在我們用的一些智能手機,不管是刷臉解鎖,還是裏面的相冊的聚類等等都是在用AI影像進行處理;第三,供應鏈大腦,鏈接倉儲上下游和倉儲機器人。

於盈:傅盛是互聯網領域的資深創業者,現在也在進攻人工智能領域,跟我們分享一下?

傅盛:今天的人工智能,本質上是實現了用戶在傳統場景、線下場景語音的交互服務,使過去實體經濟和互聯網經濟出現了差別最大的一環。實體經濟是沒有數據驅動的,或者數據丟失得非常厲害,現在通過人臉識別、語音服務,把過去互聯網的搜索實現了在傳統場景的構建。

如果看未來二十年甚至更遠,其實我還是有點不同看法的。如果按照原始的定義,摩爾定律是有可能失效的,它的整個芯片集成度已經到7納米。我認爲今天的人工智能還是建立在大量數據上,人類也沒有完全搞清楚人腦理論基礎。所以,下一個階段應該是人腦和人工智能結合的社會,人工智能可以輔助我們做出更牛的判斷。

於盈:劉歡看起來很年輕,但是他的公司在工業機器人手臂控制方面是第一家實現落地的公司,請分享一下。

劉歡:我們專注於工業機器人的研發和落地,希望能夠降低工業機器人的門檻,提升全世界的生產力。現在我們的社會所需求的勞動力供給在不斷下降,這將是一個巨大的機遇和挑戰,我們嘗試在製造業和物流業領域把工業機器人落地。比如一些工廠生產線,變得更有效率了。我們幫電商做無人倉,實現了從商品入庫、存儲、包裝、分揀的全流程、全系統的智能化和無人化。我們通過計算讓機器人變得更聰明,手眼合一。

於盈: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能讓人工智能落地,這個技術的發展可以爲社會帶來什麼樣的益處呢?

王維嘉:在人工智能啓動的時候,數據就相當於地面上的金沙,但真正的金子都在金沙下的深洞裏面。對於人類而言,我們每分每秒都在產生大量的數據,這些數據纔是真正未來人工智能所需要的數據。

未來人工智能的機會,第一,垂直行業的改造、改進;第二,新行業,比如自動駕駛。對於人工智能公司來說,根本不缺落地的場景。任何工業和生活過程只要產生數據,就是一個落地場景。當然還要有錢,有錢才能把公司辦起來。因此,總結起來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這個行業不斷產生生產過程的數據,二是有錢。

於盈:零壹空間是一家民營火箭公司。但現在宇宙探索和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形成了很大反差,爲什麼宇航領域的發展這麼慢,這個領域未來的發展是什麼樣的?

舒暢:我估計大多數人對航空航天產業相對陌生,但是這個市場並不小。我們航天產業大概每年有四千多億的銷售額,每年國家在航空航天技術方面的投入高達數千億規模,可以說整個航空航天產業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但爲什麼大家會感覺離自己很遙遠呢?其主要原因就是多年以來我們存在兩個認識偏差:一是覺得這個事是國家乾的事,跟民營企業以及企業家個人無關。二是覺得這個技術過於前沿,沒有商業應用場景。

我預想20年後的中國航空航天產業,首先星際航行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但是把機器人送到月球上甚至帶回來,這已經納入到我們公司的科研計劃裏。第二,將衛星技術應用到與人們生活相關的領域。現在我們在飛機上以及偏遠地區一般無法上網,我們提出的一種解決方案就是通過性價比較高的衛星接入技術去實現。第三,希望世界和平。因爲航空航天的技術是因軍事而產生,並且廣泛應用於大國的軍事領域。我深深的感覺到這個威力太大了,我希望我們的航空航天技術能夠更好的應用於改善和改變人類的生活,而不是應用到一些大國對抗中去。

於盈:把我們的價值觀和規則植入到機器人的硬件和軟件裏,這樣當他們離開人類控制的時候自己也能做出正確的決定。從技術的層面來說,是不是一件很難的事?

餘凱:單就技術層面不是很難,問題的關鍵在於兩個層面:第一,對於一個企業而言,怎樣把它的使命和願景植入到它的整個商業過程裏面。比如地平線的使命是推動邊緣的人工智能,讓每個人的生活更美好,它這個時候的使命還不是替代人。

從更高的層面講,當機器人的能力和智力跟人類差不多的時候,我們面臨的問題就要更多的在哲學上、倫理上、法律上去深刻的思考人與機器是什麼關係,怎麼樣讓我們的生活還能向更安全、更美好的方向發展。

付英波:我認爲科技沒有善惡之分,人類應該運用智慧和科技改善社會。我還是堅信往後十年、二十年,人類應該感謝人工智能這次技術革命,因爲它畢竟會在接下來的時間裏把很多人類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讓每個人有足夠的時間來提升,來尋找自己的靈魂。我相信人工智能毀滅不了人類,毀滅人類的只有人類。所以人類也應該要珍惜並做好這個選擇,一起撰寫這個故事的美好結局。

於盈:但是規則和法律的制定,總是落後於科技,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和個人需要如何做準備?

劉歡:其實現在整個行業的自動化程度還是非常低的。全世界機械化程度最高的是汽車製造工廠,但它完全自動化的工序只佔10%左右。這離我們腦海裏或者是科幻小說裏面的願景還有非常大的差距。

傅盛:我認爲核心的關鍵點還在立法上,不能因爲立法的流程很慢就把它放在一個很低優先級的位置,應該根據這個社會的形態,快速地改善我們整個立法的速度。

如果沒有外部壓力,你指望一個企業完全做到所謂的向善是很難的。科技最可怕是進入模糊地帶,往往是你沒有覺得做了壞事卻可能做了壞事。所以,立法是一個很關鍵的點,判例法或者對大原則的掌握,會讓大家非常謹慎,去公開透明地實施企業管理流程。

就像生物化學家在致命性的生化武器研發之前,就已經達成一致公約,不去研發這種有害的生化武器,這一點也是我們在道德層面的責任。我認爲人工智能也應該儘快地有這樣的公約和法律法規,關於傷害人的任何事情在法律層面要禁止掉,這樣就沒有任何人僅僅因爲好奇去做壞事。

劉歡:我補充一個工業界已經實行的不錯的例子。在日本,工業機器人行業有很多行業規範和技術標準,也有非常詳盡的對工業機器人安全性能的一些國家法規。這些規則由行業不斷地提出來,再由一些政策制定的機構負責實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於盈:處於這樣一個鉅變的時代,你們最擔心的是什麼?

劉歡:我最擔心的是整個社會對這個技術的一個信任度。雖然現在優秀的AI公司很多,公衆對AI的接受度也越來越好,但實際上真正落地的成功的案例還是太少了。所以,我最擔心的還是大家失去對技術的信心,希望大家可以靜下心來把技術做好,這纔是現在最需要做的事情。

舒暢:朱民院長演講說大約50年後,地球上大部分地區的溫度都不再適宜人類居住,我聽了以後感覺非常擔心。我們現在的火箭發動機水平根本不具備讓人類實現較長時間的星際航行的條件。如果最後因爲人工智能或者智能化帶來的能源消耗過大導致整個人類生存環境惡劣,那麼我悲觀地告訴大家,現在沒有解決辦法。

王維嘉:我最擔心的還是人工智能技術能力被濫用。比如將來所有的地方都有攝像頭,我們每天處於被監測的狀態,沒有隱私,沒有自由。不管這個數據是在雲端,還是被大公司控制,都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我們一定要劃出一個界限,明確哪些是絕對不可侵犯的權利,就跟我們的生命權一樣,要誓死捍衛。

於盈:大家能否用一個詞概括身處這個鉅變的時代,最大的感受是什麼?興奮還是焦慮?

餘凱:我首要的使命是把公司辦好,思考如何服務我的客戶,打造強大的組織。心情肯定是很興奮的,因爲處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做的事情正在撬動變革的點上。

傅盛:我最擔心的是企業做不好,對不起股東與員工。另外,人工智能這波浪潮與其所能夠產生的效果之間存在的鴻溝,是否可以通過人類的努力進行彌補,這也是非常令人擔心的事情。當然,科技是不斷推動社會前進最核心的動力,人類社會具有非常複雜的反脆弱系統。當一個矛盾極其突出時,人類有足夠的能力化解這種矛盾,回到平衡狀態。

舒暢:作爲一個年輕的科技創業者,我是非常興奮的。2015年我剛開始創業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科技對我們的重要意義。但在今天不管是國家還是在座的領導和企業家前輩,對科技的重視和關注,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航空航天的市場很大,以前沒有人關注,但是現在我終於有機會跟一幫人把這個事幹起來了。非常感謝這個時代鼓勵我們科技創業。

付英波:我最擔心的是整個社會的急功近利,人工智能現在還處於一個剛剛起步的階段,我希望社會給創業者和行業的從業者更多的時間去把事情做好。另外,還要感謝這個時代給了我們這批青年創業者一個機會,讓我們可以追逐夢想。

劉歡:我的關鍵詞是責任。技術的發展和基礎設施的發展,使得我們可以專注努力地去尋找下一個突破點,這是非常重大的責任。希望我們這撥人能夠一起把技術往前再推動一步。

王維嘉:作爲一個從業者,當然希望聽到人工智能未來的發展是更好的,不願意聽它的壞話,但是實際上社會需要不同的聲音。有些過度焦慮的聲音對我們的思考和社會發展是有幫助的。

於盈:謝謝大家,只要我們保持謙虛的態度和學習的熱情,相信一定可以找到機器與人和平共處的方式,也可以創造出我們所希望的社會。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