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爲騰訊獨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文/韋月丁

一、一幅作者頗具爭議的世界地圖

中國大明朝,一幅縱 168.7釐米、橫380.2釐米的《坤輿萬國全圖》橫空出世,第一次向中國人展示了世界的全貌。粗看這張地圖,五大洲的輪廓已經基本成型。

《坤輿萬國全圖》,明代,南京博物院藏

圖首右上角題“坤輿萬國全圖”六字。除橢圓形主地圖外,右上角繪九重天圖,右下角繪天地儀圖,左上角繪赤道北地半球之圖及日蝕圖、月蝕圖,左下角繪赤道南地半球之圖和黃赤二道錯行中氣之界限圖,另主圖內左下方附有量天尺表、太陽出入赤道緯度表和看北極法。《全圖》較爲全面地反映了西方天文地理學的大發現。

圍繞它的爭議,當然也很多,比如作者。

李兆良所著《坤輿萬國全圖解密》,讀來頗有偵探小說的快感。他認爲,《全圖》不可能是意大利耶穌會士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繪製,而是來自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因爲地圖上的意大利沒有標示教皇領地,沒有出現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地名Tuscany和Florence,等等。李氏其人其著在網上名氣很大,有人斥爲胡說。私以爲,他的“胡說”很有價值。

當然,絕大多數學者,傾向於認同該地圖爲利瑪竇所繪。1601年,來華傳教的利瑪竇,進京朝見萬曆皇帝,獻上自鳴鐘、聖母像以及這幅世界地圖作爲禮物。

隨後,太僕寺少卿李之藻補充了中國地理部分,並與利瑪竇合作,將地圖譯成中文。萬曆三十六年(1608),該地圖由明宮廷藝人摹繪12份。

現南京博物院所藏,即這12份之一,是國內現存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幅據刻本摹繪的世界地圖。遺憾的是,這一藏本在網上找不到高精度照片,即使南博將其選爲央視大熱綜藝《國家寶藏》的鎮館之寶,在其官網上,也沒有能找到隻言片語的介紹。

《坤輿萬國全圖》登上央視《國家寶藏》節目

幸而,日人惜物,不少中國古籍名跡賴他們的寶藏和複製而流傳至今。如日本東北大學附屬圖書館狩野文庫所藏《坤輿萬國全圖》摹繪本,已製作成極高清掃描件,在網上很容易搜得。只可惜,這一版本略去了動物、帆船等圖畫,是一個簡本。

《坤輿萬國全圖》,日本東北大學附屬圖書館狩野文庫所藏摹繪本

狩野本《坤輿萬國全圖》局部,右上角有“狩野氏圖書記”印章,狩野氏即狩野直喜(1868-1947)

二、大航海時代的“海陸動物大百科”

初觀南京博物院藏本,最吸引眼球的,便是點綴在大陸海洋間的各種奇珍異獸了。

在彩繪本《坤輿萬國全圖》中,共繪海陸動物計23頭。在各大洋上,繪海生動物15頭,有鯨、鯊、海獅、海馬和海豹等;而南極大陸上,繪陸上動物8頭,有犀牛、白象、鴕鳥、鱷魚和有翼獸等。

南博本《坤輿萬國全圖》美洲大陸局部

極富意義的是,圖中不僅繪有栩栩如生的圖像,還配有詳盡的動物知識圖說,真可謂大航海時代的“海陸動物大百科”。若做詳盡分析,可以寫一本大書,下面僅重點介紹兩種神奇的動物。

三、 “嵇沒辣吐火獸”與《魔獸爭霸》

乍聽這怪獸大名,便有種很厲害的感覺。它也確實厲害。先釋名。在地圖中,“嵇沒辣”是一座山,位於歐邏巴地中海東岸。

狩野本《坤輿萬國全圖》局部,紅圈中爲“嵇沒辣”註文

註文稱:“有山名爲嵇沒辣,山頂吐火。頂傍出獅子,中多豐草,產羊甚廣。山腳有龍蛇,舊無人住,後一異人率衆門山以居。世傳,嵇沒辣之獸,獅子首、羊身、龍尾,吐火,有聖人除之。蓋寓言也。”

嵇沒辣,如果我們從詞源學上溯,即Chimaera,一譯奇美拉,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吐火怪物,獅頭、蛇尾,羊頭從背部伸出,在荷馬史詩《伊利亞德》和希吉努斯的著作中都曾出現。據傳,這雙頭怪物曾用噴火絕技殺死艾奧貝提斯(Iobates)諸國的部屬。

圖/阿普利亞紅陶盤上的奇美拉圖案,公元前350-340,法國盧浮宮藏

而在網遊《魔獸爭霸》中,來自灰谷的Chimaera(奇美拉)在黑暗森林中游蕩,用致命的噴火擊退一切侵犯卡利姆多大陸的敵人。奇美拉,從古希臘到現代,經歷了一個泛化的過程,現在大約已成爲雜交獸和噴火獸的代言了。

回到利瑪竇的時空,他所描繪的這樣一個無人居住、充滿靈異的世界,很容易令人聯想起中國神話經典《山海經》中妖魅迭出的莽莽山林。末了,他也明確指出,所謂“嵇沒辣之獸”是一則寓言,即坐實了這完完全全是由想象和神話建構的動物譜系,而非大航海的經驗所獲得的新知識。

金環,外圈是飛馬帕伽索斯,內圈是奇美拉,來自大希臘或伊特魯裏亞文明,公元前4世紀,法國盧浮宮藏

“有聖人除之”,則清楚地暴露了利氏所援引的知識資源。在古希臘神話中,希臘英雄貝勒羅豐(Bellerophon)騎着飛馬帕伽索斯(Pegasus),殺死了怪物奇美拉。西學知識在明末,通過各種路徑尤其是傳教士的譯介傳入中國,由此可窺一番。

貝勒羅豐騎飛馬殺死奇美拉,卵石鑲嵌圖案,希臘羅德島考古博物館藏

四、滿剌加“屠龍”與中國龍

滿剌加,即馬六甲。該詞條標註在今馬六甲海峽的右面大海中,稱“滿剌加地,常有飛龍繞樹,龍身不過四五尺,人常射之。”

狩野本《坤輿萬國全圖》局部,紅框中爲“滿剌加”註文

註文中,“飛龍”的意象十分獨特。《易經》中有“潛龍勿用,見龍在田,飛龍在天,亢龍有悔”,後經武俠小說中,丐幫之蓋世神功“降龍十八掌”的演繹而廣爲人知。

龍,在中國是上古神物,能呼風喚雨,爲世間帶來風調雨順,象徵祥瑞,代表神聖,更一躍成爲歷代皇權的圖騰。

“滿剌加”註文放大

但喜歡看諸如《龍騎士》《火龍帝國》等魔幻片的觀衆都知道,在西方的語境裏,龍通常是長翅膀的,更像是史前翼龍的變異,代表邪惡勢力。

一句話概括,西方的龍跟中國的龍,是完全不一樣的物種。

中國龍與西方龍,對比概念圖

這些,橫跨中西治學的利瑪竇不可能不瞭解。而利氏卻寫道“龍身不過四五尺”,降低了龍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威嚴和神聖性,又用“人常射之”,強調人征服和統治自然界的強力。

學者鄒振環據此認爲,這與西方勇士屠龍之說或有聯繫,利瑪竇在《坤輿萬國全圖》中對於滿剌加“屠龍”的敘述,是有意針對中國傳說中的龍:作爲藩屬國的“人”,也有力量可以去射殺中國崇拜的神物“飛龍”,顯示出彼時西方人觀念中的“龍”是該被射殺的,內中包含了解構中國皇權的意義。

不管怎麼附加闡釋,嵇沒辣之獸被聖人除去,飛龍被滿剌加的番人射殺,在在顯現出大航海時代,西人那份冒險、開拓和進取的精神。

金庸著《倚天屠龍記》書影

再聯想開去,冰火島、謝遜、屠龍刀……上世紀60年代初,金庸大俠寫作《倚天屠龍記》的時候,是不是也借鏡了西方的勇士屠龍?

斯人已去,這個答案,我們永遠無法知曉了。

參考文獻:

鄒振環:利瑪竇地圖言說的動物,載《文匯報 · 文匯學人》2014年12月26日。

李兆良:《坤輿萬國全圖解密》,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年。

相關文章